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中國人口增長率

中國人口增長率

發布時間: 2021-08-05 03:37:00

① 中國人口增長情況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

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

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台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由於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

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
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

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

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② 中國人口增長趨勢

中華民族長期都是世界第一大民族,自1949年建國以來經歷了三次嬰兒潮。第一次是戰後的1949年至1958年,第二次是1962年至1972年,第三次是1981年至1991。中國的生育率在1970年代達到最高5.5,但是從1992年之後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就非常緩慢,占據全球比例從37%下降到了1950年的22%,經濟佔全球的比例也從33%下降到了4.6%。1950年到1980年我們中國的人口和世界同步增長,占據世界比例穩定在22%左右,並且在國防和外交上也扭轉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但是在實行計劃生育之後,開始迅速下降,到了2012年為1.6,以經低於2.1的可持續發展水平。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下降到了2014年的19%,下面我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未來中國人口的變化運行趨勢。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根據我們中國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當中的相關數據,最近幾年出生的人口數量為,2005年1617萬人、2006年1584萬人、2007年1594萬人、2008年1608萬人、2009年1615萬人、2011年1604萬人。
根據相關的預測,未來的中國人口將在達到14.78億左右的水平之後將會逐步下降,中國人口的總數量將會在2020年達到高峰,中國人口的總數量將會在2020年達到14.78億的峰值,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2011年末中國人口數量為13億4353萬人,如果2020年達到了14.78億的峰值,那麼就代表著2011年到2020年末這九年的時間當中,中國人口凈增長13065萬人,平均每一年的凈增長為1451萬人。

預計2020年後,中國總人口將轉入負增長,進入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減少時代,並且一直持續到2070年都沒有轉正的希望。到2015年之後,隨著1950-1975年高峰人口分批次進入預期死亡年齡,中國將進入建國以來第一個真正的「死亡洪峰」,每年死亡人口將有一個急劇增長,2020年年平均死亡人口將升高到1300萬以上,2030-2050年年平均死亡人口將可達到2500萬人口以上。這在國際上,將是史無前例的。現在看看「死亡洪峰」到來之後的人口形勢。自2007年以來,中國人口大致維持每年出生1600萬左右,死亡1000萬左右的水平。而隨著「死亡洪峰」即將到來,每年死亡人口將由1000萬逐漸升高到2500萬。與此同時,隨著最後一個出生高峰的人口(198

③ 哪一年開始中國人口迅速增長

1950年起,由於生產發展、人均壽命提高,世界各國人口迅速增長。

歷史上,中國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較大比例。1850年中國人口約4.3億,佔世界人口的34%。由於戰亂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國人口增長緩慢。1949年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5.4167億,佔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

1950年起,由於生產發展、人均壽命提高,世界各國人口迅速增長。到1990年末,中國人口已達11.4333億人,但佔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中國人口增長原因

第一階段:1950~1957年,人口加速增長階段,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非常迅速。

第二階段:1961~1970年,人口高速增長階段,人口出生率急劇上升,死亡率穩步下降,人口高速度增長。

第三階段:1980~1991年,人口波動增長階段,死亡率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出生率則有兩次較大的波動,因此人口呈波動增長。

④ 中國的人口增長率是多少GDP實際增長的速度是多少

2011年情況如下: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79‰,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

具體參見:2011年統計公報(統計局網站)
如果查詢歷年的,可以查看歷年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

⑤ 五年來中國人口增長數據

011年4月發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國13.71億人,0~14歲人口佔比16.60%,15~59歲人口佔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對比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發現我國自1950年以來的三次嬰兒潮後,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再結合生育率等數據來看,當前我國人口增長模式已是三低態勢,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態勢。
三低態勢在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體現無遺,該文件指出:我國人口增長勢頭減弱、主要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現第一次增長高峰、城鎮人口歷史性超過農村人口。
那麼,在目前人口增長的三低態勢下,中國人口頂峰會是多少,又將何時出現呢?根據聯合國人口署的估算,中國人口將在2032年達到高峰,為14.6億。而中國國家統計局預測,中國人口峰值在2035年,為15億。
再結合一些學者的預計,中國未來40年內,將先後迎來勞動年齡人口、總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即總人口將於2035年左右達到峰值,總勞動人口2013年左右達到高峰,而2050年老年人口將出現峰值。
2013年:人口紅利消失轉折點
這幾年人口話題中討論最熱的莫過於人口紅利,因為人口紅利的消失正比預計的要快。
2006年公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報告》指出,15歲~64歲總勞動力要在2016年才達到高峰。但是2011年人口普查顯示,總勞動力在2012年達到頂峰後將開始負增長。
「根據人口預測,我認為2013年是人口紅利消失的轉折點。其實,根據最新的人口數據,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個轉折點目前已經到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財商》。
在蔡昉的研究中,以人口撫養比作為人口紅利的代理變數,即依賴型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
同花順數據顯示,我國總撫養比(0~14歲兒童、65歲及以上老人)從1995年的48.8%降至2010年的34.2%,少兒撫養比(0~14歲兒童與勞動人口之比)則在同期從39.6%降至22.3%,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老人與勞動人口之比)則在同期從9.2%上升到11.9%。(總撫養比包括兒童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
業內對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並無太大分歧,但在衡量人口紅利的標准上則存在著一些分歧。
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易富賢博士看來,真正的人口紅利是人口數量紅利、勞動力紅利,而不是低撫養比。

⑥ 中國人口增長率是多少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比上年增加13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5‰;死亡人口97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0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6‰,比上年提高0.9個千分點。

⑦ 中國的人口增長率是多少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⑧ 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多少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會長秦新華10日在上海表示,由於中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等政策,目前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降到1%以下。但中國人口增長的態勢仍不容樂觀,人口數量仍以每年800萬到1000萬的速度增長,新生兒每年達1600到2000萬。
秦新華是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的「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第四屆全國學術論文報告會暨基因科學高峰論壇」上作上述表示的。
秦新華透露,從1970年到2000年期間,中國國民的人口生育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共少生了3億人。
秦新華說,中國的殘疾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4.9%,也就是說平均20個家庭中就有一個殘疾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爭奪的前沿不在大學也不在中小學,甚至不在幼兒園,而是在搖籃中。努力推進『搖籃工程』減少新生兒的殘疾發生率,提高人口素質成了當務之急。」
日前,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已開始在上海、長春、重慶、廈門等地實施推廣「搖籃工程」,從生育、撫育、教育入手,加強從新婚到懷孕、從出生到學齡前,特別是針對3歲前的胎、嬰、幼兒實施生長發育、身心健康、早期智力開發。

⑨ 中國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多少

2004年全國出生人口1593萬人,出生率為12.29‰;死亡人口832萬人,死亡率為6.42‰;全年凈增人口761萬人,自然增長率為5.87‰,比2003年下降0.14個千分點。

初步預計50年後中國人口將長期保持在15億左右。

⑩ 中國人每年的增長率是多少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單位:萬人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我國於2005年底開展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這次調查以全國為總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次總體,採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樣本單位為調查小區。這次調查的樣本量為170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1%。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調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調查的各項任務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