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王富洲

王富洲

發布時間: 2021-07-17 06:09:09

Ⅰ 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貢布是第一個到達珠峰頂峰的人嗎

不是。

1953年5月29日,尼泊爾夏爾巴向導丹增·諾爾蓋 和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等人登上珠峰的時間是1960年。

珠穆朗瑪峰有兩種高度:登山者登山的是總體高度,尼泊爾等國採用的雪蓋高(總高)是8848米(29029英尺)。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母象」的意思,珠穆朗瑪峰整體意思為「大地之母」。

(1)王富洲擴展閱讀

神話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珠峰附近還是一片無邊的大海,珠峰腳下花草茂密。一天,突然來了一個五頭惡魔,想要霸佔這片美麗的地方。正當鳥獸走投無路、坐以待斃時,從東方漂來一朵五彩祥雲,變成五部慧空行母,施展無邊法力,降伏了五頭惡魔。

從此,大海變得風平浪靜,生活在這里的眾生都萬分感激,對仙女頂禮膜拜 。 眾女神們喝令大海退去,使東邊變得森林茂密,西邊出現良田萬頃,南邊草肥林茂,北邊牧場無限。

五位仙女也變成喜瑪拉雅山脈的五大高峰,駐扎於人間大地,其中排行第三的仙女長得最高、最俊俏——她就是珠穆朗瑪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珠穆朗瑪峰

Ⅱ 王富洲的人物生平

1935年1月出生;
1954年8月至1958年6月在北京地質學院學習;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王富洲大學畢業後調入國家登山隊成為一名登山運動員,成功登頂蘇聯境內海拔7134米的列寧峰。
1958年至1985年在國家體委登山處工作,歷任國家登山隊運動員、教練員、政委、登山處副處長;
1959年在慕士塔格峰的攀登訓練中,他不僅登頂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同時還負責潘多等隊員的技術和安全工作,潘多等人同年創造了女子登高世界記錄。同年獲運動健將稱號。
1960年5月24日,任突擊隊長,與貢布、屈銀華三人在上午9時30分,從85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突擊頂峰,並堅持夜間行軍,於25日凌晨4時20分,首次從東北山脊登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1964年在攀登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活動中,王富洲擔任運動員成功登頂。後多次參加高山登山運動。是至1982年唯一登上過兩座八千米以上高峰的中國登山運動員。
1975年,王富洲隨中國登山隊再次出征珠峰,並參與組織領導工作。這次集體登頂珠峰人數之多,科考成績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
1979年起任中國登山協會秘書長。
1986年至1992年任中國國際體育旅行社總經理;
1993年至1995年任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登山協會主席。
1995年6月退休。
2015年5月底,紀念中國登山隊首次登頂珠峰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王富洲拖著病體一直堅持參加活動。
2015年7月19日,王富洲因病去世,享年80歲。

Ⅲ 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貢布等人登上珠穆朗瑪峰後是怎樣下山的

5月23日下午2時,許競、王富洲、劉連滿、貢布4 名突擊主峰的隊員到達了85

00米。在他們建好營地之後,屈銀華帶著郭宗岳、群貝堅贊、多加、索南多吉、米

馬、雲登、茨仁、卻加、米馬扎西等9 名運輸隊員也趕到了。他們將突擊主峰所需

的物資運到了突擊營地,完成了最後一次關鍵性的運輸任務。根據事先的安排,屈

銀華留下來擔任拍攝電影的工作,其他9名運輸隊員完成任務後,返回8100 米營地

休息。

按原計劃在從8500米突擊營地出發時應該有10筒容積4 升,壓力是170個一180

個壓力的氧氣筒,但因為運輸當中發生問題,結果最後檢查時發現有兩筒已經空了。

他們估計,不是運輸隊員在路上不小心碰開了閥門開關,就是疏忽中把空氧氣筒背

上來了。屈銀華的原定任務是拍攝從突擊營地到「第二台階」的電影,由於氧氣不

夠,臨時決定他的任務交由王富洲完成,屈銀華也不再隨突擊小組行動。他們輪流

吸用幾筒白天用過、尚剩餘一些壓力的氧氣筒,度過了這一夜。

5月24日9時,許競、王富洲、劉連滿、貢布依次從帳篷里爬出來,用尼龍繩串

連結組開始出發。不料,剛走出不遠,登山隊副隊長、突擊組組長許競突然倒下了。

已是在這樣的高度,卻失去了沖擊頂峰的機會,這是相當可惜的。屈銀華補入了突

擊小組,按既定方案,王富洲擔任突擊小組組長。

突擊小組繼續沿著山脊前進。他們每人分得兩筒氧氣,用睡袋裹起來,其中有

一筒帶著調節器和面罩,一起塞進背包里,只將面罩留在外面,塞在背包旁邊的小

口袋裡,以備使用。此外每人帶有一副冰爪、幾個鋼錐,王富洲還帶了一架電影攝

影機,貢布多背了一個用紅旗包起來的毛主席半身塑像和一些電影膠片。劉連滿的

背包里多裝了一把鐵錘。他們4個人平均負重量是14公斤左右。

中午12時,他們到了「第二台階」的裂縫腳下。兩個小時以後,他們上到了裂

縫盡頭的一塊大岩石上。這里就是史占春、王鳳祥挖雪洞過夜的地方。

在他們的右側,豎立著一塊筆直的4 米多高的岩壁。他們看到:岩壁表面沒有

支撐點,只有一些很小的稜角,無法用以攀登。岩壁上雖有幾條裂縫,也都只有拇

指那麼寬,它們之間的距離又都在1.5米左右,很不利於攀登。

劉連滿在王富洲的保護下,在岩壁上打了兩個鋼錐。誰知他在攀登時,卻連續

三次摔了下來。貢布和屈銀華分別嘗試攀登了兩次,也都摔了下來。

最後,劉連滿做人梯底座,屈銀華脫去高山靴踩在他肩上,在岩壁上又打了幾

個鋼錐。一個多小時後,屈銀華才攀到「第二台階」頂部,也就是這塊岩壁的頂部。

貢布、 王富洲、 劉連滿相繼登了上來。這時已是下午5 時。他們從突擊營地到達

「第二台階」頂部,竟花了7個小時,其中3個小時便是在這塊僅僅4 米多高的岩壁

上面花掉的。

片刻休息之後,他們結組繼續前進。走過「第二台階」上面的碎石坡後,他們

踏上了一道冰雪坡。這時,長時間在前面擔任開路任務的劉連滿體力越來越差,高

山反應也越來越嚴重,他一連摔倒了好幾次。在海拔8700米處,他又一次摔倒再也

爬不起來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把劉連滿安置在一個既避風,又不會發生墜岩

危險的一塊大岩石旁的弧形拗槽中休息,准備回程中再把他帶走。

這時,他們攜帶的氧氣剩下不多了。他們在自述中曾寫道:「從8500米出發,

在到達8600米的第二台階陡壁之下時,每個人的一筒氧氣只剩下40個一50個壓力。

由於背兩個筒上攀費力太大而且返回時需吸用,故決定將每人用過的氧氣筒放在第

二台階之下,吸另一簡前進。在到達8700米左右(24日19時),每人的氧氣又只剩

40個一50個壓力(合160升一200升),劉連滿因身體不能支持,故決定留下並將他

自己用剩的一筒氧氣也給他留下,另外3人繼續前進。」

當時已是19點左右,繼續前進就意味著要摸黑行軍,這在當時中國登山運動中

尚無先例。我們可以看看他們是出於什麼考慮做出這個決定:『當5 月24日19時左

右我們在開會討論,根據當時情況應採取怎樣行動時,大家認為雖然天氣將晚,但

考慮到原來的氣象預報是25日天氣將變壞,大家的體力與每人所余的氧氣量都不容

許再拖太長時間,而且全組也沒攜帶扎營裝備,又考慮到頂峰的風力一般在夜間比

較白天要小一些,而當天又是晴空,星光映著雪光,還是隱約地可以尋找一下攀登

路線。更主要的是想到了黨的指示與6 億人民的希望,所以就決定只有前進不能後

退,不能錯過時機,不拿下頂峰誓不回頭。」

當他們走到8750米左右高度時,太陽的餘光已全部消失,他們只好根據在下邊

測定的大致路線與過去的登山經驗,在視域很短的星光和雪光下摸索前進。不言而

喻夜行軍困難更大,好壞路線的選擇不太容易,只好在屢攀不上。此路不通時再另

找旁處上攀。在攀登岩石陡坡時看不見支撐點,只能用手腳隨時攀登隨時摸索。在

進行上下方保護時一方面牢固的固定點不易尋找,另一方面看不清被保護者的具體

行動與路線的困難程度,所以容易滑落與發生危險,上方的滾石看不見,不能預防,

滑脫工具與失掉的裝備也不易找尋。

在他們到達8800米左右高度時,他們的氧氣基本用完。由於過度疲勞加上每人

的氧氣筒中的氧氣太少或沒有了,所以在吸用時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就根本不吸用

了。在這樣的高度,還要同嚴寒和復雜艱險的地形拼搏,僅僅依靠空氣中微弱含量

的氧維持生命活動。在這成敗關頭,他們要經受的是生與死的考驗。他們開始了人

類登攀運動史無前例的艱險歷程。他們共同的信念是:「只有前進,不能後退!」

最後的路程,他們一點兒體力也沒有了,完全是爬著前進的。

他們3 人在向主峰前進時,貢在前,王、屈在後,快到頂峰時,發現有一小峰,

貢上去後,以為到了。等王上去後,才看見附近還有一高峰,又繼續前進。

主峰在他們攀上的岩石堆的西邊, 他們爬完了這一段路程。1960年5月25日北

京時間4時20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頂峰。

他們在山頂的活動,眾多的文章和資料都有一致的記載。

他們攀上了主峰,仰望頭頂,除了夜空和閃亮的星星,再也沒有可供攀登的路

程了。

貢布從背包里拿出一面五星紅旗和一尊毛澤東半身塑像,用旗把像包起來,放

置於頂峰。

王富洲、屈銀華、貢布雖然帶著攝影機,但由於是夜間,卻無法拍攝世界最高

峰頂峰資料照片,以及他們在頂峰的活動情況。他們在頂峰停留了約15分鍾後開始

下山。

在到達頂峰時,他們詳細檢查氧氣筒,發現有兩個已一點兒都沒有壓力了,所

以就在頂峰丟下去,另外一個只剩下6個一7個壓力(合24升一28升)。為了防止返

回途中發生意外,他們就將這個快用完的氧氣筒背下來了。在回到8800米左右(25

日6時)時,3個人都感到體力太疲乏,呼吸太困難了,他們就將這筒僅有的一點氧

氣分著吸完,然後將空筒扔掉了。

這時,天漸漸地亮了,他們回頭便看見了自己攀登頂峰留下的足跡。屈銀華取

出一直隨身帶著的輕便電影攝影機,把這一英雄壯舉和值得紀念的一刻,攝人了鏡

頭。

他們在8700米處與劉連滿再度會合。

劉連滿在王富洲等3 人離開後,便在背風岩石後睡下,當時他根據自己的身體

情況估計,已無生存的可能。於是他花了半個多小時,吃力地用紅鉛筆在日記本上

給王富洲寫下一封簡訊:

王富洲:

……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氣瓶里還有點氧,給你們3 人回來時用則也許管

用。永別了!同志們。你們的同志劉連滿。5.24。

寫完信後,劉連滿便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良好的素質訓練,造就了他強壯的體

魄,對高山缺氧反應的逐步適應,堅強的意志力,以及那隻睡袋,使他最終脫離了

死亡的魔爪。一覺醒來,他竟然又重新站了起來。後來他見到王富洲、屈銀華和貢

布,第一句話就是讓他們吸他留下的那瓶氧,他們3人都被感動得落下了眼淚。3個

人將劉連滿留下的氧氣分著吸用了。

當4 個人返回到「第二台階」頂部那個岩壁下時,天氣變了,天上飛起紛紛揚

揚的大雪,能見度很低,行走更加困難。他們又找到上山前所留下的4 個沒用完的

氧氣筒,痛快地飽吸了一氣,當時就吸空了兩筒,背著剩下不多氧氣的兩筒預防萬

一。當晚 9時左右,他們返回了8500米的突擊營地。在休息以前,大家才將這次登

山中所剩下的僅有的幾十升氧氣用完。

在8500米突擊營地,他們商議後決定分批下山。由體力較好的貢布和劉連滿在

一天之內趕下山去,一方面求援,一方面送勝利消息。貢布和劉連滿只在途中8100

米營地吃了一點兒東西就一直趕到了北勒。

王富洲與屈銀華27日到北勒,28日到達6400米營地。

5 月30日北京時間13時30分,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上已生活了兩個星

期的中國登山隊隊員,全部返回大本營。王富洲、貢布、屈銀華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他們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6月1日,大本營舉行慶祝大會。許競在會上作了這次登山活動的初步總結。許

競代表登山隊隊部正式公布:在這次登山活動中,共有53名隊員打破我國男子登山

高度7556米的最高紀錄,其中還有28名隊員到達了8100米以上的高度,佔世界各國

登山隊在過去178年中到達這個高度的69 人次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二。一次登山活動

中有這么多人到達這個高度,在世界登山史上是空前的。

Ⅳ 王富洲的主要成就

王富洲作為中國最早的登山隊員之一,王富洲曾有著輝煌的經歷。
1960年5月24日,任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突擊隊長,與貢布、屈銀華、劉連滿四人從海拔85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突擊頂峰,於25日凌晨4時20分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壯舉,為世界登山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登頂珠峰的過程中,王富洲嚴重凍傷,卻一直負責整個隊伍的物資運輸和技術安全工作,並始終動員鼓舞著其他隊員克服困難為國爭光。
1964年5月2日,中國登山隊許競(隊長)、王富洲等10名運動員首次成功地登上海拔8012米的世界第14高峰--希夏邦瑪峰,創造了一次10名隊員集體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的世界紀錄。中國登山隊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世界第十四高峰的壯舉,並創造了一次十名隊員集體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的世界紀錄。 1959年獲運動健將稱號。
1960年、1964年兩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981年獲國家教練稱號。
1984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年來傑出運動員之一。

Ⅳ 王富洲爬了幾次中穆郎瑪峰才爬上頂峰的。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中國境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

Ⅵ 劉連滿 王富洲 屈銀華 貢布下山後的命運

劉連滿1933年12月生於河北,5歲喪父,故鄉的鹽鹼地幾乎寸草不生,家中弟兄6人靠母親要飯維持生活,但靠吃高粱皮拌野菜長大的童年卻給了他異乎尋常的力量。10歲時他能挑兩桶水從村東走到村西,這與生俱來的力氣和強健體魄成了他日後征服一座座雪峰的天賦條件。

1951年,已在哈爾濱西郊小三姓屯落戶的劉連滿參加工作,到了哈爾濱電機廠任警衛隊員。聰明好學的他很快被領導發現了,多次安排他參加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學習班。這個大廠更給了他施展體育才能的天地,他參加運動會的幾乎所有項目,並代表廠里參加市及機械行業全國運動會,都取得很好成績。1955年底,全國總工會要人組建中國第一支登山隊,劉連滿成為最後被確定的12名隊員之一,到蘇聯參加登山學習,從此命運將他與雪山連在了一起。1957年中蘇聯合登山隊來到四川最高峰貢噶山面前,貢噶山雖然不到八千米高,但山勢極其險峻,氣候十分惡劣,這里是人跡不至,鳥兒也難以飛躍的禁區,高風呼嘯,凜然的白雪泛著不可侵犯的寒光,但是劉連滿來了,他要將夢想的旗幟,插在那不可一世的峰頂,這要飯長大的窮孩子要以鋼鐵的意志和大山較量,在這次攀登中,他11次與死亡擦肩接踵,但他終於成功了,他也終於明白,不是他征服了大山,是大山接納了他,接納了他的勇氣,他的頑強,他超人的毅力,他忘我的純凈。貢噶山復歸平靜,再沒有人掀開過她神秘的面紗。回到北京後,慶功會上,劉連滿被授予「運動健將」稱號,是黑龍江獲此榮譽的第一人,並接過賀龍元帥親手頒發的獎杯。

下一個目標終於鎖定在珠穆朗瑪峰,中蘇聯合登山隊決定1959年聯合攀登。大概是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緣故,天地養育了他,眾人養育了他,在劉連滿的心裡沒有自我的概念,他是那麼無私,那麼純朴,在登山隊,他一直是領導最信任的人,再加上他身體好,力氣大,技術高,這一次,他又被賦予了重任———做修路隊長。為了建營地、往山上運物資、送給養,必須先開辟一條上山之路。在懸崖峭壁處架梯子,在陡的地方拉繩子,劉連滿一直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一切准備就緒,中國第一支登山隊5名突擊隊員,1960年5月24日,終於來到8500米處的突擊營地。此時隊長許敬體力已經不行了,只好留下,劉連滿、王富洲、屈銀華、貢布四人繼續向頂峰沖擊。寒冷、飢餓、極度的體力消耗,到8700米處即第二台階時,他們已是筋疲力盡,而且將近兩天兩夜沒吃東西了,但向上的慾望戰勝了不可忍耐的痛苦,生與死成了無暇顧及的渺小問題,只要身體還能動,就只有攀登。第二台階處有一6米多高的峭壁,彷彿一把斜插的尖刀,他們摔了多少次,總是上不去,劉連滿心生一計———搭人梯,他站在最下面,冰鎬插在岩石裂縫處,屈銀華踩著他的肩,再踩住冰鎬向上,就饒過了向內傾斜的陡坡,攀了上去,貢布也踩著劉連滿上去了,劉連滿上去後,再回身用繩子拉王富洲,這6米高的峭壁用了他們6個小時時間,又向上爬了約100米,劉連滿實在堅持不住了全身的體力已經耗盡,飢餓的腸胃彷彿要把他的精神抽空,他躺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上,一動也動不了了。看著三個隊友暮色中艱難移動的身影,在心裡同他們默默告別,他覺得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了,他將長眠在這巍巍高山中,也許這是他最好的歸宿,連同他不能親自登上世界最高峰制高點的深深遺憾,長眠在皚皚白雪之中。他把自己的氧氣瓶解下,寫下一張遺言:「富洲同志,這次我不能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任務,由你們去完成吧,氧氣瓶里還有些氧氣,對你們下山會有幫助,告別了。」然而生命最終沒有棄他而去,第二天中午,王富洲他們下來的時候見他奇跡般的還活著,也許是休息了一夜的緣故,也許是看見隊友們回來的激動,他一下子站了起來,和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大家都哭了。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是5月25日早上4點20分左右登上去的,在珠穆朗瑪峰頂埋下了國旗和毛主席像。

劉連滿因在這次成功登頂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和多次接見,周總理親自發出請柬,邀請他作為登山隊的惟一代表參加建國十四周年國慶觀禮

Ⅶ 1960年中國登珠峰,劉連滿最終有沒有死(王富洲屈銀華貢布呢)如題 謝謝了

劉連滿於1993年退休。年逾古稀的劉連滿,如今身體還非常硬朗,走起路來還像以前一樣。 王富洲屈銀華貢布都還沒死呢

Ⅷ 王富洲 性格特點

王富洲關於登山的幾點感受
那時候我們登山,是五十年代或者是六十年代初,在登山物資方面、通訊聯絡方面,都是很差的,比現在是很落後的。那時候我們的聯絡比較重,在國內,像過去看的電影一樣的,背著報話機,像部隊用的報話機,後來我們登的時候,為了解決一個通訊問題,從國外買了幾台輕的,我印象里還十幾斤重。一個是東西少,一個是物資重,真正我們登到8000多的時候,已經由於種種原因,都和大本營失掉聯系了。唯一一台報話機能跟大本營聯系的時候,還不到8000的時候,由於在休息的時候滑到山澗里去了。所以我們提到登山的聯絡,跟指揮打仗一樣的,保證命令的上達,保證上邊情況的下傳,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這個問題不應該是問題了,從它的重要性上講應該充分地准備,因為體積很小、很輕,而且上下溝通情況、互相援助,跟山下聯系、救援、求助不可少的。沒有這些東西,盡管幾百米的距離,有時候也得走很長時間。這個通訊工作是特別重要的。
我當時參加登山隊,就是為了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那時候是一定要登上頂峰,要樹雄心,立壯志,不把珠穆朗瑪踩在腳下誓不罷休。登珠穆朗瑪的時候,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口號「英雄氣概山河,敢笑珠峰不高」,付出一切代價,也要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同志們在登山過程當中也提出來,發揚團結精神,右胳膊摔斷了,用左胳膊幫助同志,團結成一股勁,不登上珠穆朗瑪的頂峰絕不罷休。 我們每次出發的時候都要宣誓,要寫遺言,交給一個人,准備登不上去都不回來啊。我想這個時候,講邵志青同志,就是當時北京大學的一個作家,他是搞氣象預報的,他在我們這次登山過程當中,登到7450的時候,坐在那兒休息的時候死掉了,這個同志特別好,再苦再累,走不成爬他也往上爬,從來不說我不行了,我不走了。我們晚上大概是六點,北京六點,那會也是七八點鍾了,比北京要晚兩個小時,就坐那兒休息,休息完了以後,說前進,可以走了,其他的都走了,只有邵志青同志不動,都說該走了,他還不動,有的人推他,還不動,這些同志都急了,趕緊叫大夫,說吳大夫,邵志青同志有問題了,推也不動了,大夫用手電筒看了一下他的眼睛,不行了,瞳孔放大,已經犧牲了。
那時候就是這樣的,只要有一口氣,只能往上走,不準往下來。所以我感覺這也是北京大學的光榮,是榮譽吧。再一個是南京大學的一位同志,也是攀登的過程當中腦溢血死掉了,那時候就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堅韌不拔,有恆心,有毅力,極強的愛國心和榮譽感

Ⅸ 王富洲的介紹

王富洲, 中國著名登山運動員,河南西華人,生於1935年,1958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同年參加登山運動,登上蘇聯境內海拔7134米的列寧峰。1959年登上新疆境內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同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60年5月25日從北坡成功登上地球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王富洲是世界首位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同時也是中國首位登上珠峰的登山運動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登山協會顧問、前中國登山協會主席。2015年7月19日,王富洲因病去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