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羌都

羌都

發布時間: 2021-07-29 23:11:15

㈠ 請問,炎帝氏姜,羌是中國古代西部少數民族,我在書上看到,姜和羌都是來源於羊圖騰

「羌人」分為「先古羌」,又叫「東羌」(春秋戰國之前的炎黃族團)和「後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戰國之後的西羌「胡夷」族團)。 共同特點是:以羊為祭祀的圖騰。 先古羌為秦統一後,和東部諸族融為一體,形成漢族的胚胎(出處:翦伯贊《先秦史》)。 後古羌自春秋戰國時期從西北湧入,發展演變成為今天的部分漢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阿昌族、景頗族、獨龍族、怒族、土家族等藏緬語族。(出處:國家民委《羌族簡史》) 解放後的所稱的「羌族」,僅僅是古西羌諸部中的一支。 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諸後裔民族都經歷了多次戰爭、遷徙,歷經滄桑,最後在今天所在的地方落足。 今天的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進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帶之前,自稱「子拉族」(出處:庄學本《十年西行記》。通過「羌戈大戰」後,得以在今四川阿壩州一帶定居,此後自稱「爾瑪人」。

古羌人是上古時期,現今中國領土上一個重要的民族。與古漢人與古藏人有較深淵源。傳說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據載,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詩經大雅中已提到羌人。一說大禹即是羌人,漢魏時有「禹出西羌」的說法。春秋戰國時,羌人已聚居於今陝西、甘肅、青海一帶。秦國向西擴張時曾與羌人發生過戰爭。西漢時,居住在今甘肅、青海東部、四川西部的各族普遍被稱為氐羌,而羌族與氐族是否為同一民族至今未有定論。漢武帝時,畿內關中地區已有大量羌族移民與漢人雜居。水平元年(58年),以馬武為捕虜將軍,中郎將王豐為副將,率4萬大軍前去平定羌族,追擊到東、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南),斬首四千六百級,俘一千六百人。
東漢後期,大部分羌族人口已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但羌人時叛時降,反復不定。三國時羌族更大規模地遷居中原,並進入河套地區。五胡十六國時期,羌人姚萇利用前秦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之際,於384年自稱萬年秦王。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建立了十六國中的後秦。
原始藏族在漢文史籍中被稱為發羌。而藏族早期的神話傳說認為藏人起源於東方,即今四川、西藏、青海相鄰地區,故有觀點認為藏族起源於羌族,亦即羌族的一支——藏人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贊干布(569年-650年)在位時盛極一時。
北宋時建立西夏的黨項族亦被唐、宋時人認為是羌人的一支,稱之為黨項羌。西夏滅亡後,黨項人多被蒙古軍殺戮,一部分殘存者南遷,融入川西各族之中。有現代學者考證,現在的嘉絨藏族即保留了較多黨項人的特點。

所以可以說羌人是漢族以及很多少數民族共同祖先之一

㈡ 為什麼詳,善,群,美,羌都用羊做偏旁

也可以識別的啊,這叫多偏旁字

㈢ 喉羌和生羌都是中葯嗎功效分別是什麼

你好, 中葯里有;生薑;是溫中。羌活;是活血祛風濕的。葯房均可買到。生薑屬姜科,為多年生的宿根性草木植物,生產上通常作一年生種植。生薑是家庭常用調味品,同時又是一種常用中葯。在葯用方而,具有祛寒防暑等功效...

㈣ 古羌族都演化為什麼民族(越多越好)

除了樓上說的,彝族好像也是;白族是從彝族分出的,也是;傣族泰族和緬甸的撣族緬族也是

㈤ 新疆羌都棗業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新疆羌都棗業股份有限公司是2009-10-10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新疆巴州若羌縣勝利區-勝利路。
新疆羌都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5280069343277XL,企業法人許敏,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新疆羌都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水果製品(水果乾製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的生產、銷售;紅棗及農林產品的種植、收購和倉儲,畜產品的收購,林果業的科技開發、技術咨詢

㈥ 古代文化中的古羌族在什麼地方

古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稱「日麥」、「爾瑪」,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古代羌族對中國歷史發展和民族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歷史傳說時期共工壅防百川,神農教民耕織,從炎黃到夏禹,到華夏族的形成,都與古羌族密不可分。

賈逵《周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

譙周《蜀本紀》說:「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廣柔在今羌族地區。《水經注·沫水》廣柔縣條:「縣有石紐鄉,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縣、理縣、汶川、北川縣皆有禹跡及記載,尤以北川縣禹里鄉的大禹遺跡、記載、傳說等更為完整。

根據傳說和歷史記載,北川禹穴當為禹所生地。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說:「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所以,古代羌族對締造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貢獻是昭然史籍的。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的廣大地區,遷徙到中原地區的羌族大多華夏化。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代羌族的活動中心。殷商時期,古羌族有「北羌」、「馬羌」等眾多部落,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從事農業生產。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

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後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國」。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領擔任官職,武丁時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詩經·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歌頌了殷王朝的強盛,同時也反映了羌族與殷王朝的密切關系。周人與羌人關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檢論·序種姓》說:「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說:「姬周當是姜姓的一個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兩支。」傳說姬姓周的始祖「棄」的母親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應是互為婚姻的兩大集團。周與姜、羌聯盟是武王滅商的重要條件。周朝立國以後,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區,如分封在今山東的齊國,(《史記·齊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許昌、南陽一帶的申、呂、許都是姜姓國。周時進入中原的這部分姜姓羌人,歷西周之世,已基本上與華夏人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平王東遷以後,一些以羌人為主體的羌戎大量遷入中原地區。《後漢書·西羌傳》:「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據著名史學家蒙文通先生考證,晉國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壯大起來的,晉國因和戎而稱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晉人之中。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文獻記載了這部分羌人由射獵進到田畜的傳說。《後漢書·西羌傳》說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後教羌民"田畜"。此後羌族進一步發展和分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稱「秦始皇」)攻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羌人老故居甘肅天水,天水羌種是也(在今羌族聚居地茂縣松坪溝仍有其祖始於秦始皇的說法)。秦的族屬,經蒙文通教授考定為「秦之為戎,固不自疑」。他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並且頒布法令不準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

《後漢書·西羌傳》說:「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謂首,滅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從河湟流域向西南遷徙的諸羌與當地原居民逐漸融合而發展為今天藏緬語族諸民族。春秋時的義渠羌部落建立了義渠國,其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後為秦所滅。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從地域劃分,有東羌和西羌兩大類。進入中原的東羌人已基本上與漢族融合,未進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區,已進入奴隸制社會。此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魯藏布江流域有發羌、唐氂等羌人部落。漢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羌人,有氂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和冉(馬尨)羌等眾多部落。

漢代,四川羌族建有氂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西漢時羌人在山東、河北、河南、內蒙、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居住,人口多達1200多萬,佔全國人口1/4(當時全國人口為5995萬)。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長建後秦政權,列於「五胡十六國」之中。這時期,隴西有岩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有鄧至羌。

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黨項羌、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羌、附國等羌人部落。上述諸羌多數被吐蕃所融合。

活動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黨項羌,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宋代以後,北方地區的羌人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遷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區的西山諸羌,一部分融合於藏族,一部分成為今日羌族的來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極廣,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區。史前時期傳說時代的大禹便出生於這一帶,其後的有文字以來的史籍均載這一地區為羌人所居,這些便是冉馬尨為主的羌人。這部分羌人逐漸融合了從川、甘、青等地各個不同時代遷來川西北的鄧至、岩昌、白馬、白狗、黨項等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為其他民族後又遷入該地的吐蕃等少數民族和秦漢以來遷入的部分漢族而形成了現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征羌,在羌族地區設置湔氐道,統轄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羌族地區設汶川郡。秦漢之際,岷江上游羌區完成了從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羌漢人民交流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羌區的發展。

唐時,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馬爾康一帶設置了松、茂、當、悉、靜、拓、恭、保、維、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羈縻州,大多以當地羌人為刺史。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黨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黨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黨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
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並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跡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鍾羌(鍾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氂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黨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