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螳螂的習性

螳螂的習性

發布時間: 2021-08-01 07:22:24

A. 螳螂的特徵和生活習性

螳螂喜歡生存在氣溫高陽光充足的地方,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體長55到105毫米,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螳螂具有趨光性。

螳螂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鋒利發達善於捕捉,中、後足適於步行。

螳螂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

(1)螳螂的習性擴展閱讀:

養殖螳螂的注意事項

1、選擇合適的容器

塑料瓶和玻璃瓶,口徑大就可以飼養螳螂。一般選擇空氣流通的條件。這樣螳螂就有活動的范圍,通風的容器可以減少螳螂病害的發生,尤其是在夏天,溫度比較高,不通風就會產生很多水汽而滋生細菌。

2、選擇合適的內置

螳螂休息的時候是倒掛的,所以容器必須有攀爬的內置,可以方便螳螂爬行休息。可以選擇一定長度的樹枝、軟沙網、鐵砂網等,掌握好擺放角度。如果自己能夠接受的話還可以放在花卉上面散養,方便產卵。

3、蛻皮時要注意

螳螂長到一定的時候也是會蛻皮的,這個時候它比較虛弱,不要觸碰它,否則會導致它身體受傷、殘疾或者直接死亡。蛻皮時期一定要好好養護,直到螳螂恢復元氣。因為蛻皮不當造成了殘疾,就要用手喂養,不要讓其餓死。

B. 野生螳螂的生活習性

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它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常見於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
螳螂的壽命一般一年一代,一隻螳螂的壽命約有六至八個月左右。

C. 螳螂的習性是怎樣的

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

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它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

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常見於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

(3)螳螂的習性擴展閱讀:

螳螂的食物:

螳螂不吃素,只吃葷,而對於吃肉螳螂似乎並不挑食,在自然界中它們能吃的食物多達四五十種之多,類似於蒼蠅、蚊子、蝗蟲、蛾子、蝶類、知了、蟋蟀、螞蚱、地老虎、蜘蛛以及這些小型昆蟲的蛹卵。

而對於像田間地里農作物上的蚜蟲、螟蟲、菜蛾子、土元、黃粉蟲、麵包蟲等等更是喜愛食之,毫不留情,也常常去到樹林中消滅這些害蟲。見過螳螂吃蒼蠅的場面,餵食它們的蒼蠅一定要是活的,死的蒼蠅它們不會吃的,瞬間出擊捕殺蒼蠅,然後從頭開始吃,咀嚼起來也是十分迅速。

對於螳螂來說,凡是能捕捉到的皆可吃掉,有人拍到過螳螂捕殺蜂鳥,然後吃掉,自然界中也有些螳螂捕捉蜥蜴和青蛙、小老鼠等比它們稍大的小動物。

可想而知螳螂是有多麼的殘暴好鬥,而這些都是得益於它們有著能夠扮做為與環境類似的動作和形態,讓對手無從察覺,從而迅速攻擊,利用倒鉤的大前肢抓住獵物。

D. 螳螂有什麼特點及習性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當中,初中的時候,學校後面連接著山,被我們稱為學校的後山。後山的快樂在於與小夥伴在草叢林木間穿梭奔跑,也經常會在矮木叢中捕捉昆蟲,這里就不乏有螳螂。

螳螂別稱為刀螂,不是因為它會唱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而是因為螳螂的前肢形如大刀,"大刀"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在昆蟲界中,也算是一介江湖刀客。對於這一江湖刀客,你可了解多少呢?接下來讓我為大家盤點螳螂的冷知識。

  • 江湖刀客亦稱禱告蟲

是因為螳螂平日在江湖刀光劍影殺蟲無數,心中過意不去才禱告的嗎?不是的,禱告蟲這一稱號來源於古希臘。在古希臘的人看來,螳螂前肢舉起交叉時,就如同正在禱告的少女,虔誠高尚,就將螳螂視為先知,稱其為禱告蟲

  • 母螳螂無情弒夫

母螳螂在交配後會吃掉公螳螂,這是真的嗎?答案是,是的,母螳螂可能會吃掉跟自己交配的公螳螂,甚至會吃掉其他受傷的同類。這么一想,大家大概會覺得母螳螂毫無人性,但螳螂本身就不是人,螳螂這么做,也只是為了繁衍生存,我們不能以人的倫理觀念來判斷昆蟲天性的好壞。另外,不是所有的母螳螂在交配完都會吃掉公螳螂,母螳螂只有在飢餓的情況下才會有這個做法

從這個方面中,我們可以得知螳螂應該屬於母系社會。從體型上看,大部分品種的母螳螂都比公螳螂大,為了繁衍後代以及保護種群,母螳螂進食量會比公螳螂大很多,體型決定了它們的戰鬥力,當母螳螂伸出"大刀"向公螳螂去的時候,公螳螂也只能束手就擒。至於為什麼公螳螂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交配,可能這就是動物的天性吧。

  • 螳螂是農作物的守護者

有一個東西,在我們食用農作物的時候都會擔心一下是否存在,那就是除蟲劑。害蟲是威脅農作物的存在,有害蟲的時候,不少人就會使用除蟲劑來保護自己的農作物。但是,如果你有螳螂,那它們可能會幫助你除蟲。螳螂是肉食性昆蟲,對於蔬菜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蝗蟲、紅鈴蟲、玉米螟等60多種害蟲都列於螳螂的食物菜單中,螳螂可是農田中的金牌益蟲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昆蟲就是螳螂,它的大刀,外形,眼神無不吸引著我

E. 《昆蟲記》螳螂的習性。

螳螂:好鬥,有鐮刀般的前足(捕捉足),交配後母螳螂通常會吃掉公螳螂。善於伏擊獵物,身上的顏色通常是隱蔽色,而翅的內側顏色用場較鮮艷,用遇到天敵時,突然打開翅膀,露出鮮艷的內側,恐嚇敵人。

(5)螳螂的習性擴展閱讀

擬態行為

擬態成花。熱帶有一種螳螂,它的前足擬變成花瓣狀,體色變為紫白色,它隱在像葉叢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蘭花。馬來西亞有一種花螳螂,身體粉紅色,看上去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引來蝴蝶采蜜而上當。

擬態成葉。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脛節、褪節上長出葉片和突起,擬態成樹葉、樹枝和樹疤來迷惑小蟲。

擬態成水滴。熱帶沙漠地區有一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一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一滴晶瑩的露珠,引來乾旱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擬勢恫獵物。法國生物學家曾看到一隻螳螂遇上一隻大灰色的蝗蟲擬勢的現象。當螳螂看到蝗蟲時,便立即張開雙翅,抖向兩側,後翅直立起來,像只帆船,旁體上端窮曲,發出毒蛇噴氣的聲音,全身重量放在後面四足上,身體全部豎立起來,一動不動地站著,兩眼立盯住蝗蟲。

蝗蟲稍移動,螳螂頭部隨即轉動,蝗蟲被這架勢嚇蒙了,緩慢地伏在地上,不亂逃跑,甚至還向螳螂移動,當它移動到螳螂夠得著的時候,螳螂猛撲過去,蝗蟲毫無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F. 螳螂習性

1.擬態成花。熱帶有一種螳螂,它的前足擬變成花瓣狀,體色變為紫白色,它隱在像葉叢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蘭花。

2.擬態成葉。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脛節、褪節上長出葉片和突起,擬態成樹葉、樹枝和樹疤來迷惑小蟲。

3.擬態成水滴。熱帶沙漠地區有一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一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一滴晶瑩的露珠,引來乾旱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4.擬勢恫獵物。法國生物學家曾看到一隻螳螂遇上一隻大灰色的蝗蟲擬勢的現象。當螳螂看到蝗蟲時,便立即張開雙翅,抖向兩側,後翅直立起來,像只帆船,旁體上端窮曲,發出毒蛇噴氣的聲音,蝗蟲稍移動,螳螂頭部隨即轉動,蝗蟲不亂逃跑,蝗蟲毫無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6)螳螂的習性擴展閱讀:

螳螂的生物學特徵: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螳螂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在夏季,城市的路燈下,經常能見到螳螂,因為螳螂具有趨光性。

G. 螳螂的習性

螳螂亦稱刀螂

螳螂,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螳螂目昆蟲的總稱。身體中型或較大,頭部倒三角形,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體呈黃褐色、灰褐色或綠色。胸部具有翅2對、足3對;前胸細長,前足為1對粗大呈鐮刀狀的捕捉足,並在腿節和脛節上生有鉤狀刺,用以捕捉害蟲,故為益蟲。後足的基部具有聽器。雌性的食慾、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雌性有時還能吃掉雄性。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交尾後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葯稱「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我國常見的有中華綠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稱「大刀螂」,體長約8厘米,綠色或黃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體長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H. 螳螂的生活習慣是什麼

1、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格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竟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

2、螳螂是食肉性昆蟲,平時吃蝗蟲、蒼蠅、蚊子、蝶、蛾等害蟲,所以,它是 有益的昆蟲。秋天,是螳螂婚配的良辰 吉日,但交配以後,雌螳螂往往因飢餓 要將雄螳螂吃掉,以便她能產生飽滿的 卵,培育出健壯的後代。每隻雌螳螂可 產4至5個卵鞘,卵鞘多粘附在樹枝、 樹皮或石塊上,第二年夏天孵化,經蛻 皮3至12次後,才變為成蟲。螳螂的 一對前足,猶如刀斧手高舉的大刀,所 以有人也稱它為「刀螂」。螳螂有一個 上寬下窄的頭,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 細又長,可以和長頸鹿的長頸媲美。螳 螂的脖子可以前後左右自由轉動,能使 頭向任何方向窺視。一對銳利的前足, 收縮在胸前。

I. 螳螂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生活習性:
成蟲羽化期,雄蟲先羽化,雌蟲羽化較晚。成蟲多在早晨或上午羽化,少數在下午羽化。
初孵若蟲成群地用絲連接在一起,懸掛在卵鞘上,然後再分散活動。1~2齡若蟲行動敏捷,老齡若蟲則行動遲緩。
廣腹螳螂棲息在喬、灌木上。大刀螂幼齡若蟲棲息在雜草上,大齡若蟲棲息在樹木上。薄翅螳螂一生都棲息在雜草叢中。
螳螂幼齡期死亡率很高。隨著蟲齡增大,自相殘殺現象越來越嚴重。在人工籠內飼養下,成活率很低。螳螂是農林害蟲的重要天敵,可捕食40餘種害蟲。

J. 螳螂的生活習性外貌樣子

一、生活習性

螳螂的食性為陸棲捕食昆蟲(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獵物。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都是其適宜的獵捕物。甚至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

螳螂具有趨光性,一般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絕大部分種類的螳螂行動較為緩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蟲(如蟑螂)能快速行動。但它們擁有保護色,且有著出色的擬物形態,它們能夠模仿葉子晃動的姿態前進,慢慢地接近獵物。一旦獵物到達可攻擊的范圍內,螳螂就會極快地進攻。一般情況下,螳螂都是以伏擊的方式捕捉獵物。

二、外貌樣子

螳螂前肢呈鐮刀形,長而有力,上有非常鋒利的尖刺,捕食時能牢牢抓住獵物。口器強而有力,能輕易咬破並咀嚼獵物。消化系統強力,能夠完全吞食消化獵物(包括昆蟲堅固的外骨骼)(這樣的肉食性昆蟲屬於少數)。

螳螂體型修長,通常扁平。頭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轉動。復眼突出,單眼通常有3個。觸角長、呈絲狀,由多個節構成。前胸長,可自由轉動,有些個體往兩側擴展。

螳螂翅膀有4翼,覆蓋在腹部,某些種類,特別是雌蟲,翅膀變小或退化。翅脈復雜,前翅通常稍短於後翅,較粗厚。跖節通常有5節,末端2爪,有些個體股節和脛節外緣向外延伸。腹部長,呈圓筒形。

(10)螳螂的習性擴展閱讀

螳螂捕食與自衛時的擬態行為

一、擬態成花

熱帶有一種螳螂,它的前足擬變成花瓣狀,體色變為紫白色,它隱在像葉叢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蘭花。馬來西亞有一種花螳螂,身體粉紅色,看上去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引來蝴蝶采蜜而上當。

二、擬態成葉

有些螳螂把胸腹、脛節、褪節上長出葉片和突起,擬態成樹葉、樹枝和樹疤來迷惑小蟲。

三、擬態成水滴

熱帶沙漠地區有一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一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一滴晶瑩的露珠,引來乾旱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四、擬勢恫獵物

法國生物學家曾看到一隻螳螂遇上一隻大灰色的蝗蟲擬勢的現象。當螳螂看到蝗蟲時,便立即張開雙翅,抖向兩側,後翅直立起來,像只帆船,旁體上端窮曲,發出毒蛇噴氣的聲音,全身重量放在後面四足上,身體全部豎立起來,一動不動地站著,兩眼立盯住蝗蟲。

蝗蟲稍移動,螳螂頭部隨即轉動,蝗蟲被這架勢嚇蒙了,緩慢地伏在地上,不亂逃跑,甚至還向螳螂移動,當它移動到螳螂夠得著的時候,螳螂猛撲過去,蝗蟲毫無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