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近國美發生了什麼事件
最佳答案黃光裕對決陳曉!家族控制人對決職業經理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利益糾葛,勝利的天平又將會傾向哪一方?
曾經,黃光裕是國美電器真正的當家人、前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中國首富;曾經,陳曉是永樂電器創始人、國美電器的職業經理人、黃光裕口中「我的接班人」;曾經,他們合作過、幫扶過,甚至親密過。但一切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現在,黃光裕一心想要從陳曉手中重新奪過對國美電器絕對控制權,陳曉則想讓國美電器打上真正的陳氏烙印。所以,只有決裂,才能顯示出雙方目前最真實的想法。
關於這場紛爭,最新的口水仗來自於18日黃光裕的一封公開信《為了我們國美更好的明天》。黃光裕稱,陳曉作為董事局主席,「存在個人野心,實施陰謀,挑戰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對此,國美電器一位高管對媒體回應稱:從一審罪名來看,黃光裕是不是也傷害了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而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認為,不管這場爭斗的過程和結果如何,這都給我國不少的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上了一課」,甚至是「難得一見」的公司治理等各方面的「典型教材」。更有媒體點評認為,這是中國私營公司治理史上,家族控制人與職業經理人、創始人股東與財務投資者對決的驚心動魄一幕。
蜜月——
黃光裕收購由陳曉創辦的永樂電器,也曾有合作蜜月期。「再也找不到比陳曉更合適的總裁人選。」黃光裕曾給陳曉下過這樣的「定義」
在這場紛爭的「史前時代」,黃光裕曾和陳曉在市場上競爭過,也合作過。但在2006年,他們徹底從市場層面的競爭變成了全面的合作,因為黃光裕收購了由陳曉創辦的永樂電器。
「再也找不到比陳曉更合適的總裁人選。」在並購之後,黃光裕曾給陳曉下過這樣的「定義」。而從當時的市場評價中,這個「定義」其實並不為過,因為陳曉是「有能力」的代表——雖然進入家電行業比黃光裕、張近東(蘇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和張大中(曾經的大中電器創始人,後同樣為國美電器所收購)等人晚,但陳曉卻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讓永樂電器成為了「上海灘」上的家電業霸主。還有一個側面的佐證是,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時,永樂電器成功集資12億港元,成為僅次於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排行第三的家電連鎖巨頭。
但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在國美收購永樂之後,還是有人懷疑:陳曉可能會不適應從「老闆」到職業經理人的轉變,他也根本不會躋身國美電器的核心決策層。而當時,「架空」陳曉的說法不禁在坊間流傳開來。但陳曉一直未對相關傳聞作正面回應,只是承認當時決策層的結構是黃光裕的體系。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曾是黃光裕體系中的國美高層管理人員孫一丁、王俊洲和魏秋立等人,目前都已投向了陳曉的「懷抱」。
不過,就當時來說,黃光裕還是給足了陳曉面子。歷數每次國美電器的相關會議,往往走在前台的都是陳曉,黃光裕卻似乎刻意躲在幕後出謀劃策。這個「史前時代」,在分析人士看來,是雙方合作最黃金的時間段。
分裂——
引入貝恩資本,改變狼性擴張的競爭方式,對管理層進行大規模的股權激勵。陳曉接過帥印後,開始了自己的市場運營手法和資本操作路徑
然而,一場變故徹底打破了黃光裕和陳曉之間某種心照不宣的平衡。2008年11月底,黃光裕因多項指控被相關部門刑拘,「接班人」陳曉真的接過了黃光裕丟下的國美帥印,成為國美電器總裁兼任董事會代理主席,並真正走上了國美電器舞台的正中央。雖然這是黃光裕首肯的一項任命,但這恰恰也是雙方走向決裂的「導火索」。
短暫的喘息之後,陳曉就撇開曾經的上司黃光裕,開始了自己的市場運營手法和資本操作路徑。
首先,2009年6月,被認為「對資金極度渴望」的國美電器引入了貝恩資本,後來,分析人士指出,這其實是雙方走向決裂的開始。根據公開顯示的貝恩資本注資國美電器的協議,其將擁有國美電器15.9億元可轉債,同時有權將其轉換為10.8%的國美電器股權。一旦進行相關操作,這將稀釋現在黃光裕手中33.98%的股權(黃光裕目前是國美電器最大單一股東,這也是黃光裕對抗陳曉目前最大的「底牌」)。與此同時,陳曉放棄了黃光裕一直以來在市場上狼性擴張的競爭方式,轉而走效益優先的相對細化道路,關閉了不少門店。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上述資本操作,日前媒體援引黃氏家族代表成員的話稱,「黃光裕也是通過媒體才得知該消息的」。目前,在黃光裕多次造勢,包括上述《為了我們國美更好的明天》中,都在拿陳曉的這項操作說事——「自己的民族品牌為外資所把持」、「國美電器」變成了「美國電器」等。但陳曉也有自己的理由,保住國美電器的股價及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們的利益。
其次,2009年7月7日,僅僅履新半年後,陳曉就進行了大規模的股權激勵。資料顯示,該方案涉及總計3.83億股股份,總金額近7.3億港元。相關報道稱,陳曉與另外10位公司董事及附屬公司董事共獲授購股權為1.255億股,其中陳曉獲2200萬購股權,股權激勵覆蓋了副總監以上級別,共惠及105人。此舉更是將管理層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股權一直是黃光裕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多名高管一直沒有得到的,而陳曉僅僅推出一份股權激勵計劃,就收買了幾乎黃光裕的所有老臣。」一位原國美高層稱。對比黃光裕的吝嗇,陳曉的大度,更讓黃光裕的老部下感到溫暖和實惠。
當然,黃光裕是不會容忍自己的「孩子」改名換姓的。為了對抗陳曉和貝恩資本,黃光裕通過增持,保持了33.98%的持股比例。隨後在今年5月11日,黃光裕夫婦利用手中掌控的表決權,於國美電器召開的股東周年大會上,在12項決議中連續投了5項否決票,導致委任貝恩投資董事總經理竺稼等3名前任董事為非執行董事的議案未能通過。而根據此前簽署的協議,如果貝恩投資在國美董事會中失去董事席位,將造成公司違約並須作出賠償,相關賠償額高達24億元。這也就是陳曉日前所說「黃光裕不顧國美死活」的由來。
僵局——
是雙方經營理念的較量,更是資本間的較量,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究竟會站在哪一邊?
上述的決裂行動其實都是在半公開狀態下進行的。8月5日,國美電器就正式宣布起訴黃光裕,罪名基於香港證監會在去年8月向香港高等法院作出的指控:黃光裕及其妻杜鵑策劃國美電器在2008年1月22日至2008年2月5日期間,回購1.298億股份,目的是以國美的資金購買本來由黃光裕持有的國美電器股份,並將售股所得款項向一家財務機構償還一筆24億港元的私人貸款。這讓矛盾正式對外公開,雙方也徹底走向了決裂。
其實在8月4日,黃光裕就已經率先向陳曉宣戰,指責近一年來國美電器業績下滑是陳曉領導的董事局「管理不當」,並意欲重組董事局,讓陳曉淡出國美決策層。
至此之後,雙方就諸多問題打起了口水仗,並一直對峙至今。8月12日,國美5位黃光裕時代的元老倒戈,公開表示與陳曉共進退。
同時,陳曉和黃光裕陣營還積極利用媒體為自己造勢,以期最終贏得勝利。「雙方本輪的對峙,乃至一直以來的爭斗既是陳曉和黃光裕雙方在經營理念上存在差異的體現——家族經營VS陳氏新思維,更是資本間的較量。」一位長期跟蹤國美電器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而且幾乎可以肯定,最終的決勝者將是資本力量更強大的一方。這也凸顯了資本在公司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根據雙方的持股比例,黃光裕只要再拉攏16.02%的股權就能占據董事會話語權的半壁江山。而陳曉則需要拉攏更多的資源。但在不少媒體看來,陳曉也有自己的優勢:國美電器管理層、中小股東及貝恩資本的絕對支持,或者說是「民心」。但目前,雙方都已經宣稱獲得了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內眾多投資者的支持。
事實上,資本在市場上目前已經出現了異動。比如在8月6日,富達基金在二級市場減持國美電器1.792億股,持股比例由5.57%降至4.37%。湯森路透的統計顯示,國美電器目前有180個投資機構股東,持股合計佔44.84%,前50個機構持有超過40%的股權。同時,國美2009年年報顯示,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達基金3家總計持股20.6%。
「除了貝恩資本基本上明確會站在陳曉一邊外,目前沒有人能真正知道資本到底會支持誰。甚至,包括黃光裕和陳曉在內。」曾經管理過國美電器決策委員會發展戰略研究室、經營管理研究室和總裁辦公室,現任某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胡剛則認為,「總之,他們會選擇給其帶來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啟示——
資本市場的罕見現象和典型案例
「姑且不論誰對誰錯、過程如何、具體結果怎樣,這場爭斗在資本市場中確實都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和很好的案例。」東南大學法學院張馬林教授告訴記者。
首先,按照慣常思維,決策層或管理層作為公司的行政機構,應聽命於最大股東,但黃陳之爭已經打破了這樣的規律;其次,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像往常一樣,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看似是我們自己人內部爭斗的最終結果,外資機構的力量對中國資本市場,甚至民族品牌公司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對於本次黃陳之爭中所顯示的公司董事會相對的「決策獨立性」,張馬林特別指出,「站在保證股東收益角度上,董事會(局)的這種決策更加民主,更能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但站在大股東的角度上,這就違背了其對公司的絕對控制,甚至可能影響到其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決策。」
Ⅱ 國美事件的事件起因是什麼
1、在貝恩投資入股國美電器8個多月後,在國美電器正在走出危機恢復正增長的情況下,擁有31.6%股權的國美電器大股東在5月11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突然發難,向貝恩投資提出的三位非執行董事投出了反對票。
2、以董事局主席陳曉為首的國美電器董事會隨後以「投票結果並沒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東的意願」為由,在當晚董事局召開的緊急會議上一致否決了股東投票,重新委任貝恩的三名前任董事加入國美董事會。
3、這一「閃電變局」源於貝恩手中持有的重要籌碼,在貝恩入股國美電器前,國美電器和貝恩就簽有違約協議,該協議規定,一旦國美電器違約,將向貝恩支付高達24億元的賠償金。
4、「國美董事會行使權利後,這一危機即已經解除。」5月12日,國美電器公關部人士回應媒體咨詢時稱。但據本報記者了解,上述「危機」的出現,實際上意味著國美與貝恩的合作已經出現了裂痕。
5、國美電器一位高管說「這背後是有故事的,從表面上來看,大股東發難看起來不僅完全不顧公司的利益,而且對其本身並沒有多少好處,其真正的目的目前還難以看懂。」
6、由於事發突然,5月11日晚,國美電器在香港召開緊急董事局會議,國美電器董事會一致通過了重新任命三位非執行董事的決議。國美電器內部人士表示,「按照公司章程,為了維護公司利益,公司董事會有權在不經股東大會同意的情況下任命公司非執行董事。」
Ⅲ 黃光裕:力爭18個月恢復國美地位,這可能嗎
黃光裕:力爭18個月恢復國美地位,我認為這不可能。
1.電商格局已定很難再滲入;
2.國美錯過了最好的轉型機會;
3.傳統家電行業利潤很薄,已經經不起折騰。
黃光裕應該說是企業界的一個傳奇,20年前的黃光裕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國美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因為觸犯法律而被判刑,出來之後的黃光裕依然野心不減當年。黃光裕:力爭18個月恢復國美地位,我認為這不可能。因為傳統家電行業已經慢慢開始衰落,這個時候要滲入電商格局已經非常難,電商爭奪市場非常激烈,國美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機會,現在國美要跟線上和線下企業激烈爭奪,他們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優勢,要實現翻盤太難。
黃光裕在國美創造的神話已經過去,屬於黃光裕的時代也已經過去,商戰就是這么殘忍,黃光裕要卷土從來,基本上已經不可能。
Ⅳ 黃光裕出獄以後,國美還能重回巔峰嗎
可能性不大,雖然黃光裕的入獄是國美沉淪的起始點,但並不是國美現狀的唯一導火索,從入獄之後作為“二當家”的陳曉搶班奪權的那一刻開始,就說明國美的內部管理存在諸多的隱患,尤其是掌權之後採取的各種措施,明眼人都能夠發現是在消除黃光裕相關的任何元素和影響,關鍵是將資本注入公司以後,接連通過股權激勵的形式將原有管理層成功策反,從而導致黃光裕原有股權遭到了嚴重的稀釋。
總而言之,在電商行業沒有出現根本性變革的情況下,國美的巔峰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即便黃光裕在獄中韜光養晦甚至整理出了全新的發展思路,面對已經大局已定的殘酷現實恐怕也會甘拜下風接受敗局,至於會不會謀求轉型則只有黃光裕自己心知肚明。
Ⅳ 黃光裕公開亮相:國美丟掉很多機會,如果有他在國美能抓住機會嗎
黃光裕假釋出獄以來,一直沒有公開亮相,一直保持著低調的態度。不過2021年4月份國美零售全球投資人會議上,黃光裕在電話會上正式公開亮相。主持會議,看得出來,黃光裕這么多年沒有放棄過,出獄沒多久就開始參與國美經營。
入獄這么多年,黃光裕並沒有耽誤,太太杜娟一直積極地努力。幫助他鎮守住大後方,現在國美到了關鍵時刻,連續三四年業績下滑。留給黃光裕時間不多了。究竟能否順利完成轉型,就看國美這18個月努力。
Ⅵ 國美老總黃光裕入獄11年,背後3個女人掌權,他近況如何呢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生正如文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所說的那樣:「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更有柳暗花明」。
母親為了能夠保住國美今天的地位,身為黃光裕的妻子以及黃光裕的妹妹黃燕紅進入到了公司的管理之中。而對於這兩個女人的出現,無疑給在獄中的黃光裕打了一劑鎮定劑,使得黃光裕不再為公司的安危而過於擔憂,因為在黃光裕的心中,這兩個女人是自己最為相信的人。
Ⅶ 黃光裕事件後 國美未來前景將如何
創維集團總裁張學斌對比特網(ChinaByte)表示,作為和國美電器合作多年的彩電廠家,創維對國美集團的內部業務管理有了解。「黃光裕早已不參與國美電器的日常經營,也不參與國美電器的管理了。」因此張學斌認為,黃光裕被傳被拘事件,「短期內會對國美電器有一些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對國美電器影響不大。」 家電產業觀察家羅清啟則表示,國美電器不是靠某個人,而是靠制度、靠管理來運營的。「現在已經不是個人英雄的年代,」因此他認為,已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業務管理體系的國美,就算是失去黃光裕,也能很好地生存下來,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目前要做的就是,廠商聯手合作,確保流通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 黃光裕今後如果不擔綱國美集團董事長,現任國美電器總裁的陳曉今後將何去何從?
Ⅷ 出獄後的黃光裕首次攜妻露面,國美能否重回往日風采
商界人士知道一件事是在商場中很難「一帆風順」。您今年可能會賺很多錢,一切都會好起來,但很難說明年的情況,您可能會虧錢。在我國商業界甚至許多身家數十億或數百億美元的億萬富翁也無法逃脫這一定律。 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前一個首富黃光裕。
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黃光裕比以前更加幸運,並且在他的臉上也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 有人說,與黃光裕之前的照片相比,黃光裕比以前的「顯性」要和平得多,人們有些「變了」。 實際上,對於當前的黃光裕和國美電器來說,穩定局勢是最重要的。 上文還提到,中美多年來一直在虧損,將虧損變成利潤現在是黃光裕最為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