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管仲

管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5:34:31

1. 春秋戰國時管仲是誰舉薦的

春秋戰國時管仲是鮑叔牙舉薦的。

鮑叔牙舉薦管仲的故事:

春秋時期,鮑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
他們兩人曾經合夥做過生意,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裡窮呀。」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幹。

這時,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不是管仲沒有才幹,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爭,而且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啊!」

後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卻為齊國的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

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齊桓公登位後,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決辭掉相國之位,並指出管仲之才遠勝於己,勸說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國。齊桓公於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於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1)管仲擴展閱讀

鮑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鮑氏,名叔牙。潁上(今屬安徽)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早年輔助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協助公子小白奪得國君之位,並推薦管仲為相。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參與「召陵之盟」使諸國尊齊王霸主。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鮑叔牙稱相,並在不久後病逝。

在鮑叔牙的協助下,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鮑叔牙為政重教化,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鮑叔牙的外交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

鮑叔牙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

由於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此時,邊境的各族也都發展起來。北方的狄人開始南下,成為中原各國的嚴重威脅。西方的戎人也開始東進,戎國經常侵犯魯國和曹國,北戎又侵犯鄭國,山戎又進攻燕國,伊洛之戎又進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蠻人也躍躍欲試,想要北上。鮑叔牙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統一中原勢力抵抗外來民族。

2. 管仲是怎麼死的

管仲是病死的。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後,生於潁上(潁水之濱)。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3. 管仲有什麼才能嗎

要談管仲有什麼才能,先從他的個人簡介開始了解。我們都知道管仲是齊桓公的國相。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 德功顯明,取信於民

樹立務實政績觀,強調「取信於民」人本思想,創新推出「試用制」和「舉孝廉」,打破了世卿世祿制度,擴大了人才來源,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

  • 主張富國強兵,反對空談主義

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挾天子以伐不敬。

4. 管仲是哪國人

管仲( 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管仲的傳記,載於《史記·管晏列傳》。

5. 管仲是什麼人

管 仲
(前723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謚號敬,因以敬仲稱之。潁上人(今縣北10公里管谷村)。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他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都進行了全面改革,制訂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略。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論點,把禮、義、廉、恥看做國之四維,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他還特許在庶民中選拔人才,予以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把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管仲出身於破落名門之後。青年時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顯赫輝煌一時的家族史的影響,超凡脫俗,志存高遠,具有干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意識。另一方面家境的貧困,謀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亂世的紛爭,時局的動盪,鍛煉、鑄就了管仲明察世態、洞悉時局的能力。他為了實現功名顯於天下的志向,學先賢、習武藝、交友共勉、調查實踐,多方吸納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其後來能成為治齊賢相、稱霸諸侯、建立偉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早期的個人奮斗是不順的:經商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子糾淪為階下囚。但是這些磨難正豐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遇,一舉功成。
管仲從階下死囚犯一躍而為齊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鮑叔牙的推薦。當齊桓公欲委相於鮑叔牙時,鮑叔牙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治理國家的大事,不是我能勝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示範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士氣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猶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兒子,不能不用他們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書篇名。)然而到後來管仲與齊桓公臨終論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而是推薦了隰朋,這同樣是體現了以國家社稷為重。可見,被世人稱頌的管鮑之交是建立在以國家社稷為重的共同志向基礎上的友誼。
齊桓公棄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報知遇之恩,輔佐齊桓公圖霸,真乃賢相遇明君,明君逢賢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憑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贏得了齊桓公的重用,先拜為相,又拜為「仲父」,幾近言聽計從,使管仲的經天緯地之才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知人善任,舉薦了大批的賢能之士;他改革內政,穩定了齊國的社會秩序;他發展經濟的富民政策,使齊國國力大增,民富國強;他修治甲兵,壯大了軍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擴大了齊國的政治影響;他禮法並用,確立齊國的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近40年,把一個原來「地舄鹵、人民寡」的齊國治理得國富兵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功高當世,影響深遠。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齊國朝野上下的悲痛,人們把他安葬在齊國都城臨淄城南的牛山上,為他樹立了高大的石碑,永遠紀念他對後世的功德。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一個世紀後,孔子曾贊嘆管仲的功績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現在。若是沒有管仲,我們大概要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夷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反映出管仲相齊的功績在華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特殊作用。近代的維新派領袖、著名歷史學家梁啟超評價管仲是「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國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鉅子也。」由此足見管仲的思想和業績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6. 管仲怎麼死

周襄公3年、齊桓公37年,管仲病重難起,齊桓

公到他病榻前探望並詢問國家未來之事。管仲交

代說:「易牙、豎貂、開方這三個人絕不能接近和

信任。」

管仲病逝後,齊桓公迫於管仲的遺囑和大臣的壓

力,不得不將易牙、豎貂、開方三人免職,但因

長期聽不到他們拍馬奉承的肉麻話,感到非常難

受。過了不久,又將這三人復職。

這三人被召回宮廷後,便沆瀣一氣,朋比為奸,

培養奸佞,打擊忠良。後來齊桓公病重,他們用

桓公的名義張貼了一張布告,禁止任何人入宮,

又在桓公寢室周圍築起三丈高的圍牆,不給送飯

送水,終於把桓公活活餓死在宮禁中。

7. 管仲是誰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世人尊稱為管子,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潁上人(今安徽潁上) ,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管仲去世後,葬於山東省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北山西村)牛山北麓,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

管仲紀念館以管仲墓為依託,以《管子》思想為基礎,以管仲的生平為脈絡,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在展現天下第一相輝煌一生的同時,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並綜合展示宰相文化及歷代名相對社會的貢獻,該館於2004年建成並對外開放。

(7)管仲擴展閱讀:

管仲相齊40年,輔佐齊桓公內行改革,治軍撫民,富國強兵;外平天下,尊王攘夷,存亡繼絕;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大業,使齊國成為春秋五覇之首。然而,對後世影響力最大的是他留下來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管子學。

管仲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執政者只有使人民得到溫飽,才能人民知道禮義榮辱。他還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把「廉」的問題列為治國之綱。這在中國廉政思想史上是第一個,是管仲的一大貢獻。


管仲在齊國為相的幾十年間,在引導齊國富國強兵的同時,還大力推行廉政,使齊國很快成了東周列國中公認的霸主。

即使是對管仲有看法的孔子也不得不承認:「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他所提出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既指明了物質文明對於精神文明的作用,也指明了富以養廉的道理,對後來歷朝的養廉制度產生了積極影響。

8. 管仲與齙牙叔的故事

春秋時代,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東方的霸主。管仲有一個從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鮑叔牙。鮑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們曾經合夥做買賣,每次賺了錢。

管仲總是多分些,朋友都認為鮑叔牙糊塗,吃了大虧了。「鮑叔牙真糊塗!跟管仲兩個人合夥做買賣,表面說是合夥,其實本錢都是鮑叔牙的;那麼,賺了錢,管仲憑什麼多分呢?

至少也應該一人得一半啊!」。而鮑叔牙卻回答說:「你們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親要奉養,多拿一些是應該的。」「這……」鮑叔牙的這番話,說得幾位朋友無話可說。

管仲和鮑叔牙也曾經一同上戰場;在打仗的時候,管仲總是躲在最後面,表現得一點都不勇敢,人們都對管仲很不滿。鮑叔牙知道這件事之後。

就對人們說:「管仲不肯拚命的原因,是他的母親年紀大了,只有管仲這么一個兒子,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他的母親就沒人奉養了。」「啊!這……」這一番話,又使那些人無話可說。

後來管仲也曾經做了幾次官,每次都因為表現不好,而被免職了,大家都恥笑他。而鮑叔牙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對人們說:「其實,管仲並不是不能幹,只是運氣不好。

這些小事不適合他來做,他的能力很強的,他可以做更大的事情。」後來,管仲輔佐公子糾又失敗了,而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卻接掌了齊國的政權,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告訴他說:「我們國家經過這么久的混亂,現在總算安定下來,為了使全國百姓以後能好好過日子,我要請您做宰相,幫助我治理國家。」

想不到,鮑叔牙竟然拒絕了。他對大王說:「感謝大王看重我,要我做宰相。只是,我的能力實在無法擔當這么重大的責任。」「您不肯幫助我,我怎麼能治理得好國家呢?」

「大王,我推薦一個人,他才是最適合的宰相人選。」「誰?」「管仲!」「管仲!這個人我恨不得殺了他,您還要我請他做宰相?」「大王,當時管仲要謀殺您,是為了公子糾的緣故。

他輔佐的是公子糾,當然希望公子糾能夠做齊國的國君,而您是公子糾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只好想辦法除掉您,並不是他對您個人有什麼仇恨啊!」「這……」

「大王您想不想使我們齊國強大起來,成為天下的霸主呢?」「當然想啊!」「那麼您一定要忘掉過去不愉快的事,任用管仲;只有他才能夠幫助您達到這個理想。」

「好吧!」於是,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以最隆重的禮儀,請管仲來做宰相。果然,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

將齊國治理成富足強大的國家。後來管仲曾對人說:「生我,養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幫助我的,卻是鮑叔牙呀!」

(8)管仲擴展閱讀:

管仲與齙牙叔其他故事:

各為其主

後來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發現管仲是個人才,便要他當了自已的謀士,也就是參謀長一類的官吧。而鮑說牙呢,也偏偏被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為軍師。

兩個好朋友各自輔助一個公子,乾的很賣力氣。可是好景不長,昏庸的齊襄公總是疑心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要篡奪他的王位。就讓手下的人找機會幹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這兩個公子聽到了風聲,公子糾帶著管仲就跑到了魯國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著學,他帶著鮑叔牙也跑到了莒國的姥姥家避難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齊襄公被手下的將士殺死,立他的一個弟弟公孫無知為齊國君王,你聽聽這名子——公孫無知,肯定是個笨蛋吧!就這么一個人當了君王沒幾個月。

就也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齊國當時是一片混亂。流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魯國的公子糾得到消息後,都覺得自已繼成王位的機會來了,急忙打點行裝,要回國爭奪王位。

人物介紹:

1、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2、鮑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 鮑氏,名叔牙。潁上(今屬 安徽)人。 春秋時期 齊國大夫。

早年輔助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協助公子小白奪得國君之位,並推薦管仲為相。 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

參與「召陵之盟」使諸國尊齊王霸主。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鮑叔牙稱相,並在不久後病逝。

在鮑叔牙的協助下,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 治國之道。鮑叔牙為政重教化,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 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9. 管仲是那個朝代的,是什麼人

管仲( ?-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管仲的傳記,載於《史記·管晏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