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三個階段
1、初始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這一階段農村人口占絕對優勢,生產力水平較低,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農村剩餘勞動力釋放緩慢。
2、中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0%~70%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破50%進而上升到70%左右。
3、後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這一階段也成為城市化穩定階段。
2城市化的特徵
在世界范圍內,已高度城市化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范圍內的人口流動進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經濟、社會可持續中心,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為新的世界中心。
1. 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單一工業化經濟及遠距離物流交換模式形成的通脹危機,利用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絕通脹危機而形成的新的無通脹危機的城市,是其第一特徵;
2. 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單純以經濟利益為前提,缺少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而形成的能源危機,利用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絕能源危機而形成的新的無能源危機的城市,是其第二特徵;
3. 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掠奪與人類共生的生物質資源,超出了人類的預期,城市隨經濟利益的驅使而無限擴大,掠奪了大量的可生產糧食的土地資源,使糧食形成了新的危機,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消除通脹危機、能源危機同時消除了糧食危機而形成的無糧食危機的城市為其第三特徵;
4. 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單純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犧牲了人類生存質量使養老和就業發生危機,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農事很好的解決了就業和養老問題而形成無養老就業危機的城市為其第四特徵;
5. 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燃燒化石能源形成的單一工業經濟而形成的人類無法在生存的氣候危機,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很好的解決了氣候危害而形成無氣候危機的城市為其第五特徵;
6. 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對水的無限制使用而形成的無水危機,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用水是原有城市水消耗的百分之一,從而解決由水消費而引起的水資源危機而形成的無水資源危機的城市為其第六特徵。
針對上述第一次城市化的歷史遺留而形成的多項危機,聯合國碳熵行動綱是世界二次城市化的綱領指南。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階層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圍地帶,這就是郊區城市化。
❷ 談談西安的城市化進程
通過對西安城市化過程的分析,得出50年來西安城市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停滯階段和穩步上升階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與國民經濟的增長基本同步,回歸分析表明:西安城市化水平與人均GDP的對數呈正比關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加速了城市化的推進。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與城市化水平呈正相關系。伴隨城市化的發展,出現了耕地面積減少及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雜訊污染等環境生態問題,通過對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生態問題分析,指出實現西安城市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❸ 城市化進程意味著什麼
農民的地越來越少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了
工作機會越來越多了,社會地位也越來越低了
讓農民參與和分享城市化進程——中國和諧城市化的關鍵所在
和諧城市化的關鍵:讓農民參與和分享城市化進程
黨中央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包含的內容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黨中央要求,進一步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全面性、系統性,善於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斷前進。
就總體而言,目前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僅相當於美國1892年(何傳啟,2005)。中國在城市化加速階段,社會隔閡嚴重、矛盾加劇。和諧城市化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1.加速城市化過程伴隨著劇烈的社會沖突,在此階段構建和諧社會是世界性難題;
2.當前中國的和諧城市化只能是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3.和諧城市化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博弈出來的;
4.與其強調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責任,不如加強對公民的救濟;
5.平衡變革的價值和保護的價值,抑制政績沖動;
6.將弱勢群體的普遍違法視作用腳投票;
7.通過行政訴訟個案改善公共治理;
8.「社會科學治標,人文學科治本」。
失地農民的安置與城市建設的統籌
1.農民是城市化不應丟掉的隊伍
廣東順德新城開發中心規劃科陳碧雲說:當新城區規劃為7平方公里的時候,漕漁新村就處在城外。但是當新城區規劃面積為38平方公里的時候,漕漁新村就位於城市之中了。我們不可能將農民甩到城市外面去,必須面對農民來推進城市化。該市大良街道辦規劃科一位同志說:我們對農民該到融合的時候了。
2.農民不需要救濟,只需要有發展的環境
在逢沙片區征地2000畝的順德學院,部分採用了BOT方式建設,師生的住宿和食堂就都成了對建設方的特許經營。一面圍牆隔開了學校與社會,也隔斷了為建大學而失地的農民參與和分享大學發展的可能性。目前,逢沙片區5000多農民中在學校中就業的只有二三十個本地婦女,做一些鋤草保潔的工作。
因此,「授人以魚」或是「授人以漁」都不全面,關鍵是「近人以水」。在順德容桂工業園中,規劃的員工村一旦開工,當地村民就上街遊行,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3.農民參與城市化尚有最後的機會
從全國來看,從上世紀末到目前為止,城市化率上升了大約五六個百分點,也就是有大約1億新增的城市人口。這些人口都是誰呢?恰好,目前全國大約有6000萬失地安置轉為居民的農民。因此失地農民是新增城市人口的重頭。但是據國家統計局和九三學社等機構所做的調查,半數以上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在下降。北京市街道中享受低保的居民多數也是失地的農民。由此,以剝奪農民土地發展權為代價的城市化需要全面的反思,而對於順德寶安等地農村集體所剩土地已經不多的地方,農民參與的城市化已經剩下最後的機會。
4.農民參與城市化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防止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政府強制性的剝奪,另一個極端則是農民漫天要價。
2)農民參與的最佳時機,是在總規劃修編之前。
3)協調好政府與農民的發展目標:農民更注重企業征地是否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政府往往希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
4)規劃單位要深入實際,才能做出各方接受的規劃。
逐漸完善進城農民的市民待遇
為什麼全國各地對「城中村」的指責往往出自於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代表是戶籍人口選出來的,但是深圳的戶籍人口只佔總人口的不足15%。深圳的和諧社會應該包括多少人呢?和諧社會理所當然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和諧社會假如僅僅指戶籍人口,這個社會肯定是不完備的。
在「國際化大都市不應有『城中村』」的誤區背後,是現代化的城市應該控制「低素質人群」的觀念。其實,國際化大都市中的低成本生活區、存儲著大量歷史記憶的老街舊巷,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並且,沒有哪個大都市視之為自己的恥辱。
瑞典人引為驕傲的斯德哥爾摩,夕陽西下,夕陽年齡的人們在握手樓下沉思、發呆的生命狀態,吸引了每年幾百萬到瑞典的遊客。看一看巴塞羅那的地圖,南邊是不斷生長出來的城市,而北面則是規劃師畫出來的城市。威尼斯更是遍地的「握手樓」。如果把通風採光、消防問題解決了,「握手樓」有什麼妨礙呢?
深圳市漁農村的改造,理由之一,是在皇崗口岸的門面處樹立現代化都市形象。可是如果我們過了落馬洲看一看香港的形象就會發現,香港迎接我們的正是「城中村」。在香港政府印發的一套明信片中,有一張就叫「公共住宅」,拍攝的就是廉租屋。
城市的活力是從哪兒來的?城市的活力源於產業的多樣化、就業的多樣化、收入和消費偏好的多樣化。當社會生態非常豐富的時候,城市的魅力就出現了。克魯格曼從經濟學上告訴我們,產業多樣化、就業多樣化、收入多樣化、偏好多樣化是城市活力之源。城市不能只有一種人,哪怕是高素質的人群。城市只有高素質人群與城市只有低素質人群一樣,都是沒有魅力的。
外來人口是深圳人口中的大多數。一個城市中大多數人應享有什麼樣的市民待遇、財政待遇、社會保障,這個問題不應迴避。當然,這也是需要國家統籌的大問題。但是「城中村」向我們發出了警號,一個不考慮多數人的「城中村」改造是不公正的。假如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的話,當代中國城市有一個不容推辭的使命,低素質人群只要市場接受了他,城市社會就應讓他進來。在可能條件下,應該盡量多地接納低素質人群,因為只有城市才是他們學習城市化最好的學校。
無論如何,我們要為走進城市的外來人口叫好,他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來到陌生的城市,自主地選擇了風險更高、挑戰更烈的生活,這是中國農村的希望所在。
❹ 城市化進程階段及原因分析求解。
❺ 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化進程的有什麼特點
中國是城市化後發的國家,從近五十多年城鎮化的發展歷程看,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和經濟社會制度不同,使中國城鎮化發展具有自己的特色,表現出明顯不同於一般發展中國家的特徵: 1.從發展進程上看,呈現出三個特點:(1)1949~1957年城鎮化發展處於穩步上升態勢.(2)1958~1977年城鎮化發展處於曲折緩慢發展狀態.(3)1978~2001年城鎮化發展處於加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由農村重點轉向城市,改革開放前發展較慢,但開放以後發展較快.但比較盲目,宏觀上前景上缺乏理智,導致交通堵塞,車輛多了沒車位.共公設施不完善.人才交流不暢通和人才運用不恰當.
❻ 何謂城市化進程
本質上是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的過程.
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本質並不是到處出現城市,而是要使全體國民享受現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並實現生活方式、生活觀念、文化教育素質等的轉變。即:實現城鄉空間的融合發展 -- 產業的融合、就業的融合、環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會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實現城市和農村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❼ 城市化進程的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
1、初始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這一階段農村人口占絕對優勢,生產力水平較低,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農村剩餘勞動力釋放緩慢。
2、中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0%~70%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破50%進而上升到70%左右。
3、後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這一階段也成為城市化穩定階段。
(7)城市化進程擴展閱讀:
城市化的特徵
在世界范圍內,已高度城市化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范圍內的人口流動進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經濟、社會可持續中心,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為新的世界中心。
1、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單一工業化經濟及遠距離物流交換模式形成的通脹危機,利用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絕通脹危機而形成的新的無通脹危機的城市,是其第一特徵;
2. 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單純以經濟利益為前提,缺少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而形成的能源危機,利用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絕能源危機而形成的新的無能源危機的城市,是其第二特徵;
3、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掠奪與人類共生的生物質資源,超出了人類的預期,城市隨經濟利益的驅使而無限擴大,掠奪了大量的可生產糧食的土地資源,使糧食形成了新的危機,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消除通脹危機、能源危機同時消除了糧食危機而形成的無糧食危機的城市為其第三特徵;
4、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單純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犧牲了人類生存質量使養老和就業發生危機,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農事很好的解決了就業和養老問題而形成無養老就業危機的城市為其第四特徵;
5、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燃燒化石能源形成的單一工業經濟而形成的人類無法在生存的氣候危機,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很好的解決了氣候危害而形成無氣候危機的城市為其第五特徵;
6、針對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城市化歷史遺留的對水的無限制使用而形成的無水危機,能自產能源的碳熵城市用水是原有城市水消耗的百分之一,從而解決由水消費而引起的水資源危機而形成的無水資源危機的城市為其第六特徵。
針對上述第一次城市化的歷史遺留而形成的多項危機,聯合國碳熵行動綱是世界二次城市化的綱領指南。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階層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圍地帶,這就是郊區城市化。
❽ 當今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有那些特點
1、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空間分布格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進入城市為主的時代。
按照聯合國的統計和預測數據,全球農村地區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例都將在2020年前後開始絕對降低。可以說,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空間分布結構已經進入了以城市為主的新階段。
2、城市化步伐將呈現「南快北穩」的格局。
總體看,發達國家的人口城市化率接近飽和水平,雖然不排除未來有一定幅度的波動,但不會有大的起伏。而從較長時期看,發達國家城市人口的絕對規模,有可能隨著人口負增長而出現一定程度的負增長,除非有大量的國外移民。
3、大都市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現有技術和產業條件下,發達國家一些大都市地區的擴展似乎觸到了上限;而發展中國家將出現一批新的大都市群。
(8)城市化進程擴展閱讀:
影響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因素:
1、全球化。
從目前觀察到的情況看,要素流動格局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對稱性,具體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動性遠遠高於中低端人才;資本的流動性遠遠高於勞動力的流動性;
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消費模式、生產模式、產業結構、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響,總體而言大於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方面對發達國家的影響。
2、技術進步。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帶動了上一輪全球范圍內的高速增長。2008年底發達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
展望未來,能夠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術突破。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普及和應用,清潔能源的發展,新材料的出現,生物技術的發展等,都有可能成為這樣的技術突破點。
❾ 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城市化進程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加速推進與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尤其是隨之而來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異地就業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國城市化過程中本身所累積的諸多矛盾日益凸現出來。概括地講表現在六個方面。
1.城鄉分割,協調性較差。
在長期計劃經濟「城鄉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得以產生、固化乃至於不斷強化。政府藉助於戶籍制度、勞動用工制度、糧油供給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漸形成了城鄉有別的管理體系。城鄉居民由於居住地域的差異和職業的不同最終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異,即所謂的城鄉差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城市本身具有區位優勢和功能優勢,其聚集經濟效應的強化作用進一步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形成了「城市一工業、農村一農業」的產業格局,最終使得城市和鄉村演化成兩個彼此相對獨立的人為的封閉系統。由於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農村中原本匱乏的資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奪」。城鄉之間的公平問題作為市場經濟難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國表現得更為明顯。
2.結構雷同,特色不明顯。
我國城市化發展模式肇始於重工業化發展戰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間布局和主導產業培植上皆表現出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
首先,表現在城市空間布局上的行政偏好。一是在城市選址和規劃上的強烈行政壟斷。政府包辦了城市建設中的一切事務,而作為切身利益者的城鄉居民幾乎被完全排斥在外;二是絕大多數城市都是所在地政府駐地,政治色彩十分濃厚。相比之下,城市產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的經濟因素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其次,城市之間產業結構的雷同成為普遍現象。出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的考慮,大、中、小城市均希望藉助各種游說手段為當地爭得更多的項目和資金,並通過構建完備的工業體系,努力為政府官員創造更多的政績。同構化的城市結構一方面強化了城市間的過度競爭;另一方面,地域特色和產業特色定位的模糊性直接侵蝕了不同城市的比較優勢。
3.城鎮體系不健全,協同效應不足。
受制於不同時期政治和經濟環境的需要,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戰略表現出明顯的短期化特徵。從建國後的「限制發展大城市和小城鎮,適度發展中等城市」逐漸過渡到80年代以後的「大力發展小城鎮」。我國城市化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似乎更多地是出於解決特定矛盾的權宜之計,缺乏整體性和前瞻性,都是從靜態和孤立的視角謀劃城市的發展。其實,不同規模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例如,大城市具備較強的聚集效應,但其「城市病」症狀也更為明顯;小城鎮分布廣闊,貼近農村市場,更有利於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交換,但其聚集功能較弱,土地浪費較為嚴重;而中等城市兼有二者的優勢和劣勢。所以,不能簡單地評價哪種類型城市的優劣。
4.強調行政催化作用,缺乏產業支撐。
眾所周知,城市的產生源於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城市的發展同樣是伴隨經濟發展的自然演化的動態結果。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行政力量只是在短期內、在表象層面上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這是世界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共有的規律。
然而,我國的城市化歷程表現出與這種規律較大程度的背離,行政力量扮演著遠比市場因素更為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主導產業的培育上,要麼定位模糊、搖擺不定;要麼彼此「借鑒」,簡單復制。其結果不僅浪費了較多的資源,而且使城市結構雷同、功能單一。同時,缺乏核心主導產業的支撐也使得城市後續發展動力嚴重不足,致使城市服務能力的提升滯後。
5.重視外延拓展,忽視內在功能完善。
80年代以來「攤大餅式」小城鎮發展戰略的推行以及大中城市新城區熱和廣場、步行街等標志性建築熱愈演愈烈,既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又因為拆遷補償不合理而引發了太多的社會糾紛,進而沉澱為潛
❿ 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現狀
2015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經濟數據,2014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749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1866萬人,減少1095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
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
十六大以來,中國城鎮化發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人。2011年,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個百分點,城鎮人口為69079萬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萬人;鄉村人口65656萬人,減少了12585萬人。
歷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根據中國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歷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從宏觀層面來看,城市化的質量不高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人口,1.6億多農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處於半城市化的狀態,沒有享受或者沒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應該有的國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低保、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特別是沒有享受到住房保障這些公共服務,還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樣一些政治權利。如果扣掉2億多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沒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國實質的城市化率只有36%。
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亂主要表現在一些城市不顧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物理極限,盲目地擴張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規模,增大經濟總量。這樣使全國大跨度的調水、輸電、輸氣,治污的壓力越來越大,其中水帶來的問題尤為突出,全國657座城市400多座城市是缺水的,必須依靠地下水維持生產生活,其中110座屬於嚴重缺水,嚴重缺水就必須靠超采地下水維系生產生活。當然地下水是可以采了,但是地下水如果過度超采會帶來地面沉降,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的面積越來越大,國土資源部正在做一個治理措施的全面規劃。
三是城市形態。對全國有代表性的55座城市20世紀70年代以來擴張過程的遙感監測表明,平原地區的城市多數以原來的城市中心區為中心進行環形擴張了。 日本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農業人口下降了65%;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農業人口下降了72%;而中國在1985~1990年期間,從農業人口轉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臨時流動人口在內,也不超過10%,如果不計算農民進城打工的人數,真正轉移出去的農業人口僅有10.5%,這將大大限制中國經濟總量的進一步擴張。
統計數據表明,在200年前的1800年,當時全世界的城市化率僅有3%,到1850年達到7%,1900年為15%,到20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達到48%。
200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為36.2%,比1978年提高18.3個百分點,但由於受到傳統體制和戶籍制度改革滯後的影響,中國城市化發展仍然嚴重滯後於工業化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在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將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與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巨大瓶頸」,成為限制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保持競爭優勢的「巨大瓶頸」,也將成為中國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知識經濟時代新一輪財富集聚中的一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