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什麼意思
首先是「倫常乖舛」中的「乖舛」就是違背、出格、偏離的意思,是否定了倫常,「立見消亡」就是馬上就會遭禍(疾病、災禍、夭折)。
同時提出人的德行要同他所在的地位(社會、團體、家庭等等)相配,否則也會招至災禍。
另外,「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中華傳統文化的中「五倫」關系,即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是五倫大道,是人類存在的五種正常關系,出了這五種關系都是違背倫常的,要嚴格遵守這五倫行事。
中華傳統文化講的是道德,首重德行的修養,道是自然規律,德是按自然規律做事,這樣的人是有德行的人,就是按四維五常八德做事,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為善不昌,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餘殃,殃盡定昌;為惡不殃,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餘昌,昌盡定殃。
百善孝為先,必須把孝放在第一位。孝是檢驗一個人道德的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拓展資料:
《朱子治家格言》是清初朱柏廬所著。朱柏廬(1617~1688),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名用純,字致一。崑山(今屬江蘇)人。與歸有光、顧炎武為「崑山三賢」。明諸生。
清順治二年(1645年)其父在守崑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柏廬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局勢稍定,返回故里。因敬仰晉人王裒「攀柏廬墓」(含有不忘殺父之仇的意思)之義,故自號柏廬。
居鄉教授學生,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平生精神寧謐,嚴以律己,對當時願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紳,以禮自持。
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後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除《朱子家訓》外,尚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困衡錄》、《愧訥集》、《春秋五傳酌解》、《毋欺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