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羅登賢

羅登賢

發布時間: 2021-08-03 02:53:14

1. 紅色革命教育片觀後感400字怎麼寫陳鐵軍丶羅登賢

回首,再尋她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我已甚是想她。再次去尋她,她依舊是如此的美麗動人,雄偉挺拔。
我們跟隨著父母的足跡上了車,滿懷欣喜地望向窗外的風景,蜂飛蝶舞。腦海中卻不時地浮現出革命年代的血腥場景和紅軍戰士在沙場上英勇奮戰的颯爽英姿,感受到他們挾而不服、壓而不彎的精神。
約莫40分鍾,我們便到了薛家寨口,一排排山巒起伏,連綿不斷的高山,猛地在眼前一閃而過,但卻像印記般刻在腦海中,無法抹去。穿行在一條條康莊大道,羊腸小道之間,每盞燈上都頂著神似聖火的火苗標志,象徵著革命的勝利,新生活的開始。一眼望去,那真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激動人心的景象。
聽,是什麼聲音在耳邊回盪著?一個稚嫩的聲音回答著:「是和平鴿呀!」霎時間,一席訓練有素的白衣士兵翱翔在碧空如洗的藍天之中,顯得更純潔,更透明。郁悶的心情瞬間煙消雲散了。
來到群山腳下,眼望山頂,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這山頂是否與那天宮相連;四周是否有白雲繚繞;那每一滴露水是否都晶瑩透亮;陽光時而躲藏時而顯露,剔透的露珠是否會反射出它的影子;我們是否能夠從中聯想出各種千姿百態的事物,一眼望去,竟不知盡頭在何處。
環顧四周,一條狹長的道路上,寄託了革命時期多少中華兒女的嚮往。「薛家寨」三個大字就矗立在道路的起始端,朴實卻又醒目。一年四季,長安於此,只有偶爾幾只小鳥游歷至此,才會驚醒她,此外的時間,她都猶如一位高貴的守護神一般,保護著這方凈土。
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路來到了半山腰處,高度不一的岩壁不時會碰到頭,但我們卻覺得有趣,一上一下,歡聲笑語迴旋在山間。俯身看去,萬丈深淵皆在眼底,那樹葉間,陽光透過縫隙灑下去,照在崖中,顯得格外明亮。一滴露水滴在衣角上,露水沾衣,分外清涼……
經過一番游歷後,此處的美景盡收眼底,藏在心中。
山腳處,紅軍谷也有獨特的一番景象,但由於種種原因,便沒有去到,只是遠遠的望了一眼,看見了前方那張破洞的紅旗,這便是
革命滄桑留下的最好的見證。年復一年的駐守在此處,眼看著這里的變化,卻無法說出口。不知多少的惆悵從此處產生,多少的欣喜因此處而美好。
歷史的長河在奔騰,而此處卻依然是重巒疊嶂,密林如海。如今再次去尋她,我彷彿已經認不出了她,那強烈的感情像正准備噴薄出的火山,洶涌澎湃。

2. 東北抗日聯軍電視劇中的羅書記叫羅什麼名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羅登賢同志

3. 雨花台烈士有哪些

從1927到1949年,約有10萬革命志士殉難於花台丘陵中崗,包括鄧中夏、史硯芬、羅登賢等烈士。

4. 以下這些圖片中的名人分別是誰

康有為何香凝科學家詹天佑李小龍XXX

5. 為了新中國的成立,許多革命戰士拋頭顱,灑熱血!你還知道哪些英雄故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著名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羅登賢;中共中央委員,著名青年運動領袖惲代英;毛澤東早在1934年即致悼過的、歷任中共河北省委、河南省委、江蘇省委常委的陳原道;韶山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毛福軒;歷任美國共產黨中國局書記、河北省委書記的施滉博士;"左聯"常委、"反帝大同盟"黨團書記洪靈菲;劉少奇同志夫人何葆珍;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夫人徐全直;隱蔽戰線的情報戰士丁行等北平五烈士。還有中共特別黨員國民黨少將周鎬;淮海戰役率260師起義的中將副軍長兼師長王清翰、少將謝慶雲烈士。
烈士:丁佑君、吳毓騂、李耀萬、孫二雲。王慶平、解文卿、沈根余、李培根、許曉軒、焦鴻清、陳輝

6. 中共六大的內容

大會討論並通過了以下決議
《告全體同志書》
<中國共產黨黨章>
《周恩來在中共六大作組織問題報告》
《政治決議案》
《土地問題決議案》
<婦女運動決議案>
《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決議案》
《職工運動決議案》
<宣傳工作決議案>
《蘇維埃政權組織問題決議案》
<農民問題決議案>
《組織問題決議案提綱》
《中國共產黨組織決議案草案》
《軍事工作決議案》(草案)
<關於民族問題的決議>
<關於組織問題草案之決議>
《決定「廣州暴動」為固定的紀念日的決議》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領導機構
1928年7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莫斯科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包括蘇兆征、項英、周恩來、向忠發、瞿秋白、蔡和森、張國燾7名正式委員和關向應、李立三、羅登賢、彭湃、楊殷、盧福坦、徐錫根7名候補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由蘇兆征、向忠發、項英、周恩來、蔡和森5名正式委員和李立三、徐錫根、楊殷3名候補委員共8人組成。向忠發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常委主席。20日,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組織機構的設置和常委的分工。周恩來任常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長,蔡和森任宣傳部長,楊殷任軍事部長,蘇兆征任工委書記,李立三任農委書記,張金保任婦委書記。這次中央組織機構和領導成員變化的明顯特徵是高級領導成員的工人成分增加。 特約代表張國燾

7. 沈陽為啥改名 奉天 盛京 那個不比沈陽大氣 上檔次!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漢族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修建沈陽城牆(磚城)。沈陽的軍事地位益加重要,是明朝經營關東的重要基地。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

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1911年,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1923年,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後,黨中央為了統一對東北黨組織的領導,決定派陳為人組建中共滿洲省委。[6]

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在沈陽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將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陳為人、劉少奇、陳潭秋、羅登賢等先後擔任省委書記。

1929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1948年11月2日,沈陽正式解放

1953年,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以上即為其地名變革歷史。

8. 羅登賢在獄中對前來探望的同志說的話是什麼

他在獄中所說:「我是始終要為無產階級利益奮斗的,我決定以我的生命獻給革命,甚麼也不能動搖我。」
羅登賢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東北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領導者,同時也是黨領導的東北人民抗日武裝的重要創建人。他在10多年的革命斗爭生涯里,在血與火的生死考驗中,堅定勇敢,不屈不撓,頑強奮斗。他28歲就壯烈犧牲,後人甚至不知道他究竟出生在何月何日。

9. 羅登賢事跡

羅登賢(1905—1933),廣東南海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在香港英商太古船廠做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與組織省港大罷工。
羅登賢在1927年參與組織廣州起義。1928年6月,在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1930年先後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及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等職,領導全國工人運動。1931年任中共中央駐東北代表兼滿洲省委書記。領導東北的抗日運動。1932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上海執行局書記。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3年3月28日,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捕。4月解來南京。8月29日英勇就義於南京雨花台。
中文名
羅登賢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南海
出生日期
1905年
人物簡介
羅登賢(1905—1933),廣東南海南庄紫洞格巷村人。1925年入黨。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曾任中共香港市委常委、廣東省委常委、江蘇省委書記,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的先驅之一。中國工人運動早期的著名領袖,東北抗日武裝的主要組織、創建者。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被選為中共香港市委委員,並參加市委常委工作。
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曾率領工人赤衛隊在前線作戰。
1928年夏到上海,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6月出席中共六大,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28年遞補為政治局委員。
1929年至1930年曾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
1931年1月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代理委員長兼黨團書記,在上海等地指導開展工人運動。夏天被派往東北,任中共中央駐東北代表。九一八事變後,幫助滿洲省委領導工人學生罷工罷課,組織農民暴動,開展聲勢浩大的反日斗爭。11月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他積極組織黨員和幹部到農村去發動群眾,建立武裝,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
1932年6月,在中共臨時中央「左」傾錯誤領導召開的北方會議上遭受批判,會後被撤銷省委書記職務。12月調回上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上海執行局書記。
1933年2月,由於叛徒告密被捕,先後被關押在上海、南京。在獄中遭受各種酷刑,寧死不屈,8月29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殺害。
生平事跡
工運先軀
羅登賢自幼父母雙亡,

10. 南京大屠殺死去的英雄有哪些

大屠殺 軍民共計30w

你要知道哪個已經不中要了?

雨花台有革命烈士公墓,包括共產黨人惲代英、鄧中夏、羅登賢等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