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犴達罕

犴達罕

發布時間: 2021-07-22 14:59:25

⑴ 犴達罕的影片介紹

犴達罕是駝鹿的民族語言叫法。
野獸最好的歸宿還是森林,本片的剪輯非常乾脆,雖然沒有王家衛的飄逸,比男主酒後自白的速度要快的很多。
和賈樟柯的一樣,大家都選擇了酒鬼和瘋子的自白作為開場,迅速拉近了觀眾的距離。唯一遺憾的就是這部分進入的稍慢,開頭的先抑,為後段的欲揚鋪墊的過多。誰會知道這個開場自稱剛剛從巴黎回來大舌頭的酒鬼會把自己民族的馴鹿畫的那麼好。
全片,應該分為三段式,森林生活,城市生活,回歸生活。篇幅也越來越短。節奏卻越來越快。森林生活里,似乎就是一個水準稍高的常見題材片:民族的消亡。鄂溫克的民族符號:狩獵生活,語言。而真實的生活的回答:男主的母親也說著流利的漢語,男主親吻的老人卻一直告誡他不能忘記自己出生的語言。而老人和男主典型的北方民族眼睛形狀,在歷史書中曾經出現過,彪悍的成吉思汗。狩獵生活的消失,無非就是從游獵變成了定居。
片中精彩的一段就是:定居點新的現代生活竟然是這個古老民族從來沒干過的踢足球。男主喝多了搖晃著說,我也要加入你們。鏡頭一轉,他茫然的消失在人群之外。對於男主這群從事了20幾年狩獵生活的人來說,中年改行實屬不易。就連從山上被趕到定居點的馴鹿也不適應,死了大片後又不得已轉移回林子。雖然定居點的居住條件不比內地任何普通的鎮子都不差,2層自建別墅的生活,讓大多數男主一樣的中年男人痛苦,既然精神已死,他們寧願酗酒喝死自己。野獸畢竟是野獸,不會苟活。
同樣還有一部紀錄片,日本的群像,說的內容,也有一些類似片中提到的「強者侵蝕」情節。日本的大哥美國,當然不會看著小弟的經濟超出自己的掌控,動用了最現代的金融手段,就讓日本陷入了迷茫。對於男主來說,他的痛苦是更先進的文明的侵蝕。對於日本來說,是強者的經濟摧殘。後者在紀錄片里,倔強的修復傷痛並繼續前行。
男主的人生,也在繼續。在城市文明裡,他收獲了愛情。但他們感情的初衷「戒酒」,最後還是傷害了他們。導演用電影般的鏡頭敏銳的捕捉到了男主的外在變化:從森林生活中朋克長發,變成了現代商業藝術家的光頭(參見梁文道),衣服也從剛來海南的邋遢式的,變成了有點干凈。
可男主學習英語,以及臉上的眼鏡都很別扭。甚至,城市裡的女人提醒他不要被毛毛蟲咬到。他們大概不知道在森林裡長大的男主如何面對面獵殺一隻熊;男主的女朋友在等公交的時候,還給他扇扇子。
第二部分,鏡頭最後告訴我們,男主一個人看海上日落,有說不出的寂寞。他說他從來不關心海南的城市,他更關注這里的少數民族生活。
如果片子到此為止,仍然是一個非常好的結尾。最精彩的在於最後一部分,男主和女朋友分手,回到了故鄉,繼續原來的生活,在森林的小屋中慢慢的起床,頭發比海南的時候長了,但長短正好,不是藝術家式的了。說話也不是含糊的酒鬼式的了,在林間吟誦完一首自己新寫的詩後,嘎然而止。讓片子變成了一部人物傳記式的民族題材紀錄片。在最後結尾的地方,還不忘再次呼籲保護民族文化。。。
本片表達了大興安嶺鄂溫克族前途命運的彷徨和未知。

⑵ 有誰看過記錄片《犴達罕》,主人公維加現在怎麼樣了

本人是海拉爾本地人,去年八月份我們同學聚會下午去吃燒烤的時候,在八中附近看見了維加,上去合影留念了,並且維加讓我給他買瓶礦泉水,維加還是很邋遢的樣子,而且還是一個人生活,狀況好像也還不是很好!身體看上去還算行吧走路也晃晃悠悠!好像又喝了酒!

⑶ 犴達罕是什麼

一種鹿科動物,最大的快絕跡了

⑷ 以紀錄片《犴達罕》為材料,以「消亡 」為題作文

2014年第一期星宇放映,地點換到了漢街的萬達影城,我坐在第一排中間,仰頭看《犴達罕》,發現畫面不夠清晰,心想大概連導演自己也沒有想到片子會在這么大的屏幕上放映,並且一票難求。記者劉雯采寫
在放映之後,導演顧桃感慨:「這是在國內人數最多的一次放映。」這間放映廳共有130多個座位。
采訪中,有記者問顧桃看沒看過電影《小時代》,他說:「我們都是40多歲的人了,管他大時代小時代呢,我們記錄的就是一個消失的時代。但為什麼《小時代》可以被幾百萬人看到,而我們的紀錄片卻只能被少數人看到。」
這個問題並不是顧桃在剛開始拍紀錄片時就能想到的。當他來到大興安嶺,跟鄂溫克使鹿部落最後的族人一起上山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拍的東西能有什麼用。他斷斷續續拍了7年,從積累的大量素材里剪出了三部片子:《敖露古雅養鹿人》《雨果的假期》和《犴達罕》。其中《雨果的假期》在2011年獲得了日本山形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單元小川紳介獎。而《犴達罕》則在去年獲得了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顧桃說,《敖》關注的是北方少數民族在當下的生存狀態,《雨果》是講的個人命運,而《犴達罕》則不僅僅是記錄了一個有著奇特藝術天賦的鄂溫克人維加的生命片段,也是對民族、信仰、文明、政治的反思。
維加在電影里大部分時間都在喝酒或找酒喝,他說從前部落沒有從山上移居到山下的樓房裡來時,是少有人喝酒的,而現在槍被收了,「狩獵文化,連槍都沒收了,他們內心痛苦,只有喝酒,終日喝酒」。
我拍的總是少數處於目光
聚集之外的邊緣的人群
銳讀:您拍片子會後也會跟維加他們一起喝酒嗎?聽說您會跟他們一起去找鹿、打獵,晚上他們在喝酒聊天時,您就悄悄把攝影機打開。
顧桃:對,其實第一年我沒拍,就跟他們一起生活,讓他們熟悉我。我自己感覺做紀錄片不是像電視台做一個采訪或者做一個欄目、節目那樣,紀錄片是在你所觀察的生活里長出來的。生活當然每天有重復,但是那種最微妙的東西,那種變化在生活瞬息萬變的時刻里。
所以為什麼叫獨立電影呢,就是敢於花時間去做。但是現在很多人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去做什麼,或者不會把紀錄片當做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就會有問題。
銳讀:《犴達罕》的敘事性不是很強,比較像散文,放映時坐在我後面的兩個中年女性觀眾看到一半時退場了,說不好看。
顧桃:有些紀錄片可能現在看是不好看,但是再過五年十年呢?有些美國大片現在看是挺好看,但再讓人看第二遍就沒興趣了。所以紀錄片是留給這個時代的一個記錄而已。
銳讀:這部片子好看的地方還在於我們對北方民族的陌生感。它本身就有人類學的意義。
顧桃:對,我是北方民族,所以拍這些得心應手。讓我去拍南方可能氣場就不對。
銳讀:您之前拍過一部紀錄片《櫻花的顏色》,講的是嫁到日本的中國女性,日本應該是您並不熟悉的地方吧。
顧桃:對,那部片子拍的是中國北方的女性,她們嫁過去的地方也是日本的北方。我拍的總是多數人中的少數,處於目光聚集之外的邊緣的人群。
國外紀錄片導演詫異於中國
導演花好幾年拍一部片子
銳讀:在拍攝時會引導他們說一些故事嗎?我看到片子里其他幾個族人都比較沉默。
顧桃:對,其實引導是沒有錯的。在我們後來所接觸的國外的一些導演,包括BBC、NHK等電視台的導演,他們在拍攝時,一定要誘導你說出他們想要聽到的話。但我們恰恰是相反的,我們雖然也想聽到,但靠的是等待,所以國外的製片人和導演非常詫異,為什麼中國的紀錄片人做一個片子可以做兩三年甚至更久,這在他們看來是不可理解的。
銳讀: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差異?
顧桃:因為我們所遵循的紀錄片的態度和他們不同。他們把紀錄片也是放置在工業流程中製作的,和電影是一樣的。一部紀錄片拍四到五個星期就是非常長的了,也有時間相對來說很長的,但都是個案。所以在中國做獨立紀錄片,沒有人會去引導或者安排你所拍攝的對象,完成你想要表達的東西。
銳讀:您現在在拍什麼片子?
顧桃:現在我在拍蒙古族題材的,還在慢慢的感覺中,現在在剪的是《烏珠穆沁的薩滿》。
銳讀:《雨果的假期》當時獲得日本山形電影節大獎的時候,您說沒有想到一個紀錄片的大獎會頒給這樣一部作者電影。是不是作者電影在紀錄片里也是小眾的分類?
顧桃:作者紀錄片和媒體紀錄片的區別在於,媒體紀錄片是有編導策劃,為了放映而拍攝的專題性質的紀錄片,而作者紀錄片是導演個人的一種表達,表達對某種問題的思考、意識和感受。
直到35歲我才意識到自己真正想干什麼
銳讀:在拍電影上有沒有受到過某些大師或者流派的影響?
顧桃:我是學美術出身的,我很少看電影,因為看電影太多反而會束縛我。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做一件事時到底是知識更重要還是本能更重要?我曾經看過一個德國人寫的書,裡面有句話說,我們看事物的角度是受到知識和信仰的雙重影響。我覺得不夠准確,知識在所有人那裡都是一樣的,1+1=2,無論是古代還是未來,都是一樣的。信仰也常常殊途同歸。什麼東西最能區分人和人,就是在遇到事情時的本能和直覺。
很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的本能,而是根據別人的經驗和社會的主流意見來規劃自己的人生,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喜愛和善於干什麼,因此往往也干不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銳讀:您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顧桃:我做片子有10年了,現在外債還有10萬,但一點也不著急。你干任何事情,如果是以掙錢為目的,你掙到的那就不是錢。所有做紀錄片的導演,很少能有賺錢的,發財的更不可能,因為你這部拍完了得到一點收入,馬上又投入到下一部的拍攝中。但是很多題材等你終於寫方案籌到錢了,你要拍的人就沒有了,比如最後一個做馬頭琴的老人,你這邊准備好了,那邊人家可能都去世了。所以你想拍什麼,就馬上去拍,你總有一口飯吃,別老想著掙錢。
千萬不要去做別人期望你去做的事情,而要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想乾的事業,那將是可以干一輩子的事業,而不是一份掙點工資的職業。我一直到35歲才反應過來自己真正想干什麼,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晚。
導演簡介
顧桃
1970年出生在內蒙呼倫貝爾。1991年至1995年就讀於內蒙古藝術學院繪畫系,2000年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修習攝影,現為紀錄片導演。作品有:《雨果的假期》《呼麥北京》《神翳》等。
《犴達罕》簡介
犴(àn)達罕是大興安嶺森林裡體型最大的動物,威武,敏感,擁有尊嚴。近年生態的破壞,偷獵者的增多,犴達罕也更稀少。
而這不是一部關於犴的片子。具有犴一樣孤獨氣質的鄂溫克獵人維加在禁獵後失落悲傷,經常酒後用詩和畫懷念逝去的狩獵時代。春天來了,維加和夥伴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犴達罕的足跡。
城市裡教書的夏老師愛慕維加的才華,維加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⑸ 誰有《犴達罕》這個紀錄片,顧桃的作品。

第一個字念什麼😂

⑹ 犴達罕這三個字的讀音

讀音為hāndáhǎn

拓展資料

犴達罕是興安嶺森林裡體態最大的動物,據《生物學詞典》中解釋:「學名駝鹿,稱『罕』、『堪達罕』。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是最大型的鹿。棲息在森林的湖沼附近;善游泳;不喜成群。這種被稱為 「堪達罕」的野生鹿,又叫「汗達罕」、「犴大罕」。

駝鹿是世界上體形最大和身高最高的鹿(註:長頸鹿不屬於鹿科),一般體長為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比大多數犀牛都高。

中國的體重一般400-600千克,但產於北美洲的體長都達300厘米,大多數體重可達700千克,最高記錄為1000千克左右,堪稱鹿類中的龐然大物。

⑺ 犴達罕的影片獲獎

《犴達罕》榮獲第二屆《鳳凰網》紀錄片大獎最佳長篇紀錄片獎~領獎人卻遺憾的告訴我們維加已經離開了我們的世界~希望維加在天堂沒有悲傷。

⑻ 犴是什麼動物

犴即駝鹿 。產於歐洲和亞洲的現存世上最大的一種鹿( Alces alces ),鼻長如駱駝,雄的有角,角上部呈鏟形。
分布於中國東北以及蒙古和俄羅斯等地。亦稱「麋」、「犴達罕」、「堪達罕」
駝鹿(英文名稱:moose):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屬下共有2個物種8個亞種。駝鹿的名稱取意於其肩高於臀,與駱駝相似。它又稱堪達罕(滿語)、犴達罕(滿語)、犴,駝鹿在北美洲稱為「moose」(源於東阿布納基語的「moz」),而在歐洲稱為「elk」 (「elk」在北美洲被用來稱呼加拿大馬鹿)。以雄性的掌形鹿角為特徵。
駝鹿為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食草動物,單獨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動。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不同亞種的毛色有所不同。( 2005年由生物學愛威爾遜和里德認可駝鹿分為歐亞駝鹿和北美駝鹿為不同的獨立的物種。)

⑼ 求顧桃紀錄片《犴達罕》

高清網路網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