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圖154電子偵察機

圖154電子偵察機

發布時間: 2021-07-17 09:52:11

1. 圖-154偵察機的發展沿革

圖-154客機是俄羅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的三發中程客機,用以替代圖-104、伊爾-18等早期噴氣客機,兼作運輸用途。1966年春開始設計,1968年初在莫斯科附近的儒科夫基工廠進行地面滑行試驗,1968年10月14日首次試飛。共有6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機用於試飛,從第7架開始交付蘇聯民航局使用。1971年處蘇聯民航局所接受的第一架圖-154進行初步驗證飛行和機務人員訓練飛行,同年5月開始郵件和貨物運輸。至1992年9月,已生產各型圖-154約1000架,現在還在繼續生產。
圖-154和波音、空客等客機相比,並不能算一種好的客機。由於蘇聯的航空設計思想、發動機技術等原因,該機經濟性不好,舒適性差,可靠性低。 先是發動機頻頻出現嚴重故障,國內的圖-154曾出現渦輪葉片斷裂打壞發動機短艙的事故,幸好飛行員技術過硬,加上運氣,未出現大的事故。但其他事故不斷,機毀人亡的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圖-154稱為了民用航空界中較不受歡迎的機種。這是國內的圖-154逐步轉入聯航中的原因,也是選擇該機作為電子戰平台的一個次要原因。 中國聯合航空公司是中國空軍的商業部門,1992年至少一架在中國聯合航空(CUA)服役的圖-154M(編號B-4138)接受了執行電子情報搜集任務所需要的特種改裝。這次改裝在機身下方加裝了數個容納電子情報裝備的半球形整流罩。這些設備可以探測、識別、和定位敵方的陸基和艦載發射器,然後對截獲的信號參數進行測量和分析。經過此種改裝的飛機被重新命名為圖-154M/D 。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編號為B-4138的圖-154M/D已經完成了第二個階段的改裝計劃。這次改裝最大的特徵就是在機身下方換裝了一個獨木舟形狀的大型整流罩,其中容納了一部實驗中的合成孔徑雷達(SAR)系統,該系統與美國空軍的E-8聯合星性能相似。在第二階段的改裝中,圖-154M/D上最初安裝的一些電子情報搜集設備仍被保留了下來。

2. 圖—154是怎樣的飛機

圖-154M-LK-1用於接載要員的型號。 設計特點 機翼懸臂式下單翼,普通全金屬三梁破損安全結構。1/4弦線後掠角35°。中梁向左右兩側延伸至副翼內端。5段前緣縫翼占每側機翼前緣的80%。三縫式襟翼。縫翼為液壓驅動,襟翼為電動。每側機翼有4個擾流片,機翼內側的兩個擾流片可作為減速和卸升裝置。外段副翼提供橫向操縱,內段副翼在飛行中可作為減速板。前緣縫翼為電熱防冰。 尾翼T型懸臂式全金屬結構。水平尾翼1/4弦線後掠角40°,垂直安定面前緣後掠角45°。方向舵和升降舵為蜂窩結構。尾翼全部操縱面均為液壓操縱。垂尾、平尾前緣均為發動機引氣防冰。 機身普通圓截面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機身截面直徑3.8米。除機頭雷達罩內和裝有輔助動力裝置的尾錐為非增壓艙外,其餘各艙均為氣密增壓艙。全部蒙皮均由化學銑加工而成。 起落架液壓可收放前三點式。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機身,主起落架向後收入機翼後緣整流罩內。圓盤剎車,有防滑裝置。前起落架為並列雙輪,主起落架為6輪小車式,這種小車式起落架可以使圖-154在180毫米厚的水泥跑道上使用。 動力裝置基本型裝3台庫茲涅佐夫NK-8-2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93.16千牛(9500公斤),其中兩台懸掛在機身尾部兩側,中間一台位於機尾,其進氣道彎曲延伸至垂直尾翼根部。圖-154A裝3台NK-8-2U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102.9千牛(10500公斤)。圖-154M換裝索洛維耶夫D-30KU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104千牛(10604公斤)。燃油全部儲存在機翼的6個整體油箱內,為調節各油箱的燃油量,各油箱都同集油油箱相連,在應急強迫著陸情況下,可用二氧化碳氣體迅速沖放掉油箱中的燃油。發動機進氣道前緣有發動機引氣防冰裝置。各型都裝一台TA-95輔助動力裝置。 機艙駕駛艙內有正、副駕駛員和飛行工程師3個座椅。基本型的標准布局為每排6座,前艙54座,後艙104座,共158座。最新型圖-154M座位增加到180個。共有4個客艙門和4個應急出口。貨艙為增壓艙,前後兩個艙門,並有貨物裝卸機械。 系統空調系統為客艙增壓。3套液壓系統由發動機驅動的液壓泵供壓。任何一套液壓系統都可以獨立地驅動機輪剎車、操縱系統助力器、襟翼、擾流片和起落架收放。發動機帶動3台交流發電機,還有一套36伏交流和27伏直流發電系統,另有4個蓄電池。每個發動機短艙內都有滅火系統,輔助動力裝置帶動一台直流發電機或交流發電機,作為應急電源系統。行李艙內有煙霧報警器。兩套防冰系統,機翼前緣為電熱防冰,尾翼前緣採用發動機引氣防冰。 機載設備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和慣性導航系統,測定相對地面導航台距離和航向的無線電導航系統,修正偏航角和對地速度的多普勒雷達系統,活動地圖顯示器,可記錄慣性導航系統和無線電導航系統的數據。數字/模擬混合型計算機可以綜合來自飛機大氣數據感測器和導航設備的數據,提供給自動飛行控制系統使用。應答器提供本機速度、高度以及對地面雷達的識別。3套迎角感測器,PB-5無線電高度表,APK-15型無線電羅盤,短波和超短波通信電台,裝在機頭罩內的氣象雷達。圖-154M還有與自動駕駛系統配套使用的3通道自動駕駛儀,飛機起飛到400米以後到降落至30米之前這一飛行階段可使用自動飛行操縱系統。 技術數據 翼展37.55米 機翼面積 201.45平方米 機長47.90米 機高11.40米 機身直徑3.80米 客艙長×寬×高22.57米×3.58米×2.02米 載客量:150-180人 空重55300千克 最大商載18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0000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39750千克 最大巡航速度950公里/小時 經濟巡航速度900公里/小時 最大巡航高度11900米 實用升限12,100 米 最大載重航程3740公里 最大燃油航程6600公里

3. 這架飛機是何方神聖轟6K和殲11竟為它護航

一、圖-154電子偵察機是何方神聖?

這兩天廣大軍迷對於我國空軍大機群進行遠海長途飛行訓練興奮不已!

機群中不僅有轟-6K「戰神」轟炸機,還有殲-11B戰斗機護航,但這些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都比不上一架外觀普通、怎麼看都像客機的「圖-154」型電子偵察機吸引眼球。要知道日本空自可是對這架電子偵察機青眼有加,拍攝了不少特寫照片。

1995年,中國將兩架圖-154M客機改裝為空中電子戰平台。主要表現在:加裝了合成孔徑雷達,多個雷達罩,天線和電子戰等設備,滯空時間長,性能先進。

而電子偵察的核心,就是信號情報偵察,包括電子情報和通信情報兩部分。

「電子情報」主要是收集雷達、火控系統等電子信號,進行測量和處理;而「通信情報」主要是收集通信信號、進行測量和處理,獲取通信系統的技術參數、方向、數量、位置,並且對通信內容進行破譯。

二、中國空軍為何使用圖-154改裝電子偵察機

其實早在蘇聯解體後,因為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有了大的變化,而我國空軍的作戰對手和作戰方向發生了改變,這也導致了我國軍隊原本面對的北方大規模坦克集群轉變成了太平洋方面的航母編隊。

這就對我國軍隊的偵查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面臨的威脅方所擁有的電子設備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所以我國軍隊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才能有效的對其偵察、與之對抗。

但是當時我國能夠提供給空軍作為空中電子戰飛機的型號有限,其實只有運-8運輸機這一種,而且這種中型飛機平台與空軍需求相差甚遠。但此時我國民航卻從俄羅斯開始引進圖-154型作為替代波音和空客作為客機使用。

這一批稱為圖-154M型的客機,主要更換了推力更大、更省油的D-30KP渦扇發動機,又重新設計了水平尾翼,並且擴大了機尾進氣口。

但是即便如此,圖-154M在當時也只相當於波音727的水平,卻整體指標落後西方新一代客機。但對於我國空軍來說,卻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大型空中電子戰飛機改裝平台,相當寬敞的內部空間可以裝備更多的電子戰系統,而且還擁有遠超運-8的超大航程。

我國空軍使用圖-154M改裝的電子戰飛機型號為圖-154MD,這型飛機座位我國空軍具備的第一種中和電子情報偵察能力和信號情報偵察飛機,採用了當時我國最先進的偵查系統,並通過流行的「匯流排」結構連接形成同一網路。並且可以把獲得的信號通過數據鏈實時、快速傳遞給後方,對於快速移動的目標偵察具有相當大的用處。

三、對圖-154MD的升級和使用運-20新平台

在本世紀初,我國空軍對圖-154MD電子情報飛機進行了改裝,主要是在機腹增加一個獨木船狀的天線整流罩,裡面可以容納的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原來的電子偵察系統天線被集中在機尾。

從天線整流罩的長度和機身的比例來看,它的天線長度接近8米,從相關圖片來看,則由四段相控陣開槽波導組成,這樣就可以實現對飛機兩側垂直方向120度的覆蓋。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圖-154MD電子情報飛機可以在己方邊境一側向對方縱深內的各種軍事目標進行探測、精確成像,並且具備一定的識別真假能力。

而且圖-154MD還具備光學偵察系統。在機腹整流罩附近就可以看到光學窗口,雖然雷達探測距離遠,但是雷達波束卻容易被對方探測,而且解析度低。

這就令光學偵察系統變得不可或缺,特別是探測小目標和掠海飛躍目標時,不會因為雷達波被海面雜波干擾而丟失目標。這樣一來新升級改進的圖-154MD電子偵察機就具備了電子偵察能力、雷達探測能力和光學成像的綜合探測能力,實力增長相當大。

圖-154MD電子偵察機提高了我國空軍對信號情報的偵察能力,配備的偵察電子設備多、一次飛行可以偵察相當大面積區域、獲取大量的多種情報、快速而不用抵近目標偵察的能力,都是我國軍隊的力量倍增器。

可是圖-154MD是使用進口俄羅斯的整機,我國沒有原始設計資料,也就無法徹底摸透該機的結構和線路規劃,在改進時不可避免的遇到不可繞過的限制。

這也是圖-154MD沒有採用類似美國RC-135一樣的大型側面天線陣列,雖然我國在這方面的天線陣列技術走在世界前端,但就是因為沒有詳細資料無法進行整合改進。該機還有不少零部件需要進口,我國沒有生產授權從而無法進行自行製造和替換。

這樣大型和重要的空中平台受制於人,這不是我國軍隊建設的風格。

於是近年來我國採用運-8和運-9平台改裝了「高新」系列特種飛機,這其中不乏電子偵察機、電子戰機等專用機種。但是,運-8和運-9平台還是過小,這也是目前「高新」系列主要是作為新技術驗證和試驗的原因。

具體實戰中,我國還是需要把已經服役的運-20平台進行改裝,來製造新一代空中電子偵察、電子戰機。

運-20龐大的機體和內部空間,可以充分安裝多種新型電子裝備;而自主研製的好處就是可以任意融合我國自行設計的大型側面天線陣列。這樣必將為我國軍隊建設提供可靠的空中電子對抗和偵察平台。

4. 圖154戰略轟炸機參數

圖-154是運輸機,不是轟炸機,也沒被改裝成轟炸機過,圖-154一般用於民航我國曾有大量圖-154服役,退役後被空軍接收被改裝成電子偵察機。

5. 中國的電子戰飛機

解放軍的空中電子戰力量一直是一個迷團,目前確信存在的大型電子戰飛機包括轟電-5、轟電-6,以及部分運輸機的改型,但具體情況均不詳。據信最精銳的型號為圖-154MD電子戰飛機。據外電報道,95年初解放軍空軍將兩架圖-154M客機改進為電子戰空中平台。右圖為圖-154客機。這兩架電子戰型號從外觀上看加裝了多個雷達罩、天線和電子戰設備。傳聞兩機開始均以北京南苑機場為基地,之後圖-154MD的數量增加至6架,部署在南京軍區。蘇聯/俄羅斯的圖-154也有電子戰型號,與解放軍圖-154MD是否有關聯則不得而知。

點擊查看圖-154視頻資料:客機降落

圖-154(TU-154)客機是俄羅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的三發中程客機,用以替代圖-104、伊爾-18等早期噴氣客機,兼作運輸用途。1966年春開始設計,1968年初在莫斯科附近的儒科夫基工廠進行地面滑行試驗,1968年10月14日首次試飛。共有6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機用於試飛,從第7架開始交付蘇聯民航局使用。1971年處蘇聯民航局所接受的第一架圖-154進行初步驗證飛行和機務人員訓練飛行,同年5月開始郵件和貨物運輸。至1992年9月,已生產各型圖-154約1000架,現在還在繼續生產。大部分由蘇聯民航使用。國外用戶有: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古巴、波蘭、敘利亞和中國等。目前中國的圖-154客機主要集中在聯航公司手中,由於改進為電子偵察機,其地位非常重要。

關於我國圖-154MD上的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的資料是保密的,但可以通過一些公開信息進行推測。合成孔徑雷達在我國高新科技863工程中竟然佔了兩個席位,可見其作用之大和用途之廣。這兩個項目分別為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和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實際上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平台部分作為星載平台的試驗品,當然也有獨立發展的重大意義。1994年8月,機載實時數字成像處理器通過鑒定,標志著我國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技術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並於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6. 幾架圖154電子偵察機

圖154就是民航退役的飛機後來空軍接受了,改裝變成偵察機,目前數量還沒公布,至少一家

7. 圖-154偵察機的介紹

圖-154偵察機(英語:Tu-154 Electronic Intelligence Aircraft)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蘇聯售予的圖-154客機M型(英語:Tu-154M Airliner)的基礎上研製的電子戰偵察機,正式代號為圖-154MD。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圖-154MD從外觀上看加裝了多個雷達罩、天線和電子戰設備,裝備了一部合成孔徑雷達系統,該系統與美國空軍E-8「聯合星」聯合監視及目標攻擊雷達系統相似。一個這樣的雷達系統能夠明顯的提升中國空軍的作戰飛機在一場進攻性空中戰役中的作戰效率。

8. 圖-154偵察機的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推測)機組人員3-4人系統人員未知機長48.0米翼展37.55米翼面積201.5平方米高度11.4米最大起飛重量104,000公斤空重55300千克最大速度950公里每小時基本航程5280公里最大航程6,600公里實用升限12100米動力3×Soloviev D-30KU-154 渦輪扇發動機 推力3×104千牛頓 最大燃油量49700升

9. 圖-154偵察機的服役事件

2013年11月16日和17日,圖-154偵察機B-4015號機連續兩天飛抵釣魚島以北約150公里的空域。航空自衛隊戰斗機緊急升空應對。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圖-154此次飛行是為宣示中方主權、展現維護釣魚島安全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透露了我方維權的新手段。
2014年3月11日,為加大馬航失聯客機搜救工作力度,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國空軍3月11日10時緊急出動2架軍用飛機,從三亞鳳凰機場起飛,赴馬航失聯海域執行搜救任務。北京時間11日15時41分越南航空搜救指揮所表示,越南已經允許中國TU154飛機進入越南領空搜尋馬航失聯飛機。

10. 圖-154偵察機的偵察系統

圖-154偵察系統分別是RON SAR合成孔徑雷達、RADUGA紅外成像系統和電視攝影系統。電視系統解析度達到0.3米。合成孔徑成像作業高度在12000~500米,解像度3×3米。紅外成像作業高度3000-1500米,解像度0.5米。其中電視成像系統還包括側視電視攝影機。這充分應證了以機載平台作為星載平台的試驗品的做法。為配合這一偵察系統,高空間解析度CCD數字相機也在緊張研製中。數字掃描圖像得到的大比例尺成圖,將具有重大實用價值。
機載合成孔徑偵察系統主要由信息獲取子系統,信息處理子系統和應用子系統三部分組成。信息獲取子系統類似於國際流行配置,主要是由紅外、可見光、合成孔徑雷達感測器組成。具體到國產系統上,則分別為128通道的成像光譜儀、244通道的CCD成像光譜儀、高空間解析度的CCD航空相機、具有三維信息獲取能力的三維成像儀以及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一共5個偵察系統和手段。實用的、可運行的對地觀測系統按規劃在2000年的下半年完成,與圖-154偵察機服役時間相符。2000年12月,該系統已通過對北京中關村地區的遙感成像試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立即投入實用的能力。圖-154偵察機在2001年初已經可以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