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既生瑜何生亮」是什麼意思
「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周瑜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
注釋:
①瑜:周瑜。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
②亮: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出自《三國演義》,原文摘錄: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
周瑜愈怒。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拆封視之。書曰:「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
今勞師遠征,轉運萬里,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志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周瑜覽畢,長嘆一聲,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② 「既生瑜,何生亮」是什麼意思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是周瑜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
③ 既生瑜何生亮是什麼意思啊
既然有了諸葛亮,為什麼讓我周瑜出現,表示周瑜心裡的憤慨,也有對諸葛亮的佩服。
④ 既生瑜何生亮什麼意思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
周瑜是周瑜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
⑤ 「 既生瑜何生亮」是什麼意思
釋義: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
出處:《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
這句話是《三國演義》里周瑜死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諸葛亮屢次破滅他的計謀和行動,讓他無能為力,後被諸葛亮氣死,他說這句話表現了他心中的遺憾、憤恨和不甘,也是他的哀嘆。
《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
(5)既生瑜何生亮擴展閱讀
背景:
周瑜與孫權的哥哥孫策,幼年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山頭,周瑜主動投奔孫策,並一生誓死追隨。只可惜孫策早逝,臨終前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周瑜在他心中的份量。
孫策死後,東吳風雨飄搖之際,周瑜第一個站出來,尊孫權為主上,幫其穩定政權,他在東吳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不可否認,周瑜是智勇雙全的帥才,只可惜棋逢對手,他一生的才情都被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光環所掩蓋。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功績,便是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下,佔領了荊州,劉備戰敗,曹操向孫權逼近。
東吳恐慌,百官之首張昭主降,孫權進退兩難。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但他只是激起了孫權的好勝之心,正是周瑜的出場,以他堅定不屈的雄心促使孫權力排眾議,最終決心抗曹。
在周瑜和諸葛亮的強強聯合下,他們制定了「火攻」這一總戰略,曹軍大敗而歸。赤壁之戰的結束奠定了一個全新的格局,三國從此成鼎立之勢。在這一場關鍵戰役中,劉備集團讓我們看到了諸葛亮的智慧,而孫權集團則是周瑜大放異彩。
但也是因為赤壁之戰,周瑜見識到了與他能力不相上下的諸葛亮,不禁心生嫉妒,最終竟被諸葛亮氣得吐血身亡,這便是有名的「三氣周瑜」。
第一次氣周瑜是在東吳和曹操大將——曹仁大戰時,周瑜領兵和曹仁爭奪荊州,結果被諸葛亮趁虛而入,占據了南郡和襄陽,氣的周瑜吐血三升。周瑜為奪回荊州,向孫權獻計,以招親為借口,騙劉備來吳國娶親,借機將其扣押,這樣便可以逼迫諸葛亮交出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識破周瑜的計謀,將計就計,劉備不僅沒事,還抱得美人歸,周瑜再次被氣得吐血,這便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二氣周瑜。
第三次周瑜出兵西川,名義是攻擊劉璋,實際是為奪取荊州,諸葛亮安排伏兵,周瑜被圍困,生氣又加之舊傷復發,周瑜在臨終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⑥ 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既生瑜何生亮
背景
東漢後期,曹操稱雄一方向北滅了大敵袁紹統一了北方。之後幾經展轉滅的大大小小數個諸侯。但與此同時梟雄劉備為了自己的勢力也在不斷努力,但終不敵曹操而敗北……謀士諸葛亮提出聯孫抗曹之論,被劉備採納了。果然說服了孫權後,憑借著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龐統徐庶等的協助終於在赤壁大敗曹操……此時,興奮之餘孫劉聯盟節立滅曹,但是終歸在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可憐的周瑜還不知道…想要一舉占據曹操的荊州勢力,但卻被聰明的諸葛亮搶了先…盡管他妄圖強攻但是還是被趙雲的部隊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總是不甘心,幾次追要荊州總是無功而反…孫權愛惜周瑜讓魯肅替他去要荊州但仍是無功而反。情急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計,但是反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當周瑜再次與劉備方面談判時,劉備以取下西川為約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終於,他要和劉備翻臉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計,滅了劉備。但是這個計謀還是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終於周瑜又失敗了……但是聰明的諸葛亮卻認為還是不夠……因為他要去掉這個勁敵…..於是乎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譏諷周瑜……終於,隨著一聲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周瑜去了………以上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來歷。當然在現在他的寓意已經引申為嘆息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意思了。
⑦ 既生瑜何生亮是什麼典故
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捏造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著名的褒蜀,抑魏,貶吳的文學作品。自《三國演義》之後周瑜形象以及在世人心中的歷史功績大打折扣,而諸葛亮成為了一個近乎於神的傳說。
然而,只要是細心觀賞電視劇《三國演義》的觀眾就會發現,在周瑜死後諸葛亮還說過一段評價周瑜的話:「人說周瑜嫉我之才高於自己,其實他是恨諸葛亮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不然,當初他就不會讓諸葛瑾去說服其弟歸順東吳了。」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周瑜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
(7)既生瑜何生亮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
《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是根本沒有交集的兩個人物,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的開國功臣,威名遠揚,而諸葛亮當時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赤壁之戰也是周瑜一人指揮的,與諸葛亮完全無關不假,但孔明卻是促成了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之一。
⑧ 「既生瑜何生亮」什麼意思
「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
1、「既生瑜何生亮」出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周瑜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捏造的。
2、此內容中的"瑜"是指周瑜,東漢末年東吳傑出的軍事家;"亮"是指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8)既生瑜何生亮擴展閱讀:
1、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2、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4、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