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李仲軒

李仲軒

發布時間: 2021-07-26 12:49:13

⑴ 拜師承諾永不收徒,誰知待師父去世後,他寫書昭告天下供人學習,他是誰

有了李仲軒的這本書,對於研究武術歷史,以及探尋民國時期大師的事跡,有著十分重大的幫助。

⑵ 為什麼武術師父不讓李仲軒帶徒弟

李仲軒先生是形意拳大師尚雲祥晚年所收弟子,拜師時 19歲。由於與尚雲祥年齡相差過大,尚雲祥便囑咐他不要再收徒弟,以免亂了尚門形意的傳承輩份。李仲軒於尚師去世後一直默默潛修,今年已86 高齡。晚歲心境更為緬懷尚師,便想將自己學藝的身證,寫成文字,豐富一下老師武學的流傳。

⑶ 如何評價李仲軒的《逝去的武林》

這個書不是練法,不是打法,不是演法。
是個見證。
李老爺子心思深,給後來的留了個念想。身上有東西了,書裡面的描述都有驗證,相當於是個能力測試,能讓人知道自己的深淺。
罵李老和徐皓峰欺世盜名的,多是看書覺著有道理,就是得不到好處——這書就不是為了給你多少好處的,沒練法,有標准。練法太細膩,根本沒法用語言概括所有情況,標準是簡潔的,你四級425分,就算是過了這道坎,但是不好直接教你怎麼過四級。你看 @惡魔的奶爸多少帖子洋洋灑灑,把道理說盡了,該不會的還是不會,愣生生把個淳樸青年逼成了腹黑大V。
孫祿堂的《拳意述真》和《逝去的武林》一樣,標準定好,練法寥寥幾句。但是孫先生的書,隱語過多,沒有行家指點,誰也不敢說自己能驗證自己到了書上的哪一步。明暗化,有人說練到了化勁,動起手來吃不住小夥子隨手一拳,這算什麼?自己過干癮罷了。
《逝去的武林》裡面對功夫上身以後的描述平淡、真實,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省去了許多猜測——能當半個師父,在你沒有方向的時候告訴你,沒事兒,就這么練,路子沒錯。
更難能可貴的,李老爺子明白說了自己到練哪一步,前輩們的功夫到了哪一步,沒有虛誇自身能力,也點明了對前輩功夫境界只是一種猜測。連自己不太清晰的功法也一並發出來,任憑毀譽,讓更有才智和緣分的後來者自己努力。這種心境,縱然不算超凡入聖,也是念頭通達,冰心可鑒了。
————————————————————————

⑷ 李仲軒是怎麼死的

李仲軒(1915—2004),名軏,字仲軒,天津寧河縣人,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的弟子,武林名號「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為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的門規,放棄做官機會。他34歲自武林退隱,遵守與尚雲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於《武魂》雜志上發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和拳理,被譽為「中華武學最後一個高峰期的最後一位見證者」,在海內外武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清朝滅亡後,民間習武的禁忌被打破,為解救民族危機,孫中山、馮玉祥等政界領袖提倡武風,甚至直接在武術館任職,中華武學呈現出一個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門風光無限,代表著武術實戰的最高水平。 在李仲軒的記述中,薛顛等武林前輩的功夫之高讓現代人看來簡直匪夷所思,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這本書,從中可以窺測傳統中華武術的神奇與厲害。 雖然武術從一般層面是一種技擊術,但想煉到高深境界對習練者是有很高要求的,和練武者的做人、品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練武者真的達到了高深境界,絕不會輕易出手傷人或是為求名利來表演的。所以「武」拆開是「止」「戈」可能並不是一種巧合。 真正的武術高手對壘,哪像現在的搏擊死纏爛打街頭斗毆一樣難看和下作,你根本看不到高手出手出腳或是你根本碰不到他衣衫,戰斗已經結束。 傳統的中國武術已經失傳,原因在於1949年後,開始系統地鏟除中國傳統文化,武術也是其中之一,一大批武術家被扣上反動會道門的帽子而被鎮壓槍斃。李仲軒的師父一代武術大師薛顛就在1953年被go-vern-ment槍斃。

⑸ 李仲軒的人物簡介

李仲軒,名軏,字仲軒,天津寧河縣人,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的弟子,武林名號「二先生」。 李仲軒先生生於書香門第,被唐維祿悉心培養,被尚雲祥、薛顛破例收於門下,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的門規,放棄做官機會。他34歲自武林退隱,遵守與尚雲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於《武魂》雜志上發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豐富拳術理論,被譽為「中華武學最後一個高峰期的最後一位見證者」,在海內外武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⑹ 李仲軒怎麼死的

李仲軒先生是在外出散步時猝然辭世的,很悲痛。。

⑺ 唐詩宋詞清對聯,因為清末要有場大變,李仲軒

例句中的這句話不正確,因為:
1.唐詩宋詞清對聯,因為期清末要有場大變。這兩者沒有「因為」所表達的必然的關系。唐末也有大變,宋末也有大變,不然唐朝不會滅亡,宋朝不會滅亡。
2.唐詩宋詞清對聯,說不通。
對聯最發達的是明代,因為朱元璋親自提倡寫對聯,從「宮方」機關要求家家貼春聯。
3.唐詩宋詞清××。一般通行流行的說法是,唐詩宋詞清小說。清代的小說成就最高,最著名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⑻ 為什麼李仲軒與尚雲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

《逝去的武林》一書,由武林前輩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整理。最初由《武魂》雜志連載發表而後成書。該書客觀真實的再現了許多民國時期的武林風俗、武人做派,形意及象形拳術的傳承、拳法、拳理、經驗以及做人的道理等。是一本傳統拳術歷史考證、武學感悟的佳作。但是,讀後對李老前輩「學成後不收徒」的誓言感到有點疑惑。

⑼ 李仲軒的習武經歷

李仲軒先生年輕時,拜入唐維祿、尚雲祥、薛顛三位形意拳大師門下,後退隱幾十年,未曾受過武術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擾,他所見證的三位大師的生活、功夫造詣,令人窺見了原汁原味的中華武學。 李仲軒先生生於書香門第,被唐維祿悉心培養,被尚雲祥、薛顛破例收於門下,三位大師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質。果然,一個甲子過去,人間經過又一個輪回,當三位大師的徒弟一輩人盡數凋零的時候,李仲軒憑借他的文化素質,給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師的言行和武學。
收李仲軒為徒,是三位大師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師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為很高,卻深陷無法表達之苦,李仲軒能留下文章,是中華武術的一次險勝。

⑽ 請教諸位前輩師傅,形意拳可不可以自學我看了李仲軒老爺爺的書,很想自己練武。

找個老拳師向他學習吧。現在傳統武術都面臨失傳的危機。你找個好師傅,他會很願意教你的。
無師的話練個架子還是能練的,但是那有什麼用呢?你知道裡面蘊含的是什麼么?你知道「勁」是怎麼變化的么?你不知道打法的話,如果需要實戰,你能保證練的能用上么?用不上的話還練它幹嘛呢?不要覺得武術只是個套路,套路只是一種輔助練習的手段。希望這段話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