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鐵人王進喜

鐵人王進喜

發布時間: 2021-07-25 22:02:03

A. 有關鐵人王進喜的資料

王進喜,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B. 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

寫大慶,怎麼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

松遼平原地形像個臉盆,大慶處於盆底,歷史上曾是泄洪區。1960年大慶雨水非常多。4月下旬到9月底,三兩天就一場陰雨。有的地方水深齊胸,車輛行走困難,各種設備和建築材料不能及時運到現場。而沒有房子住,一度是會戰大軍最頭痛的事情。大慶地處高寒地區,一年半年冬,最低溫度零下40多度。僅靠板房和帳篷,會戰大軍難以過冬。如果建最普通的磚房,一平方米也得200元,沒有施工隊伍、大量的建築材料一時也無法解決,資金更不允許。工人們有的住進了牧場廢棄的牛棚、馬廄,有的支起帳篷和板房,搭「馬架子」、挖地窨子,有的幾十個人一起,地上鋪草,用篷布蓋在身上睡覺。
缺糧少菜也是個大問題。因為缺少營養,4595人得了浮腫病。會戰職工挖野菜,搞代食品,同時發揚南泥灣精神,人人開荒種地,像革命戰爭時期那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連獨臂將軍余秋里都親自拉犁。1961年黑龍江省在北安特批10萬畝荒地,職工們披荊斬棘,建起了大型農業基地。到1963年累計開荒17萬畝,產糧2700萬斤,徹底度過了糧荒,實現了蔬菜基本自給。
通過學習毛主席的「兩論」,會戰隊伍中涌現出不少突擊標兵。王進喜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代表。他曾多次對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他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英雄氣概,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和工友們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王進喜日夜吃住在井場,僅5天零4小時就打完了第一口井,創造了當時的最高紀錄,被當地的老大娘稱為「鐵人」。
余秋里及時抓住這個典型,在1960年4月初油田第一次技術座談會上正式提出要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為大會戰樹立了第一個標桿。4月29日,在「石油大會戰誓師大會」上,鐵人向萬人明誓:「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把我國石油落後的帽子扔太平洋去!」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極大地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會戰職工夏季站在沒膝深的雨水中施工,嚴冬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野外堅持生產。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 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鬥志和樂觀主義精神。「天高我們攀,地厚我們鑽,鋼鐵意志英雄膽,不拿下油田心不甘!」
「大慶精神」震撼民魂
為甩掉貧油國帽子,會戰職工以空前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創業干勁推動石油大會戰迅速開展起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會戰工人,以一種撼天動地的壯觀和金戈鐵馬的氣勢,充分體現了毛主席提出的「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拚命」的思想——這正是大會戰最需要的革命精神。
1964年年底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的時候,王進喜代表全國工人發言。他的講話以大慶會戰為背景,以1205隊和鑽井二大隊工作為主線,重點匯報了大慶工人階級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斗,與各種困難斗,終於取得了會戰的偉大勝利。當他在大會堂朗誦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整個大會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另外一個很經典的場面:躍入泥漿池裡,奮力揮動著雙臂。
這是一些很經典的話語:「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幹,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使王進喜成為那個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剎把的英姿,至今看來依然很「酷」。這一切一切的「經典」,逐漸地凝聚升華成了一種「鐵人精神」。
「愛國、敬業、求實、奉獻」,就是這個「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進了大慶人紅色的血液里,繼而溶進了石油這個黑色的「工業血液」中,接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共和國強健的軀體———民族精神的意義,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心靈中,並見諸於人民群眾的行動上。大慶精神的意義尤為如此。
有人這樣比喻:在共和國建設的天平上,大慶是只舉足輕重的砝碼。在大慶開發建設史中截取三個時段就可以一目瞭然。
———十年動亂期間,大慶人統一的「革命思想」是:這亂、那亂,唯有大慶不能亂。與其對應的「革命行動」是:始終堅持生產一天都不停,產量逐年遞增並且幾乎就是在動亂結束那一年,原油年產量躍上了5000萬噸大關。
———改革開放20年,也是大慶油田穩產高產的20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在5000萬噸以上的穩產高產,無疑是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新紀錄。高產穩產的大慶———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和「中國精神能源」合成的強大驅動力,助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3年,大慶油田提出了「創建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展開的第一項戰略行動就是對原油產量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年產量首次下調到5000萬噸以下。
經測算,如果在高含水後期繼續維持大慶油田年產5000萬噸以上,不僅地面設施將無法適應,還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入,原油操作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效益下滑。更重要和更嚴峻的局面則是:無法保持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無法保證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
對大慶來說,科學的發展觀首先就體現在科學的大局觀。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減下去的是當前,加上去的是長遠;減下去的是高成本產量,加上來的是低成本效益,這是大慶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破解這個重大課題?大慶人早已胸有成竹———打一場「技術換資源」的大戰役。
准確的表述該是,大慶人的技術換資源的行動與理論齊頭並進,更有一支2萬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龐大的隊伍結伴而行,從而迅速創建了一個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從而迅速形成了「買不來、帶不走、拆不開、偷不去、溜不掉」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這樣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企業不僅僅滿足於做大、做強,還要考慮「做久、做長」。
今天,當你在互聯網上檢索一下,當把中東、伊拉克、裏海、馬六甲、歐佩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中石油收購斯拉夫、泰納線等等這些關鍵詞輸入進去,顯示在你眼前的一切可能就是一個國際能源安全嚴峻形勢的新坐標。這時,不知你會不會這樣想:擁有大慶,是中國人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幸福的事。
說起「大慶」,我們整理出若干個「鏈接」: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產5000萬噸的紀錄,大慶人奇跡般地保持了27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穩產高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與大慶的穩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建設的穩固;與大慶高產相對應的,是國家發展的高速度。
大慶開發46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相當於為全國人民每人生產原油近1.4噸,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包括承擔原油差價)總計超過1萬億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新聞背景有些繁雜和遙遠,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資料———「9月10日,中國納稅500強揭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278.90億元的納稅額第五次榮登榜首。」
我特別注意了與此相關的報道,幾乎都是這般寥寥數語。而大慶人早已習慣了默默的鑽探、默默的採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無怨無悔。
問題是,大慶人可以默默奉獻,但默默奉獻絕不等同於默默無聞。無論對於誰,對這一段不該遺忘不能遺忘的歷史的「大面積」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認真反思的事。就這一點探索下去,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價值觀、方向感等等,這是不容小視的一個大課題。
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二十世紀的戰爭中大多數人的血都是為石油流淌的。這些話早已不新鮮了。當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世界各國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為了幫助思考,不妨再引用兩組數字: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進口量為930萬噸,對外依存度僅為6%;12年以後的2004年,國內生產原油1.7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7%。在這12年間,國內石油年產量增長不足250萬噸,而石油消費年增長卻在1000萬噸以上。
根據有關研究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2.7億噸。
盡管我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4.3億噸,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5噸)的7.6%。
這些枯燥的數字意味著,早已被我們甩進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

2013年9月10日,大慶油田海拉爾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舉行生產基地大樓奠基儀式。市長羅志虎,市委常委、副市長白志遠,市政府秘書長陳立新及大慶油田公司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副局長王廣昀,大慶油田公司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副局長、海拉爾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指揮董煥忠等出席。
白志遠在講話中指出,大慶油田公司進入我市以來,在有效保護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勘探開發,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地區就業。至2013年以來,該公司已累計上繳各種稅費逾17.12億元。希望油田公司能夠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形成更大產能。市委、市政府將全力支持海塔會戰的快速發展,一體化、一條心、全身心、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地為企業搞好服務。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有刪節,標題為本報所加)
大慶油田所屬二級單位51個,主要從事油氣勘探開發、鑽井、基建、科研設計、精細化工、機械製造、礦區服務以及水電信服務保障等業務;現有基層黨委(總支)802個,基層黨支部5487個;現有職工225923人,黨員93277人(其中非在職黨員37988人),團員35434人,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83731人,占職工總數的37.1%。此外,油田還有有償解除勞動合同人員70658人,離退休人員59062人,退養家屬36359人。

C. 鐵人王進喜代表了什麼精神,我們應該怎麼傳承(詳細)

當然代表了鐵人精神嘍:
1大慶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2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
3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
4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
5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6鐵人精神:推進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我們一定要學習「鐵人」,他已經不單單是一個人了,他還是我們的旗幟。凝聚著油田人的血汗。他會激勵偉大的勞動人民的工作熱情。讓人們有這種頑強不息的崇高品格和與日俱進的風貌,為國奉獻自己。

他還是一面鏡子。時刻讓人清楚的透徹的人清楚自己。讓個人時時刻刻都彰顯堅韌不拔的勇氣與突出中華民族的不懈的拼搏的民族氣概。反射出無數的中華好兒女。

我們一定要以「鐵人」為榜樣,弘揚「鐵人精神」讓「鐵人」在這個時代閃閃發光,永放光芒!

D. 鐵人王進喜語錄

1、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2、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3、北風是電扇,大雪當炒麵,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好大油田。干!干!干!
4、我們不能一有成績,就象皮球一樣,別人拍不得,輕輕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績越大,越要謙虛謹慎。
5、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
6、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幹,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

7、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8、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大的矛盾。

9、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

10、講成績不要忘了黨,講榮譽不要忘了群眾,講職工不要忘了大多數,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講現在不要割斷歷史。

11、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

E. 關於鐵人王進喜 【作文】

我們大家都知道敬愛的鐵人王進喜吧! 為改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在大慶油田創業初期,他率領1205鑽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那時,在茫茫大草原上,沒有房住,沒有菜吃,糧食不夠。他們就在野外露營,喝鹽水,吃野菜。沒有公路,缺少運輸工具,王進喜帶領大家用繩拉。打井開鑽時沒有水,王進喜和大家用臉盆端來幾十噸水,保證了大慶會戰的第一口井提前開鑽,打出了原油。王進喜為大慶油田的建設,為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帶領大家艱苦創業,群眾稱頌他為「鐵人」。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些擲地有聲的錚錚誓言,表現出了鐵人王進喜是一個有血有肉、生龍活虎、全身充滿精氣神的民族英雄。 從鐵人的身上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們來學習,當然,有這種無私奉獻,默默無聞這種精神的人更值得做我們大家的好榜樣。 通過學習鐵人精神,我深深地感到,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許多多像鐵人這樣的無私奉獻,默默無聞的人。 我覺得清潔工是這種無私奉獻的人,他們不論寒冬炎夏,不論風欺雪壓,他們總是為我們無私奉獻,讓我們走在那干凈而又平坦的道路上,自己沒有一點怨言。 我覺得老師們是這種無私奉獻的人,他們像蠟燭一樣,為了我們每個學生,燃燒著自己,照亮了我們,把他們的知識和青春年華都無私奉獻給我們,讓我們學到了知識,學會了本領,更好的為祖國做貢獻。 我想,我們都應該來學習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

F. 人們為什麼稱王進喜為鐵人

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故人稱「鐵人」。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祖籍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焦家村),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石油工人。

1960年4月29日,1205鑽井隊准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

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吶!」余秋里得知後,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從此,王進喜被譽為「鐵人」。

(6)鐵人王進喜擴展閱讀:

1960年7月1日,會戰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第一戰役總結大會,突出表彰了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他們被樹為大會戰的「五面紅旗」。一個鐵人前面走,千百個鐵人跟上來。大會戰出現了「前浪滾滾後浪涌,一旗高舉萬旗紅」的喜人局面!

1960年,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連續創出了月「四開四完」、「五開五完」的好成績,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進尺21258米,接連創造了6項高紀錄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1960年底,大慶油田生產原油97萬噸。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同志因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18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舉行了向王進喜同志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組部、石油工業部、黑龍江省的領導,大慶油田、玉門油田的幹部、群眾來向鐵人告別。王進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G. 鐵人王進喜的資料

王進喜:油田鐵人

生平簡介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5歲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帶領鑽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鑽井進尺的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光榮出席了全國工交群英 會。群英會期間,他得知東北發現了大油田,異常興奮,找到當時的石油部領導,積極要求參加石油大會戰。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組織全隊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 同年4月11日、4月29日,會戰指揮部先後兩次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副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年僅47歲。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傑出代表,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鐵人精神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大慶精神的典型化體現和人格化濃縮,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歷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深受社會各界的廣泛 承認和高度評價。建國40周年之際,他與雷鋒、焦裕祿、史來賀、錢學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世紀之交,他同孫中山、魯迅、雷鋒、焦裕祿、李四光、毛澤東、鄧稼先、鄧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評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寫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乳名「十斤娃」。
1950年春,玉門礦招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任貝烏五隊(1205隊前身)隊長。11月,在玉門油田試驗鑽機「整拖搬家」成功。
1958年9月,王進喜帶領全隊月鑽井進尺5009.3米,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10月,榮獲石油工業部頒發的「鑽井衛星」紅旗。
1959年10月1日,王進喜參加建國十周年國慶觀禮,第一次見到毛主席。10月26日至11月8日,在北京參加全國工交「群英會」。
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帶領1205隊(貝烏五隊)從玉門出發,赴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3月25日,到達大慶薩爾圖火車站。4月2日,「人拉肩扛」安裝鑽機。4月9日到11日,大慶油田首次技術座談會號召向鐵人王進喜學習。4月14日,組織全隊破冰取水,薩55井開鑽。19日完鑽,用時5天零4小時,創造了新紀錄。4月29日,王進喜參加「五一」萬人誓師大會,喊出「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7月1日,在油田萬人大會上,被樹立為「五面紅旗」之一。10月,被任命為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大隊長。
1961年2月,王進喜調任鑽井指揮部生產二大隊大隊長。秋,在解放村建起大慶第一所小學。
1964年12月21日,王進喜出席全國三屆一次人代會。12月26日,參加毛主席71歲生日宴會,毛主席稱贊鐵人是「工業帶頭人」。
1965年4月,王進喜被中共大慶會戰工委任命為鑽井黨委常委、鑽井指揮部副指揮。7月24日,參加石油部政工會,首次提出「全國每人每年半噸油」的奮斗目標。
1966年2月16日,王進喜參加全國工交工作會議和工交政工會議。同月,被國務院任命為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4月6日,被石油工業部授予「石油工業部五好標兵」。6月4日至7月25日,出訪阿爾巴尼亞。9月3日,帶領石油工業部報捷團赴京,向黨中央、國務院報捷。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12月30日,去北京反映「文革」中大慶的情況。
1967年1月4日,王進喜在北京向周總理當面匯報大慶油田形勢。1月10日,回到大慶,積極傳達周總理指示精神,呼籲要堅持抓革命、促生產。2月,受到批鬥。3月下旬,周總理在北京宣布王進喜在大會戰中立了大功,不準再批鬥。
1968年4月27日,王進喜被推選為鑽井革委會副主任。5月31日,被推選為大慶革委會副主任。
1969年2月,王進喜擔任大慶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4月,參加黨的「九大」,被推選為主席團成員,並被選為中央委員。
1970年3月18日,王進喜在北京向周總理匯報了大慶情況和油田生產存在的問題,周總理批示大慶要「恢復『兩論』起家基本功」。4月,到玉門參加全國石油工作會議。4月19日,在解放軍301醫院被確診為胃癌晚間。10月1日,以中共中央委員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檢閱。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7歲。11月18日上午,大慶油田舉行隆重追悼大會。11月18日下午,在北京八寶山公墓舉行向王進喜同志遺體告別儀式。

H. 鐵人的人物簡介

1、王進喜

「鐵人」王進喜,1205鑽井隊隊長,曾不顧腿上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泵,因此被稱為「鐵人」。

2、劉思成

現代「鐵人」,逃兵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一直認為自己的父親是一個病退的兵,直到後來一個老兵告訴他他的父親是一個逃兵。劉思成剛開始很難接受,後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自己是現代的「鐵人」。

3、趙一林

劉思成的好朋友,鑽井隊的一員。得知劉思成的父親是個逃兵以後,因為女友的事情大罵劉思成和他父親是沽名釣譽的偽君子。在沙漠遇到風暴,被劉思成所救,兩人和好如初。

4、劉文瑞

王進喜的徒弟,很受王進喜器重,但因受不了大慶嚴寒的天氣,做了一個逃兵。逃走後時時刻刻想著師父王進喜,告訴兒子劉思成自己是病退,並要兒子學習「鐵人精神」。

(8)鐵人王進喜擴展閱讀:

《鐵人》主要講述了現代的沙漠石油鑽探作業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慶"石油大會戰"之間交替進行。「鐵人」王進喜和現代「鐵人」劉思成分別進行著他們「鐵」的故事。

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是"鐵人"王進喜戰友的兒子,從小背負著父親的殷切希望。然而隨著事實的被揭開,劉思成原本的世界轟然倒塌。

他經歷了思想認識的巨大轉變,重新認識了過去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定位,也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