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麥克馬洪線的由來
藏南地域廣大,過去,西藏地方政府對這一地區疏於管理,導致英國人通過其殖民地印度這個通道乘虛而入,勢力范圍不斷向喜馬拉雅山以北滲透。
1913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利誘西藏噶廈政府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搞了一份劃界換文,將邊界從印度阿薩姆平原邊緣向北推移150公里。
新邊界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西起中國和不丹邊界,東至伊索拉希山口,長約1700公里。原屬西藏的9萬平方公里土地被劃入英屬印度,相當於2個多台灣省的面積。劃入印度的土地中包括達旺地區,有「西藏情歌之王」稱號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就出生在那裡。
中國歷屆政府都未承認過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但這條事實上的邊界線一直存在。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一路向南推進,將藏南地區幾乎全盤收復,後出於戰略以及部隊後勤補給等多種因素考慮,又撤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北。
(1)麥克馬洪線擴展閱讀
「麥克馬洪線」(以下簡稱麥線)是英國殖民者與印度政府單方面對中、印邊界的非法劃線,遭到了國民黨政府、西藏地方和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強烈反對。1951年,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卻引起印度政府的不安與百般阻撓,並進一步蠶食中國的土地。
1951年,印度趁我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派印軍大舉向「麥線」推進。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3月22日,向我國正式提出領土要求,其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包括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
中國政府為了維護中印友好,對印度的武裝侵犯和無理要求,一直採取克制、容忍的態度,為兩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作出不懈的努力。
然而,印度卻認為中國的忍讓是軟弱可欺,而變本加厲地在邊界製造事端。1962年10月17日、18日,入侵印軍在東、西二段同時向中國邊防軍發起猛烈炮擊,中國邊防軍只得奮起反擊。
❷ 中國是不是承認麥克馬洪線了
中國政府早就承認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官方說法不過是偷換概念)
❸ 為什麼中國地圖承認麥克馬洪線 現在我們常看到的都是這樣
是中印雙方達成和解默契的結果。
1、「麥克馬洪線」問題始於英國對西藏的侵略。西姆拉會議期間,英方代表麥克馬洪與西藏地方代表在1914年3月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劃出一條「藏印邊界」,即「麥克馬洪線」,把包括滇緬未定界在內的大片地區劃給英屬印度。
1914年4月,麥克馬洪又迫使中國中央政府代表陳貽范草簽了英方提出的《西姆拉條約》及附圖,而「麥克馬洪線」則作為西藏與中國其他地區界線的一部分混入附圖。(有人懷疑「麥克馬洪線」根本就沒有出現在1914年4月27日草簽的<西姆拉條約)附圖上。)
1914年7月,英藏雙方又背著陳貽范草簽(通常人們都說英藏雙方在1914年7月3日「簽訂」了《西姆拉條約》,但實際上英藏雙方代表並未正式簽字(Sdgned),而只是進行了「草簽」(Irdtialed)。
2、重疊於「1941年線」
七七事變發生後,當時的蔣介石根據中日雙方實力對比,預見到中國的沿海可能會不保,所以基於戰略的考慮在大後方的雲南開始修建通往緬甸的公路,這就是滇緬公路。
戰事的發展驗證了蔣的判斷,中國沿海幾乎都被日本佔領。而此時連接雲南和英屬緬甸的滇緬公路成了維系中國繼續抗戰的重要的物資交通線,當時中國從西方(特別是美國)購買的軍用物資大多是通過滇緬公路運到國內,因此把她說是一條生命線也毫不為過。
中國與英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太平洋戰爭仍未爆發),按理說英國應幫中國。但是英國在佧佤山區重新劃了一條對英國有利的邊界,包括已被英軍非法佔領的雲南領土,並以封閉滇緬公路作為要挾強迫中國政府承認即成「佔領事實」。
英國的理由是英國是冒著與日本開戰的風險來通過這條公路來給中國抗戰輸血,所以英國需要中國的讓步補償。而劃這條線就是要國府對英軍已佔領的中國土地,包括江心坡,片馬等地給予法律確認。
1941年6月18日,為了抗日戰爭的大局考慮,中國政府用換文的方式確認了這一段邊界。但日軍很快就在太平洋戰爭後,開始進攻緬甸,所以這一段邊界並沒有真正樹立界碑。
此後中國前後派出40萬遠征軍協助英軍抗擊日軍,但是英國的戰略重心始終不在亞洲,歐洲戰事吃緊讓其無暇顧及亞洲殖民地。最終英國政府決定全面放棄緬甸,中國遠征軍從援助英軍變成掩護英軍撤退。
英國方面為減少自己的傷亡,在戰斗中採用「不辭而別」的撤退,把中國遠征軍的側翼暴露給日軍,以導致中國遠征軍野人山之難。中國遠征軍作戰勇敢,也打出了許多經典戰例,但孤立無援的這支孤軍以傷亡20萬的慘痛的代價仍未阻止緬甸的陷落。
緬甸的日軍在被盟軍(中英)打敗後,在江心坡的中國遠征軍被迫遵守「1941年線」,從江心坡撤軍,而英軍隨即佔領江心坡。
3、中緬邊界問題
1954年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問北京,與周恩來就邊界問題交換了意見。當時,中緬邊界除北段未定界外,還有兩處存在問題:一處是中緬邊界南段的佧佤山區。
1894年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商務條款》和1897年的中英《續議緬甸條款》對這段邊界都有規定,但因有關條文自相矛盾,這段邊界未能確定。1941年,英國迫使處於抗戰危急關頭的中國政府劃定了這段邊界,把與中國關系密切的班洪、班老部落的部分轄區劃歸了緬甸,這就是「1941年線」。
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邊界沒能標定。緬甸獨立後,把「1941年線」以西地區劃入緬甸的撣邦,但未能進行有效控制。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追殲國民黨殘敵時進駐了「1941年線」以西地區。另一處是中緬邊界中段的勐卯三角地。
1897年的《續議緬甸條款》承認勐卯三角地「為中國之地」。但由於英國在該地修築了公路,因而在上述條約中英國又以「永租」名義取得了對它的管轄權。
緬甸獨立後繼承了這種「永租」關系。在1954年12月的會談中,中方認為中緬邊界南、北兩段都存在問題;緬方則認為南段邊界(此處雙方所說的「南段邊界」是指尖高山以南的全部中緬邊界,事實上包括了中緬邊界的中段和南段。)是已定界,只有北段邊界存在問題。
關於邊界談判,中方仍表示需要做准備工作;緬方也承認確實需要准備。盡管存在分歧,但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仍肯定了「中緬兩國邊界尚未完全劃定」的事實,並指出「有必要根據友好精神,在適當時機,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解決此項問題」。
此外,雙方還達成了對未定界維持現狀的默契。周恩來曾指出:「根據中緬兩國總理一九五四年會談公報,未定界應該由雙方談判解決,當時雙方的默契是維持現狀。」
中緬之間的這一默契,使雙方沒有因邊界問題發生過多爭論,從而維持和發展了兩國間的友好關系。
4、新中國承認「1941年線」
由於國民政府和英緬當局當年有「1941年線」在先,同時也是為了中緬有友好,最終,中國還是決定在1941年線的基礎上重新劃定中緬之間的邊界。
1960年1月28日,《中緬邊界協定》簽訂,中國事實上承認了1941年線,放棄了1941年線之外的領土。中國收回了片馬鎮,但永遠失去了江心坡。
5、麥線緬甸段與1941年線的性質差別:雖然有重疊關系,但性質根本不同,前者是單方面劃界和侵佔,後者是中國國難高峰年代的利益交換—它是抗日戰爭中期中國危險時期中國打破英國的卑鄙威脅、被迫換取英國支持(不阻擾)抗日的產物。
(3)麥克馬洪線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地圖出版社1953年委託私人出版的地圖也把邊界畫在高黎貢山以西,但聲明不是政府審定的。
周恩來對此解釋說:因為邊界上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如果中國政府批准出版這本地圖,我們的四鄰都會不安。但該地圖同樣在中國各界人士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中國政府關於中緬邊界的劃界建議雖在1956年1月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批准,但實際上不少人是想不通的。一位人大代表就曾反映:「根據地圖,我感覺很大的不安。」
對地圖的這種變化,周恩來指出:地圖的變化「說明我們(的)地圖是一件事,實際的情況是一件事,交涉又是一件事。這三件事並不吻合」。
「制圖時要把實際和交涉之間有一個交代,可是我們過去的地圖—沒有交代的,所以愛國人士看到這樣的地圖當然很高興」。
關於解決邊界問題的根據,周恩來認為:「我們應該把清末時候的情況仔細研究一下,作為根據。這是我們研究邊界問題最主要的根據,歷史的根據。」
周恩來贊揚了在中緬邊界問題上同英帝國主義作斗爭的愛國主義立場,認為「與帝國主義必須寸土必爭」,但也指出:「現在(中緬)兩個國家的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兩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在這個基礎上來解決問題不能相同。」
「我們提出的解決北段的要求不能過高。我們的歷史根據和政治理由必須結合起來,取現實的態度來解決。」「我們的目的是求和緩,而引起一個很大的緊張,這很不利。」
❹ 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是1935年起偽造的:1914年西姆拉會議上,根本不存在什麼"麥克馬洪線"。 麥線的降生是1936年首次公開提及此詞,由一批英國和英屬印度政府官員採用編造歷史、銷毀證據、出版偽書等不光彩手段偽造出來的,1938年偽裝成舊書,孰料仍有兩冊真書劫後餘生,真相昭然。
❺ 什麼是麥克馬洪線
網路很詳細了http://ke..com/view/6339.htm
❻ 麥克馬洪線現狀是什麼
麥克馬洪線是1935年起偽造的:1914年西拉姆會議上,根本不存在什麼「麥克馬洪線」。麥線的降生是1936年首次公開提及此詞,由一批英國和英屬印度政府官員採用編造歷史、銷毀證據、出版偽書等不光彩手段偽造出來的,1938年偽裝成舊書,孰料仍有兩冊真書劫後餘生,真相昭然。
舊說法:是1914年西姆拉會議後個階段由英方代表威廉·亨利·麥克馬洪(Sir Henry McMahon)命名的,其依據英國探險家為英屬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中國的邊界,表示單方面的侵佔慾望。英國政府遲遲未敢公布,1936年非法的麥線才開始出現在英屬印度地圖上,直到1954年一直註明是"未標定界"。
❼ 中國與印度麥克馬洪線什麼意思啊! 誰知道 詳細的!
麥克馬洪線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構想了一條印藏分界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什麼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 當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了不承認麥線的態度。 由此可見,麥克馬洪線從來未經過雙方實地勘測,也沒有經過中國歷屆政府承認,是一條屁價值也沒有的「屁線」,完全無法律意義和任何價值。 1949年後,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但是由於政府當時執行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因此新中國政府不得不慎重對待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取克制和忍耐的態度。 當時中共的政策是: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線,但這個態度不公開,尤其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 新成立的印度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比中國人表現的成熟和狡猾,他們充分利用了中國人對自己的依重,完成了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 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布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佔領。1950年初,印度軍隊則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所乾的這一切,中國政府按照既定方針始終保持沉默。印度雖然感到心虛,但是也不挑明這一問題,在50年代初兩國政府進行的歷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這一巨大的領土問題,雙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麥克馬洪線並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西藏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中國總理兩次訪印,印度總理一次訪華,除了周恩來含含糊糊地提過一次兩國的國界尚未劃定以外,中國方面沒有任何人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這也構成國際交往史上一大奇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首次對外界表明自己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是在周恩來1956年訪問緬甸時與緬總理吳巴瑞的會談中。由於中緬之間也有部分邊界線與麥線相關,周恩來因此系統地解釋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一、要對中國人民解釋清楚;二、要說服西藏達賴喇嘛等人接受「麥克馬洪線」;三、國民黨會罵我們賣國。周恩來說,你們需要時間,我們做這些工作也需要時間。我們為了求得一勞永逸地解決整個邊界問題,委曲求全地提出了目前的方案,我們要盡力克服困難實現這一方案。至於解決整個問題的時間,我們可以繼續等待。 印度和緬甸有很好的關系,因此尼赫魯肯定會從緬人那裡了解到中國對麥線的態度。再加上中國在與印度的交往中從來沒有提出過對印軍佔領麥線的異議,因此尼赫魯感覺到抓住了中國的把柄,在後來中國提出談判東段麥線以南的領土問題時,他堅決地給予拒絕。他說(大意)「當你有機會提出異議和要求而未提出時,就意味著你已經放棄了要求」。周恩來對此辯解說(大意)「我們雖然沒有提出口頭和書面的異議,但是我們出版的地圖始終把這一地區畫在中國一側」。 比較而言,尼赫魯的說法更為符合外交慣例。一個政府可以通過公開聲明,抗議,外交照會,會談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地圖只能是補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當印軍佔領門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後,中國政府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線,這使中國在領土交涉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可以說中國是實實在在地吃了一個啞巴虧。 佔了便宜的印度,野心得到鼓勵,越發輕視中國,印度政府又繼續對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繼續蠶食中國領土。在這種形勢下,北京城裡的毛澤東感到被欺負的太狠,終於忍無可忍,打了一仗。在大軍獲勝的有利形勢下,毛自我感覺已經充分教訓了印度,因此又單方面把軍隊撤到麥線北面去了。這一撤意味著中國人將永遠失去達旺,失去洛隅和下察隅的大片土地,意味著麥線從此將要發揮效力啦。 由此可見,50年代政治外交上的失策,60年代軍事戰略上的錯誤,印度對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佔領在某種程度得到強化。中國在兩次重要關口出現錯誤,可以說已經沒有機會再奪回失地,甚至再進行交涉的理由都不再充足啦。 進入90年代後,麥線已經成為雙方的實際控制線,1992年雙方軍隊交換了實際控制地區地圖,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雙方首次對麥線的勘定和確認。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眼裡,麥克馬洪線早已經是一條國際邊界線。 在東經92度至97度之間的約9萬多平方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可是一塊風水寶地,不要以為這里屬喜馬拉雅山脈就盡是些冰雪滿野的荒漠。在夏季,由於迎著從印度洋上吹送來帶著大量水分和熱量的西南季風,這里溫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稱,想不到吧? 這塊面積巨大得相當於浙江省而又富饒的地域,卻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地區。 在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有的一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政府的代表、 英國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員和中國「西藏地方」的代表,主要討論中國和(英屬)印度的邊界問題。由於(袁世凱)北京政府忙於征討南方的革命力量(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和各方意見分歧,根本談不成什麼協議。 其實,協議只不過是英國將攫取到手的權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何況英國侵略我國西藏地方的野心根本就不受什麼協議的束縛。 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享利·麥克馬洪(英國政府代表)竟背著當時與會的中國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換文的方式炮製了所謂的「中印邊界線」,即「麥克馬洪線」(就是上圖中青色的線),這條分界線與此前國際上習慣認定並在各種官方(包括英國)出版物和地圖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線(上圖紅線,傳統習慣線)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縱深推進,把原本在西藏境內資源最豐富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劃進了大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將中國西藏地方歷來有效行使統治權的地方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里正是這種將國家領土的私相授受,歷屆中國政府都不承認這條線的合法性。 而英國人在西姆拉會議之後二十年時間,出於擔心合法性不足,一直沒敢公開宣布這個「條約」,也沒有在英國出版的地圖上改變中印邊界的傳統劃法。 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戰爭中,中國在失地盡復的情況下,將軍隊悉數撤回至實際控制線(青色線附近)後20公里,不啻於在事實上承認麥線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裡,耕作建設,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萬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無別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塊土地,再收回,一時的失策,竟做成了連麥克馬洪也無法做到的事! 在當時的蘇、中、美大三角大戰略中,中印之矛盾是雖是次要矛盾,不值得與之擴大戰端,但在當時失地盡復的情況下,軍威顯赫,各族同仇(大量物資,如炮彈等是在氂牛也無法爬行的情況下,由我藏胞一發一發山那邊背過來的),並且更重要的是,當時印度東北一帶風聲鶴唳,已無可戰之兵!是完全可以守住的。守住了,在談判桌上就佔主動:既有歷史依據又有實力控制。而現在,既不戰又不守,又不能把印度拉上談判桌,此事依舊沒有得到圓滿解決
❽ 麥克馬洪線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構想了一條印藏分界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什麼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
當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了不承認麥線的態度。
歷史
1913年10月13日,西藏、英國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的立場是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全完整的獨立地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則堅持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擁有西藏的外交和國防權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利,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並據此達成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最終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並拒絕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即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單方面將部分西藏領土劃歸印度。結果這次會議並沒有任何成效,而中國亦一直沒有承認過麥克馬洪線,直至1940年代印度獨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邊境問題一直都是懸而未決。
現狀
時至今日,不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華民國政府都堅持要恢復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原來邊界。結果這條邊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戰爭。今日中印實際控制線與此線走向比較相近,但並不重合。
其他看法
有觀點認為,中國與緬甸的邊界線北段,屬於麥克馬洪線向東的延伸,其論據是這段邊界與麥克馬洪線同屬於英國殖民當局單方面制訂的、沿分水嶺和山脊線劃定的邊界,傳統的中國領土包括今緬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區。
❾ 名詞解釋: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Mc Mahon)是一條由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圖,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雲南的尖高山,將傳統上西藏當局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都劃進印度去。英屬印度政府和印度都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對於這條「邊界線」,歷屆中國政府都不予承認。英國政府也遲遲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才開始出現在英屬印度的地圖上。直到1954年一直註明是「未標定界」。中國政府一直堅持正確的立場,絕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
❿ 麥克馬洪線是什麼
http://ke..com/view/6339.htm
上面寫得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