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白的詩《訪友》的原文是什麼
有洞不見蟲,有巢不見蜂。有絲不見蠶,撐傘不見人。
Ⅱ 山中訪友古詩
1、《過故人庄》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白話文釋義: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2、《游山西村》宋代: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白話文釋義: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餚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朴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3、《寒夜》
宋代: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譯文: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里沸騰著,屋子裡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著,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4、《三日尋李九庄》
唐代:常建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盪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譯文:在三月三日這一天,乘船去尋訪一個家住溪邊的好友,因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來尋訪友人,在這個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節令里、那美麗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聯想起以前的山陰蘭亭之會.故人的家就住在這條溪流岸邊,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5、《城西訪友人別墅》
唐代:雍陶
澧水橋西小路斜,日高猶未到君家。
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枳殼花。
譯文:澧水橋西邊的小路彎彎曲曲,太陽升得很高了還沒有走到你家裡。村園的門巷多麼相似,春風里處處都盛開著枳殼花。
Ⅲ 走親訪友
還以為是解釋呢 原來寫記敘文啊♣♧
Ⅳ 走親訪友帶什麼禮物好
【老親】老親一般指的是父母的姑、舅、姨,或者是他們的兄弟姐妹乃至表兄妹,也就是你的姑姥姥、姨姥姥、舅姥爺,姑姑舅舅阿姨。他們是長輩,禮物最好經濟實惠,蛋類、油類、茶類、營養品,一般是首選。
Ⅳ 走親訪友優美句子有哪些
一、春節喜事連連,走親訪友天天;席間推杯換盞,醉眼迷離心歡;飽食終日傷身,健康才是關鍵;閑暇多多休息,心寬樂得悠閑;噓寒問暖,祝你歡喜過年。
二、春節走親訪友,頓頓大魚大肉。飯局酒精考驗,疲於四處應酬。偶爾徹夜狂歡,體力透支嚴重。注意節後調養,快把精神養足。舒緩緊張情緒,保你健康無憂!
三、高速公路一條條,天南海北隨便跑。走親訪友效率高,觀光旅遊心情妙。國慶假日將來到,惠民政策出得好。節日期間不收費,安全行車仍重要。祝國慶出行平安、順利。
四、過年過得熱熱鬧鬧,走親訪友忙得不可開交。喝酒常常酩酊大醉,唱歌跳舞通宵打鬧。假期難得片刻閑,終於結束入正軌。振作精神上崗位,生活作息有規律。願你年後好運到,事業順利生活。
五、國慶長假挺難得,暢享悠閑開心過,走親訪友敘敘舊,團圓聚會真情多,呼朋喚友不寂寞,推杯換盞享快樂!簡訊一條送祝福,願你國慶樂事多!
Ⅵ 什麼是訪友與宴請的禮儀
訪友,要選擇一個對方方便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假日下午或平時晚飯後較為適宜。盡量避免在對方吃飯時去。晚上訪友,不要太晚,更不要在對方臨睡時去,以免影響休息。
訪友時,要注意儀容整潔,以表示對朋友的尊重和禮貌。
到親友家時,進門前要敲門。進門後,見了親友家裡的人,不管熟悉與否,都要一一地打招呼。
在親友家裡,要彬彬有禮,注意自己的舉止行為;坐立要穩重,不要過於隨便。主人端茶來,要站起來雙手迎接,並說聲「謝謝」。不要在親友家隨地吐痰、亂扔果皮。如帶孩子訪友,要教育孩子稱呼人,不亂翻人家櫥、桌、抽屜等。
在離開親友家時,要告別,不辭而別是不禮貌的。
臨走時,除了應向主人道別,對主人的家屬或者在座的朋友也應該致意一下。如主人你出門,你應回首說聲「請回」,或說「不要送丁,再見」千萬不能把人家甩在後頭,頭也不回大踏步而去。
此外,如果親友恰巧不在家,你應向親友的鄰居說明一下,讓其轉告親友,以免親友回來時,不知道誰來了而造成不安。
在新春佳節、婚嫁喜慶、喬遷之喜時,要邀請一些至親好友吃頓便飯,或一起去飯店會餐,以示慶賀祝福,分享喜悅。
客人來臨時,應熱情接待。不管是丈夫,還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請的客都應殷勤款待,使客人感到「賓至如歸」,親切溫暖。如果由於夫妻不和,男方來客,自已就面無笑容,甚至一走了之,會使客人進退維谷,十分難堪。
在筵席上,要敬老愛幼,敬客時,要先敬長輩,後給小孩,然後按座次敬請乎輩客人,以示一視同仁。敬酒時既要熱情,又要適可而止,切勿強人所難,超量敬斟。
吃罷酒飯敬茶談心。這時要傾心交談,或靜聽大家的談話,不要左顧右盼,心不在焉,也不要總看手錶,打呵欠,即使比較勞累,也要振作精神,始終保持熱烈的情緒。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少女的資本》
Ⅶ 《訪友》李白的詩詞原文
李白並無此作,這是球迷賽後編造出來的,不過也是可謂文采飛揚。
Ⅷ 訪友簽證邀請函
列印出來簽字,必須是原件。被邀請人個人信息,邀請目的,停留時間,費用誰來承擔。
Ⅸ 杜甫的《訪友》詩是什麼意思
兩頭尖尖像只棱,鑽進泥里扎個窩,
有人說它心眼少,有人說它心眼多。
李白訪友
這年春天,李白因想念朋友杜甫,就跋山涉水來到成都看他。這天,兩人在花間小酌,酒過三巡,李白面對桌上的小菜,酒興盎然,隨即吟道:「有洞不見蟲,有巢不見蜂。有絲不見蠶,撐傘不見人。」
杜甫聽後說:「李兄之作是一謎面,我也用同底謎面答之:兩頭尖尖像只棱,鑽進泥里扎個窩,有人說它心眼少,有人說它心眼多。」
杜甫吟完,兩人相視而笑。幾天後,李白要走了,杜甫滿屋瞅瞅,想找點禮物送給朋友,最後想了想,找出文房四寶,寫道:左十八來右十一,十八十一在一起,左邊給你柴火燒,右邊給你糧食吃。杜甫寫完,說:「這詩是一字謎,打一字,李兄若想我,就看看這首詩吧。」
這兩個謎語的謎底究竟是什麼?
謎底:前兩個謎面的謎底是「藕」。後為杜甫的「杜」字。
Ⅹ 春節探親訪友的禮儀習俗(5種以上)
春節探親訪友禮儀習俗:
習俗一【春節禮儀之拜年時間】
拜年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鍾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
習俗二【春節禮儀之送賀禮】
賀禮一定要送的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賀禮物還應講究衛生、安全。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贈送花炮之類,則萬萬不能去購買偽劣產品。
自己如果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拜年時還一定要注意禮節和言談舉止。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習俗三【春節禮儀之送拜帖】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綉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早在宋代,親朋好友之間就已經相互送貼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習俗三【春節禮儀之敬茶】
敬茶。敬茶是舉國禮俗。潮人嗜工夫茶,敬茶以工夫茶為多。工夫茶作小壺小甌沖入小杯,一般只是招呼客人自己端杯,也有泡大壺茶或其他飲料待客的。如給客人端杯,當依長幼先後敬奉。泡茶待客常備有糖餅、瓜子、花生、涼果,稱為茶配或茶料。客家地區常用擂茶、菜茶或酸梅湯待客。
敬甜丸敬酒菜。一般常客敬煙茶,若是新客,在農村習慣用糯米粉捏成丸,加糖加雞蛋,稱食甜丸卵。好事成雙,蛋要兩個。懂禮的客人只吃一個,略撈一個回敬主人,表示共圓共甜,如留客人過午,略敬酒菜。此俗,今農村尚流行,城裡人則不大講究,較為隨便。
習俗五【春節禮儀之發紅包】
這個是走親訪友給小孩的必不可少的東西。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過農歷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用紅紙包裹的錢。據傳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裹。現在泛指包著錢的紅紙包;用於喜慶時饋贈禮金。也指獎金、賄賂他人的錢。在中國粵語區紅包被稱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勵事),是將金錢放置紅色封套內做成的一種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