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56年初,蘇聯發生了赫魯曉夫什麼事件
1956年他主持召開蘇共二十大,從根本上否定斯大林,震動了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引發東歐的一系列騷亂。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俄語: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等重要職務。
赫魯曉夫1894年出生於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卡利諾夫卡,1918年加入共產黨,二戰期間曾參與指揮斯大林格勒攻防戰及基輔保衛戰。1953年9月3日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1958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任期內,他實施去斯大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蘇聯的各領域均為活化,尤其是文藝獲得解凍。
同時,赫魯曉夫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戰中,赫魯曉夫領導蘇聯與美國和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峙,曾多次訪問美國。1962年,他策劃的古巴導彈危機一度使蘇聯和美國站在核戰爭的邊緣,但最終危機得以平息。20世紀60年代,赫魯曉夫治下的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系惡化,撤銷了對中國的援助計劃。
1964年10月,當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度假時,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赫魯曉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⑵ 俄國的大動亂時期(1598-1613年)是怎樣的
在1598年,俄國沙皇費多爾·伊凡諾維奇死後,鮑里斯·戈都諾夫、偽德米特里一世、瓦西里四世三人先後任俄國沙皇時期,因俄國政局不穩,史稱:俄國的大動亂時期,
⑶ 俄媒稱白俄羅斯騷亂整體已結束,真的是這樣嗎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白俄羅斯國內已經排除了軍隊的力量來出面解決此事,而且俄羅斯的軍隊也駐扎在邊境線附近,北約國家即使在其周邊進行軍演也不可能起到什麼作用了,以政治強人盧卡申科的手腕,擺平國內的政治騷亂也是輕輕鬆鬆,國內反對派人數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多,畢竟盧卡申科可是以八成選票當選上來的。
通過這樣的方式,白俄羅斯國內的暴亂基本上已經停下來了,不過為了揪出外國在白俄羅斯國內安插的暗線,首都明斯克還處於封閉狀態,這也是防止反對派狗急跳牆來對首都進行大規模破壞。現如今西方社會的狼子野心也暴露無遺,波蘭一方面指責俄羅斯干涉別國內政,一方面卻要求盧卡申科服從人們的意見,如此雙標行為也真厚顏無恥。
⑷ 十月革命為什麼俄羅斯講是暴亂跟原來歷史大有出入
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戰爭解決問題。近代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中國革命不能照搬俄國十月革命中心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
⑸ 印度現在正爆發大規模騷亂,俄羅斯在這個時候出兵印度有何目的呢
因為印度是俄羅斯軍火庫的座上賓,俄羅斯願意和印度交好。而且印度在亞洲的位置也很特殊,這牽扯到俄羅斯的利益,所以俄羅斯現在還願意和印度搞軍演。
印度喜歡買軍火,俄羅斯當然開心。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在打架,雖然是小打小鬧,但是也需要武器,所以印度就靠著殖民者留下的錢去俄羅斯那裡買軍火。畢竟美國的太貴了,俄羅斯才是物美價廉。
⑹ 莫斯科發生的大規模球迷騷亂 是什麼球隊的什麼球迷
1902年4月5日,蘇格蘭格拉斯哥 --- 當蘇格蘭國家隊與英格蘭國家隊進行一場國際比賽時,艾博羅克斯公園球場的西看台突然倒塌,導致25人死亡517人受傷。雖然那場比賽以1-1結束,但國際足聯官方記錄中並未收錄該場比賽結果。
1946年3月9日,英格蘭博爾頓 --- 當博爾頓流浪者隊與斯多克城隊進行一場英國足總杯比賽前,伯頓公園球場的一面圍牆倒蹋,引起球迷驚亂並造成33人死亡、400多人受傷。
1955年3月30日,智利聖地亞哥 --- 在南美足球錦標賽決賽中,阿根廷隊1-0擊敗東道主智利隊,結果引發球迷騷亂,70,000名球迷被困體育場、6名球迷死亡。
1964年5月24日,秘魯利馬 --- 在奧運會足球預選賽中阿根廷人在秘魯國立體育場擊敗秘魯隊,因裁判在比賽結束前2分鍾吹罰秘魯隊的進球無效,引發大規模球迷騷亂,釀成318人死亡、500多人受傷的慘案。
1968年6月23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 在博卡青年隊與河床隊比賽結束後,急於退場的球迷因不知情而湧向一個被關閉的出口,結果74名球迷被擠死、150多名球迷被擠傷。
1971年1月2日,蘇格蘭格拉斯哥 --- 在艾博羅克斯體育場,臨近凱爾特人隊與流浪者隊比賽結束之時,因球迷擠壓導致柵欄倒蹋,造成66人死亡、140多人受傷。當時部分正在退場的球迷與另一群因聽說流浪者隊打進一球將場上比分扳平而返回球場的球迷擠到了一塊。
1971年3月4日,巴西薩爾瓦多 --- 因球迷沖突造成球場驚慌,慌亂中4人被擠死、1,500多人被擠傷。
1974年2月17日,埃及卡羅 --- 球迷在進進球場時擠倒柵欄,49人被踐踏而死。
1976年10月31日,喀麥隆雅溫德 --- 在世界盃預選賽喀麥隆對剛果隊的比賽中,因裁判判給主隊一個點球,剛果守門員對裁判進行了攻擊,由此引發大規模球場沖突。在家通過電視觀看比賽的喀麥隆總統派出直升機和傘兵到球場,沖突才得以制止。有2名觀眾死於這場沖突。
1976年12月6日,海地太子港 --- 在世界盃預選賽海地對古巴隊的比賽中,當古巴攻入主隊一球後,一名海地球迷點燃了爆竹,其它球迷以為是發生槍擊事件並引發恐慌,慌亂的球迷撞倒了一名士兵,引起士兵槍支走火,射死了一名小男孩和一名小女孩。後來又有兩名球迷在驚亂中被踐踏而死,另有一名男子在跳牆逃跑時摔死。事後那名也士兵自殺身亡。
1982年10月20日,莫斯科 --- 在莫斯科斯巴達與荷蘭哈勒姆隊進行的歐洲冠軍杯足球賽中,據稱有340名球迷死於球場混亂之中。有人指責警察在比賽結束前把球迷推趕向一個狹窄、濕滑的樓道是造成該事故的原因。當時,主隊在終場前射進一個球,一些倍感興奮的球迷在試圖重返球場時與退場的球迷相撞,從而造成許多球迷被擠死。但莫斯科官方通過蘇聯體育委員會的出版物公開駁斥了那種指責,並聲稱死亡從數僅為61人、警察也並未推趕球迷。
1985年5月11日,英格蘭布拉特福德 --- 一根煙頭引燃球場木質露台並引發大火,56人在大火中喪身。
1985年5月29日,比利時布魯塞爾 --- 在海瑟爾體育場,英格蘭利物浦隊與義大利尤文圖斯隊進行歐洲冠軍杯決賽期間,暴發球迷騷亂,隔離兩隊球迷的圍牆被擠倒,造成39名球迷死亡。
1987年3月10日,利比亞特雷波利 --- 恐慌的球迷在逃離持刀揮舞的足球流氓威脅時引起擠踏,導致20人死亡。(但利比亞國家通訊社JANA報導說僅有2人死亡、16人被送進醫院。)
1988年3月12日,尼泊爾加德滿都 --- 逃避冰雹的球迷涌進了被鎖死的出口,造成相互擠踏,至少93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1989年4月15日,英格蘭謝菲爾德 --- 在英樣蘭足總杯半決賽利物浦與諾丁漢森林隊的比賽之前,95名球迷死於擠踏。當時警察打開了希爾斯巴羅體育場的大門,以分流入場觀眾,結果大量球迷擁入已經暴滿的看台,球迷被擠到圍繞球場的柵欄上,95人被擠死。
1991年1月13日,南非奧克尼 --- 球場下面看台暴發爭吵、打鬥,恐慌的球迷在逃跑過程中被擠向防護柵欄,至少40人被擠死或被踩死。
1992年5月5日,法國科西嘉巴斯蒂亞球場 --- 在衛冕法甲冠軍馬賽隊與乙級球隊巴斯蒂亞進行法國杯半決賽時,為增容(從8,500增加到18,000人)而臨時搭建的下面看台倒蹋,造成17人死亡、1,900人受傷。
1996年6月16日,尚比亞盧薩卡 --- 當尚比亞在世界盃預選賽戰勝蘇丹隊之後,發生球場擠踏,9人被擠死、78人受傷。
1996年6月14日,利比亞特雷波利 --- 在一場有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兒子控制的球隊參加的比賽中,約50人在球迷騷亂中死亡或受傷。利比亞官方並未報告准確的傷亡人數。1996年10月16日,瓜地馬拉城 --- 在瓜地馬拉與哥斯大黎加進行世界盃預選賽之前,78名球迷在球場擠踏中死亡、180多人受傷。2000年4月23日,賴比瑞亞蒙羅維亞 --- 因數千名球迷擠進本已暴滿的球場觀看賴比瑞亞與迦納隊之間進行的世界盃預選賽,至少3人被擠死、多人被擠傷。
2000年7月9日,辛巴威哈拉雷 --- 辛巴威與南非隊的世界盃預選賽引起球場擠踏,造成12人死亡。
回答者: 尐
⑺ 俄羅斯球迷騷亂的背後有民族紛爭的因素嗎
當然。俄羅斯有110多個民族,民族問題很復雜。主要原因是前蘇聯當局採取大俄羅斯主義,對少數民族採取武力征服、限制、歧視、壓制政策,造成和留下了很多問題。現在最為突出的是車臣和高加索問題。球迷鬧事就屬於後者。現在,由於民族問題,俄羅斯始終處於分裂的威脅之下。
⑻ 蘇聯解體時暴動各個獨立的國家打死了多少俄羅斯人
首先 蘇聯解體後 各獨立國家並沒有大肆屠殺俄羅斯人 因為也怕影響他們國家的穩定和國際的指責 更怕俄羅斯恢復後第一個就滅了他們 因為這也是借口之一嘛 但是處境確實大不如前了 下面我就具體些一下當時情況:
1.境外俄羅斯人集團的形成
目前出現的境外俄羅斯人問題指的是,蘇聯解體後仍然生活在俄羅斯境外的原蘇聯時期其他加盟共和國的俄羅斯人的處境和地位問題,這一問題實際上也包括俄羅斯聯邦境內一些少數民族共和國中的一些俄羅斯人的處境和地位問題。
眾所周知,早在俄羅斯帝國時代,沙皇政府推行不斷向外侵略擴張政策,吞並周圍許多弱小民族。為了推行民族壓迫和岐視政策,進行殖民統治,沙皇政府不斷向伏爾加河流域地區、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高加索和中亞等地區遷移大批居民。據蘇聯學者估計沙皇時期向這些地區移民大約1100萬人,其中大部是俄羅斯人。
蘇維埃國家政權建立之後,蘇聯社會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為了開發和發展各邊疆地區和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蘇聯政府仍然實行有計劃的移民,並鼓勵各民族居民自由遷移。據統計,1926-1939年期間向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移民500萬人。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有計劃地從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疏散大批企業和人員,共遷移2500萬人左右,戰爭中遷移的人口中相當多的人留了下來。50-80年代中期,蘇聯政府按照統一集中計劃原則發展經濟,實行拉平各加盟共和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政策,在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繼續有計劃的移民。例如,50年代蘇聯政府動員100萬青年到哈薩克參加墾荒,此後每年在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均有幾百萬人的自由流動。因此到90年代初,約有7000多萬蘇聯居民生活在本民族共和國和本民族自治實體之外,其中有2400多萬俄羅斯人遷居在其他民族地區,約佔俄羅斯人總數的18%。
80年代初,俄羅斯人分居在其他加盟共和國的情況是:在烏克蘭共和國俄羅斯人為1047.2萬;在白俄羅斯共和國俄羅斯人為113.4萬;在哈薩克共和國俄羅斯人為600萬;在烏茲別克共和國俄羅斯人為166.6萬;在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俄羅斯人為91.2萬;在塔吉克共和國俄羅斯人為39.5萬;在土庫曼共和國俄羅斯人為34.9萬;在亞塞拜然共和國俄羅斯人為47.5萬;在亞美尼亞共和國俄羅斯人為7萬;在喬治亞共和國俄羅斯人為37.2萬;在摩爾多瓦共和國俄羅斯人為50.6萬;在立陶宛共和國俄羅斯人為30.3萬;在拉脫維亞共和國俄羅斯人為82.1萬;在愛沙尼亞共和國俄羅斯人為40.9萬。其中,在烏克蘭、哈薩克、烏茲別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摩爾多瓦等共和國的俄羅斯人較多。由於波羅的海地區生活水平較高,遷居那裡的俄羅斯人較多,佔三共和國人口比例較高。
在這里還應指出的是,在俄羅斯聯邦共和國遷居在其他16個少數民族共和國、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區的俄羅斯人約有1000萬人左右,他們的分布情況是:在巴什基爾共和國有154.8萬;在布里亞特共和國有64.8萬;在達吉斯坦共和國有18.9萬;在卡巴爾達-巴什卡爾共和國有23.4萬;在卡爾梅克共和國有12.6萬;在卡累利阿共和國有54.9萬;在科米共和國有63萬;在馬利共和國有33.5萬;在莫爾多瓦共和國有59.1萬;在北奧塞梯共和國有20.1萬;在韃靼共和國有151.6萬;在圖瓦共和國有9.7萬;在烏德穆爾特共和國有87萬;在楚瓦什共和國有33.8萬;在雅庫特共和國有43萬;在車臣-印古什共和國有33.6萬。其中在9個自治共和國的俄羅斯人超過當地主體民族人口。
2.蘇聯解體使境外俄羅斯人地位發生劇變
90年代之前,俄羅斯人是蘇聯的最大民族,在蘇聯實行全國劃一的管理方式,特別是當時在全蘇廣泛推廣俄語並把俄語規定為統一交際語言的條件下,盡管生活在共和國加盟共和國和民族自治實體的俄羅斯人大多數不懂當地民族語言,但在語言上不影響他們參與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生活,可以說他們如同生活在俄羅斯地區一樣。
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隨著民族獨立自主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少數民族對蘇共的民族政策,特別是對俄羅斯化政策表示不滿,要求擴大民族共和國的獨立自主權,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化,在國家政權建設和幹部任用等方面實現當地民族化。這直接威脅到俄羅斯人的「老大哥」地位,俄羅斯人與當地民族之間矛盾日益突出。
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共和國均已成為國際社會中的獨立主權國家,生活在這些新獨立國家的俄羅斯人立刻從原蘇聯的最大民族變成了當地外來的少數民族。這些俄羅斯人失去俄羅斯國籍,又得不到或者不願意得到所在國家的國籍,致使他們的政治和社會生活地位迅速下降,生活處境艱難。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各新獨立國家在憲法中均規定了當地主體民族語言為國語,廢除俄語作為交際語言的地位(哈薩克除外),迫使俄羅斯人學習當地民族語言,造成俄羅斯人家庭在子女上學、就業求職、職務晉升等方面遇到很多麻煩。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地區的國家還從立法上規定凡外來民族必須通曉該國國語方可加入該國國籍,成為合法公民,使俄羅斯人蒙受歧視;(2)許多俄羅斯人被從這些國家的科研和技術部門、政府管理部門排擠出來,不準許他們繼續從事企業管理工作。有些國家還規定俄羅斯人不能代表國家出去履行公務或出席國際會議。俄羅斯聯邦境內有些共和國還從立法上規定,必須通曉共和國國語的人才能競選共和國領導人和議會議員,竭力把俄羅斯人排擠出共和國決策部門。例如,1994年之前韃靼斯坦共和國議會中58%議員是韃靼族人,俄羅斯人佔38%,而現在共和國議會中韃靼人代表佔74%,俄羅斯人代表降到25%(韃靼斯坦總人口中韃靼人約佔48%,俄羅斯人約佔44%)。在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各部部長中雅庫特人佔65-70%,而雅庫特人僅占共和國總人口的30%。(3)蘇聯解體後各共和國之間經濟聯系遭到破壞,各新獨立國家均陷入經濟危機之中,很多企業處在停產或半停產狀況。過去俄羅斯人就職比較集中的企業大多是為蘇服務的大型企業或軍工企業,生產更加不景氣,不少俄羅斯人被裁減下來或無事可做,收入急劇減少,生活陷入困境。(4)塔吉克、車臣共和國內戰持續好幾年,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兩國之間長時間的民族沖突,喬治亞境內民族矛盾一度激化到內戰,所有這些情況使生活在那裡的俄羅斯人感到很不安全。面對這幾種情況,迫使境外俄羅斯人作出不同的選擇:一部分俄羅斯人離開居住國,遷回俄羅斯本土定居;另一部分居住集中而且人數多的俄羅斯人,繼續留在居住國積極爭取合法的民族自治權,甚至期望居住地區將來歸並俄羅斯,諸如摩爾多瓦境內「德聶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烏克蘭境內的「克里米亞共和國」,均是俄羅斯人發起建立的民族自治實體。還有居住在哈薩克北部地區的幾百萬俄羅斯人,也在持續不斷地開展民族獨立自主活動,試圖爭取居住國哈薩克與俄羅斯結成友好的「邦聯」關系,以改善他們的困難處境。
境外俄羅斯人大批遷回俄羅斯,這是俄羅斯聯邦政府近年來遇到的一個新的難題。其中,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等國家遷回俄羅斯的人最多,而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遷回俄羅斯的人較少,因為波羅的海地區經濟和文化生活水平比較高。到1995年從境外遷回的俄羅斯人大約有300萬,其中大部分人沒有得到很好的安排,許多人居住和生活條件很差,甚至還有人流流浪在街頭,成為一大批難民。大批難民湧入俄羅斯,安置這些人需要大筆開支,這對尚未擺脫經濟危機的俄羅斯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近幾年來,俄羅斯的失業人數逐年增加,大批境外歸來的俄羅斯人就業更加困難,一些生活陷入困境或無所事事的人加入到犯罪分子的行列,這對俄羅斯社會造成很大的破壞。
3.境外俄羅斯人與當地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境外俄羅斯人失去原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上的優越地位,而且很難在居住國家的重要和體面的部門就職,政治上受到歧視,語言文化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難,經濟生活陷入困境。特別是隨著俄羅斯獨立之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迅速泛起,這些境外俄羅斯人與所在國家的主體民族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在一些國家甚至發展到對抗狀態,從而影響俄羅斯與這些國家的關系。
在烏克蘭境內居住著1000多萬俄羅斯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0%,主要集中在克里米亞半島和東部地區。俄羅斯人與當地主體民族的矛盾也主要發生在這兩個地區。克里米亞半島位於烏克蘭南部,臨亞速海和黑海,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口250萬,其中俄羅斯佔70%,烏克蘭人僅佔25%,還有其他民族。克里米亞不僅是一個氣候溫和、風景優美的著名療養地,而且擁有刻赤、塞瓦斯托波爾、葉夫帕托里等天然良港,是原蘇聯的黑海艦隊基地。過去,1918-1954年克里米亞一直歸俄羅斯管轄,1954年2月,為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300周年,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應烏克蘭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要求,批准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共和國管轄。蘇聯解體之後,由於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在分割原蘇聯財產和黑海艦隊問題上發生矛盾,引發了克里米亞半島歸屬問題的斗爭。1992年初,俄羅斯議會提出重新審議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而烏克蘭政府立即發表聲明重申克里米亞是烏克蘭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與此同時,這里的俄羅斯人舉行集會,要求克里米亞返回俄羅斯,宣布成立克里米亞獨立共和國,並於5月通過共和國憲法,使尖銳的民族矛盾與俄羅斯的外交斗爭交織在一起。為此,1992年5月,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副主席杜爾季涅茨訪問俄羅斯,與俄政府討論克里米亞問題,雙方達成一定諒解,俄羅斯政府表示不提對克里米亞的領土要求。此後,烏克蘭議會與克里米亞共和國議會舉行會談,發表聯合聲明,克里米亞共和國議會保證克里米亞不脫離烏克蘭,而烏克蘭政府保證在最大范圍內給予克里米亞經濟自主權。然而,1993年7月俄羅斯政府又提出塞瓦斯波爾劃歸俄羅斯管轄,遭到烏克蘭政府的拒絕,致使矛盾又趨於尖銳。1994年3月27日,克里米亞就是否贊成脫離烏克蘭問題舉行全民公決,60%公民投票,其中80%的人贊成克里米亞獨立,主張該地區俄羅斯人擁有雙重國籍,將俄語規定為克里米亞共和國第二官方語言。5月克里米亞議會又宣布恢復共和國憲法,堅持克里米亞獨立。1995年3月17日,烏克蘭議會頒布法令廢除克里米亞共和國憲法和總統制,決定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直接歸烏克蘭中央政府管轄。1996年6月28日,烏克蘭議會通過國家獨立後第一部憲法,承認克里米亞為自治共和國,擁有自己的憲法,實際上承認了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克里米亞自治。除克里米亞外,東部俄羅斯人集中地區也相繼要求擴大地方自主權和實行民族自治。1992年12月,頓涅茨克俄羅斯人發起成立民眾代表大會,主張建立聯邦制,要求與俄羅斯結成經濟聯盟,俄語與烏克蘭語並列為官方語言。1993年底,哈爾科夫、盧干斯克、扎波羅熱等地區俄羅斯人提出了與頓涅茨克相似的要求,決定1994年為實現民族自治權舉行全民公決。總的說,近年來隨著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國關系的改善,由俄羅斯人引起的民族矛盾有所緩和,但俄羅斯人問題仍然是烏克蘭潛伏的「政治地震」的震源。
在摩爾多瓦居住的俄羅斯人有50多萬,約佔全國人口的13%。隨著戈爾巴喬夫後期蘇聯各地興起民族獨立浪潮,1990年9月俄羅斯人宣布建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由此引發了民族沖突。「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包括左岸地區和右岸的賓傑里市,面積僅有4163平方公里,人口75萬,其中俄羅斯人佔25%,摩爾多瓦人和烏克蘭人佔多數。但是,這里是摩爾多瓦的重要經濟區,工業和農業發達。該共和國領導人要求摩爾多瓦政府承認其獨立地位,並作為獨立共和國與摩爾多瓦共同聯合組成聯邦,一旦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合並,「沿岸共和國」有權退出聯邦。摩爾多瓦政府反對這一主張,只同意作為「自由經濟區」,如果一旦出現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合並,允許該地區通過全民公決方式決定最終的歸宿。雙方主張對立,1992年12月發生武裝沖突。當時俄羅斯駐摩爾多瓦第14集團軍以保護俄羅斯人為理由介入這場沖突,實際上支持俄羅斯人建立沿岸共和國。此後,經過俄羅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三國代表多次磋商,從1992年4月7日開始停火,5月27日簽訂停火協議,由四方代表組成監督停火的調解團。7月21日,俄摩兩國總統在莫斯科簽訂《關於解決摩爾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成立維和部隊的協議》,7月29日俄摩兩國維和部隊進入該地區,致使局勢趨向緩和。同年10月20日,摩爾多瓦總統表示承認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的自治地位。1994年10月25日,俄摩兩國總統簽署關於俄第14集團軍的法律地位和撤出時間的協議,規定俄第14集團軍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被用於解決摩國內問題和反對其他國家的行動。該協議遭到俄羅斯人的堅決反對。1995年3月,「沿岸共和國」就俄第14集團軍的命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參加投票的人大多數反對撤出這支部隊。此後,摩爾多瓦政府領導人與「沿岸共和國」領導人進行多次接觸和磋商,均未達成雙方滿意的協議。目前,「沿岸共和國」與摩爾多瓦政府處於相持狀態。
在波羅的海地區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的俄羅斯人有177萬,分別佔三個國家人口的9.7%,35%和30.3%。波羅的海地區三國獨立之後,為維護剛獨立的民族國家主權,過分地突出當地主體民族的地位和利益,因此,出現歧視和排斥外來民族特別是俄羅斯人的傾向,諸如在國籍、公民選舉權、幹部任用、語言文化等方面限制和排斥外來民族,從而加劇了俄羅斯人與當地主體民族之間的矛盾。1993年7月16日和17日,愛沙尼亞境內俄羅斯人占絕大多數的納爾瓦和西拉米亞埃兩城市,因對愛沙尼亞當局歧視外來民族的政策表示不滿舉行全民公決,結果兩城市分別有97.2%和98.6%的市民贊成兩城市實行自治,宣布兩城市擁有民族自治實體的地位。愛沙尼亞政府立即宣布,這兩城市的舉動違反愛沙尼亞憲法。其他兩個國家的俄羅斯人對當局歧視外來民族的做法也舉行過抗議活動。俄羅斯政府對波羅的海地區三國排斥俄羅斯人的舉動作出強烈反應。如1993年6月25日俄羅斯政府針對愛沙尼亞通過帶有歧視俄羅斯人的公民法,宣布停止向愛沙尼亞供應石油,同年8月又決定停止從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兩國撤出軍隊。此後2-3年,波羅的海地區三國不同程度地調整了民族政策,對俄羅斯族居民放寬了限制,並注意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立陶宛政府還允許俄羅斯人建立自己的政黨。然而,最近里加市俄羅斯人又集會抗議拉脫維亞當局歧視外來民族,拉脫維亞政府運用武裝警察驅散示威的俄羅斯族公民。對此,1998年4月俄羅斯政府決定減少石油出口量,對拉脫維亞進行經濟制裁。不過,考慮到國家利益以及和西方國家的關系,俄羅斯還不致於為俄羅斯人問題與波羅的海三國發生對抗。
80年代末,在中亞地區居住950多萬俄羅斯人。其中哈薩克境內俄羅斯人最多,約占哈全國人口的38%。其次是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土庫曼,分別占這四國總人口的8%、21.5%、7.6%、10%。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與蘇聯地區的其他新獨立國家一樣,為了顯示民族國家主權,均有意識地突出當地主體民族的地位,排斥外來民族尤其是俄羅斯人。中亞地區的俄羅斯人不僅失去了過去高人一等的大民族地位,而且成為不大受歡迎的外來人,因此他們與當地主體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日益明顯。1992年以來,除一大批俄羅斯人離開中亞返回俄羅斯外,繼續留居中亞的大多數俄羅斯人為爭取合法的權益進行抗爭,並積極尋求保護。例如在哈薩克1992年4月成立了俄羅斯人村社,接下來又成立了全國性的斯拉夫人組織「拉特」。這一組織曾發動數萬人的簽名運動,要求哈政府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1993年12月19日,哈薩克北部地區的巴甫洛達爾市俄羅斯人與哈薩克人發生沖突。同年12月「拉特」這一組織向在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召開獨聯體國家首腦會議發出呼籲,要求與會國簽訂關於雙重國籍的協議。北部地區俄羅斯人曾要求將這一地區重新劃歸俄羅斯(因為歷史上哈北部地區為俄羅斯管轄),或者成立民族自治區。這些主張被哈薩克政府斷言拒絕。此外,幾年來俄羅斯人一直堅持把俄語確定為哈薩克的第二國語,結果哈薩克1993年憲法和1995年修改後的憲法均規定俄語為官方語言。關於俄羅斯人要求獲得雙重國籍問題,在俄羅斯的壓力下從1993年起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三國政府相繼表示同意其境內俄羅斯人可以擁有雙重國籍,但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兩國拒絕雙重國籍的要求。不過,1995年哈薩克與俄羅斯簽訂關於簡化居民申請到對方常駐手續的協議,解決了俄羅斯族和哈薩克族的居民向對方移民的國籍問題,即居住在俄羅斯的哈薩克人和居住在哈薩克的俄羅斯人可以自由向對方國家遷移,並應順利得到對方的國籍。總之,近年來中亞國家政府均採取一些措施緩和國內民族矛盾,以穩定國內局勢,因而俄羅斯人與當地主體民族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但是,中亞地區俄羅斯人問題要得以徹底解決,還需要經過多年的努力。
以上主要介紹並分析了烏克蘭、摩爾多瓦、波羅的海地區三國和中亞國家的俄羅斯人問題,原蘇聯地區其他新獨立國家的俄羅斯人問題同樣也比較突出。幾年來,境外俄羅斯人問題已成為俄羅斯內政和外交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4.俄羅斯政府的對策
上述境外俄羅斯人面臨的困難處境,以及與當地主體民族之間發生的尖銳和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引起俄羅斯社會輿論界的普遍關注。俄羅斯國內一些有影響的政界和民族學界人士提出,俄羅斯政府應關懷境外俄羅斯的同胞,要盡力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他們還認為,在俄羅斯聯邦境內2000多萬非俄羅斯民族人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自治實體,而境外2500多萬俄羅斯人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民族自治實體,這種不公正的情況必須改變,要求俄羅斯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調解。面對尖銳的境外俄羅斯人問題和國內這方面輿論,俄羅斯政府不得不認真思考和對待。1994年初,葉利欽總統在國情咨文中聲稱,在其他國家的俄羅斯人的命運乃是「我們國家事務」。俄羅斯議會議員扎圖林曾告戒哈薩克政府領導人,要對外來民族採取特別寬容的態度。1995年5月,俄羅斯前外長科濟列夫曾揚言,在必要時候要使用武力保護境外俄羅斯同胞。當時,科濟列夫的狂言引起世界輿論大嘩,前蘇聯地區新獨立國家的普遍不安。
為調解境外俄羅斯人問題,1994年5月俄羅斯外交部制定了支持境外俄羅斯同胞的構想。同年8月11日發表了關於境外俄羅斯人問題的總統法令。8月31日俄羅斯政府又發表了《關於支持境外俄羅斯同胞的決議》,除表示支持總統提出的關於境外俄羅斯人的基本方針外,還提出了1994-1995年將要採取的緊急措施。為調解境外俄羅斯人問題,俄羅斯專門成立了境外同胞事務國家委員會,在俄羅斯政府有關機構設立了該委員會的秘書處。俄羅斯計劃每年接收40萬境外同胞回歸俄羅斯。俄羅斯政府關於境外俄羅斯人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幾項內容:(1)對侵犯和破壞境外俄羅斯人的權利的國家實行經濟制裁,包括取消貿易最惠國待遇,實行嚴歷和苛刻的關稅;(2)如果某個國家粗暴地侵犯境外俄羅斯人的人權,俄羅斯政府將立即採取報復措施,如剝奪該國公民在俄羅斯境內享受的優惠和特權;(3)俄羅斯政府將贖買位於獨聯體其他國家和波羅的海地區三國境內基本上屬於俄羅斯人組成的企業,俄羅斯還將建立專門銀行負責籌劃和管理從境外回歸的俄羅斯人的資產和財務;(4)俄羅斯政府准備與有關國家協商,聯合建立俄羅斯大學或高等院校,或者在有關大學設立專門系科,以解決境外俄羅斯人的教育問題,如在吉爾吉斯斯坦已建立了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大學;(5)1993年12月通過的俄羅斯新憲法第62條規定,俄羅斯聯邦公民根據聯邦法律和俄羅斯聯邦簽訂的國際條約,可以擁有外國國籍,即可以擁有雙重國籍。根據此項規定,俄羅斯政府向有關國家提出允許境外俄羅斯人擁有雙重國籍的要求。到目前,只有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三個中亞國家政府表示同意其境內俄羅斯人可以享有雙重國籍,其他原蘇聯地區新獨立國家均反對俄羅斯政府提出的關於雙重國籍的主張。筆者認為如要真正實現上述關於調解境外俄羅斯人問題的幾項措施,還需要多方面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努力。
綜上所述,從國際方面來看,境外俄羅斯人問題是影響俄羅斯與原蘇聯地區其他國家關系的重要問題;從國內方面來看,境外俄羅斯人目前的困難處境和回歸的同胞淪為難民,會激起俄羅斯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使俄羅斯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更傾向於俄羅斯民族。總的說近幾年來,境外俄羅斯人問題引起俄羅斯與原蘇聯地區多數國家的緊張關系有所緩解。不過在今後較長時期,境外俄羅斯人問題將是影響俄羅斯與原蘇聯地區其他國家關系的一個潛伏的尖銳問題。
⑼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於堅守莫斯科啥原因
在近代戰爭史上,蘇聯衛國戰爭歷史上最絢麗多彩的一章就是莫斯科保衛戰,由其是斯大林站在紅場上閱兵時刻,至今仍使人們熱血沸騰心中澎湃。為什麼莫斯科保衛戰時,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選擇堅守莫斯科呢,難道他有預見性地預想蘇聯紅軍一定會勝利?是什麼原因呢?
所以,我們從電視看到1942年11月7日紅場閱兵激動人心情景,在斯大林從觀禮台上露面時,莫斯科全都轟動了。總司令和他們在一起,整個城市秩序立刻恢復,軍民團結一致加入到和德國法西斯斗爭中。這就是斯大林在關鍵時刻做出決定,它穩定了莫斯科局勢,更穩定了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局勢。
⑽ 塞爾維亞首都爆發騷亂,俄羅斯為什麼支持武契奇,對此你怎麼看
塞爾維亞首都爆發騷亂,俄羅斯支持武契奇的原因很簡單,國家利益的需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塞爾維亞首都騷亂事件回顧
6月21日時,塞爾維亞大選,7月5日公布的結果顯示,武契奇統領的進步黨獲得了63%的選票,以壓倒性優勢獲勝。7月7日,由於疫情反彈,武契奇宣布了新一輪的宵禁令。7月7日當晚,塞爾維亞反動派人士,丹尼爾·克涅日維奇和斯里揚·諾戈帶領數千人聚集到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中心進行遊行示威。7月7日晚,塞爾維亞親西方的反對派在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中心舉行超過5000人的大規模抗議,闖進議會大廳,燒毀警車,破壞執政黨塞爾維亞進步黨的多處辦公室,襲擊國家電視台及其工作人員……抗議活動愈演愈烈,也越來越暴力化。
總之:
塞爾維亞問題上,體現了俄羅斯和美國的博弈,7月8日,武契奇發表講話,稱有證據表明,不僅有法西斯參加了這次遊行,還有外國勢力參與其中。7月10日,塞爾維亞再次爆發騷亂,這次不僅是首都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的其他城市如尼什、諾維薩德等市也相繼發生了暴力事件。究竟俄羅斯,美國,哪方會如願,還要看接下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