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過冬

過冬

發布時間: 2021-07-17 18:56:44

Ⅰ 過冬是哪天

過冬一般是指冬至。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1)過冬擴展閱讀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Ⅱ 過冬是什麼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Ⅲ 過冬是什麼意思

過冬是指度過冬天。舊社會是指廣大的貧苦百姓過日子堅難彷彿象冬天一樣寒冷衣食無著落。

Ⅳ 過冬是什麼 意思!

通常人們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過冬一般是指人們在做或者已經做好了度過冬天的准備,比方說,准備好「過冬的」衣被,「過冬的」蔬菜,「過冬的」柴草,「過冬」前房屋要修繕好...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東北地區的農村習慣稱呼為「貓洞」,因為在東北的冬天是很冷的,農民的農業生產基本停止,就在家裡暖和著

Ⅳ 冬天古人是怎樣過冬的呢

冬天來了,御冬成為人們生活中首先要考慮的一大問題。現代人們御冬保暖,採用的方法多了,屋裡有暖氣、空調,可穿單衣,出行在車里,也有空調取暖。外面再穿上厚厚的毛衣、皮衣、棉衣,要多暖和有多暖和。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他們是如何過冬的呢?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中國人衣料的本土發明,是葛、麻、蠶絲。對於有錢的富人來說,在絲綢衣服里,墊上厚厚的絲錦,也有很好的保暖效果。至於窮人,沒有錢買蠶絲製成的絲綢,只能穿葛、麻這樣的衣服,裡面的填充物,是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東西,防寒效果肯定要差一些。另外,穿皮袍是比絲綢更好的選擇,古代打獵很普遍,用動物皮毛做成衣服,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羊羔皮、狐裘、貂皮等,最古人最常用的皮袍衣服。

至於棉花,是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傳入中國的,但那時棉花的種植,遠在邊疆,並沒有深入內地。至了宋元之際,棉花開始傳入「關陝閩廣」大量種植,並開始走向南方各省。關於棉花的推廣,有兩位居功至偉的人物,一位是宋末元初的黃道婆,也是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大力推廣攪車、彈棉弓、紡車等器具,被稱為布業的始祖,至今上海等地有「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的民謠。另一位則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洪武覺得棉花這種植物很好,採取強制措施在全國推廣這種植物,從此全國人民都穿上了棉衣。

除了穿、住以外,靠喝口熱湯、熱酒取暖,也是常用的方式,不過條件是你得吃得起、喝得起。「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白居易的喝酒取暖詩,不過白居易是朝廷公務員,喝得起酒,一般老百姓,飯都吃不飽,能不能喝得上酒,是一個大問題。

Ⅵ 過冬有什麼傳統習俗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滿意答案吃水餃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餛飩、水餃、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數十種,經過數千年發展,又形成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吃餛飩 我國許多地兒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據《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祭祀祖先,只是到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兒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裡麵包上糖、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市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湯圓也是我國傳統的美味食物,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雪白晶瑩,香甜可口;溫州縣前湯圓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馳名的美味食物,此外,台灣的菜肉湯圓、成都的賴湯圓、貴陽的八寶湯圓、安慶的韋家巷湯圓,也是風味獨特的美味食物,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吃「捏凍耳朵」 「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水餃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吃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宴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蕎麥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關於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聞哩!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Ⅶ 冬天古人是怎樣過冬的

很多人好奇,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度過冬天呢?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將中國過去 5000 年的氣候變化大致劃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

在保暖上,古人在為了禦寒就會選擇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能量,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暖的,比如食用生薑、羊肉和狗肉等保暖。除了吃以外,楚人還會飲酒抗寒取暖,如天氣冷的北方一帶,人們都喜歡在冬天喝烈酒取暖。

Ⅷ 怎樣過冬天…

冬季亥子丑,也就是農歷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這個季節叫作閉藏。閉者,斂也,陰氣內收陽不外散之象;藏者,聚也,陽氣內收陰氣外斂之象。陽氣入於陰中,潛藏於內,在卦為坎,外陰而內陽,正潛龍勿用,養精蓄銳之時也。
這個季節寒水結冰,地表乾裂,一派生機閉塞之象。人在此時千萬不要擾動陽氣的收藏,起居應該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陽出來了才起來活動。令自己的志向內藏,像潛伏隱匿一樣不露於外,像秘密隱私一樣不示於人,像已經獲得想要之物一樣不再外出尋覓。一定要注意保暖,遠離寒氣,接近溫氣,不要令皮膚泄露於風寒之中,使已經收藏的陽氣向外散失。
這是與冬三月氣機相應的養藏之道,如果不能順應,與之相逆,則會損傷腎中陽氣,到春季水寒不能生木,則筋失所養,痿軟弛縱,用來上奉生機的精微就不夠了。

Ⅸ 中國哪裡過冬最好

海南,雲南,廣東,廣西

Ⅹ 如何過冬

秋天就要來臨了,田鼠們都忙著准備堅果、稻穀和其他過冬食物,此時卻有一隻小田鼠悠閑地坐在田野旁。「你為什麼不幹活?」其他田鼠很奇怪。「我正在幹活呀。我在收藏陽光、顏色、單詞和四季美麗的風景。」田鼠們聽了,都覺得很可笑。一晃冬天就到了,寒風呼呼地吹著,田鼠們相約去看那小傢伙。

在那兒,它們終於看到了小田鼠收藏的東西。首先,它拿出陽光,但見陽光閃過,昏暗的洞穴頓時一片光明;接著,它又向它們描繪四季美麗的風景,紅花、綠葉、金黃色的稻穀……之後,它又給它們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把田鼠們聽得都入神了。原來小田鼠之所以收藏陽光、顏色、單詞,是為了在嚴冬來臨之際溫暖自己的心房。

面對生存,精神儲備和物質儲備同等重要。如果我們平時不去留意日常生活的快樂片斷,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構築堅強的精神堤防,那即使一次小小的挫折,也會使你內心凍結乃至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