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何應欽的侄子犯錯,暗中干涉,張發奎如何讓他無言以對
今天講一個小故事,關於張發奎、何應欽的一次對峙。何應欽太出名了,他的一些情況大家都了解,我們在這里不多說。
張發奎,雖然名聲不顯,可是資格很老,1912年,就加入中國同盟會,1925年就已經升任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12師師長。北伐戰爭中,功勞極大,被升任為第四軍軍長,後來還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昆侖關等戰役,享有陸軍二級上將軍銜,是一位著名的抗日將領。
在討論會上,很多人考慮何應欽的影響,勸其不要硬幹,張發奎氣惱的說道“
我軍將士12條命,抵不上一個庫長,多次詢問他都說沒有危險,哪為什麼又私自將家眷全部撤走。
”
這話傳到何應欽的耳中之後,何應欽也無言以對,只是一直要求,必須將庫長小何,押送到重慶,通過軍法部審判之後,在確定罪名。
張發奎也毫不示弱,就是不放人,即使何應欽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來電,張發奎也堅持到底。
這個事件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逐漸的牽扯的人員越來越多,形勢越來越復雜。最後張發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柳州將庫長小何處決了,此事才算告一個段落。
⑵ 張發奎為什麼比葉挺資歷高
因為張發奎乃是第四軍的軍長,而葉挺成名的時候才是第四軍的獨立團團長,你說誰的資歷高,人家從孫中山的侍衛干起來的,相當於和汪蔣是他媽同輩
⑶ 張發奎是什麼人物
張發奎(1896—1980),男,字向華,廣東始興人,中國國民黨軍陸軍二級上將。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昆侖關等戰役。抗戰勝利後,任廣州行營(後改行轅)主任,1947年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3月任陸軍總司令,7月辭職,去香港定居。
張發奎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參加中國同盟會。1916年畢業於武昌陸軍第二軍官預備學校,回粵軍由排長逐級升至旅長。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在攻佔汀泗橋、武昌城等作戰中,因有戰功升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 1927年4月,寧漢分裂,張擁護汪精衛,反對蔣介石。6月,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第2方面軍總指揮。率部入贛,准備討蔣。7月寧漢合流後,追隨蔣、汪反共。9月入粵,11月與汪合謀,發動兵變,驅逐桂系勢力,行使廣州軍事委員會分會主席職權。12月,鎮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同月,李濟深率部配合黃紹竑部進攻廣州。張兵敗辭職,後附蔣。1929年蔣桂戰爭中,任蔣軍第一路追擊軍司令兼第4師師長,進駐湖北宜昌。9月,獲悉蔣欲消滅所部,遂聯桂攻粵,再次反蔣,12月被陳濟棠部擊敗。1930年,蔣馮閻戰爭中,聯合桂系支持馮、閻反蔣,出兵岳陽,失敗。 張發奎將軍於1980年3月10日在香港病逝,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元帥曾發唁電給其親屬對其逝世表示哀悼。
⑷ 張發奎的介紹
張發奎(1896—1980),又名逸斌,字向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9月2日出生於廣東韶關始興縣,客家人,香港崇正總會名譽會長,著名愛國將領及抗日名將。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參加中國同盟會。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在攻佔汀泗橋、武昌城等作戰中,因有戰功升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昆侖關等戰役,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抗戰勝利後,任廣州行營(後改行轅)主任,1947年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3月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7月辭職,去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日10日病逝,終年85歲。
⑸ 國軍將領張發奎說:「8年抗戰,談不上什麼史詩,我們和日軍的作戰,幾乎沒有一場真正的勝利。我們所做的
是他張發奎沒打贏過日本人,李宗仁打贏過,薛岳打贏過,好幾個人都打贏過,只是張發奎不在其中罷了。
⑹ 如何評價張發奎
張發奎南征北戰,馳騁疆場,戰功卓著,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高級將領。他出生於平民家庭,從軍較早,接觸過日式教育,加入了國民黨,接受過民主革命的洗禮和愛國主義教育。經過不斷地艱苦鬥爭,不斷地學習成長,最終成為我國高級將領。
一、張發奎簡介及經歷
生於1896年9月2日,卒於1980年3月10日。名逸斌,字向華,廣東省韶關始興縣人。曾擔任過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獲得過「青天白日勛章」、「抗戰勝利勛章」、「總統自由勛章」等獎章。還曾擔任過香港崇正總會的名譽會長,也是旅居香港的客家總會發起人。
參加過中國同盟會。參加過北伐戰爭,屢立戰功,不斷升職加薪。後又參加抗日戰爭,先後擔任過軍中要職,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大型戰役,取得過很多成就,是著名的抗日將領。
抗日戰爭結束後,擔任過不少要職,直至1980年3月10日病逝。
二、主要成就
1、北伐鐵軍
曾北伐入湘,身先士卒,重創了北軍,書寫了北伐戰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贏得了「鐵軍」榮譽。
2、保護上海
敵軍不斷進攻,步步緊逼。不得不以防代攻,轉入全面且純粹的防禦階段。
3、反對英軍越權
反對英軍的強行干政,維護了國家主權,捍衛了港澳同胞的合法權益。
4、重視教育
雖一生戎馬,但特別重視教育,創辦學校,培養青年才俊。
三、人物評價
張發奎的一生轟轟烈烈、清正廉潔、有勇有謀、戰功卓著、屢建奇功。是國民黨中為數不多的「異類」,為了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這樣的將領應該被世人崇拜,他的經歷就是一筆財富,他的成就應該流傳千古。
⑺ 張發奎是好人嗎歷史
歷史上的張發奎是好人。
張發奎揮戈躥馬滿征塵,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高級將領。他出身於農民家庭,早年從軍,受過日式軍事教育,後來加入國民黨,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洗禮。
在孫中山領導下,參加了與陳炯明叛軍作斗爭的多次戰役,以及後來革命政府統一兩廣革命根據地的戰爭,從一個下級軍官成長為一個出色的高級軍事指揮員。
中國現代史學會會長胡志偉:「張發奎是在國民黨軍隊中一個異數,一個他不貪污,一個他自己勇敢打仗。
張發奎(1896—1980),又名逸斌,字向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9月2日出生於廣東韶關始興縣,客家人,香港崇正總會名譽會長。
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參加中國同盟會。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在攻佔汀泗橋、武昌城等作戰中,因有戰功升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
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昆侖關等戰役,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著名的抗日名將。
(7)張發奎擴展閱讀:
張發奎主要成就
北伐鐵軍
民國15年(1926年)7月,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張發奎率部進軍湖南與第十師擔任湘江東岸作戰,連克醴陵、平江,迫吳佩孚部退守汀泗橋。
汀泗橋三面環水,後枕高山,除西南鐵路橋可通外,悉為崎嶇山路。吳佩孚屢敗後,集北軍兩萬,任宋大霈為指揮,欲憑天險待四軍而殲之,並親由長辛店率嫡系部隊傾巢南援。
8月26日,四軍發起攻擊,宋大霈率大刀隊督陣,雙方激戰甚烈;至夜,張發奎令三十六團渡水偷襲敵後、佔領中央陣地。
翌日拂曉,張親率三十五團及葉挺獨立團從正面奮勇沖殺。獨立團多共產黨員,前撲後繼,視死如歸,血戰數小時沖過鐵橋。吳軍腹背受敵被包圍繳械,十二師佔領汀泗橋,30日,四軍再攻克賀勝橋,直逼武昌。
四軍北伐入湘,戰無不勝,汀泗橋、賀勝橋之戰,重創北軍,寫下了北伐戰爭最光輝的一頁,贏得了「鐵軍」稱譽。
保全上海
1937年8月22日,戰事即開始轉入更猛烈的階段。敵軍增援部隊第三師團、第十一師團,以及第一師團、第八師團之各一旅團,當天即在寶山獅子林登陸,並即向左翼軍方面寶山、羅店、瀏河線進攻;同時對右翼軍方面之川沙及浦東各地,也採取積極的行動。
同樣以京滬、滬杭兩鐵道輸送增援部隊,投入左翼軍方面,雙方均以猛烈火力作陣地的戰斗,情況特別緊張。是以對原來預期以攻擊的作戰手段指導會戰的計劃,不得不加以修正,而轉入以純粹防禦戰的階段。
反對英軍
張發奎早年是汪精衛的追隨者,以伺候孫中山的虔誠來效忠汪精衛,但1939年汪精衛降日後,張即動員在粵北的黨政軍要人簽署通電,還向廣東民眾發表廣播演說,譴責汪氏叛國投敵。
雖然張本人對蔣介石有所不滿,但他堅持「民族大義重於私人恩怨」,「我敢毫無疑問地說,余漢謀、白崇禧、薛岳與我不顧及蔣先生的各種缺失,仍寄信心與希望於蔣先生,是因為他堅持抗日。國難應該重於一切私怨的」。
抗戰勝利後,盟軍總部原已決定第四戰區派大員去香港接受日本駐軍投降儀式,但英相丘吉爾為了維系大英帝國的面子,便要求美國人去游說蔣介石,最後蔣同意由英方主持受降典禮。
張發奎說:「我們不應該同意這一更改,不應該屈服於英美的壓力。對於香港受降任務,我特別感到興奮。香港在國人心目之中,是一個國恥的創傷。過去它是罪犯的避風港、資本家官僚們的樂園。廣東風氣的敗壞,以及廣東政治的商業買辦化,都直接受香港的影響。
重視教育
張發奎一生戎馬,但頗重視文化教育,曾在家鄉創辦風度小學,於四戰區創辦志銳中學,培養了不少熱血青年。任四軍長時曾贈始興中山圖書館《萬有文庫》、《四部叢刊》各一套。
⑻ 張發奎是誰
張發奎是著名的抗日將領,在民國期間,無論是北伐還是抗日戰爭,都有著非常光彩的行徑。
⑼ 張發奎為什麼不是總指揮張發奎為什麼不是總指揮
聽說是起義的時候,蔣介石臨時叫走了張,部下怕被張告密,提前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