⑴ 各個基督新教的主教要教皇來任命嗎
你既然說出了基督新教,就知道一點,基督教一開始分為天主教、羅馬東正教、英國新教。
新教的意思是想要脫離教皇的統治,以路德宗為首,他們認為教皇也是人,無權代替上帝牧人。後來在英國發動政變失敗,乘坐五月花號逃亡北美洲,現在是美國新教。
羅馬東正教來自東羅馬帝國,意思是羅馬教廷正統,後來一次大決議,與天主教合並,即是現在的天主教。
而中國的基督教來自清末民初,由美國新教的神父宣揚教義,建立三自愛國教會,即是俗稱的三自教會。
因此,除了天主教還受梵蒂岡的教皇控制外,其他的美國新教、中國新教都不受教皇控制。
甚至,中國基督徒普遍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凌駕於主教之上的教皇,還有一座聖城,叫做耶路撒冷(耶穌誕生於耶路撒冷的衛星城•大衛城)
⑵ 教皇的來歷
公元四世紀,漸漸形成了五個教區:羅馬教區、君士坦丁堡教區(君士坦丁皇於330年把羅馬帝國首都從羅馬遷到土耳其的比散田Byzantium,這就是君士坦丁堡,成了東羅馬的首都)、安提阿教區、耶路撒冷教區和亞力山大教區,每教區立一監督(或稱大主教)治理。當時,各教區大主教相爭。唯獨羅馬大主教才智過人,他的教區很興旺。其它教區主教請他主持公道,因而羅馬教會勢力甚大。
天主教創立教皇理論,先由利歐大主教(440-461當大主教)倡立理論。
公元467年,西羅馬滅亡。那時,教會已形成強大的組織,以主教為核心,公認彼得為第一教皇。
第一任教皇:他們認為彼得是聖經中的第一教皇。但天主教教皇則是羅馬教區大主教大格理高里Gregory I,他在公元590年宣布自己為第一任教皇,以教干政,政教聯合
⑶ 教皇教主教延教士教會,有什麼區別
教皇一詞譯自「Pontifex」(祭司),原指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多神教「Pontifex Maximus」(最高祭司、大祭司)。教主不是正式的稱呼,某些小宗教對自己的領袖稱為教主。
教延天主教會的最高統治機構,設在 梵蒂岡
教士基督教的神職人員
教會是指基督宗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性的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組織(個別性的教會)。
簡單地說就是:教皇是教會在教廷領導教士的存在
教皇在神權上,與其他祭司(神父)一致。宗教事務上,教皇與主教的提案需要經過主教會議的討論及投票,最後根據結果由教皇以耶穌首席宗座使徒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者名義代表整個教會頒布。 而這結果必須是不可錯謬的,是為「教宗不可錯謬」和「首座使徒權柄」的特權教義。
教廷
羅馬教廷從古代羅馬主教府發展而來,最初無固定機構。1588年教皇西克斯圖五世設立教廷各部門,羅馬教廷始告形成。其後教廷體制幾經變化。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對羅馬教廷體制實行了重大改革。羅馬教廷的首腦為教皇,樞機團成員有選舉或被選舉為教皇的權利,分樞機主教、樞機神父、樞機執事三級,因皆穿紅衣,在中國通稱紅衣主教。
狹義的教廷僅指天主教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主要包括各聖部、各法庭、教廷各秘書處,辦事局和理事會以及一些常設委員會,均由教皇授權進行工作。教廷各聖部計有信理部、主教部、聖事禮儀部、神職部、修會及在俗團體部、萬民福音傳播部、列品部、天主教修院及大學教育部、東儀教會部;教廷各法庭計有宗座特赦法庭、高級法庭、最高法庭等。羅馬教廷在一些國家派有外交代表,分為大使和公使,另在一些國家派有教皇私人代表,在一些國際組織中派有代表或常駐觀察員。羅馬教廷出版官報《宗座官報》。
普世性教會
又將萬有服在他(基督)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以弗所書 1:22》)聖經希臘文中,教會有時是用作單數形式,如:
在這里,教會是指普世性,無形的教會,指自古至今甚至未來,全世界所有的基督徒,由上帝所揀選、救贖的信徒的有機體。 教會是因為基督帶來的神的救恩而獲得揀選救贖的信徒組成,所以基督是教會得以形成的最基本元素。信徒集合起來,成為會眾,成為神團體的彰顯。人們只要接觸到團體的聖徒——教會,就能夠直接地看到神在人間的顯現,即所謂「基督是神的奧秘,教會是基督的奧秘」。
同時,基督徒認為,因為基督是教會當中聖徒的原型,每個信徒都是基督的復製品,所以,教會是基督的擴大和繁殖。這樣就把教會比作一個活的生命體。這樣的教會,就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在這些基督徒看來,只要是由「神所揀選」、由「基督所救贖」的會眾,就都是所謂的教會的一部份,無論他們生活於什麼時代什麼處所。
一些基督徒由此認為,現今的教會不能作為召會來看待。教會不能合一,是因為基督徒只在道理的外表上活,仍然是人的天然。基督徒應該按照召會的典範,生活在基督當中,成為基督形成的召會的一部分,這樣一切的分門別類也就自然消除了。
個別性質教會
基督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在不同的地方,基督徒組織成不同的教會,不同的教會又織成不同的教派,當中也有出現分裂的情況。因此在基督宗教內有不同的教派與教會,比如天主教會,新教的浸信會,宣道會,福音派等等。在組織比較完善的情況下根據教義與教導來分教派。正統(orthodox)宗派的出現是大約4世紀的時候因不同的地區出現很多不同的教義,因此那些維護正統信仰的教會開始主張正統宗派。所謂異端是偏離了基督教核心教義,而不是與主流教會意見不合定為異端。極端是還沒有離開基督教正統教義但有些過激。聖經中也以教會指個別的、有形的一群基督徒會眾,如安提阿的教會、哥林多的教會等。
⑷ 全世界天主教教皇只有一個吧
從理論上來說,只有一個。而且,應該是所有基督徒只有這一個教皇。
不過,現實的情況卻沒有這個簡單。一方面,出於政治原因,會有兩個甚至更多教皇並立的情況,這主要是中世紀時教權與俗權相爭之時的現象,特別是12-14世紀。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分裂不但導致東正教與牧首體系和基督教與教皇體系的分離,更在宗教改革後造成了各種新教教派與天主教的分離。因此,到現在只有天主教的教徒是在精神上尊崇教皇的。——這還不包括例如號稱「自主自辦」的中國官方的天主教協會等。
當前,教皇僅有一個,即樓上多已提到了的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
⑸ 請問教皇是什麼意思
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apa, 源於希臘文pappas,意指「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土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義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 「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彼得乃眾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教皇制」的由來。所以,「教皇」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亦稱「宗徒彼得的繼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義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20世紀初,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當選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
⑹ 教在梵蒂岡有教皇,怎麼沒聽說伊斯蘭教
伊斯蘭沒有教皇一說。
穆聖歸真時曾說:你們追隨我,我終將歸去真主;你們追隨真主,他永生不滅。自穆聖之後再無先知。
所以在伊斯蘭中,沒有所謂入教儀式。一個人信不信仰伊斯蘭,在於他自己,信仰是個人修行。
阿訇、伊瑪目都是一個引導者,他們作為伊斯蘭中有學識的人,在生活中履行引導信眾的職責。而不是領導。
⑺ 教皇、 紅衣主教區別
1、定義
教皇:原指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多神教最高祭司,現為天主教國家梵蒂岡城國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稱號。
紅衣主教:為樞機主教,是天主教教宗治理普世教會的職務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顧問。
2、職能
教皇:教皇在神權上,與其他祭司一致。宗教事務上,教皇與主教的提案需要經過主教會議的討論及投票,最後根據結果由教皇以耶穌首席宗座使徒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者名義代表整個教會頒布。
紅衣主教:依法享有選舉教宗即教皇的權利,以集體或個別的方式協助教宗處理較重要的事項。且有權另立反對派教皇,或以監禁、放逐等形式對教皇架空。
3、穿著服飾
教皇: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約30個人工縫制的扣子和扣眼,還有通常的羅馬教皇專用配件。
紅衣主教:樞機的禮服(長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鮮紅」色的,因此樞機們也俗稱「紅衣主教」。表示身為樞機者在有必要時,為信仰作證,「流血」捨生亦在所不辭。
(7)天主教教皇擴展閱讀:
教皇名稱的由來:
1、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ope,源於希臘文,意指「父親」、「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
2、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
3、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義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
4、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⑻ 教皇與大主教的區別
1、職責不同
教皇
除宗教職務外,教皇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國家元首。該國又被稱為「聖座」(Sancta Sedes)。
教廷(Sancta Sedes)作為全球羅馬天主教會的「中央政府」,教皇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
大主教
根據天主教及基督教部分教派的制度,數個教區組成一個教省,其主教長稱為大主教;而教省大主教在省屬教區中有某些許可權,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
作為基督教的神職人員,在天主教會中,指駐節大城市而管轄教省的主教,總管和監督教省范圍內的各個教區;在東正教會內,一般指牧首所管轄的主教,多主管一個大教區。
二、穿著服飾不同
教皇
教皇是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約30個人工縫制的扣子和扣眼,還有通常的羅馬教皇專用配件,短小的大紅色肩衣叫做 Mozzetta,罩在法袍外面,白色的無邊帽,也叫無邊便帽;還有紅色的鞋子。
大主教
在羅馬教廷中,大主教是對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主教的尊稱,只有總主教才是天主教中的正式職位,又因穿戴紫衣紫帽,故而稱「紫衣主教」。
三、管轄范圍不同
教皇
教皇管轄著梵蒂岡。
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施行政教合一,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地處台伯河右岸梵,整個被羅馬城包圍,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相當於天安門廣場),常駐人口僅890人,主要是義大利人。
梵蒂岡有一支200名瑞士人組成的衛隊,這支衛隊於1505年,由教皇朱利奧二世組建。此外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梵蒂岡也稱羅馬教廷,
大主教
大主教作為基督教的神職人員,在天主教會中,指駐節大城市而管轄教省的主教,總管和監督教省范圍內的各個教區;在東正教會內,一般指牧首所管轄的主教,多主管一個大教區。
⑼ 教宗就是教皇嗎還有,宗主教是怎麼回事
教宗,即「教.皇」。拉丁語:Papa,本意為爸爸、父親,並無一絲「皇帝」的意思。中.國大.陸之外通常譯為 「教宗」,宗廟之宗,是取其頭銜中「聖伯多祿繼承者」之意。在中.國大.陸通常譯為教.皇或羅馬教.皇,但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內部依然稱為教宗。天.主.教.會(全名「至一至聖大公教.會及宗座教.會」)的領.袖,當中包括羅馬天.主.教.會(拉丁禮)和東儀天.主.教.會。這一稱號同時由東正教.會和安立甘教.會等天.主.教.會(大公教.會)名義的教.會分享,也因此引起分歧。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眾門.徒之主之後繼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義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長),羅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 (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及上帝之眾僕人之僕人」。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 「伯多祿之代.表」,直到5世紀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鑒》刪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稱呼,對上一次修訂為1969 年。當時教宗保祿六世把「天.主眾仆之仆」加於名號之中,並刪除了「光榮在位」的句語。
除了宗.教職務之外,教宗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梵蒂岡又被稱為「聖座」(Sancta Sedes),整個被羅馬城包圍,在1870年之前,教宗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義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廷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盡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宗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候,而義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定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宗主.教(拉丁文:Patriarcha),在東正教方面按習慣翻譯為牧首,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如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和安條克的主.教的稱號。
宗主.教的威望和權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當天.主.教和東正教分.裂時,羅馬的宗主.教成為天.主.教的教.皇,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為東正教名義上的首.腦。在很多古老的東方教.會中,宗主.教實際上被稱為大公牧首。並非全部15個東正教自主.教.會的領.袖的稱號都是牧首。實際上使用這一稱號的自主.教.會領.袖有9個,其他自主.教.會領.袖的稱號是都主.教或大主.教。
宗主.教(希臘語:∏ατριάρχης,拉丁語:Patriarcha)(東正教中文傳統上習慣翻譯為牧首)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為家父(pater familias)對某個擴展家庭行使專.制的權力的男人。該種由年長男性對家庭進行支配的體.系被稱為父權(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這是一個希臘文詞彙,由πατήρ (pater,意為「父親」)和ἄρχων (archon,意為領.導leader,首領chief,統.治者ruler,國王king,等等)
亞伯拉罕,以撒,以及雅格被提及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長(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譯譯法,或為「聖祖」),而他們生活的時期即被稱為「族長時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聖經的七十士譯本中獲得了其宗.教上的含義。
該詞主要具有特殊的教.會的多種含義。特別是,東方正教.會、羅馬天.主.教.會(高於大總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東方亞述教.會中最高等級的主.教均稱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辦公地以及教.會的征役(由一個或更多的教省組成,盡管在他自己的(總)教.區之外他經常沒有可實施之司法權)被稱為「宗主.教.區」(patriarchate)。從歷.史上說,宗主.教可能經常是一個充當行政長官(Ethnarch)的合理人選,後者可在一個信奉其他教.義的國.家或帝.國內代.表由其宗.教團體所形成的社區(如在奧斯曼帝.國內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稱號,他們的威望和權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提約基雅、耶路撒冷等五個首要主.教所領.導的教.會,又合稱為「五大宗主.教.區」(Pentarchy;亦稱為「五牧首聯合治理教.會」)。當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方正教.會分.裂時,羅馬的宗主.教成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為東正教普世大牧首。現今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可以發現一至數名宗主.教/牧首,特別是在歷.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亞歷山大宗主.教。
⑽ 現任教皇是誰
現任教皇: 約瑟夫·拉青格]
現任教皇: 約瑟夫·拉青格.2005年4月當選第265任天主教羅馬教皇.稱為本篤十六世.
樞機主教也稱紅衣主教.來自德國的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19日在羅馬教皇選舉中當選第265任天主教羅馬教皇.稱為本篤十六世.
拉青格1927年4月16日出生.1977年任樞機主教.1981年任羅馬教廷的信理部部長.
樞機主教團115名樞機主教18日下午開始進行選舉新教皇的秘密投票.上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本月2日因病在梵蒂岡去世.終年84歲.
選舉教皇的程序是非常特殊的.神聖紅衣主教院有120位主教和大主教.當梵蒂岡宮的喪鍾一響.他們就被關在西斯教堂內.直到選舉產生了繼承人.他們才能離開那兒.選舉可以通過歡呼聲.紅衣主教則同時喊一個人名字.為了便於復查.每天要投票四次.候選人要有三分之二的選票.或是最後大家協商選舉.當代的教皇都是按後者的方式選舉產生的.每次選舉後.都要把選票燒掉.選票按照不同的化學成分.燃燒時會冒出黑.白兩種不同顏色的煙霧.當人們看到教堂的大煙囪冒出陣陣黑煙.就知道選舉正在進行.教皇還沒有產生.當看到一縷白煙.便意味著選舉成功.有人當選了新的教皇.
注意.新教是沒有教皇的.一般一般說教皇就是指羅馬教庭的教皇.雖然有一些基督教宗派也有自己的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