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與縣域經濟
1998年12月,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2005年更名為咨詢所,是一家專門從事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咨詢和服務的單位,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
2000年1月,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
2000年3月,開始進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2001年11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首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2001年12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2001)》。
2002年1月4日,發表了第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2年4月12日,發表了「縣域經濟主要競爭什麼?」的文章。
2002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縣域經濟內涵」的文章,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2年8月27日,發表了「發展縣域經濟是西部開發的重要動力」的文章,指出省市區經濟的差距深層地表現在縣域經濟的差距,縣域經濟發展是繼「東部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後的深層次的區域問題。
2002年12月10日,發布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8月,編輯出版了全國縣域經濟領域第一個權威性、綜合性、年鑒式讀本——《中國縣域經濟(2002卷)》,將全國縣域經濟的整個輪廓展現在社會面前,促進社會對縣域經濟的了解。
2003年11月23日,發布了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11月23日,發表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的文章,從五個方面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6月14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文章,回答了「如何壯大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7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2003卷)》。
2004年7月24日,參加「山東滕州產業化發展高層論壇」,提出:縣域經濟為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供保障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縣域經濟既是統籌安排的客體,又是統籌協調發展的主體,是主客體的統一體。
2004年11月6日,發布了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4年11月6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歷史性選擇」。
2005年4月 完成了「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課題研究。
2005年5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4卷)》。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運行,全國縣域經濟年鑒式讀本正式定名為《中國縣域經濟年鑒》。
2005年8月,主持完成了「首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05年12月1日,發布了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偃師市舉辦「中部縣域經濟論壇」。
2006年4月,在河南省欒川縣舉辦「全國縣域旅遊經濟論壇」。
2006年10月,在重慶參加「地理標志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
2006年12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辦的《學習與研究》雜志發表了「著力推進『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文章。對「市管縣」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分析。
2006年12月,發布了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7年7月,作為民建中央「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統籌」專題調研專家成員進行調研。
2007年8月,在四川省郫縣舉辦「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交流會」。
2007年8月,發布了「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7年8月,發表了「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十大特徵」。明確提出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2007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縣域經濟的十大問題」。針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一一分析解答。
2008年4月,作為中央縣域經濟現狀和問題調研組專家組成員進行調研。
2008年6月,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為推動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榜樣力量」。
2008年7月,在廣東省增城市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
2008年7月,發布「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8年10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8卷)》。
2008年11月,發布「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08年12月,在四川西昌市舉辦「全國州盟首府科學發展交流會」
2009年7月,在湖南省長沙縣舉辦「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09年7月,發布「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9年7月,發表「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轉變。
2009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9卷)》。
2009年11月,發布「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0年3月,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活動。
2010年8月,在遼寧省海城市舉辦「2010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0年8月,發布「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0年8月,發表「縣域經濟要走內生性發展道路」。
2010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10卷)》。
2010年12月,發布「第三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1月,在北京舉辦「2011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經驗交流年會。」
2011年1月,發布「第二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11年8月,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辦「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1年8月,發布「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1年8月,發布「2011全國百強縣居民滿意度的調查報告」。
2011年8月,發表「一壯大三提高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2011年8月,發表「建設幸福縣域初探」。
2012年12月,發布「縣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2012年12月,編輯出版《縣域統籌與統籌縣域》。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
2013年12月,發布」2013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3年12月,出版編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2014年11月,發布」2014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8月,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 繼續推動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
Ⅱ 河南縣域工業30強出爐,洛陽有哪些縣域上榜
10月15日,鄭州舉行了2020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活動——“縣域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論壇”。該論壇首次發布了《河南省縣域製造業發展報告(2020)》,並首次對外公布了河南省縣域工業30強名單。
《河南縣域工業發展報告》還指出“河南省縣域經濟亟須釋放工業內生增長動力,加快新動能培育,並以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為抓手推動區域、產業競爭力提升。 ”30強縣(市)展示了河南省發展突出特點,即縣域工業撐起了河南省經濟的半壁江山,從過去到現在甚至將來工業發展仍舊是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Ⅲ 通過哪些指標能分析一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目前,官方採用的衡量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有gdp、人均gdp、工業農業服務業各增加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出口、三產產業結構、招商引資、每萬度用電稅收等。
但社科院每年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採用指標GDP、地方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Ⅳ 【重慶市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看看自己住的區縣怎麼樣了
雖然縣域經濟在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影響和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是基礎設施薄弱影響發展環境。特別是對於城口、巫溪、巫山等邊遠區縣,缺乏快速出入境通道是其發展的瓶頸制約。二是產業層次和結構不良。縣域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部分區縣主導產業單一(如秀山、城口錳加工業,武隆鋁加工業以及雙橋區汽車工業一業獨大),極易受市場波動、政策調整以及企業投資策略變動影響;特色農業進展不明顯,鏈短質弱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特色旅遊缺乏吸引力,對經濟貢獻度太低。三是資金匱乏嚴重製約發展。金融資金外流突出,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投資缺乏活力和動力;部分項目特別是農業類項目進展緩慢,項目儲備數量和質量與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的要求有差距。四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利用較為粗放,存在批而未供、供而未建等土地閑置現象,集約、節約用地亟需加強。五是生豬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農業生產效益仍然十分低下,農業「靠天吃飯」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農民增收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六是部分「兩翼」區縣的礦產資源開發需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工作。 二、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機遇 雖然全市經濟總體上呈現出企穩回升的趨利態勢,但2010年經濟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特別是在後經濟危機時期推動我市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難度仍然較大。從國際國內形勢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甦,但基礎不穩、動力不足,全球經濟復甦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由於外需萎縮、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等諸多方面影響,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也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從「保增長」調整為「促轉變」,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要重點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國內外形勢和宏觀政策微調將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產生復雜影響。不利影響突出體現在:一是「外向型產業」仍將不景氣。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出口貿易短期內形勢難以根本扭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南貨北上、東貨西進」可能進一步加劇,對我市部分外向型產業將產生擠壓。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不利影響。2010年國家還將進一步抑制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加之金融危機導致的建材等需求萎縮,將對我市鋁、錳等礦產資源產業、水泥等建材業以及其他高能耗產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可能較大程度影響部分區縣發展。三是投資增速可能放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要保持適度投資增速,重點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可能影響我市部分項目上馬和爭取中央投資;中央對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舉債和擔保進行規范,將對地方政府融資帶來巨大影響;雖然貨幣政策總體保持連續性,但信貸增長規模將有所控制,可能直接影響我市區縣政府擴大融資。四是招商引資難度加大。一方面,國際投資受金融危機影響放緩了步伐,新引進重大國際投資項目難度大;另一方面,東部沿海產業轉移減速和中西部同質競爭加劇對我市招商引資造成巨大擠壓。 當然,今後一個時期發展也面臨一些機遇,特別是國家出台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繼續實施擴內需政策、扶持新興產業發展、加大重點領域改革進程、加大對社會民生的投入以及我市推進國發3號文件落實、實施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設立「兩江新區」、加快「五個重慶」建設、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等有利形勢將帶動和促進我市縣域經濟發展。 三、2010年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2010年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扣圈翼城鄉協調發展這一主線,堅持擴權強縣,充分發揮區縣主戰場作用,創新機制體制,激發縣域活力,推動縣域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堅持產業興縣,積極對接國家宏觀政策,完善平台建設,強化要素保障,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增長和綜合實力快速提升;堅持分類指導,以主體功能定位為導向,細化區域政策,以圈帶翼,扶強援弱,推動圈翼聯動協調發展。 2010年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應突出抓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 1.依託園區集聚培育特色工業。一是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集約用地、節約用地、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要求,立足園區產業定位,科學規劃園區功能布局和基礎建設。協調進出口銀行50億元貸款按期到位,力爭發行區縣園區集合債券,多渠道籌集園區建設資金。在現有特色園區的基礎上,推進「1+15」移民生態工業園建設,爭取國家將其納入三峽後續工作規劃並安排專項資金對其基礎設施給予支持。繼續安排庫區產業發展基金對園區標准廠房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予以支持。二是完善園區配套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服務園區產業的物流專業市場建設,鼓勵支持重點園區配套建設專業物流體系或物流園,盡快啟動長壽化工園區、大足五金產業園區等配套服務集聚區建設。三是藉助園區平台擴大招商引資。圍繞市政府確定的園區主導產業,本著「求差、找點、補鏈」思路,細化入園產業目錄,策劃園區引資項目,定向定點開展招商引資。鼓勵並支持區縣藉助全市「十大經貿活動」、東部沿海省市姊妹區縣結對等載體,開展集群式、鏈條式招商,有針對性地引入關鍵性、節點性的重點項目和企業,進而帶動配套產業引進,推動工業園區專業化。四是依託園區載體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把園區作為全市循環經濟試點重點,組織實施好長壽化工園區等國家第二批試點項目,積極推進永川工業園區市級試點工作,指導涪陵區以特色工業園區為重點開展市級區縣試點。鼓勵並支持特色園區申報市級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五是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爭取國家出台支持重慶內陸型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審批並盡快啟動實施《重慶沿江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將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長壽化工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 2.聯動城鄉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穩定糧油、鞏固基礎、推廣農業機械化、實施「千百工程」的同時,按照壯大基地、培育龍頭、發展中介、擴大營銷的思路,結合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經營、農業投融資改革,積極引導城市資本下鄉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標准化。一是突出支持發展生豬產業。加大力度推進榮昌現代畜牧業示範區核心區建設,著力打造涪陵、黔江等一批重點生豬養殖示範基地,通過循環經濟推進污染問題解決。加強生豬供需調度情況監測預警,為生豬規模化生產提供預期性指導。力爭年出欄生豬增加到2010萬頭。二是突出支持發展柑橘產業。堅持建設、加工、銷售同時抓,繼續推進長江三峽柑橘產業帶建設,新建標准化果園12萬畝、改造老果園4萬畝,力爭柑橘種植超過170萬畝。繼續扶持萬州匯源、三峽建設、恆河果業等柑橘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三是突出支持蔬菜基地建設。按照做大體量、注重生態、擴大市場的要求,推動縣域蔬菜產業發展,新、改建重點蔬菜基地10萬畝,建設蔬菜專業村100個,力爭蔬菜播面達到800萬畝,產量1100萬噸以上。重點支持潼南蔬菜基地、武隆高山蔬菜基地等發展壯大。 3.著力完善縣域城鎮功能。一是著力破除交通瓶頸制約。加快推進渝利鐵路、渝懷二線主城至涪陵段、蘭渝鐵路重慶段、南涪鐵路和渝湘高速黔江至秀山段、渝宜高速雲陽至巫山段、奉節至巫溪高速公路建設,盡快開工重慶-大足高速公路,加快推進開縣-城口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二是推進縣城功能完善工程。按照建設「五個重慶」的要求,以區縣城市為重點,充分利用市支持31個區縣城上檔升級專項資金,整合資源,進一步推進區縣城功能完善。突出中心鎮建設,加快建設形成一批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人口轉移承載力較大、輻射周邊地區能力較強的中心鎮。三是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服務周邊的綜合能力,重點幫助萬州區、黔江區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教育培訓基地以及區域性公共服務設施,支持渝惠江津雙福農產品物流園前期工作。四是增強縣域商貿流通功能。指導完善縣域中心商圈、特色商業街、專業市場、萬村千鄉工程等城鄉商貿體系建設,落實「家電下鄉」等拉動消費政策。重點引導重百等大型商貿名店加快入駐區縣城,指導推進區縣物流規劃編制。五是完善政策促進人口轉移。進一步探索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區縣城和小城鎮轉移的政策措施,促進農村和「兩翼」人口加快轉移。 4.深入推進圈翼幫扶和互動。進一步完善「一圈兩翼」對口幫扶機制,調動結對區縣參與圈翼幫扶和互動的積極性。加大工業園區、城鎮基礎設施和整村扶貧等項目援建力度,力爭援建項目投入在幫扶實物量中佔比達到80%以上,確保30%以上幫扶實物量用於整村脫貧,發揮好對口幫扶對「兩翼」農戶增收的促進作用。以對口幫扶為切入點,引導「一圈」優勢企業加速向「兩翼」拓展,幫助「兩翼」特色產業擴大市內外市場。支持主城區縣與「兩翼」區縣共創工業基地,探索圈翼區縣異地建園機制。加大力度推進對「兩翼」富餘勞動力的對口援助培訓、就業指導和後續服務,帶動「兩翼」人口加速向「一圈」轉移;完善制度更好發揮黨政幹部、教師、醫務人員選派對「一圈」人才鍛煉和「兩翼」人才培養的作用。 5.扶持貧困地區和特殊地區加快發展。一是實施「整村脫貧推進年」。爭取國家加大扶貧投入,集中力量推進整村扶貧。完善2000個貧困村的脫貧規劃,新啟動250個村的整村脫貧工作;加大片區開發力度,新啟動4個區縣的片區開發試點,使片區開發試點覆蓋到1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二是支持渝東南地區扶貧開發。力爭國家盡早批准渝東南地區作為特殊貧困片區並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抓緊推進武陵山經濟協作區規劃編制工作。三是爭取國家支持庫區後續發展。繼續跟進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編制,爭取將移民生態工業園等關系庫區移民安穩致富的重大問題納入後續工作規劃,並做好後續工作規劃啟動實施的准備工作。爭取國家延續執行三峽電站稅收分配、庫區產業發展基金、三峽庫區耕地佔用稅等庫區財政性資金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