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發布時間: 2021-07-17 05:33:10

『壹』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是儒家思想理論的一種。

成語解釋

【詞目】:名不正,言不順

【拼音】: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

【解釋】:原指在名分上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後多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成語典故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示例】: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莫此為甚。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

拓展資料: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貳』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哪家思想

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是儒家思想理論的一種。
【解釋】:原指在名分上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後多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成語典故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示例】: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莫此為甚。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
「經世濟民」,是我國古代聖賢對「經濟」一詞的理解。
《抱朴子·審舉》謂:「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晉書·殷浩傳簡文(司馬昱)答書》:「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
可見,「經邦濟世,強國富民」是歷代中國有志向、有作為的知識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經濟學應該是「經世濟民」之學,充分體現經濟學厚生、惠民的人文主義思想。「經世濟民」,是以探求經濟運行規律為己任的經濟學人不懈追求的目標,它將個人的知識、能力奉獻社會,將個人的成才抱負融入為最廣大人民造福之中,這是社會進步需要的個體素質的完善與人格信念的升華。

『叄』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出自那哪裡

出處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①,子將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⑤!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⑦。」(《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注釋
此處孔子集中論述了關於正名的政治倫理思想。正謂正定,名謂名分,實即禮樂等級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急劇變化,呈現了「名實相怨」即名不副實的矛盾。當時衛國父子爭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認為即原於名不正。所以治理衛國,必須從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維護等級倫理制度,恢復禮治。
①衛君:衛出公蒯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境。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於是出現了父子爭位的現象。②奚:何;胡。③正名:古來注家異說紛紜,有謂「正百事之名」,有謂「正書字」;此處則指必先正父子之名。④迂:拘泥固執,不切實際。⑤野哉由也:指責子路言詞粗野。⑥闕:同「缺」,存疑的意思。⑦苟:苟且;草率。

該句翻譯為:名分不正(道理)就說不通,(道理)說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則禮儀等級就不能維持,禮儀等級不能維持則刑罰就不公平,刑罰不公平則百姓都沒有地方放手腳(即不知該怎麼辦)了。

『肆』 「名不正則言不順"出自哪裡

出處:儒家,孔子提出的正名的思想。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①,子將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⑤!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⑦。」(《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注釋
此處孔子集中論述了關於正名的政治倫理思想。正謂正定,名謂名分,實即禮樂等級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急劇變化,呈現了「名實相怨」即名不副實的矛盾。當時衛國父子爭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認為即原於名不正。所以治理衛國,必須從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維護等級倫理制度,恢復禮治。
①衛君:衛出公蒯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境。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於是出現了父子爭位的現象。②奚:何;胡。③正名:古來注家異說紛紜,有謂「正百事之名」,有謂「正書字」;此處則指必先正父子之名。④迂:拘泥固執,不切實際。⑤野哉由也:指責子路言詞粗野。⑥闕:同「缺」,存疑的意思。⑦苟:苟且;草率。

該句翻譯為:名分不正(道理)就說不通,(道理)說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則禮儀等級就不能維持,禮儀等級不能維持則刑罰就不公平,刑罰不公平則百姓都沒有地方放手腳(即不知該怎麼辦)了。

『伍』 「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儒家 1

『陸』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儒家,孔子提出的正名的思想。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翻譯: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抱持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麼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孔子講到了正名的重要性,並推導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後果。 名正才能言順。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這件事本來不屬於你管,或者說你還沒有取得管的權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順利辦好事就很不容易。比如說你要組織一個學生活動,這些學生為什麼會服從你的組織和領導?要麼組織賦予了你職位權力,要麼你得到了廣大學生的支持(領導權力)。而這兩個都需要正名的:前者是上級和組織賦予你的,後者是下級和廣大成員賦予你的。如果名不正,別人為什麼會甘心讓你去領導?他們必然會不服,會在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消極的態度甚至設置很多障礙(或許他們的目的並不是想組織事情的真正目的的達到,而只是意氣用事的反對你,他們或許處於完全的無意識狀態),加大活動組織和事情處理的難度。 在人生眾多的經緯線中要找到自己恰當的定位,才會合理的發展自己,才會有所成就!當你的思路處於混亂的時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確定了,則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柒』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出處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①,子將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⑤!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⑦。」(《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注釋
此處孔子集中論述了關於正名的政治倫理思想。正謂正定,名謂名分,實即禮樂等級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急劇變化,呈現了「名實相怨」即名不副實的矛盾。當時衛國父子爭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認為即原於名不正。所以治理衛國,必須從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維護等級倫理制度,恢復禮治。
①衛君:衛出公蒯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境。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於是出現了父子爭位的現象。②奚:何;胡。③正名:古來注家異說紛紜,有謂「正百事之名」,有謂「正書字」;此處則指必先正父子之名。④迂:拘泥固執,不切實際。⑤野哉由也:指責子路言詞粗野。⑥闕:同「缺」,存疑的意思。⑦苟:苟且;草率。

該句翻譯為:名分不正(道理)就說不通,(道理)說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則禮儀等級就不能維持,禮儀等級不能維持則刑罰就不公平,刑罰不公平則百姓都沒有地方放手腳(即不知該怎麼辦)了。

『捌』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很明顯是儒家思想
〔 原 文 〕名正言順.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論語·子路》)

『玖』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思想

名不正則言不順 何謂「命名」?一般字詞典上的解釋是「給以名稱」,意思就是給人和事物取名字。我國孔聖人也說:「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這里的「順」,也應該是指命運的順利暢通而言。

『拾』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是儒家思想理論的一種。

「名不正,言不順」,是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論語·子路》第3章。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譯文:

子路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麼正呢?」

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採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麼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10)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擴展閱讀

《子路篇》共有30篇,本篇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其中有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昺《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乘田」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

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