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法學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國法學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後):
1、高銘暄:泰斗加學術(刑法界的祖師爺)
高銘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人。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❷ 中國海洋大學院士名單都有誰
中國海洋大學院士名單:
文聖常院士、管華詩院士、馮士筰院士、李慶忠院士、高從堦院士、麥康森院士、吳立新院士、宋微波院士、李華軍院士、包振民院士、張國偉院士、劉鴻亮院士、金翔龍院士。
1、文聖常院士
男,1944年武漢大學畢業,歷任廣西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曾任山東海洋學院院長,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海洋大學-兩院院士
❸ 北大「釘子戶」黃如:25歲讀北大博士,50歲做北大校長,現狀如何
如今50歲,擔任北大副校長的她,科學上是一絲不苟的「大佬」黃如;工作上是堅持在崗位上平凡又不簡單的老師;生活中是簡單純粹的黃如。這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享受著,令人敬羨。你覆蓋不了別人的光輝,這個時代也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
❹ 北大天文系都有哪些知名教授,院士,長江學者,以及他們的主要理論
詳情可以去天文系的網站看:http://vega.bac.pku.e.cn/astro/astro.htm
天文學系的研究領域包括天體物理學和天文技術及應用兩方面。天體物理學是當前天文學中發展最快和最富有成果的學科,它一直是北京大學天文學系的主要學科方向。北大天文學系教師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和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天文學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領域:
宇宙學與星系物理
利用宇宙大尺度結構研究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本質,包括:宇宙結構形成及相關問題的數值模擬;利用星系團的形成與演化限制宇宙學模型及暗物質的性質;利用弱引力透鏡尋找星系團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對與宇宙學研究的影響;利用宇宙大尺度結構限制暗能量本質的可能性;宇宙第一代結構形成的觀測與理論研究。
指導老師:陳建生院士,范祖輝教授,李立新教授,景益鵬研究員,武向平研究員,周旭研究員
活動星系核與高能天體物理
研究類星體與活動星系核的多波段觀測和理論模型以及黑洞與吸積盤的各種物理過程。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多種估計活動星系核黑洞質量的方法並研究了黑洞質量與射電輻射、寄主星系和寬發射線區的物理聯系;提出雙黑洞模型並利用其和吸積盤的相互作用成功解釋了一些活動星系核的光變特徵及噴流形態;研究黑洞吸積盤內的輻射過程並用其解釋了Seyfert星系中多波段光變的復雜相關性。
指導老師:周又元院士,吳學兵教授,劉富坤教授,李立新教授,於清娟教授,閆慧榮研究員
星際介質物理、恆星與行星系統
恆星與行星如何由星際介質形成、恆星如何演化和死亡、恆星對星際介質的反饋效應(輻射、星風、核合成)和對下一代恆星形成的影響,是天體物理學的重大前沿課題,是連接宏觀(宇宙大尺度結構、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介觀(有機分子、生命的起源和本質)和微觀(核合成、元素的起源)現象的橋梁。認識行星系統的形成對理解人類自身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們第一次能夠科學地來回答也許是人類文明史上意義最深遠的問題,即「人類賴以生存的太陽繫到底是特殊(罕見)還是平常(普遍)的?」
指導老師:林潮教授,劉曉為教授,彭逸西研究員,Martin Smith研究員,M.B.N. Kowenhoven研究員,張華偉副教授,趙剛研究員,鄧李才研究員,楊戟研究員,高昱研究員
粒子天體物理
對脈沖星、誇剋星、伽瑪射線暴、高能宇宙線等方面研究具有長期積累。提出了「射電脈沖星是裸奇異誇剋星」概念,進而研究了奇異星的形成、磁場、吸積等一系列天體物理問題,並給出誇剋星存在的若干天體物理後果及可能的觀測證據。在此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低溫高密誇克物質成固相的猜想。指出逆Compton散射過程在脈沖星磁層中的重要性,並建立了ICS輻射模型。
指導老師:徐仁新教授,李立新教授,韓金林研究員,黎卓研究員
天體技術及應用
參加高空間頻譜日像儀的研製。該設備採用綜合孔徑方法,實現對太陽的高空間分辯頻譜觀測。目前已經完成太陽射電輻射的干涉試驗,成功獲取了干涉條紋。工作涉及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模擬射頻接收,數字式相關接收,大規模FPGA應用,計算機應用以及圖像後處理等。
指導老師:南仁東研究員,張堅副教授
❺ 西南財經大學是不是985高校是不是教育部直屬
西南財經大學不是985高校,是教育部直屬。
西南財經大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首批試點高校,中歐商校聯盟創始會員,入選」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5)教育部長江學者擴展閱讀: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4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380餘人,其中教授250餘人、 副教授490餘人,博士生導師260餘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4人,四川省「百人計劃」入選者6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6人。
「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6人,有1人獲「全國百名傑出留學回國人員」獎勵,教育部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及資助計劃獲得者12人,1人獲「四川省首屆創新人才獎」,31人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
有5人入選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百千萬人才工程」,26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74人當選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3人獲德國「洪堡基金」項目資助;有10位教師擔任四川省第五屆科技顧問團顧問等。
❻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名單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有:王思敬、盧強、劉濤雄、朱邦芬。
1、王思敬,1934年12月27日生於上海,祖籍安徽,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岩石力學專家。
2、盧強院士,男,1959年和1964年清華大學電機系本科和研究生畢業。1985年至1986年美國ColoradoStateUniversity訪問教授,講授研究生課並科研。
3、劉濤雄,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創新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主要研究興趣為大數據經濟分析、宏觀與產業經濟、新政治經濟學等。
4、朱邦芬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固體物理學碩士學位,1981-2000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6)教育部長江學者擴展閱讀
學校有教師3485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43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81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648人。
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5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榮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67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2人入選青年學者,239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52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❼ 請問一下廈大經濟學院和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到底有什麼區別
亞南院
1.亞南院偏學術,其數理和英文要求較高。
2.他的課程是全英文的,而且課程量較整個經院的研究生都要重到研二還有專業課,因此課余時間較少。
3.學術氣氛重。但是它的國際認可度高,要想出國比較容易。
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簡稱「研究院」 ,或「WISE」)成立於2005年6月,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為基礎、依託於「985工程」二期項目。
WISE是一個實體性的教育科研機構,下設計量經濟學研究中心、金融經濟學研究中心、勞動經濟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王亞南學術思想研究中心、現代統計學研究中心、計算與數據中心、廈門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中心、SAS計量經濟學卓越中心、康奈爾合作中心以及高級教育培訓與咨詢中心。
經濟學院
1.理論上育人和科研五五開,但實際上科研的實際含量估計占不了那麼大比例。
2.經院研究生現在都分教科類和應用類。金融系的課程在研二上學期基本結束,研二下學期大家都開始找實習了。
如果從就業來講,經濟學院好一點。
(7)教育部長江學者擴展閱讀:
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簡稱廈大(XMU),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中國首個在海外建設獨立校園的大學,被譽為「南方之強」 。
學校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大學,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高校。
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入選「211工程」、「985工程」,「111計劃」、「珠峰計劃」、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廈門大學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一側是南普陀寺,一側是白城沙灘與胡里山炮台,與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隔海相望,包括群賢樓群、建南樓群、芙蓉樓群以及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在內的廈門大學早期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學校設有研究生院、6個學部以及28個學院(含88個系)和14個研究院,有專任教師265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75人,有在校學生近40000人(含外國學歷留學生1437人),其中本科生20045人、碩士研究生16172人、博士研究生3647人。 截至2018年5月,廈門大學有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❽ 長江學者的智商是不是都很高
今天,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接過聘書,與其他201位學者一起成為第九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的一員。作為特聘教授,他將在聘期內享受每年10萬元的年薪。
與各地動輒上百萬元的人才計劃相比,張林琦教授拿到的10萬元並不算多。可是在1998年,當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宣布啟動「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並以10萬年薪這個在當年算得上天文數字的薪資聘請教授時,這一「破冰」之舉被媒體稱為「中國教育史上開天闢地頭一回」。此後,高校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並陸續盤活了用人與薪資制度的這潭「死水」,一批批優秀的年輕人沖向前台,充當國家科研「突擊隊」先鋒。
高校教師窮得讓人感到恥辱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張偉平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一批特聘教授。1993年,這位留學法國的博士回到南開大學工作時被定為助教,每個月拿著200多元的工資。到了1998年,已經成為教授的張偉平工資增長到2000來元,一年下來年薪不足3萬元。
這位當時正年輕的教授記得很清楚,自己和周圍的許多同事到菜市場買菜,為了省點錢,還要與小販們討價還價。「為生計所累,我們能花在學問上的時間少了。」他說。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韋鈺也記得,不少高校的年輕教師向她反映:老師太窮了。
一些重點高校的年輕老師出國開會,見到自己的同門師弟師妹,聊天時說起了待遇和科研條件,只能用「窮得有些恥辱了」來形容自己的狀況。讓韋鈺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國內一所重點高校的重點實驗室主任。這個年輕人堅決放棄了海外優厚的待遇回國工作,可是國內高校的待遇實在太低了,忍無可忍的太太與這位年輕的教師分手了。而上海一所重點高校建立了一個重點實驗室,科研條件都不錯,校長向韋鈺抱怨:國內高校錢太少了,沒人願意回來。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共有專任教師40.7萬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4.6%,教師隊伍斷層嚴重,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青黃不接,領軍人才匱乏。
我們這些老高校人為什麼還不如剛回國的小青年
在當時的條件下,要國家拿錢提高高校教師待遇困難重重:人事部門掌管技術職稱評定的結果,評上教授以後,無論貢獻大小,待遇都一樣。而教授終身制又讓不幹活的老師沒有解聘的危險,能乾的老師也沒有權利要求學校改變目前普遍偏低的待遇。
1998年5月的一天,韋鈺與李嘉誠先生一起吃飯。席間,韋鈺談起了高校教師隊伍的現狀,李嘉誠先生立刻表示他願意有所作為。這一年8月4日,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在一定程度上,這個計劃採納了國外講席教授的做法,並且向年輕人傾斜:有博士學位,年紀在45歲以下。
計劃公布以後,一些老教授不服氣,跟校長提:我們在學校服務了這么多年,到頭來還不如新回國的小青年?
60位院士參加「長江學者」第一次初評。會議一開始,韋鈺先給院士們鞠躬。她說:在座的諸位與我們要評出來的年輕學者相比,論貢獻,要大;論水平,要高,論困難也可能不小。可是這次請大家來是為國家選「突擊隊長」。就像一家人,不夠富裕時,得先讓年輕人吃飽,讓他們可以趁年富力強,有創新激情的時候,沖擊國際前沿。
報名者眾。有學校的領導幹部甚至為了申請長江學者,放棄了官位。這一年,經過嚴格評審,71人入圍。
年輕科學家為「發財」才回國的?
有眼紅的人說,這個計劃就是讓一批年輕人發財了。
在北京大學的應聘者中,當年37歲的佘振蘇教授被校方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美國的年薪不少於11萬美元。1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只相當於他當時一個半月的收入。
佘振蘇告訴媒體,年薪10萬元,本來不在考慮之中。吸引他的,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想為國家做點事情。而國內的條件、特別是實驗室建設條件開始漸漸成熟。學問做到一定程度,特別希望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與長江學者的座談中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這10萬元錢並不是你們勞動價值的全部體現,僅僅是使各位能夠安心工作而無後顧之憂,讓各位能較體面地生活,能夠集中精力出色地完成突擊隊長的任務。
還是有人不理解。當時南開大學的一位教師找到時任校長的侯自新,對這件事情發表不滿。侯自新對他說:你著什麼急?他們漲了,你還會少嗎?
李嘉誠先生在今天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十周年頒獎典禮上說:「當年,這是一項打破制度局限的創舉。不僅打破了科研人員薪酬結構僵化及平均主義的局限,更能為國家吸引及穩住人才。我們向世界發出了『珍重人才』的強烈信息。」
年輕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年輕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說。據統計,至今全國共有115所高校聘任了1308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平均年齡42歲,講座教授平均年齡46歲。特聘教授中,9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國外留學或工作經歷;講座教授全部從海外招聘。通過講座教授崗位的合作,部分高校進一步引進了若干名海外一流大學高端人才。
楊衛對此感慨最深的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年輕人中形成精英的概念。當時的大氛圍是當院士的年輕人很少,但是,長江學者對年輕人來說,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爭取。
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示範和引領下,目前,全國共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許多高等學校相繼實施了一批人才計劃,大力吸引、培養中青年優秀拔尖人才。時至今日,國內高校教師待遇普遍提高,10萬元對於很多長江學者的申請者來說不是一個大數目了。「對很多回國創業的海外學者來說,長江學者是我們回國創業首選途徑。」張林琦說。(本報記者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