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穆罕默德是誰
穆斯林公認的伊斯蘭教的先知,伊斯蘭教的觀點是:穆罕默德不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而是正道的復興者,他只是接受真主的啟示而傳播伊斯蘭教,中國的穆斯林普遍尊稱為穆聖。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詞來自賽拉目,是和平和順從的意思。 按傳統的穆斯林傳記他約於570年出生於麥加,632年6月8日逝世於麥地那。穆罕默德(福安)是人類最後一位先知。
㈡ 穆罕默德是什麼意思啊
穆罕默德 是阿拉伯語,字面意思是受到贊美的人, 穆罕默德本人是阿拉伯人,是伊斯蘭教的建立者,是造物主在人間選擇的使者,傳達造物主的信息。
1.穆罕默德
〔美〕邁克爾·H·哈特 著 蘇世軍 周宇 譯
公元 570~公元631
我把穆罕默德排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首,一些讀者可能會感到意外,或提出疑問,但是他確實是在宗教和非宗教領域內都取得了無比輝煌成就的唯一的歷史人物。
伊斯蘭真相及其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關鍵詞: 伊斯蘭真相 世界 影響
伊斯蘭真相及其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自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後,西方國家對伊斯蘭教發動強大的反宣傳,西方國家的穆斯林處境非常困難,隨時都會無緣無故地遭到指控和辱罵。為了抵制西方的反伊斯蘭宣傳,最近在約旦召開了題為「伊斯蘭真相及其對當今世界的影響」國際會議,世界數個國家的學者和思想家們出席了會議,就伊斯蘭面臨的挑戰、穆斯林的未來和團結等重大問題進行了研究。
出席此次會議的有來自俄羅斯、美國、德國、英國和印度的非穆斯林代表,以及世界20多個國家的135名穆斯林學者。自911事件後,許多人們對伊斯蘭教產生了誤解,並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伊斯蘭教的真相是什麼?難道具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且曾創造輝煌文明的伊斯蘭教是產生暴力的根源嗎?我們用事實來回答這些問題,因為事實勝於雄辯。首先讓我們來研究在世界各地發生的暴力沖突,看一下產生暴力事件的根源究竟在哪裡?梵蒂岡阿拉伯-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庫扎拜勒達說:「在1999年,世界各地共有62個地區發生暴力沖突,但到了2005年,暴力沖突的地區增加到124個。」
這么多的地區發生暴力和流血沖突,難道可以說這些沖突都與伊斯蘭教有聯系嗎?只要我們對暴力沖突進行深入研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產生暴力沖突的根源是列強的霸權和單邊主義政策,這些暴力和流血沖突都是列強以各種借口在世界各地尋求非法利益而引起的。西方列強為了維護自己在全球的非法利益,有時在各民族之間挑起紛爭和戰爭,有時以民主和自由為借口向它國發動軍事侵略,屠殺無辜百姓。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發生在非洲的暴力沖突。眾所周知,非洲國家的暴力沖突與伊斯蘭教沒有任何聯系,完全是列強為了掠奪資源而挑起的。
伊斯蘭教是一個熱愛和平、倡導公正、主張人類和睦相處的宗教,伊斯蘭反對強權,反對侵略與壓迫。正因為伊斯蘭教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妨礙了西方列強的霸權陰謀,所以,西方國家牽強附會地把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暴力沖突與伊斯蘭教拉扯在一起,企圖破壞伊斯蘭教的國際形象,阻止伊斯蘭教在全球的傳播與發展。任何宗教,尤其是天啟宗教追求的都是和平與友愛。正如梵蒂岡一位官員說,如果沒有天啟宗教傳播道德和人性價值觀;如果不是天啟宗教阻止戰爭和流血,那麼世界將會變成弱肉強食的地獄,人類將會因物質利益而發生沖突、戰爭和廝殺。
伊斯蘭教自一開始就建立在理性和法制的基礎之上,所以,伊斯蘭教的一切規定都是符合邏輯和理性的。伊斯蘭教堅決反對暴力、愚昧和欺壓,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由於伊斯蘭教的一切法律源於創造宇宙的大能的安拉,所以,伊斯蘭法是最完美的法律,如果認真執行伊斯蘭法,人類社會將充滿友愛、和諧和公正。伊斯蘭教宣傳的對象是整個人類,伊斯蘭教的目的是鏟除不義,宣揚真理,主持正義,所以,伊斯蘭教最符合人的本性,也最適合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伊斯蘭教主張,既不欺壓人,也不接受欺壓。伊斯蘭教要求人們援助那些愛壓迫的人們擺脫欺壓與暴虐,以便讓所有的人都能夠享有自由和生存權。《古蘭經》第30章第30節經文說:「你應當趨向正教,(並謹守)真主所賦予人的本性。真主所創造的,是不容變更的;這才是正教,但人們不半不知道。」
伊斯蘭革命領袖大阿亞圖拉哈梅內伊對伊斯蘭教進行了論述,他說,伊斯蘭教是公正、自由和使人類獲得今後兩世成功的宗教,是符合理性和科學的先進宗教。伊斯蘭教是重視生活的宗教,伊斯蘭教認為,沒有尊嚴和自由的生活如同行屍走肉。伊斯蘭教堅決維護人類的尊嚴和權力,凡是聲稱伊斯蘭教反對人權和現代化的人,的確是在褻瀆伊斯蘭教。西方列強歪曲伊斯蘭教的目的是企圖破壞伊斯蘭的國際形象,從而控制整個伊斯蘭國家。
一位約旦學者在伊斯蘭真相及其對當今世界的影響大會上說,某些恐怖主義分子打著伊斯蘭教的旗幟,從事恐怖活動,給伊斯蘭教抹黑,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任何恐怖行徑都是與伊斯蘭教背道而馳的,伊斯蘭教與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動沒有任何聯系。他呼籲伊斯蘭各學派加強團結,攜手共進。他說,伊斯蘭教中雖然存在不同的學派,但所有學派在宗教原則問題上是一致的,其分歧大多體現在細枝末節,所以,伊斯蘭各學派完全可以求同存異,加強團結,增進了解與認識,阻止某些愚昧無知的人打著伊斯蘭教的旗幟從事恐怖主義活動。
伊朗伊斯蘭學派團結大會秘書阿亞圖拉塔斯赫里在會上發言指出,伊斯蘭教是一個尋求公正的宗教,安拉把伊斯蘭民族稱為中庸的民族。阿亞圖拉塔斯赫里嚴厲譴責以色列政權對巴勒斯坦人民的侵略與欺壓,他說,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運動是正義的,是合法的,而不是象西方國家所說的那樣是恐怖主義行動。巴勒斯坦人民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和生命財產而抵抗以色列政權的侵略的。真正的恐怖主義是以色列政權,而非巴勒斯坦穆斯林。阿亞圖拉塔斯赫里還認為,任何屠殺無辜的罪惡行徑都是與伊斯蘭教背道而馳,是伊斯蘭教和教法學家所摒棄的。
婦女一直是西方列強用來反對伊斯蘭的一個工具,西方列強指控伊斯蘭教破壞婦女的權力。而事實並非如此,伊斯蘭教特別重視婦女的社會地位。伊斯蘭是根據婦女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徵來制定相關法律的,其目的是開發婦女的潛能,維護她們的尊嚴和權力。就此,孟加拉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薩迪格指出,只要研究過伊斯蘭教的人都知道,伊斯蘭特別重視人權,伊斯蘭教早在1400多年前就提出了男女平等,而且有許多《古蘭經》經文和聖訓都強調要尊重婦女。
摩洛哥國王前顧問阿布篤·哈迪·本·塔利布說,伊斯蘭教對婦女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其它宗教對婦女給予的重視。所以,在歷史上穆斯林婦女對促進社會的發展和建設健康的家庭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約旦召開的伊斯蘭真相及其對當今世界的影響會議已經結束,會議發表了一項宣言,要求所有伊斯蘭學派加強團結,共同努力排除列強對伊斯蘭的指控和褻瀆。與此同時,伊斯蘭世界各國穆夫提如伊拉克什葉派領導人阿亞圖拉希斯塔尼、埃及穆夫提等共同做出一項教法判決,要求伊斯蘭各學派不要互相詆毀,不要互相指責對方為叛教。與此同時,呼籲世界穆斯林聲援巴勒斯坦人民,維護伊斯蘭教的第一朝向古都斯清真寺。
穆罕默德出身貧寒。他創立和傳播了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是一位極有魔力的政治領袖。在他死後十三個世紀後的今天,他的影響仍然強烈而巨大。
本書中的大多數人物都具有這樣的優越條件:他們生長在文明的中心,即文化發達、政治強大的國家裡。但是穆罕默德卻於570年出生在阿拉伯南部的麥加市,當時世界的一個落後地區,遠離貿易、藝術和文化的中心。他六歲就成了孤兒,是在惡劣的環境下長大的,伊斯蘭傳說告訴我們,他目不識丁,25歲時和一個富孀結了婚,經濟狀況才得以改善。然而在他年近四十的時候,還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他是一個非凡的人物。
阿拉伯人大多數是異教徒,他們信仰許多神。但是在麥加卻有少數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穆罕默德無疑就是在他們那裡了解到有一個主宰整個宇宙的獨一無二的萬能者——主神。到了四十歲,穆罕默德確信這個獨一無二、當真存在的主神(安拉)在同他講話,選中了他去傳播真實的信仰。
前三年,他只是向親朋密友宣講教義。隨後約在613年,他開始向公眾宣講教義。由於他逐漸贏得了皈依宗教者的心,麥加當局終於認識到他是一個危險而討厭的人物。622年穆罕默德由於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問題,就逃到了距麥加以北約二百英里的一個城市——麥地那。他在那兒被予以一個有很大政治權力的職位。
這一出逃,人稱為回教紀元,是這位先知一生的轉折點。在麥加他的追隨者不多,但在麥地那卻迅速增多,很快他就獲得了一個獨裁者實際上所具有的影響。之後幾年中,隨著穆罕默德追隨者的迅速增多,麥地那和麥加之間展開了一系列的戰爭。這場戰爭於630年結束,穆罕默德以征服者的身份凱旋迴到了麥加。穆罕默德於632年去逝,當時他已是整個南阿拉伯的強有力的統治者。
阿拉伯貝多因部落的人們享有強悍勇士的名譽。但是由於人口少,再加上內部四分五裂,互相殘殺,因此他們顯然不是位於北部農墾區請王國眾多軍隊的對手。但是這個寡少的阿拉伯部隊,在穆罕默德的統一指揮下,在只有一個真主的這個強烈的信念鼓舞下,開始了人類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絕的一系列進攻戰之一。阿拉伯東北瀕臨薩珊王朝的新波斯大帝國,西北面臨拜占庭,即位於君士坦丁堡中部的東羅馬帝國。從數量上來看,阿拉伯強弱勝負已判定,然而在戰場上,深受鼓舞的阿拉伯人迅速征服了美索不達尼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642年經過激烈的角逐,從拜占庭手中奪取了埃及,而波斯軍隊在637年和642年卡迪西亞戰役和尼哈文得戰役中均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些重大勝利是在穆罕默德的親密朋友和直接接班人阿布·伯克爾和歐麥爾指揮下取得的。雖然取得了這些重大的勝利,但並不標志著阿拉伯擴張的結束。711年阿拉伯各軍以卷席之勢從北非一直橫掃到大西洋海岸,隨後又進軍北路,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徹底征服了在西班牙的西哥德王國。
乍看起來伊斯蘭教徒會征服整個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但是在732年一支深入法國中部的伊斯蘭部隊最終在著名的圖爾戰役中被法蘭克人擊敗。貝多因部落在穆罕默德的話鼓舞之下,經過不到百年的艱苦奮戰,創建了一個北起印度邊界南至大西洋海岸的帝國——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最大帝國。在部隊所克之處,人們都紛紛改變信仰,最終皈依伊斯蘭教。
但是並非這些勝利都具有永久性。波斯人雖然也皈依穆罕默德教,但是自那時起就從阿拉伯人的統治下獲得了獨立。在西班牙,連綿七百多年的戰爭終於使基督教徒征服了整個半島。但是兩個古代文明的搖籃——美索不達尼亞和埃及,仍同整個北非海岸地區一樣屬於阿拉伯地區。新教在許多世紀中不斷四處傳播,遠遠超出了原來伊斯蘭教所征服的疆界。目前它在非洲和中亞有數以千萬計的信徒,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印度尼西亞甚至還要多些。在印度尼西亞,新教是一個統一的因素,但是在印度次大陸,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間的斗爭仍是統一的一個主要障礙。
那麼人們應該怎樣估價穆罕默德對人類歷史的整個影響呢?與所有的宗教一樣,伊斯蘭教對其信徒的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
正是由於這種原因,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創立者都在本書中佔有突出地位。既然基督教徒比伊斯蘭教徒大約多一倍,把穆罕默德排在耶穌之前乍看起來會使人出乎意料。做出這一決定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穆罕默德對伊斯蘭教比耶穌對基督教的創立與發展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雖然耶穌創造了基督教的主要倫理道德准則(就與猶太教不同而論),但是聖·保羅是基督教神學的主要創立者,使異教徒改信基督教的主要功勞者和《新約》的主要作者。
穆罕默德不僅創立了伊斯蘭教神學而且還創立了伊斯蘭教倫理道德准則。此外,他在使異教徒改信新教和創立伊斯蘭教方面都起了關鍵的作用,他還是伊斯蘭聖經《可蘭經》的作者,該部經書收集了他的洞察世界所得的一些結果,他自信這些結果是真主直接向他展示出來的。其中主要的語錄穆罕默德在世期間就在不同程度上如實地記錄下來,並在他死後不久由權威人士整理成冊。因此《可蘭經》近似地代表了穆罕默德的思想和主張,其中有許多都是他的原話。但卻沒有一部記載匯編得如此詳細的耶穌語錄。既然《可蘭經》對伊斯蘭教徒的重要性至少可以與《聖經》對基督教徒的重要性相媲美,穆罕默德通過《可蘭經》所產生的影響也就是巨大的。也許相對來說穆罕默德對伊斯蘭教的影響比耶穌和聖·保羅對基督教徒兩人合起來的影響還要大些。這樣僅從宗教的角度來看,穆罕默德對人類史的影響比耶穌也是不相上下的。
況且穆罕默德不僅僅是宗教領袖而且還是非宗教領袖。事實上就阿拉伯征服活動所帶來的巨大勢力而論,他可算是一位超越時間限制的最有影響的政治領袖。
人們也許會認為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無個別的政治領袖指引也同樣會發生。例如,即使西蒙·包利瓦不曾存活於世,南美洲殖民地也會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獲得獨立。但是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動就與此不同了。在穆罕默德以前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形,因而就沒有理由認為沒有他征服也會取得成功。」在人類史上唯一可以與此征服活動相比擬的是13世紀蒙古主要靠成吉思汗的影響而進行的征服,其征服活動雖比阿拉伯人所進行的更為廣泛,但未能持久。今天蒙古族所佔據的唯一領土還是在成吉思汗之前他們所佔有的領土。
但是阿拉伯族的征服活動就大不相同了。從伊拉克到摩洛哥有一連串的阿拉伯國家,他們不僅為有共同信仰伊斯蘭教而團結在一起,而且為有相同的阿拉伯語言、歷史和文化而相連在一起。在伊斯蘭教中,《可蘭經》的向心作用及其用阿拉伯語寫成的事實,或許是使阿拉伯語沒有分裂成為互不相通的方言的原因,這在長達1300年的動亂期間是有可能發生的。這些阿拉伯國家之間當然存在差別和分歧,而且是很大的差別和分歧,但是某種程度上的分裂不能使我們一概不考慮至今尚存的重要的團結因素。例如,伊朗和印尼都是石油國,並且都信伊斯蘭教,卻都沒有參加1973——1974年冬季的石油禁運活動。可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也只有阿拉伯國家,才參加了那次禁運活動,這決不是偶然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17世紀阿拉伯民族的征服活動時至今日在人類史上仍起著重要的作用。就是穆罕默德的這種無與倫比的宗教和非宗教方面的雙重影響,才使人們認為他是人類史上唯一最有影響的人物。
㈢ 穆罕默德是個怎樣的人
伊斯蘭教的創立者是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在阿拉伯語意為「聲望很高的人」。他大約出生在570年,是一個遺腹子。在他6歲時,母親阿米娜死於從麥地那返回麥加的歸途中。他從小就由祖父阿布杜·穆塔里和叔父阿布·塔裡布撫育長大。穆罕默德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從小就從事牧羊等力所能及的勞動。
穆罕默德12歲時,跟隨叔父阿布·塔裡布隨一支商隊前往敘利亞,在回家的路上他偶遇了一位基督教隱士貝希拉,這位基督教隱士神奇地預言了穆罕默德的未來。
25歲時,穆罕穆德受雇於富孀海蒂澈·賓·胡韋利德,替她經辦商務。穆罕默德的精明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被穆罕默德的某種魅力深深吸引。為了自己的幸福,大膽的海蒂澈主動向穆罕默德求婚,那時,她已經年近40歲了。婚後,她為穆罕穆德生了四男兩女,其中兩個兒子夭折。
㈣ 穆罕默德是誰
㈤ 穆罕默德簡介
學者們眼中的至聖穆罕默德
經常在網上看到許多無知卻又自以為是的人發表一些對至聖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的謬論,類似把穆聖說所謂伊斯蘭教的創始人這一類都已不奇怪了,更有甚者,竟然誣蔑穆聖是盜用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經典、教義和傳說,篡改而成的伊斯蘭教,甚至還有更多讓我不堪看下去的詆毀,在心情激憤之下,我從網上找了這些歷代西方知名學者對穆聖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希望看到的穆斯林兄弟姐妹多轉載分享,以讓更多的非穆斯林對穆聖有更深的了解,希望至少能少再見到一些類似的無知的言論。
二十世紀中葉,法國的一個圖書俱樂部計劃出版一套偉人傳記,事先在讀者中作了一次民意測驗,詢向他們所希望列入這套叢書的偉人姓名。出乎預料,在大多數選票上赫然名列榜首的竟是穆罕默德。
美國的歷史學家邁克爾·哈特在他所著的《影響歷史的一百位名人排行榜》中,穆罕默德居首位, 他說:「我選擇穆罕默德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最有影響的人物,可能會使一些讀者感到驚奇,也會使另外一些讀者發生疑問,但他確實是歷史上在宗教和世俗兩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
無獨有偶,美國國際新聞雜志在20世紀70年代曾向一批有身份的讀者征詢答案:「怎樣才是一名偉大的領袖?綜觀歷史,誰能當此重任?」美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尤里斯·馬塞曼對這兩個問題作了以下回答:「一位偉大領袖必須起到三種重大作用:第一,為被領導者謀求福利;第二,建立一個令人們在其中能有安全感的社會組織;第三,提出一套使人們真誠信仰的思想體系。綜觀人類全部歷史,能完全起到以上三種作用的偉大領袖,只有穆罕默德一人。他或許就是一切時代最偉大的領袖」。
美國東方學家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寫道:「從來沒有任何宗教以如此迅速和直接的方式,實現如伊斯蘭教那樣的世界性影響和變化。而且,從來沒有一位新宗教的傳播者,作為他那個時代和民族的宗教領袖,像穆罕默德那樣完美。穆罕默德的個性和他的啟示,他的啟示和政治,他的政治和他的民族的文化發展,作為一個整體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伊斯蘭教的大廈里,以致必須統籌考慮它們相互交替的影響。就是現在,如果我們不依據伊斯蘭教藉以產生和取得統治地位的社會背景,也不可能正確說明穆罕默德的歷史作用以及對當時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
英國著名史學家斯密在他的《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一書中寫道:「穆罕默德是國王,也是教皇。但他是一個沒有以教皇自居的教皇,是一個沒有軍隊的國王,既沒有常備軍,也沒有護衛隊;既沒有王宮,也沒有固定的稅收,倘若有人說他是借神權統治的話,那麼穆罕默德便是這樣的人。因為上帝賦予他一切權柄,既不需要證書,也不需要維護者。」�休慈斯在《伊斯蘭辭典》中寫道:「穆罕默德是歷史中絕無僅有的三重創立者,他創立了一個民族,一個帝國和一個宗教。他自己是個文盲,既不能讀書,也不會寫字。但他卻帶來了一部經典,既是詩篇,又是經典,也是祈禱書,直到今天,還被五分之一的人類所崇敬,被視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跡。穆罕默德說,這是永恆的奇跡。它的確是一種奇跡。」
近代英國史學界權威衛爾斯說:「穆罕默德在不足四分之一世紀的短時期內,便征服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大帝國——波斯和羅馬,把歷史顛倒過來,同時,他又駕馭了定居於炎熱的沙漠、以英勇大膽和守舊著稱的民族—連羅馬帝國都無能戰勝的阿拉伯民族。既是這樣,誰還懷疑穆罕默德顯示神跡,藉以戰勝敵人的力量是來自上帝的呢?」
德國史學家狄更斯博士在他的名著《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及其對歐洲文化的影響》一書中寫道:「穆罕默德已經把他的族人從企圖滅亡他們的惡魔手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他已經把他們從兩族互相仇殺的災難中解放出來。這種成功的創舉,過去即使可能,也沒有人敢嘗試。穆罕默德將無數個部落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民族,他灌輸給他們的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大無畏的精神,這兩種力量,不僅使他們擺脫了外來的一切束縛和壓迫,而且還使他們成為一個名聲顯赫的偉大民族。這種近乎奇跡的功勛,彷彿是在他們身上潛伏著一種天才,讓他們去創造歷史。它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深刻難忘的印象,並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開辟一個新紀元。」狄更斯博士又寫道:「現在我們不得不問一問自己,什麼因素使穆罕默德能發揮這樣非凡的優勢?他在與阿拉伯人交往的過程中,在極短的時期內,獲得如此極不尋常的成功——全體阿拉伯人都服從他的意志。 「他自己是一個阿拉伯人,他的確不是一個詩人。他從來也不曾希望自己是一個詩人。但,代替詩人天才的是他那具有天賦的、動人心弦、氣勢磅礴的雄辯才能。這種雄辯才能是以真誠的宗教感情為後盾,它比任何創作的詩詞更能深刻地感動著貝杜因人,況且,他自己又是一個勇敢的人,這更加有助於阿拉伯人對他的信仰。因為勇敢、大膽、剛毅、果斷在阿拉伯人看來是最高貴的品質。同時,他又提倡民主平等,這也是與阿拉伯人意氣相投的,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他常常拒絕人們對他的特殊敬仰(個人崇拜),他只希望別人把他當作他們同胞中的一份子看待,他不願別人以『他有神通力』來尊敬他,也不願利用機會讓別人給他一個『奇跡創造者』的聲望。當阿拉伯人要求他顯示奇跡證實他的神聖使命時,他便簡單的答復:『奇跡便是真主的啟示』,他不過是為真主服務的工具而已。 「他對任何人都是和藹可親,他看病人,他親自為亡人舉行葬禮,這都是由於他平素寬厚待人與天性無限仁慈的緣故。」「他的庄嚴儀表配合著他那雙不可思議的炯炯有神的眼神,使得每個接近他的人都肅然起敬。同樣的特徵也明顯地表現在他的聖訓中。聖訓對每個人都是簡明易懂的,他對每個人都是用這種方法談話。」 「他頒布了許多禁令,這些被禁止的事,在過去已危害了阿拉伯人的生命,兩族互相仇殺與殺嬰兒的惡習被永遠禁止了,賭博、高利貸和飲酒也被嚴格地禁止,原先拜偶像的一切形跡也被消滅,許多法律的條文都反對虐待奴隸,縱然不能完全鏟除奴隸制,至少已經為改善奴隸生活,並於最後消滅奴隸制鋪平了道路。」 「一般說來,穆罕默德是寬大而溫厚的,他只是對那些企圖消滅伊斯蘭的人們採取嚴厲制裁。至於他自己,即使在發怒時,也是溫和而可以剋制的,這點明顯地表現在征服麥加後,他對勁敵的態度上。」
法國政治家兼史學家馬塞爾·佩魯東在他的名著《馬格裡布通史》一書中寫道:「當穆罕默德以勝利者的身份進入麥加時,他本可以對古萊什人進行一次正當的報復,可以因他們是偶像崇拜者和長期為敵而予以懲罰。但是,他卻同他的助手們意見相反,同當時的習俗相反。他寬恕了他們,只想到要感化他們,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輔助者。無疑,這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然而,這也是他生性仁慈的不容置辯的證明。他雖然已經是一個顯要人物了,但是,他是從苦難生活中過來的人,他卻像父親一般地愛他的人民,他知道他們的缺點,耐心地考慮著可能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在那樣變化無窮、動搖不定的環境中,在那些既是貪污腐化者,又是貪污腐化的受害者的阿拉伯中間,他這個阿拉伯人卻堅定而又廉潔,他從未喪失過他的威信,他是一個極有禮貌的人。」 「穆罕默德用革命方式改善了阿拉伯婦女的命運。在他以前,唯一的一條律例是:男人可以隨心所欲,在任何情況,不管男人怎樣作為,都被認為是無可非議的。尊為立法者的穆罕默德把合法的妻子限制為四個。他規定了丈夫對每一個妻子的義務——公平、幫助、愛悅和養育。他曾提出,每個家庭要保留一部分財產以便在丈夫死亡時,分給每一個妻子。他使得人們對母親更加敬重,他取消了阿拉伯人古老習俗中單方面可以離婚的最壞規定。『上帝所倡導的只是:他最喜愛的莫過於解放奴隸,最憎惡的莫過於離婚。」
英國政治家兼史學家希提在《阿拉伯簡史》一書中這樣寫道:「穆罕默德是孤兒出身,自幼貧苦,因此他所制定的法律特別照顧孤兒、奴隸和被欺壓者。」 「穆罕默德在極顯赫的時代,仍過著默默無聞時代的那種艱苦樸素的生活,居住在泥土築成的只有幾個房間的一所小房子里。前面有一個院落和一道圍牆,像現代阿拉伯的舊式房子一樣。常常有人看見他在家裡補綴自己的衣服,他的人民隨時都可以到他那裡去訪問他。」
大馬士革教區牧師法爾西教授說:「穆罕默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以後的時代沒有出現過象他這樣的人物,他傳來的宗教是盡善盡美的。 「穆罕默德確實把四千個科學方面、社會方面和法律方面的問題,寄存在他的純潔的教律中,任何一個公正的法學家都會承認他奉上帝的名義召喚人們信仰的這種教律的優越性,因為它是合乎科學邏輯,是適合改進社會制度的。」 「穆罕默德確是世界上空前絕後的大偉人,因為他確已將一個散漫無紀的阿拉伯民族統一起來了,使他們成長為著名於世的一神論民族,他將一個偉大的宗教帶來給他們,對他們規定了權利和義務,並列舉了彼此互相交往的原則,它比世界上任何一種憲法都進步、都完善。」
英國大哲學家卡萊爾在《論英雄先知》一文中寫道:「穆罕默德是一位英雄的先知,自從他出現在阿拉伯半島上,看吧!無人注意的,變成世界聞名的了;微小的,變成世界上最偉大的了。」
英國史學家斯密在他的《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一書中又寫道:「穆罕默德從他的事業開始時起,直到他生命終結,只用了一個稱呼他的稱號—上帝的真正使者。將來有一個時代必將到來,在這個時代里,最進步的哲學家和最虔誠的基督徒都甘願用這個稱號向他致敬誠服。」
英國著名詩人威廉·米勒說:「穆罕默德以言辭明白及宗教簡易見稱,他所完成的事業,為理智驚詫,歷史上找不出像他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喚醒人心、復活仁義,提高道德的維新家。」
英國大哲學家卡萊爾在《英雄與英雄崇拜》一書中又寫道「我愛穆罕默德,因為他沒有虛飾與做作的性格,他是一個曠野中的自助的人,他沒有賣弄的誇耀,也沒有過分的謙恭,他穿著自己補綴的衣服,用簡明的言辭和羅馬皇帝與波斯皇帝談話,他向他們指導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所應做的事。穆罕默德是最偉大的先知,他是和平的創始人。」
法國大詩人拉馬丁在《西方學者眼光中的穆聖》一文中寫道:「穆罕默德的生活便是參悟、思考、奮斗,他指責族人的虛偽、無知、荒唐,而他自己卻聰明、大膽、豪爽,他在仇敵中間教化了二十三年,受盡了譏笑和諷剌,但他卻努力於傳達自己的使命,熱心宣傳他的教化,他確信最後必然勝利。因此,他注意天命的宣揚和伊斯蘭信條教律的創設。果然,在他逝世後不久,伊斯蘭教丕熾丕昌,他所表現的一切,都足以證明他毫無欺騙與虛偽.「穆罕默德是一位哲學家、雄辯家、立法家、軍事家和思想的解放者,他曾在地上創建了二十個王朝,在天上開辟了精神的寄託所,具備這些優點的這位先知,若把他放在人類的天平上,誰比他更偉大呢?除了這位完人外,誰能達到這樣超絕的境地呢?」
「他是個孤兒,在他的成長中,富有憐憫心,疼愛貧苦人、孤寡、奴隸和不幸的人。二十歲時,他經商很成功,後來被一位富有的寡婦商人僱傭,為她率領一個遠行的駱駝商隊。在他二十五歲時,他的僱主為他的誠實著迷,向他求婚。新娘比他年長十五歲,結婚後成為貞潔的妻子,與忠實的丈夫歡度一生。」 《伊斯蘭:被誤解的宗教》,作者James Michener。
啊!在那位荒漠之子的心靈深處,透過他的黑色眼睛和敞開的胸懷,證明他的誠實,他沒有任何野心。一個偉大而沉默的男子,天公要他誠實,委任他特殊的使命。當時所有的人,只知循規蹈矩恪守傳統,在道聽途說的神話中得到精神滿足,而他,與眾不同,拋棄了傳統的禮儀和虛假的掩蓋,孤身一人,說出了心裡話,與現實對抗。從他身上噴發出天地造化的無窮威力,雷霆萬鈞,而又光彩奪目。他向公眾昭示了天地造化的奧秘事實,一掃傳統的道聽途說的神話,他直截了當地呼喊:『就是我! 在這里!』 神聖的天公的意欲,命令他說出真理。他的一切行為,表達了天公神靈的聲音。那個真理的聲音,人人都必須聆聽,舉世無雙,除此之外,都是從風中傳來的道聽途說,都不可靠。 」《英雄與歷史上的英雄崇拜》,作者Thomas Carlyle。
「肯定地說,他具備所有歷代列聖先知的兩個特點。他的慧眼所及,是造物主的真理,沒有其他人同他分享;他內心裡充滿了向世人展現這個真理的沖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心力。」《穆罕默德、佛祖與耶穌》,作者Dr Marcus Dods。
「穆罕默德人品高尚和行為端正的最強有力證明,是追隨他的早期伊斯蘭弟子們,他們都是他的知心朋友或家族親屬。這些人最了解他,知道他的底細,他的任何虛假行為和虛偽表現不可能瞞過這些最貼近的他的人。一個言行不一的人,外面一套,家裡一套,不論怎麼巧妙地喬裝打扮,也無法長期把自己偽裝起來。」《向穆罕默德古蘭經表示道歉》,作者John Davenport。
「為了維護他所宣傳的自由,他被迫作戰,參加戰斗,時勢造英雄,他成為軍事領袖。他雖然多次被迫上戰場迎敵,但是每次與敵人力量對比,人員與武器都是劣勢,甚至一與五之比,他卻出奇制勝多次獲得奇跡般的成功。」《伊斯蘭:被誤解的宗教》,作者James A Michener。
「他的偉大思想與他的簡朴生活形成鮮明對照,他處理公務平易近人,沒有任何華麗詞語的裝飾。當他身處王爺的位置上,還是他自己動手修補皮靴和粗毛外套,自己動手擠羊奶,打掃房間和生火做飯。他的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是蜜棗和清水,乳製品和蜂蜜是他的奢侈品。在長途跋涉的旅途中,他同下屬們分 享干糧。他勸導人們要仁慈,在他逝世時留下毫無分文的錢袋,就是他真心實意的最好證據。」《向穆罕默德和古蘭經表示道歉》,作者 Jonh Davenport。
「遠大的抱負,腳踏實地的行動和驚天動地的成就,這是檢驗偉人智慧的三個要點。根據這個標准,在近現代歷史上,還有哪個英雄敢同穆斯林相比?歷史書上記載了許多大英雄,他們的功績或者是指揮過一支強大的軍隊,或者制定過嚴厲的法律,或者建立過地域遼闊的帝國,僅此而已。他們的成就,就算作是歷史業績,只不過是物質性的實物存在,都在他們公德圓滿之後,與他們的軀體同歸於盡,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之中。這個人的成就,不僅建立了強大的軍隊、確定了嚴明的法制、奠定了龐大帝國的基礎,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他的忠實臣民,而且相傳幾十個朝代。更有甚者,他發起的世界運動,推倒了聖壇,鏟除了神像,掃除了宗教,改變了人的思維和信仰,洗滌了人的靈魂。他就憑借著一部經典的力量,其中每個字都是法律依據,他創造了一個世界民族,把不同的種族、語言和血統,都合並在一起。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精神帝國,在這個帝國之中,產生了無數的哲學家,演說家,傳教士,勇猛的武士,思想征服的學者,維系傳統不變者,以及二十多位王位繼承者。請允許我動問一下,不論從哪種標准檢驗偉人的智慧,還有誰能勝過穆罕默德?」《人類智慧的歷史》,作者Alphonse of Lamartine
他隨時准備為自己堅定的信仰從容就義,而跟隨他的那些靈魂高貴的人們,對他深信不疑,推崇他為領袖,理解他所宣布的終極目標。所有這一切,都 證實了他的完美人格,實實在在。如果假設他是一個江湖騙子,恐怕會給我們自己造成更多的自相矛盾,無法把事實解釋清楚,反而越抹越黑。不幸的是,天下所有的歷史偉人,唯獨穆罕默德沒有被西方人接受。如果我們真想理解穆罕默德,說真話,那麼,對他所宣傳的真理與完美的人格不僅應當老老實實地承認事實,而且也應當改正我們從老祖先那裡繼承來的錯誤。」《在麥加的穆罕默德》,作者W Montgomery Watt。
「憑我們凡人的眼力看不到穆罕默德的人格全貌,我們只能看到他的一部分。他留下的遺產多麼光彩奪目啊!我們看到,他是先知,是將軍,是國王,是武士,是商人,是宣教家,是哲學家,是政治家,是演說家,是社會改良家,是孤兒養育者,是奴隸袒護者,是婦女解放者,他又是公正的大法官,又是尊貴的聖人……。他所扮演的所有這些角色,他所展現的所有這些品行,構成了他無與倫比的英雄品質。」《穆罕默德:伊斯蘭的先知》,作者K S Ramakrisshna Rao。
「穆罕默德應當被稱為是人類的拯救者。我深信,假如有人能像他那樣主宰現代這個世界,他必將有能力解救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而且給世界帶來人們渴望的和平與幸福。」《真正的伊斯蘭》,作者George Bernard Shaw。
「凡是研究過那位阿拉伯先知的任何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對那位偉人表示敬佩,他知道向人們傳授的信息,對自己的生活也很清楚,因為他是萬靈主宰派遣到人間的一位使者。雖然我向你們提供的知識,在許多人看來很普通,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每次重讀這些資料時,都有新的感受,對這位阿拉伯偉大導師的新敬仰油然而生。」《穆罕默德的生平與教誨》,作者Dr Annie Besant。
㈥ 穆罕默德的個人簡介
先知穆罕默德生平簡介如下: 公元570年,古萊氏望族出身的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聖城麥加出生。 父名阿布頓拉,在其出生前3個月前去世;母名阿米娜,在其6歲時離世;穆罕默德8歲時,照顧他的祖父也去世了;此後他的伯父艾布托利布,一直撫養和照顧他四十多年。 成年後的穆罕默德素以誠信的美名,著稱於古萊氏人中間,人們都很敬佩和信服他。 穆罕默德25歲時成婚;40歲時奉安拉的啟示成為先知,開始宣傳伊斯蘭教。此後,他在故鄉麥加宣教十三年;由於當地古萊氏反對派的迫害,遷徙到後來成為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地的麥地那,在此地傳教十年;在此期間,伊斯蘭教傳遍了阿拉伯半島和鄰近地區。 先知穆罕默德於公元632年在麥地那逝世,終年63歲(太陰歷)。
㈦ 為什麼阿拉伯人的名字特別的長,而且很多叫穆罕默德的
阿拉伯人屬於阿拉伯民族,這是一個十分信仰宗教的民族,民族內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尤為盛行,幾乎每一位阿拉伯人都是一位宗教信徒。阿拉伯特別注重血統與家族,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數基數很大,而且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公認的先知,這也是阿拉伯人名字很長,且很多帶有穆罕默德的主要原因。
阿拉伯是一個十分傳統的國家,它的很多姓名文化都是由以前流傳下來的,並沒有發生多少改變,其對宗教的信仰在他們心中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格外的重視這些東西,這也是他們名字由來的原因。
㈧ 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 的創復興者,也是伊斯蘭 教徒(穆斯林)公認的伊 斯蘭教先知。中國的穆斯 林普遍尊稱之為「穆聖」 ,也被稱作「馬聖人」。 按傳統的穆斯林傳記他約 於570年出生於麥加,632 年6月8日逝世於麥地那。 穆罕默德不是伊斯 蘭教的創始人,而是正 道的復興者,他只是接受 真主的啟示而傳播伊斯蘭 教,中國的穆斯林普遍尊 稱為穆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㈨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阿拉伯語:محمّد,拉丁語:Muḥammad;約570年-632年6月8日),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 含意為:受到善良人們高度贊揚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政治家、宗教領袖,穆斯林認可的伊斯蘭先知,廣大穆斯林認為他是安拉派遣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伊斯蘭教教徒之間俗稱「穆聖」。享年63歲,葬於麥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