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性本惡的例子
想必樓主的意思是說要 人一生下來的時候,人性是惡的 ,然後通過後天的教育、道德法律約束才有所收斂 的例子吧 ?
儒家的思想是認為人「性本善」,後來人變壞是受環境的影響。所以他們認為提高社會風氣的關鍵在於教化。
法家相對「性本善」提出了一個,亦或是後人總結的「性本惡」,他們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法律約束,人們就會展現出「惡」的一面。
法家的話有點道理,人在出生後都會受到一些不好的影響,都會有「慾望」,光靠教化來使每一個人約束自己的行為有點不靠譜。
設想,
如果強殲不犯法,只是老師告訴你強殲不對。當你興起時有個美女在你面前你會怎麼沒做?
如果殺人不犯法,只是老師告訴你殺人不對。你十分憎恨一個人時你會怎麼做?
如果搶劫不犯法,只是老師告訴你搶劫不對。你沒錢的時候有人在你面前炫富,你會怎麼做?
誠實點,
這3個,權且作為例子吧。
② 能體現出人性本惡的事例
1、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3、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
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3、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4、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5、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
6、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7、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8、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9、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
10、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范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11、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
12、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13、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15、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了解性和偽的區別
③ 有沒有關於人性本惡的名言啊事例等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范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了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④ 人性本惡的事例
1、所羅門王「智斷親子案」
《聖經·列王記上》第3章第16至第28章(新譯本)「智慧的判斷」:有一天,有兩個婦人來見所羅門王。其中一個婦人說:「我主啊,我和這婦人同住;她與我在房子里的時候,我生了一個孩子。我生了孩子以後的第三天,這婦人也生了一個孩子。我們都住在一起,除了我們兩個人在房子里以外,再沒有別人。
夜間,這婦人睡覺的時候,壓死了她的孩子。她卻在半夜,趁著婢女睡著的時候起來,從我身旁把兒子抱去,放在她的懷里;又把她死了的兒子放在我的懷里。第二天早上我起來,要給我的兒子吃奶的時候,發覺他死了。
我再仔細察看,發覺他並不是我所生的兒子!」那一個婦人說:「不!活的兒子是我的,死的兒子才是你的。」但這一個婦人說:「不!死的兒子是你的,活的兒子才是我的。」
所羅門王看兩個婦人都說「活的兒子是我的,死的兒子才是你的」,於是吩咐手下:「給我拿一把刀來!」手下就把刀帶到所羅門王面前。他接著下命令說:「把活的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這個婦人,一半給那個婦人。」
那活著的孩子的真正母親因為愛子心切,就說:「我主啊,把那活的孩子給她吧,千萬不可殺死他!」那另一個婦人卻說:「這孩子既不歸我,也不歸你,把他劈開吧!」所羅門王回答說:「把活著的孩子給頭一個婦人,千萬不可殺死孩子,這個婦人確實是他的母親。」以色列眾人聽見所羅門王如此斷這個案件,都很敬畏他。
2、偷吃禁果
《聖經》上記載,上帝造出他的子民亞當之後,就把亞當放置在伊甸園中。後來,上帝看到亞當很孤單無趣,就想給他一個夥伴,所以上帝取了亞當的最後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伊甸園的中央,有兩棵樹,一棵為生命樹,一棵為智慧樹。
上帝對他的子民說,園子里的各樣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誘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惡的智慧果,並且給亞當一個,亞當同樣也吃了。上帝震怒人違背了他的命令,於是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讓他們及他們的子孫世代在塵世間承受各種苦難作為懲罰。
(4)人性本惡的事例擴展閱讀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⑤ 人性本惡的一個論據
性本惡性本善的觀點都有局限性,人性本來無所謂善惡之分,都是後天的教育環境改變的,但決定因素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⑥ 辯論人性本善有什麼事例人性本惡有什麼事例
我的回答與要求的辯論賽無關。
只是忍不住要說出自己的觀點。這個辯題之所以古老而又難,一是古人對人性的來源沒有理論依據,只能靠經驗、倫理來劃分(就像看到一個俊美的兒童,根據相貌辯論著是男是女,卻沒有人脫下其褲子一樣);二是到了現在,人性的來源已經有了新依據,但沒有人理會、知曉,還是抱著舊的傳統當聖經,並把這種錯誤一代代的傳下去(那個兒童已經脫下褲子,但所有人都不看)。
人性到底是什麼?是吃喝拉撒的本能,是心理學上的那個集體無意識,是遺傳學上那些基因層面帶給人的根本行為模式。
100萬年來,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採用的是:不超過60個人組成一個小群落,相互合作——只有兩種職業,狩獵和採集——在一片廣闊無邊的叢林里生活的模式。
5000年來,尤其是近200年來,人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人完全是靠自己的適應力來完成的這一奇跡,人的基因跟本沒有跟上,人還是原來那種動物。
於是本該60人生活的土地上擠滿了600萬人。人的本能根本不能適應這種不自然的生活,於是行為發生了種種的扭曲,就像動物園里的動物行為與野外的相比很異常一樣。而過去正是在這種本能的幫助下,人才走到今天的地步。
人類麻痹了自己,認為5000年來行為的扭曲是自然的,一些扭曲的行為被認為是好的,於是被稱贊,一些扭曲的行為被認為是壞的,反而推到獸性上去。
舉個例子。
人都有體味。動物靠體味分辨彼此,人的嗅覺沒這么靈,但體味還是很有用的。比如相愛的兩人*愛時,彼此的體味就是最好的催*劑。在原始社會這沒什麼,但到了現在社會,想像一下,一上公交車,各種氣味撲面而來,從而意識到彼此都是陌生人,安全不過是一種習慣性的自我安慰。於是社會規范要求我們講衛生,去掉一切個人信號,讓我們認識到那些陌生人也是同自己一樣的人。(於是我們會對那些與眾不同的人感到不自在)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盡管我們為了消除本能的影響洗了澡,但本能又從另一個地方出來了:人們發明了香水,用人造的氣味掩蓋了人本身的氣味。
不洗澡散發體味的人,可以說他惡,但用香水的人,就沒什麼問題了吧?
所以本性就是本性。善惡說是為了平衡那些不自然的扭曲行為而出現的一種公共行為標准,本身就有局限,反過頭來評判本性,是本末倒置。
⑦ 人性本惡的論據
人的惡性本是無爭的事實,但對於人之惡性的根源眾口不一,長期爭論不休。有人會說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因而人身上必然殘存著為生存而斗爭的動物性本能——獸性。 難道這就是人性本惡的根源?因為人類本身也是動物,為保證自己生存的權力,必然會保護自己而與他人爭斗,難道這就可以證明人的惡性是符合情理,天經地義的? 人性的罪惡難道只在於對生存的競爭呢?人在溫飽之後,仍會對名利權力的貪得無厭,人在發達之後仍會對那些於自己的生存毫無威脅的人產生嫉妒,狡詐,殘忍。這些都不是用人的動物性本能可以詮釋的。 很多人也認為人性本善,惡性的產生是後天的,與教育有關。就拿先秦爭鳴時代來說,荀子的 人性本惡 與孟子的 人性本善 的爭辯。認為人類的惡性是後天環境造成的。這種觀點現被世人普遍接受,亦以「孟母三遷」的故事為標榜。而西方也是如此,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和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十九世紀的西方一片繁榮祥和的氣象。當時人類都相信只要大力普及教育,使人人能分辨善惡之分,人類社會就可以日臻完善,人性也將趨於純善。然兩次的世界級大戰使當時的人類目瞪口呆,而在戰爭中人類的兇殘,暴虐的本性暴露無遺,隨之也把人類對美好將來嚮往的烏托邦打擊的粉身碎骨。 可見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並不能使人類的精神生活,道德標准自動升華。 然教育也可以使人明白做人的大義,明辨是非,知法而守法,其結果雖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但本人認為教育並不能改變人類本身的惡性。 教育可能使人行事小心謹慎,遵守法律,但這只是在壓抑人類本身的惡性。或者使罪惡的表現變得更加得巧妙,更加的隱蔽。一旦時機成熟,人的惡性立刻會爆發的淋漓盡致。 記得看過一本書上描繪的是這么一個事件。一個非洲某吃人部落的學生去美國求學,學業完成後,又回到自己的國度,幾年後,他的同學去非洲部落考察,他們碰面了,他的同學卻發現那人又在開始吃人,且已演變成改變不了的習慣,同學十分的驚恐:難道你在美國所受到的教育對你已經沒有影響了嗎? 那人卻回答:當然有影響咯,我現在吃人的時候已經改用刀和叉了 。這個故事難道不是對受教育者本人的又一大深層次的諷刺嗎? 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有改革的良方,人的罪惡性就會逐漸的消失。但居本人讀書數千卷的積累告訴自己,事實正好相反。當今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人類本身,自己 我本尊 的問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雖有很多的仁人志士,改革家應運而生,有過許多的可歌可泣的犧牲奮斗事跡。然當他們自己親自登上了權力的寶座時刻,過去深藏的惡性卻開始蠢蠢欲動,逐步表露,甚至開始蛻變,沉淪,盡而重蹈其改革對象的覆轍,其結果又是被新一代的革新者所推翻,取代。 如此反反而復復,才造就了人類現今歷史的保存。嗚呼! 其實他們都不是改革的宏圖和志向不可取,而是改革者自己的人性不夠純潔,而不能把改革進行到底。 而社會的變革、固然可以一時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好處,但不可能真正的觸及人性的本尊,所以不懂得人性之到底屬於本善還是本惡,人類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和平與繁榮。 區區在這可以定論,人性本惡,人類的惡性又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後天所形成的,而對於人之本性,也是不能根本所解除的。就如,嬰兒出生,餓了就要啼哭不止,但當母親給之其奶水,它立刻就會嬉笑。所以人之本初的性惡亦出於此。人一出生就具備利己的私慾,具有本身的惡性。人之本性的惡性緣於對人對生命所賦予的自由意志的胡濫運用,而沒有任何的約束,對社會的悖逆,使人與人之間的構造聯系產生暫時的中斷,導致善性的枯竭,從此深陷以個人化為中心的境地不能自拔。而自私是人性惡的核心,在自私慾望升華時每個人都不必要的要犯罪,接著就會徹底的淪為社會的叛逆成為囚徒。 個人總結:如果一定要給人之本性,定一個善惡的概念加以區分的話。對每一個人來說,一出娘胎就有犯罪的傾向,所以說人性本惡。而對人來說,他將要步入死亡寂靜的那一刻,他的人性才屬於真正的純良,俗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說步入幽冥的一刻人性本善。 結束語:人所以為萬物之靈,只因為他的智慧,並不是因為他的力氣,若論力氣,連驢都要比人強得多!!!
⑧ 人生來是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有什麼例子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爭論在歷史上從未休止,直到現在也沒有任何結論。在我國古代以“人性本善”為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孟子,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對於其觀點最好的闡釋;以“人性本惡”為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荀子,其觀點是“人性本惡但是可被教化”。同為儒學大家,但是對於人性的認識卻截然不同,而由於對於人本性認知的不同,對於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其實也就有所差異。
⑨ 有沒有關於人性本惡的名言啊...事例等..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范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了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參考資料: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07/n2242707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