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居正的18代子孫在哪裡
明朝一代權相張居正,死後被清算。幾個兒子有的自殺,有的充軍。直到天啟二年(1622),明朝才給張居正平反。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才給居正的子孫復官復蔭。國家到了艱難的時候,才想起往日的功臣。但這一切已經太遲了。
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的部下打到了張居正的老家江陵,強迫居正第五子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自殺,時年79歲。死前留下絕命詩一首:
八十空嗟發已皤,豈知朽骨碎干戈
純忠事業承先遠,捧日肝腸啟後多
今昔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
願將心作錚錚鐵,萬死叢中氣不磨
允修死得夠壯烈的,但張居正的後人還有更壯烈的,那就是他的曾孫張同敞。
崇禎十五年(1642),同敞奉命調兵雲南,不久北京失陷。不到一年,南京也失陷了。他於是投奔隆武政權,隆武帝復同敞官,將他派往湖南。但尚在途中時,就聽說汀州失陷。整個國家,除西南角以外,都淪陷在滿清的手裡。於是同敞到廣西走依永曆帝。經大學士瞿式耜的推薦,永曆帝授同敞兵部右侍郎、總督諸路軍務。領導中國人抗擊滿洲蠻族的重任,又落到姓張的肩上。同敞的遠祖張關保,曾經跟隨明太祖的大纛,推翻蒙元的暴政,收復漢人的江山;他的曾祖張居正,也曾藉助明神宗的威權,整頓國防,分化韃靼,使明朝重新走向強盛。所以在同敞筋骨里,是有些自負的血液的。但是這時的大局已經變了,太祖、成祖的武功已經沒有了,仁宗、宣宗的文治也早已不見了,大明朝氣數已盡,只剩下這一角殘山剩水,弱兵敗將,還談得上什麼斗爭!內訌、自擾、抵觸、牽制,一切又都在這個小朝廷重演,這真是英雄氣短的時候!但同敞有的是熱血,單憑這一點,他就要參加民族的決斗。軍隊前進的時候,一馬當先的是同敞;動搖的時候,端坐不動的也是同敞,他逐漸取得廣大將士的信任。不幸在永曆五年(1651),敵人攻進廣西,嚴關失陷,前線的將士潰敗下來,永曆帝退到梧州去了,桂林的軍隊也潰散了,只剩下大學士瞿式耜一人留守。恰巧同敞從靈川趕到,見面以後,瞿式耜對同敞說:「我為留守,當然死在桂林;總督沒有守土的責任,你還是去罷!」
「古人恥獨為君子,」同敞毅然地說,「相公為什麼不讓我同敞共死呢?」
瞿式耜高興極了,吩咐剩下的一個老兵進酒,秉燭待旦,和同敞銷磨這空城的一夜。第二天敵人進城,他們同時被執。瞿式耜說「我們久已准備了」。敵人要他們投降,他們拒絕;要他們削發為僧,他們也拒絕;他們只要把自己的熱血,為民族橫流。永曆五年閏十一月十七日,敵人把他們殺了。據說在行刑的時候,同敞衣冠整齊,昂然站立。頭顱落地後,他向前躍起三步,方始倒下。直到現在,桂林關東還留著這位民族英雄的墳墓。
同敞留下兩首有名的詩句:
自訣詩
彌月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姓字空留死後思
破碎山河休葬骨,顛連君父未舒眉
魂兮莫指歸鄉路,直往諸陵拜舊碑
自誓詩
翰林骨莫葬青山,見有沙場咫只間
老大徒傷千里驥,艱難勝度萬重關
朝朝良史思三傑,夜夜悲歌困八蠻
久已無家家即在,丈夫原望不生還
在那個天崩地裂的時代,一個人縱再有本事也無力回天。能穿戴著本民族的衣冠去死,也成了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張同敞壯烈的死了,這種死的作用不在於改變當日的大局,而在於要承前啟後,傳遞漢民族的偉大精神,向後人證明我們民族從古至今,從不缺少捨身求法的人
2. 張居正死後其家人的究竟還在嗎
萬曆十一年(1583)三月,明神宗詔奪張居正上柱國封號和「文忠」謚號,並撤銷其兒子張簡修錦衣衛指揮的職務。不僅如此,當有人告發張居正專權要謀反,他家裡一定藏著許多財寶時,神宗馬上下令抄張居正的家。萬曆十一年五月,張宅被抄,全部家財也不過30萬兩左右。此後,張家困窘至極,10餘口人被活活餓死,長子敬修自殺,次子懋修投井未死張家被抄之後,張家後人流落全國各地,也再也沒有出現顯赫的人物,後代子孫們甚至無力為張居正整修墓地。
在荊州市張家檯子有6戶人家是居正公的後代(老人在采訪中一直以「居正公」來稱呼自己的祖先張居正),他們這一支是居正公第4子的後裔。居正公共有6子,其後裔分散在全國各地,海外也有,而目前在湖北境內居住著最多居正公後裔的地方是荊州馬家寨。2004年底,居正公墓園重修之時,有50多位居正公後裔的代表來到這里祭祖。而在這之前,2001年清明節時就有散居在各地的居正公後裔前來祭祖,大多來自湖北境內的潛江、監利、漢川等地。 ..
3. 張同敞死後張居正還有後代么誰簡單介紹。謝啦!
張同敞(生年不詳,卒於1651年1月8日),字別山,湖廣江陵人(今湖北荊州)。明代著名詩人、政治家、抗清民族英雄,以蔭補中書舍人。
張同敞是明朝著名政治家張居正的曾孫,父張敬修。以廕補中書舍人,永曆時為錦衣指揮使。曾拜瞿式耜(音sì)為師,與瞿式耜一同在湖廣地區舉行抗清活動。
明永曆三年(1649年),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瞿式耜邀請了張同敞、王夫之、金堡等至桂林。後任桂林總督。
清順治七年(1650年)張同敞對友人錢秉鐙說:「時事如此,吾必死之。」十一月初五日,清兵逼近桂林,於元燁被殺,南明守軍潰散,將領趙印、王永祚、蒲纓、楊國棟、馬養麟皆逃去。傍晚,同敞從灕江東岸泅水入桂林城,與式耜相伴。
瞿式耜曾勸他逃亡,同敞毅然回答:「死則俱死耳!古人恥獨為君子,君獨不容我同殉乎!」。初六日上午,被清軍押往靖江王府見定南王孔有德,被軟禁於桂林。二人共賦詩一百餘首,互相打氣。不久,瞿式耜寫給焦璉的信被查獲,孔有德擔心有後患,下令將二人處斬。
永曆四年閏十一月十七日(1651年1月8日)與瞿式耜在桂林風洞山仙鶴嶺下就義。張同敞人頭落地時,身子向前行走三步,然後倒下,同殉難者還有靖江王朱亨歅。同敞妻亦殉節。著有《張忠烈遺集行世》等等。
4. 張居正有沒有後代
張家被抄之後,張家後人流落全國各地,也再也沒有出現顯赫的人物,後代子孫們甚至無力為張居正整修墓地。
張家後人以先祖為榮
在荊州市張家檯子,我們采訪了張居正16代孫張厚勤老人。這位老人家對先祖的業績已不甚了了,但輩輩相傳牢記自己是這位人傑之後,並以有這樣的祖先感到十分自豪。
張厚勤老人告訴我們,現在張家檯子只有6戶人家是居正公的後代(老人在采訪中一直以「居正公」來稱呼自己的祖先張居正),他們這一支是居正公第4子的後裔。居正公共有6子,其後裔分散在全國各地,海外也有,而目前在湖北境內居住著最多居正公後裔的地方是荊州馬家寨。2004年底,居正公墓園重修之時,有50多位居正公後裔的代表來到這里祭祖。而在這之前,2001年清明節時就有散居在各地的居正公後裔前來祭祖,大多來自湖北境內的潛江、監利、漢川等地。
當記者問到現在他能聯繫上多少居正公的後代時,張老拿出了一個筆記本,上面寫滿了名字和電話號碼。他介紹說,他們現正准備修家譜,已聯繫上大約600多名居正公的後裔,目前家譜第一卷的初稿已經完成。
居正公曾經如此顯赫,他有沒有遺留下來什麼東西?張老有些遺憾地說,當年家中曾有家譜和居正公的遺像,但家譜在解放前被大火燒了,而遺像也在文革中失去,目前居正公後裔之間憑著祖上傳下的譜系表來排輩定序。在張家檯子,現在輩分最高的是一位言字輩的老人,已82歲,年高體弱卧病在床。
采訪結束後,記者告訴他,在網上還查到在江蘇、廣西都還有張居正的後裔,張老十分高興,表示希望能有機會和這些族人聯繫上。
5. 張居正後代
張居正有6個兒子,長子敬修,進士及第授禮部主事;次子嗣修,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三子懋修,狀元及第;四子簡修,錦衣衛指揮同知;五子允修,尚寶司司丞,只有六子靜修年紀尚幼未授職司。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後的第四天,被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其中,被抄家後張居正,長子自盡,次子和三子被充軍;老四被削職為民;老五死於明末的農民起義,相傳六子後來隱居江蘇。
張居正的後裔名人輩出。如《荊楚研究雜記》記載的明代荊州英烈、抗清英雄張同敞 ; 著名考古學家張聖奘也是張居正的後裔,是其第廿代孫。
目前,張居正後裔在全國的太岳宗親有3000多人。
6. 張居正後代
依照荊州張居正故居族譜記載,張居正共有六子一女。
長子:張敬修,妻高氏,有子張重輝及三女,有孫張同敞。
次子:張嗣修,妻賀氏,有子張重光。
三子:張懋修,妻高氏,有子張重登、張重元及二女。
四子:張簡修,妻簡氏,有子張重潤,張重允。
五子:張允修,妻李氏,子女不詳,有孫張同奎。
六子:張靜修,族譜中未記載其婚配子女。
女:名字婚配不詳。
7. 萬曆十二年張居正的子孫都有哪些,被發配到邊地都叫什什名字
你是說你東西在正式都是拿手機,沒法對比工作室名字,不是沒有男人味,當個段子說叫什麼名字問清楚活動只剩麻將,你別跟我說,就是不都是你的這幾天。都是他們教的,就是做什麼都要過的身上發生的這。
8. 張居正平反後子孫怎麼樣了
明朝一代權相張居正,死後被清算。幾個兒子有的自殺,有的充軍。直到天啟二年(1622),明朝才給張居正平反。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才給居正的子孫復官復蔭。國家到了艱難的時候,才想起往日的功臣。但這一切已經太遲了。
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的部下打到了張居正的老家江陵,強迫居正第五子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自殺,時年79歲。死前留下絕命詩一首:
八十空嗟發已皤,豈知朽骨碎干戈
純忠事業承先遠,捧日肝腸啟後多
今昔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
願將心作錚錚鐵,萬死叢中氣不磨
允修死得夠壯烈的,但張居正的後人還有更壯烈的,那就是他的曾孫張同敞。
崇禎十五年(1642),同敞奉命調兵雲南,不久北京失陷。不到一年,南京也失陷了。他於是投奔隆武政權,隆武帝復同敞官,將他派往湖南。但尚在途中時,就聽說汀州失陷。整個國家,除西南角以外,都淪陷在滿清的手裡。於是同敞到廣西走依永曆帝。經大學士瞿式耜的推薦,永曆帝授同敞兵部右侍郎、總督諸路軍務。領導中國人抗擊滿洲蠻族的重任,又落到姓張的肩上。同敞的遠祖張關保,曾經跟隨明太祖的大纛,推翻蒙元的暴政,收復漢人的江山;他的曾祖張居正,也曾藉助明神宗的威權,整頓國防,分化韃靼,使明朝重新走向強盛。所以在同敞筋骨里,是有些自負的血液的。但是這時的大局已經變了,太祖、成祖的武功已經沒有了,仁宗、宣宗的文治也早已不見了,大明朝氣數已盡,只剩下這一角殘山剩水,弱兵敗將,還談得上什麼斗爭!內訌、自擾、抵觸、牽制,一切又都在這個小朝廷重演,這真是英雄氣短的時候!但同敞有的是熱血,單憑這一點,他就要參加民族的決斗。軍隊前進的時候,一馬當先的是同敞;動搖的時候,端坐不動的也是同敞,他逐漸取得廣大將士的信任。不幸在永曆五年(1651),敵人攻進廣西,嚴關失陷,前線的將士潰敗下來,永曆帝退到梧州去了,桂林的軍隊也潰散了,只剩下大學士瞿式耜一人留守。恰巧同敞從靈川趕到,見面以後,瞿式耜對同敞說:「我為留守,當然死在桂林;總督沒有守土的責任,你還是去罷!」
「古人恥獨為君子,」同敞毅然地說,「相公為什麼不讓我同敞共死呢?」
瞿式耜高興極了,吩咐剩下的一個老兵進酒,秉燭待旦,和同敞銷磨這空城的一夜。第二天敵人進城,他們同時被執。瞿式耜說「我們久已准備了」。敵人要他們投降,他們拒絕;要他們削發為僧,他們也拒絕;他們只要把自己的熱血,為民族橫流。永曆五年閏十一月十七日,敵人把他們殺了。據說在行刑的時候,同敞衣冠整齊,昂然站立。頭顱落地後,他向前躍起三步,方始倒下。直到現在,桂林關東還留著這位民族英雄的墳墓。
同敞留下兩首有名的詩句:
自訣詩
彌月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姓字空留死後思
破碎山河休葬骨,顛連君父未舒眉
魂兮莫指歸鄉路,直往諸陵拜舊碑
自誓詩
翰林骨莫葬青山,見有沙場咫只間
老大徒傷千里驥,艱難勝度萬重關
朝朝良史思三傑,夜夜悲歌困八蠻
久已無家家即在,丈夫原望不生還
在那個天崩地裂的時代,一個人縱再有本事也無力回天。能穿戴著本民族的衣冠去死,也成了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張同敞壯烈的死了,這種死的作用不在於改變當日的大局,而在於要承前啟後,傳遞漢民族的偉大精神,向後人證明我們民族從古至今,從不缺少捨身求法的人
9. 張居正的後人怎麼死的
長子張敬修(?-1583年),1580年進士。父親死後被抄家,因為審訊者嚴刑拷打,敬修留下絕命書,憤慨自殺,留有妻子高氏和兒子張重輝。高氏自殺未成,遂毀容撫養孤子成長。1640年,崇禎帝追復張敬修禮部主事並復武蔭,授敬修孫子張同敞為中書舍人。
二子張嗣修,萬曆五年張嗣修被欽定為一甲第二人進士及第。1583年被萬曆皇帝發配充軍煙瘴地面,以後情況不詳。
三子張懋修,張懋修投井自殺未遂,又絕食又不死。被發配邊疆,戍煙瘴地而死。崇禎十三年(1640年),下詔恢復張懋修官職。
四子張簡修,1580年生子張重潤,1583年,被萬曆皇帝褫奪『錦衣衛指揮』職位,父子淪落為百姓
五子張允修,張居正身死之後,遭抄家逃難。思宗崇禎三年,禮部侍郎羅喻義等,為居正訟冤,交給部議以後,這才給還世蔭和誥命。後張獻忠的部下,打到了江陵,要張允修出來做官,允修自殺死(《康熙荊州府志》言不食死,允修孫同奎言自焚死)。
六子張靜修
10. 有沒有張居正的後代
我暈 能不藉助古人不?孔子的後人多了 可是也沒見有幾個優秀的 我認為,血統是先天因素,僅僅佔了很少很少比重,更何況再經過將近500年的變更,DNA幾乎沒有一致的地方了 。張居正之後,再無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