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國是如何從長平之戰的優勢變成邯鄲之戰的劣勢的
長平、邯鄲之戰的細節就不說了,簡單的時間順序是長平之戰,趙敗,白起想乘勝滅趙,范雎反對,允許趙割六城以和,秦罷兵。
趙拒絕割六城,於是秦又起兵圍邯鄲,戰不利,後信陵君虎符救趙,秦軍敗,解邯鄲之圍。
作為戰國後期秦國一次重大的失敗,邯鄲之戰與信陵君虎符救趙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是秦國真的只是在軍事上失敗了么?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范睢劇照
可惜的是這場斗爭中沒有贏家,白起在鄭安平投敵之後隨即被殺;王稽坐誅後,范雎也被殺。而秦國則失去了最好的文臣與武將,以至於統一的步伐被推後了幾十年。
B. 邯鄲之戰後楚國收回哪些領土
邯鄲之戰(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後,「三晉」(即:趙、魏、韓)趙國收復了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魏國收復了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韓國收復了上黨郡以及汝南;唯獨只有參戰的楚國並沒有收復任何之前割讓給秦國的土地。
C. 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背後的政治陰謀是什麼呢
長平、邯鄲之戰的細節就不說了,簡單的時間順序是長平之戰,趙敗,白起想乘勝滅趙,范雎反對,允許趙割六城以和,秦罷兵。
趙拒絕割六城,於是秦又起兵圍邯鄲,戰不利,後信陵君虎符救趙,秦軍敗,解邯鄲之圍。
作為戰國後期秦國一次重大的失敗,邯鄲之戰與信陵君虎符救趙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是秦國真的只是在軍事上失敗了么?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范睢劇照
可惜的是這場斗爭中沒有贏家。邯鄲之戰失敗後,范雎進讒於秦昭王,讓其遷怒於不願為將的白起。最終,白起被賜劍自刎;而王稽坐誅後,范雎也被殺。而秦國則失去了最好的文臣與武將,以至於統一的步伐被推後了幾十年。
D. 秦王 昭襄王時代 汾城之戰 山東六國攻打秦國 秦國是敗還是勝
秦國是勝吧如果是敗的話那可能會滅亡秦國歷史上很多六國合起來打秦國的戰爭最後基本都是秦國取勝因為六國大多隻想取回舊領
E. 大秦帝國之崛起 第34集 的 汾城之戰 歷史上 真的有嗎我怎麼查不到
大秦帝國之崛起熱播,帶火了數千年前的秦國歷史,雖然大秦帝國之崛起是一部不錯的歷史劇,但不得不說,結局有些潦草,憑空杜撰的汾城之戰,想要給秦昭襄王臉上擦光抹油,實際上不過是畫蛇添足而已。
秦昭襄王在位55年,前三十多年裡,一直活在魏冉和宣太後羋八子的影子里,算不得親政,直到范睢來到秦國,他才真正放開手腳,博弈天下。
試問一個隱忍三十多年的帝國君王,最後會大張旗鼓到招攬六國之兵,齊對秦國,以一戰之輸贏定奪天下之雄主嗎?
不可能,兒戲不可信。
秦昭襄王一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貪,貪多嚼不爛,長平之戰就可看出,秦將白起一戰斬殺趙國兵卒四十五萬,如此大好時機,不滅趙地而驅兵回城,典型的市儈心思,想得大利,卻害怕被鄰居惦記(其他山東五國確有威脅,齊國之危尤在眼前)但秦昭襄王錯就錯在,退兵之後復攻趙國,不僅無功而返,反而久耗軍力,愣是自閼與之戰後,又敗了數場。
無白起之秦國,並非真正之虎狼。
可以說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的日子並不好過,所以他才會殺白起泄憤。
不過仰仗著秦孝公、秦惠文王留下的豐殷家底,秦國依舊是當時的第一強國,無尖齒利牙之虎狼,依舊百獸群駭。
在秦昭襄王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親手滅掉了西周,遷九鼎於秦國,但他依舊滅不掉天下,因為軍中無將,朝中無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沒時間了。
秦昭襄王不會打汾城之戰,因為當時的秦國不管列國認與不認,都是七國之雄,無國能出其右,所以汾城之戰,毫無意義,反倒是給秦昭襄王這么一代偉大帝王畫蛇添足了,顯得小家子氣。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不虛名,秦國只貪利,汾城之戰六國合縱攻秦,豈不是說張儀、范睢之流連橫之功,全都付諸東流?
所以於情於理,這場杜撰出來的汾城之戰,實不敢苟同
F. 邯鄲之戰推遲秦統一30年,你贊成嗎
個人不贊成這個說法,邯鄲之戰對秦國並沒有造成傷筋動骨的傷害,傷亡30萬的說法也值得商榷。
結論:秦軍邯鄲之戰雖敗,但主力並未被傷及,接下來秦昭襄王繼續延續他兼並天下的霸業。真正耽擱了秦國進程的,是接下來連續兩位君主早亡、第三位年幼: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繼位;
第二年,秦孝文王去世,秦莊襄王(即嬴異人)繼位;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了駕鶴西歸,時年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大權被呂不韋把控。
這段時間的頻繁權力更迭,才是延緩秦國步伐的主因。但各國並沒有得到太久的喘息機會,十年後,成年的嬴政收回了權力,“奮六世之餘烈”,一個更加恐怖的秦王讓各國壓根失去了反抗的機會。
G. 長平之戰趙擴可以直接分兵攻打汾城嗎
不能
分兵攻打比集中兵力更屬於找死行為
客觀上在敵強我弱情況下,唯一的正確做法就是依託地利等待局勢變化
H. 大秦帝國崛起39集里的和六國汾城之戰王將軍是誰
公叔痤榻前舉薦衛鞅為相,魏王不以為然,公叔痤臨終叮囑衛鞅盡快離魏。龐涓召集眾商人入秦亂秦。孝公識計,派出兵士將入秦商人全部搜捕。不日,魏王聽聞指責龐涓決策失誤。
I. 秦昭襄王汾城之戰贏了嗎
沒贏,而且也不是汾城之戰,攻打汾城只是邯鄲之戰中的一場小戰役,邯鄲之戰秦國也沒有打贏。邯鄲之戰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近三十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邯鄲之戰是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導致秦國對六國執行全面打擊政策的破產。秦國被迫改變策略,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東方各國之間的關系,為統一六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
(9)汾城之戰擴展閱讀:
邯鄲之戰的評價:
邯鄲之戰,是秦國獨強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關東諸侯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秦昭襄王在趙國內部團結、外部合縱抗秦形勢已成的情況下,單純從兵力對比出發,認為秦強趙弱,堅持攻趙,在戰略上已屬失策。
而在初戰失利、頓兵堅城時,仍一再增兵繼續強攻,置魏、楚援軍於不顧,在作戰指導上亦欠穩妥,因而導致失敗,推遲了滅亡六國的進程。此戰表明,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和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對於戰爭勝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