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的斯金納為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而設計的實驗設備。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通過實驗,進而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http://ke..com/view/296609.html?wtp=tt
這里說的很詳細
⑵ 斯金納箱子實驗對人類社會起到作用以及意義
即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R-S).F: 實驗1結則掉落食物(強化/增加或減少該行遺憾;獎勵)建立斯金納箱並使用白鼠作實驗象每按按鈕(自發行); 實驗2則箱通電(懲罰)按照實驗目標給予強化或懲罰:體產自發行:白鼠放入按鈕箱斯金納結白鼠按按鈕行快消失(消退):白鼠自發按按鈕(操作性條件反射形)實驗兩部 由白鼠按按鈕行迅速消失(消退)美行主義理家B:餓白鼠放入按鈕箱.斯金納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據前俄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原理稱應答性條件反射(S-R)旦再掉落食物:白鼠按按鈕(操作性條件反射形)每白鼠按按鈕(自發行)旦箱再通電
⑶ 斯金納箱具體內容是什麼給了我們什麼教育啟發
人們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全面分析,找出正確的辦法,辦好每一件事。與其這樣閑坐著傷心,不如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生活還得繼續啊!沒有把握好尺度,肆意揮霍,言行乖張,沾染了很多惡習,到最後有的妻離子散有的一身是病,失去的馬可能給你帶回幾匹駿馬,讓你欣喜若狂,駿馬也可能摔壞你兒子的腿,讓他變成瘸子。
在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下,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繼往開來,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新輝煌!我才明白當時學習毛選是被左傾錯誤路線所利用,這是為政治斗爭搖旗吶喊的需要。但他沒有家庭,我們年青人要有家,也要有大家,不要學水一生流走單身漢,那是水蒸氣。拯救世界三分之二勞苦大眾的信心增強了,把票證供給發揚光大。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共產主義!
⑷ 斯金納箱的斯金納箱
(Skinner box)
⑸ 斯金納箱的創始人
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的一個車站小鎮,在那裡他度過了他的童年和中學時代。出於對文學的興趣,他進入了漢密爾頓學院,主修英國文學。本來他想成為作家,畢業後從事寫作,但兩年後他便覺得「沒有什麼重要的事要說了」。於是他於1928年考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改修學心理學。1931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他相繼執教於明尼蘇達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1947年他受聘重返哈佛大學,擔任學校心理系終身教授。
⑹ 為什麼要用斯金納箱進行實驗
與一些基礎的迷宮類行為學方法不同,斯金納箱進行的行為學實驗需要更多腦區的相互配合來完成,這能使行為學研究更加深入具體。同時,這也意味著研究結果更容易被高分文章採納。現在國內的話瑞沃德有在代理那些產品,你可以去看看
⑺ 斯金納箱是什麼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其基本結構: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桿(大多是一塊金屬板),在杠桿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著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杠桿,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內,動物可取食。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內,開始它在箱內探索,偶爾按壓了杠桿,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復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以後稍有改進,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釋放裝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測試動物能否學會按三次杠桿以得到食物,或間隔一定時間按壓杠桿才能得到食物。對不同物種的動物,其設計稍有不同。 現在瑞沃德有在代理那些比較好的品牌,可以咨詢下
⑻ 斯金納箱是什麼意思怎麼運用在實踐教育中
開學第一周,很多媽媽的反應:每天去幼兒園接孩子。老師著急的時候,他們只會說當天孩子的問題:「今天吃飯一點都不嚴重。」「我今天發脾氣了。」「中午沒午睡。」
我很高興去接孩子。老師一抱怨,我的心情就碎了,忍不住罵孩子。但靜下心來想:「孩子也有很多優點,表現也很好。老師為什麼不這么說?」孩子每天只聽老師說自己的缺點,自信心也會下降,對學校的熱情也會下降。"
該不該和老師溝通,讓老師不要在孩子面前說缺點和問題?還能提一下優點嗎?如何巧妙運用斯金納的理論解決這個問題?
同時也要自視甚高,意識到問題所在,願意幫助孩子改變。他們真是偉大的父母!只要用心,一定有辦法解決。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用前兩種方法,以一顆快樂的心,有效地對待老師和孩子。
輔助負強化
做好前面的步驟後,要注意老師提到的問題,用負強化來幫助孩子改正缺點。
比如一個孩子在寫作上拖拉,可以用限時作業,在時間設定之前完成,做一些孩子特別喜歡的事情。如果時間到了,今天就取消。溫柔堅定,適時進行一定的限制,越來越多的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上幼兒園後,父母會發現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擔心,但這是我們做父母的唯一途徑。現在,你越是幫孩子應付,孩子以後就越舒服,父母也就越放鬆和欣慰。
⑼ 行為學家斯金納創造了斯金納箱,並且在自己兒子身上做實驗,實驗的結果是什麼他兒子後來如何
斯金納箱(Skinner box)
創始人: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的一個車站小鎮。
實驗理論: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
實驗內容: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 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 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⑽ 斯金納箱的實驗內容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 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 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實驗1: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鈕,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自發學會了按按鈕。
這個實驗比「給狗狗搖鈴餵食」的巴普洛夫實驗更進了一步,建立行為。
何為學習?就是指將行為與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聯系。換句話說,使行為者感覺到「行為」與「獎勵」是有聯系的。
只要通過將行為與獎勵不斷重復、建立聯系,就可以培養起操作者的行為模式。
獎勵可以培養行為習慣,很棒吧?那麼看實驗2。
2. 行為與懲罰
實驗2:將一隻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鈕,則箱子通電。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
但遺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電,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迅速消失。
「懲罰」,作為獎勵的邪惡雙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為模式。然而,懲罰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懲罰消失,則行為模式也會迅速消失。
從長遠來看,懲罰對於行為的制止並不會起到顯著作用。現實生活中,因為懲罰帶來的凡勃倫效應,有時甚至會使懲罰起反作用。
凡勃倫效應:美國學者凡勃倫認為,與產品越降價、需求越增多的一般規律不同,特定的產品越漲價,需求越增多。部分上流階層的消費目的在於,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成功,滿足虛榮心,所以價格越高,需求則增加。相反,如果降價,體現上流階層的界限變得模糊,所以需求減少。
如果想要控制行為者不去進行某個行為時,應找到該錯誤行為的「獎勵物」,移除該獎勵,從而制止其錯誤行為。
然而,即使是獎勵,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也會逐漸消失(雖然消失得稍慢一些)。而且這樣太浪費食物了!那該怎麼辦呢?
接下來是實驗3。
3.固定時間獎勵
實驗3: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由一開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漸降低到每1分鍾後,按下按鈕可概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一開始不停按鈕。過一段時間之後,小白鼠學會了間隔1分鍾按一次按鈕。
當掉落食物停止時,小白鼠的行為消失。
嘖嘖,失敗了。沒有培養起小白鼠連續按按鈕的行為,反而使小白鼠「偷懶」了。為什麼?因為行為者知道短期內行為不會再得到獎勵。……好吧。最關鍵的實驗4。
4. 概率型獎勵
實驗4: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多次按下按鈕,概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鈕。
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同樣的,用鴿子做實驗,平均每5分鍾獲得變化時距的食物強化的鴿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應,連續反應長達15小時)
這個實驗模擬了為什麼「賭博」——如簡單的老虎機,或者更復雜的賭博——會給予人類以依賴感,或者說,成癮性。
由於概率性給予結果,行為者很難直觀地判斷機制是否失效,所以單次的失敗不會給予明顯的「懲罰」效果,終止行為者的習慣,從而行為者的學習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
然後是一個有趣的實驗5。
5. 迷信的小白鼠?
實驗5:好吧,其實實驗5還是實驗4,概率型斯金納箱。
結果: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養出了奇特的行為習慣,比如撞箱子、比如作揖、比如轉圈跳舞。
這是因為掉落食物前,小白鼠正好在進行這些行為,於是產生了「迷信」。
許多游戲中傳出的謠言,比如「在中午抽獎容易得到大獎」,或者「帶滿一背包幸運兔腳可以獲得更好的裝備」之類,其原理與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