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政德與官德

政德與官德

發布時間: 2021-04-19 14:08:26

① 是領導幹部的為政之德,也是領導幹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守的原則底線

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中華民族向來倡導做人要有道德,為官要講政德。所謂政德就是領導幹部在政治生活、公共管理以及個人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守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是領導幹部群體應當具備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黨員幹部的政德既要體現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的要求,也要包含行使公共權力,履行公共職責所必須遵行的職業道德規范,還應包括領導幹部個體的人格和品德修養。

(1)政德與官德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堅定的理想信念與黨性原則是政德的靈魂,對於黨和廣大黨員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這就要求廣大黨員領導幹部要忠誠於黨的信仰,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明大德還要求黨員領導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② 政德文化基本特徵

觀點提示

十分有必要在執政和行政主體間廣泛宣介、縱深培植為政之德,充分發揮政德之「壓艙石」的效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基精神之鈣和靈魂之鑰。

倘說德是個體的立身之本,那麼為政之德便可承立國之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是中國古老的為政綱領,濃厚的德治特質貫穿於中國傳統的國家治理中。歷史和實踐的更替發展無不印證了道德之於民族國家和諧穩定、繁榮富強的教化力量,正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之所言。

體現公權的政德是國家道德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是引領社會道德發展的風向標。新時代錨定了新的歷史方位,凸顯了新的社會矛盾,意味著黨和國家必須肩負新的時代使命以緊跟新的發展要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執政和行政主體間廣泛宣介、縱深培植為政之德,充分發揮政德之「壓艙石」的效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基精神之鈣和靈魂之鑰。

政德之要:守公嚴私

政德歸屬於道德范疇,是道德在執政治國中的反映,因此,政德遵循著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階級社會中,政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歷史繼承性和客觀現實性,這決定了在不同的社會形態、歷史階段和民族國家中政德的具體性和特殊性。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強調的政德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文脈,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適應於新時代的現實發展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實現共產主義道德的必經階段。政德主要反映著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政治立場、政治意識、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等,既是政治實踐的動力又是政治實踐的保障。政治實踐就是公權力的具體運行,黨政人員代表廣大人民群眾行使公權力,公權力所到之處必須以保障、維護和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價值旨趣。因此,守公嚴私是政德的核心要義和必然要求。

公私之辯是正確把握政德本質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職人員手中掌握著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道德敗壞、作風不古者損害人民利益,損害黨和國家尊嚴,因此,秉公用權、公私分明是最基本的政德,也是對一切公職人員的基本要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政領導幹部則更要進一步處理好公與私的價值排序,做到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領導幹部要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黨政領導幹部正確認識和處理公私關系的價值遵循。明大德,強調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黨性的核心在於人民性,大德即最大的公德,它以最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價值考量,守住了公與私的底線,同時超越了民族國家的邊界壁壘,是中國共產黨政德的深厚內涵。守公德,強調要增強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公德直接指向人民利益,凸顯公權力的人民性和從政人員的職能性,是國家政治權力合法運行的必然要求。嚴私德,強調要嚴格操守。私德是人們在個人領域中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嚴私德意味著要嚴格規范個人領域的風氣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總的來說,人民性是政德的根本性質,為人民服務貫穿於大德、公德和私德之中,是政德的核心要求。

政德之美:精神涵養

政德作為政治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充溢著精神之美,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講政德、立政德、養政德是政治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也是涵養黨內政治文化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黨內政治生活問題,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系統工程,必須握穩把好影響黨內政治生活的各種因素,從根源上凈化黨內政治生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醒道:「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政治文化的靈魂涵養作用對理解政德的功能和價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政德是黨政領導幹部的為政之魂,是一種美德與善德,美在無私為公,善在為民服務。政德在經濟發展、歷史環境、社會文化、政治實踐等方面共同影響下而形成,由此形成的政德成為從政人員為政的「道德律令」,能夠有效規制其政治行為。「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政德作為善的精神對涵養人的思想意志、形成深厚的為民情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同時,為民、愛民、親民、利民的政德之美也將不斷強化和完善政德。

對清官廉政的謳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永恆主題,西門豹、黃霸、陳希亮、包拯、海瑞等清官形象都在愛民奉獻中實現了自身「立德」之不朽。在現代中國,政德同樣得到關注和崇仰,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要求的政德是公職人員的必修課。因此,必須腳踏實地,大力激發政德的精神引領和靈魂涵養作用,培育先進政治文化,「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

政德之立:敬民篤行

「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立政德,根本在敬民,政德的最高標准就是敬民、愛民,為人民服務。「敬天保民」「民貴君輕」「民為邦本」「君舟民水」等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彰顯著人民情懷在國家治理中的分量。因此,敬民之需、敬民之思、敬民之制對於塑造現代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中國社會的「民」是國家的主人,敬民的根本目的是切實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敬民信仰根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現實追求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並且我國現行制度設計和規制安排無不是敬民信仰的集中體現,無不是在將密切聯系群眾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追求制度化、可執行化,無不是在努力增強公職人員的人民認同意識。依靠人民、服務人民,黨的力量就會不斷增強,國家富強的道路就會愈加寬廣,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也會不斷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因此,公職人員必須堅定人民公僕的角色定位,破除「官本位」的思維意識,牢固樹立黨的宗旨意識,堅持群眾工作路線,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

立政德,重點在於篤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勸學」「修身」「齊家」等思想為黨政領導幹部篤行政德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關於「勸學」,《禮記·中庸》指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段話將治學分為五個緊密相連的遞進階段,從學習到篤行,強調為學要循序漸進,知行合一。政德並不能自發形成,黨政領導幹部必須經過認真學習和思考並付諸實踐才能形成良好的政德。其中,「知」是基礎和前提,「行」是重點和關鍵,二者互相促進,不可偏廢。毛澤東同志強調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要「有的放矢」,因此公職人員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為更好地服務人民解難題、答疑惑而學習和實踐。

關於修身,《禮記·中庸》強調:「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政德的體現不僅要求在日常工作時作風過硬,更見乎獨處時的行為舉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政領導幹部要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培養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關於「齊家」,在家國一體的古代中國,傳統的實踐方式是先齊家後治國,雖然「齊家」與「治國」的邏輯演進順序逐漸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從政邏輯,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家庭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涵養好家風——黨員的10堂主題黨課》中指出的:「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家風亦是學風、作風,更是黨風和民風。」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重良好家風對於黨政領導幹部培育良好政德的滋養作用,強調立政德必須重視家風建設。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發揮優良家風的塑造和約束功能,真正做到戒貪止欲。

立足新時代,公職人員樹立講政德、立政德的行政思維範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守公嚴私、精神涵養、敬民篤行從不同角度分別回答了「何為政德的核心要求」「為什麼要立政德」以及「如何立政德」的基本問題,共同構成分析和闡釋政德的基本維度。適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和決勝期,各級公職人員要將立政德落到實處,為人民守好自己的「責任田」。同時,黨政領導幹部應「多積尺寸之功」,深入基層,多做實事,使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激勵全體人民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作者系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浙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該文系國家「馬工程」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現實意義、歷史經驗和實踐探索」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02日第6版

③ 官德是為官之本.那麼,官德到底是如何定義的呢

看這篇文章

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僅是檢驗領導幹部素質高低的「試金石」,更是黨風政風的「風向標」,是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導向儀」。今天,我們繼續「字說為官」,說文解字「德」來探討官德修養的秘訣。



德:一心行直,德者有得


河南內鄉縣衙戒石銘

中國古代的官署一般皆有石刻銘文,多用來告誡官員要守德,俗稱「戒石銘」。河南內鄉縣衙的「戒石銘」有一段文:官德隆,民德昌,國家興;官德毀,民德降,國家亡。這句話說的是為官者的道德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乃至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如今,官衙猶在,古制難尋。「戒石銘」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已隨著封建制度的消亡而遠去,但它所敲響的官德鍾聲依然在我們耳邊激盪。


江蘇省淮安府的御制戒石銘


德的異體字為「悳」,《說文心部》:「悳,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內得於己」,即反省自我,端正心性。「外得於人」,即在正直原則的基礎上,身體力行。《說文彳部》:「德,升也。」德的本義是行得正,心真誠,表裡如一,後引申為道德、恩德、品行等。


古代不同的領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義,儒家以「溫、良、恭、儉、讓」為修身五德,兵家以「智、信、仁、勇、嚴」為將之五德。男子則要求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女子則要求孝、順、和、睦、慈、良、貞、靜。總之,德是向善的追求,是做人的基本。

何為「官德」?官德是指為行政管理者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和道德規范。為官者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官德」建設對道德建設的示範作用和導向作用,即「官」為民之表率,「官風」決定民風,有什麼樣的「官風」就會有什麼樣的民風。

《論語》中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就是講執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以贏得百姓的擁護。《荀子》中說,「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意思是品德和地位不相當,能力和職務不相當,獎賞和功勞不相當,處罰和罪過不相當,沒有比這更不好的。所有這些都強調官員從政道德的重要性。古代讀書致仕之人追求的「內聖外王」境界,就是指修身以成聖賢之德,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內聖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更是歷代的為官之道。「德」字揭示了為官者的道德境界和基本要求。


官德的要旨是一心為公

「德」從「心」,這就是說,德是一種人性的行為,是遵循本心、本性,是植根於人的心田的。不但要「行正、目正」,還要「心正」。「德」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面,遵循本性,本心。本心初,本性善,本我無,便成德。舍欲之德,得德。為官之德是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心底無私,一心為公。


官德見之於行動

德的偏旁為「彳」,意為慢慢行走,落實到實踐中,德需要點滴的積累而成,不是一時,而是一世。滿口空談很容易,但落實到行動上需要付出艱辛努力。對官員來說,德就是擔當、負責、實干,腳踏實地,干出實績。


官德表現為正直的風韻

「德」從十,指代直線,表示有一個正確的標的方向。從目,表示十下的一雙眼睛,目光瞄準,直射之意。「德」的異體字為「惪」,即心直,從幾個組字的部分看,德不但要目正,行正,還要心正。做一個正直的人是官德的標准、要求和風韻。


官德的結果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德」諧音為「得」,寓意德者有得。有道德的官員受到百姓的稱贊,一群有德的官員組成的清廉政府必然得到百姓的擁護,得民心者得天下。



張衡

西漢的張衡在《應閑》有一句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這句話代表了傳統文化中經典的「政德觀」。張衡曾任太史令前後達14年之久,多年不升遷。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寫了篇《應閑》表明心跡,認為道德比職位更為重要。為何中國文化中將道德置於職位和才能之上?這是因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個政權,其道德表現與民心息息相關,不重視官德失去政權,失去天下。直接後果就是作風不正,進而演化為腐敗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④ 跪求王珉書記《政德與官德》全文。

你有QQ沒我給你發郵箱里

⑤ 政德修養包括哪些內容

加強政德修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當今具有重要意義而開展「讀書學習提升境界」主題活動將對加強政德修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講「讀書學習提升境界」主題活動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和四個階段「四個方面」學習活動的內容可分為四個方面。首先是學習黨章黨章是規范和指導全黨行為的總章程認真學習黨章將有助於黨員加強黨性修養、成為更加合格的、優秀的共產黨員。第二是學習理論理論是開展好工作的前提與依據學習理論要從對重要講話、重要會議成果的學習以及對黨的思想、理論、觀點著作等的學習兩方面入手。第三是學習典型樹立優秀黨員典型用人來影響人在黨員幹部中形成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最後是學習國學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思想底蘊發揚傳統美德。 「四個階段」學習活動的步驟可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讀書學習活動發動階段包括發文通知、集中開會等形式的宣傳營造開展讀書學習、提升政德修養的熱潮。第二是落實階段此階段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階段需要在一定時期內自行運轉與自覺落實形成良好的政德教育氛圍。第三是匯報階段定期組織黨員幹部進行政德教育學習的思想匯報請黨員及群眾代表等前來聆聽同時進行現場問辯交流使政德工作落實到位落實到心。最後是評比與總結階段將各單位及個人開展政德教育與讀書學習的情況進行評比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同時將活動過程中的經驗與事跡進行整理向上級及社會進行深入的匯報與廣泛的宣傳。

⑥ 做人要有人品 當官要有官德誰說的

當官要有官德,要在實踐中把做人與做官統一起來,把做人的過程作為完善自我人格、夯實從政基石的過程,把做官的過程作為提升政德境界、踐行為民宗旨的過程。這些重要觀點源自於長期的從政實踐,生發於躬身修己的道德體驗,語言平實,富有哲理,對於加強黨員幹部修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⑦ 高分跪求王珉書記的《政德與官德》文章

保密文件啊

⑧ 公務員要怎樣利用修養提高官德

公務員要履行好組織和人民所賦予的使命,就必須自覺堅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正確處理好三種關系,努力培養高尚的人品官德。這三種關系包括:一是正確處理好做人與做官的關系。

公務員在實踐中,要把做人與做官統一起來,將做人的過程看作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實從政基石的過程,把做官的過程看作是提升政德境界、踐行為民宗旨的過程,真正做到「先做人,後做官」。

二是正確處理好品德與才能的關系。在德與才的關系中,德是前提,制約著才發揮的方向和發揮程度。一個公務員有德無才,難以擔當重任;有才無德,會亂用權、干壞事;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做到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而又不出事。公務員要堅守道德特別是官德的底線,時刻講大局、講政治,才能更好地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更好地開創工作新局面。

三是正確處理好感情與原則的關系。中華民族歷來重情重義,有著深厚的道德底蘊。公務員也是人,也有人之常情。但工作中只講感情不講黨性,只講感情不講原則,一味憑感情辦事,就成了江湖義氣,與我們黨的宗旨格格不入。因此,當感情和原則發生沖突時,當意識到正常的親情與友情,可能轉變成權錢交易或利益互換的工具時,每一名公務員都應該保持高度的警醒,既重感情,更講原則,始終以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人格力量去履職盡責,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樹立起公務員可親可敬的良好形象。

⑨ 多選:中國古代官德的核心()1忠君愛國2廉潔自律3勤政務實4賞罰分明

選ABCD

中國古代官德的基本內容
(一)忠君愛國(對上)
忠不是表現為對於君主的阿諛奉承,而是要忠於國家、忠於職守、忠於
信念,剛正不阿、堅守原則、敢進直言:「忠臣廉士,內之則諫其君之過也,
外之則死人臣之義也。」

(二)以民為本(對下)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愛民如子,順應民意,惠民之實

(三)秉公去私(做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是為政德
根本原則,為官能公則事成威立。

(四)清廉儉朴(生活)廉者,政之本也。清廉、節儉、戒貪三方面展開。
只有做到清廉才能守住本職,不為外物所誘。節儉是清廉的生活基礎,「欲教以
廉、先使之儉」。戒貪是清廉的必要保障,貪贓枉法是官吏的大恥。

(五)勤勉謹慎(敬業)

(六)修身正己(自覺)「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
令而不從。」孔子說:「在上的人自身做事正當,不用命令,人民自然會照
樣去做;如果自身做事不正當。雖有命令,人民也是不肯服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