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野馬結局的結論
從「野馬結局」中可以得出這樣結論:
第一:情緒是有成本的。
第二:情緒是自身選擇的結果。外在事物並不能傷害我們。倒是我們自己對這些事物的信念與態度讓自己受到了傷害。
所以,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我們的情緒。將它操控在良性運行的狀態下。那麼就得做好准備——准備支付惡劣情緒所造成的巨大成本。這成本有時會是我們的人際和諧。有時會是我們的身心健康。有時甚至還會是身家性命!
Ⅱ 像鯰魚效應,野馬結局類似的成語,幫忙總結一下,越全面越好,O(∩_∩)O謝謝
1.二八法則:世界百分之八十的財富來自於百分之二十的人。
(80/20法則告訴我們——一些關鍵的小的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多數的結果、產出或酬。提高效率就要抓住那20的重點。 )
2.馬太效應: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再者,當目標領域有強大對手的情況下,就要另闢蹊徑,找准對手的弱項和自己的優勢。 )
3.墨菲定律: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原則。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事前應該是盡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4.羊群效應:一種容易因盲從而導致失敗公眾心理。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5.水桶定律: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木桶定律告訴我們——若個人的某些方面是自己短板,那就要盡快把它補起來。若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塊最短的木板」那就應該迎頭趕上,不要拉集體的後腿。)
6.不值得定律:倘若一個人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則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
(不值得定律告訴我們——要做有價值的事情,而且要富有激情與動力。若現實所迫,不能選擇符合自己價值的事業,也不要消極對待或者直接放棄,應該學會改變自己,再努力向自己的奮斗目標前進。)
7.手錶定理:擁有兩只或者兩只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告訴你更准備的時間,它只會讓你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息。
(手錶定理告訴我們——堅定一個目標,建立一個標准,自己才能成功。)
8.華盛頓合作規律: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華盛頓合作規律告訴我們——團隊一定要有合適的團隊協助方式。而作為一名團隊成員,我們要積極參與團隊的溝通和協調
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取得成果。 )
9.酒與污水定律: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酒與污水定律告訴我們——對於壞的組員或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
10.減法哲學:化復雜為簡單。(減法哲學告訴我們——減出輕松。減出自在,減出健康,減出年輕,減出快樂,減出幸福。 )
11.奧卡姆剃刀定律: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奧卡姆剃刀定律告訴我們——萬事萬物應該盡量簡單,而不是更簡單。(愛因斯坦) )
12.破窗理論:沒修復的破窗,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破窗理論告訴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這不是空洞的口號行動起來。)
13.貝勃定律:添加更多的重量才能感覺到與已有重量的差別。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貝勃定律告訴我們——理性的分析事實,不要隨意憑感覺論事。)
14.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能導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事物都是有聯系的,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周圍事物的相應變化。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防微杜漸,不能忽視小的漏洞和差錯,以免造成大禍。 )
15.暈輪效應:你對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將會影響到你對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斷。
(暈輪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而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
16.青蛙效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居安思危,給自己設定一個遠大的、不斷追求的目標。)
17.刺蝟理念:狐狸知道很多事,但是刺蝟知道最重要的事。
(刺蝟理念告訴我們——專注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而不去輕易分散自己的精力和資源。)
18.約拿情結:渴望成長卻又因為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的畏懼心理。
(約拿情結告訴我們,成功源自克服內心的成長障礙。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除了我們自己,還能有誰能夠打敗我們呢?)
19.鯰魚效應:即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企業要引進鯰魚型人才改變一潭死水的現狀;對於鯰魚型人才來說,自我實現是最根本的;對於沙丁魚型員工,要有憂患意識,必須活躍起來尋找新出路。)
20:野馬結局: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
(野馬結局告訴我們,第一:情緒是有成本的。第二:情緒是自身選擇的結果。外在事物並不能傷害我們。倒是我們自己對這些事物的信念與態度讓自己受到了傷害。)
21.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22.鳥籠邏輯: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干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23.責任分散效應: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4.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25.證人的記憶:證人,在我們的認識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准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26.羅森塔爾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27.虛假同感偏差: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游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游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
Ⅲ 野馬結局的實例分析
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里,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
實驗表明:恐懼、焦慮、抑鬱、嫉妒、敵意、沖動等負性的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
Ⅳ 野馬結局的避免措施
悶悶不樂或者憂心忡忡時,所要做的第一步是找出原因。29歲的弗蘭西絲是一名廣告公司職員,她一向心平氣和,可有一陣子卻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對同事和丈夫都沒好臉色,後來她發現擾亂她心境的是擔心自己會在一次最重要的公司人事安排中失去質問職位。「盡管我已被告知不會受到影響」她說,「但我心裡仍對此隱隱不安」。一旦弗蘭西絲了解到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她似乎就覺得輕鬆了許多。她說:「我將這些內心的焦慮用語言明確表達出來,便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糟糕」。
找出問題症結後,弗蘭西絲便集中精力對付它。「我開始充實自己,工作上也更加賣力」。結果,弗蘭西絲不僅消除了內心的焦慮,還由於工作出色而被委以更重要的職務。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塞伊說:「我們許多人都僅僅是將自己的情緒變化歸之於外部發生的事,卻忽視了它們很可能也與你身體內在的『生物節奏』有關。我們吃的食物,健康水平及精力狀況,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時段都能影響我們的情緒」。
塞伊教授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睡得很晚的人更可能情緒不佳。此外,我們的精力往往在一天之始處於高峰,而在午後則有所下降。「一件壞事並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能使你煩心,」塞伊說:「它往往是在你精力最差時影響你」。
塞伊教授還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段時間里對125名實驗者的情緒和體溫變化進行了觀察。他發現,當人們的體溫在正常范圍內處於上升期時,他們的心情要更愉快些,而此時他們的精力也最充沛。 根據塞伊教授的結論,人的情緒變化是有周期的。塞伊本人就嚴格遵循著這一「生物節奏」的規律,他往往很早就開始,「我寫作的最佳時間是早上」,而在下午,他一般都用來會客和處理雜事,「因為那時我的精力往往不夠集中,更適合與人交談」。 最近一項調查表明,美國的成年人平均每晚的睡眠時間不足七小時。
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羅拉德·達爾教授的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對我們的情緒影響極大,他說:「對睡眠不足者而言,那些令人煩心的事更能左右他們的情緒」。
那麼,一個成年人到底睡多長時間才足夠呢?達爾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讓14名被試者每晚在黑暗中呆14個小時,第一晚,他們每人幾乎睡了11個小時,彷彿是要補回以前沒睡夠的時間,此後,他們的睡覺時間滿滿地穩定在每晚8小時左右。
在此期間,達爾教授還讓被試者一天兩次記錄他們的心情狀態,所有的人都說在他們睡眠充足後心情最舒暢,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樂觀。 許多專家認為與自然親近有助於你心情愉快開朗,著名歌手弗·拉卡斯特說:「每當我心情沮喪、抑鬱時,我便去從事園林勞作,在與那些花草林木的接觸中,我的不快之感也煙消雲散了」。
假如你並不可能總到戶外去活動,那麼,即使走到窗前眺望一下青草綠樹也對你的心情有所裨益。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斯蒂芬·開普勒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分別讓兩組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工作,一組的辦公室窗戶靠近自然景物,另一組的辦公室則位於一個喧鬧的停車場,結果他發現,前者比後者對工作的熱情更高,更少出現不良心境,其效率也高得多。 大腦活動的所有能量都能來自於我們所吃的食物,因此情緒波動也常常與我們吃的東西有關。《食物與情緒》一書的作者索姆認為,對於那些每天早晨只喝一杯咖啡的人來說,心情不佳是一點也不足為怪的。
索姆建議,要確保你心情愉快,你應養成一些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就餐(早餐尤其不能省),限制咖啡和糖的攝入(它們都可能使你過於激動),每天至少喝六至八杯水(脫水易使人疲勞)。
據最新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更能使人心境平和、感覺舒暢。馬薩諸塞州的營養生化學家詹狄斯·瓦特曼認為,碳水化合物能增加大腦血液中復合胺的確含量,而該物質被認為是一種人體自然產生的鎮靜劑。各種水果、稻米、雜糧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一些人往往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和思想等同於現實本身」,心理學家米切爾·霍德斯說:「其實,我們周圍的環境從本質上說是中性的,是我們給他們加上了或積極或消極的價值,問題的關鍵是你傾向選擇哪一種?」
霍德斯做了一個極為有趣的實驗,他將同一張卡通漫畫顯示給兩組被試者看,其中一組的人員被要求用牙齒咬著一支鋼筆,這個姿勢就彷彿在微笑一樣;另一組人員則必須將筆用嘴唇銜著,顯然,這種姿勢使他們難以露出笑容。結果,霍德斯教授發現前一組比後一組被試者認為漫畫更可笑。這個實驗表明我們心情的不同往往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
心理學家蘭迪·萊森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有一天,我的秘書告訴我『你看起來好像不高興』,他自然是從我那緊鎖雙眉和僵硬的面部表情看出來的。我也意識到確實如此,於是,我便對著鏡子改變我的表情,嘿,不一會,那些消極的想法便沒有了」。 是啊,生命短暫,我們何苦又要自尋煩惱呢!
Ⅳ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什麼
每當想起《墨菲定律》書中的野馬可悲的結局時,我就越發覺得,負面情緒的力量有多可怕。
野馬結局來源於一匹野馬和吸血蝙蝠之間的故事:
有一種蝙蝠,專門吸血,喜歡叮咬在野馬腿上吸血。這些蝙蝠就是依靠這些動物的血生存的。為了趕走蝙蝠,野馬每天拚命地跑,撞擊,目的就是想要把那些蝙蝠趕走,可是吸血蝙蝠就是趕不走。
所以一個樂觀的人和一個悲觀的人的生活狀態是相差非常大的。
長期悲觀失望的人會因為負面情緒而對身體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傷害。生命如此短暫,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樂觀的人,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看。久而久之,我們的心裡就會開出美麗的樂觀之花,芳香四溢。
結束語:
人生是一場不易的修行,我們總是將自己困在執念和過去的傷害中。其實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傷罷了。我們何必為了一些事情生氣,動怒,傷人又傷己。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事情結局的好壞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希望我們都懂得剋制自己,轉變觀念,每天用一個平和、陽光的心態去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