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西敏寺

西敏寺

發布時間: 2021-07-16 20:33:47

A. <<夜的第七章>>中西敏寺是什麼地方

西敏寺(亦譯作「威斯敏斯特寺」)位於英國首都倫敦泰晤士河南岸,議會大廈西南,創建於公元960年。它的前身是7世紀時在泰晤士河一個叫托內的小島上建起的祭祀聖彼得的小教堂。從創建時起,寺院就稱作威斯斯特寺(意為「西寺」,以區別於位於城東倫敦塔外的一個西都會寺院——「東寺」。)1050年,英格蘭國王「篤信者」愛德華(1003—1066年)下令對之進行擴建,以作為自己的墓地,1065年竣工,正式啟用。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緻,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

教堂主體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台。本堂寬僅11.6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米,是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故而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耳堂總長62米,與本堂交會處的4個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頂。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

雙塔

教堂西部的雙塔(1735—1740年)高達68.6米。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復雜的支撐體系。

B. AKC和西敏寺區別

西敏寺源於美國一個旅館的名字。由一群犬愛好者發起,是建立在對犬種的愛好和改良犬種的基礎上的。是一個犬展的重要地點。

而AKC就是American Kennel Club,美國養犬俱樂部,是致力於純種犬事業的非營利組織。

C. 西敏寺是什麼

西敏寺是英國皇家教院,是歐洲最美麗的教堂之一。西敏寺建成後即成為英國國王加冕典禮的場所。它是一座壯麗的哥特式教堂,它無論在世界建築史上,還是在英國過去九個世紀的悠長年代中,都佔了舉足輕重的位置。英國王室成員、政治家、宗教界名人以及著名詩人都有不少葬在此處。

美國西敏寺犬展(Westminster Kennel Club Dog Show)的歷史已經有120多年了,西敏寺俱樂部起先是由一群熱衷於指示獵犬和賽特犬的愛好者們發起的 ,他們經常在紐約的西敏寺旅館里聚會,互相交流經驗。俱樂部是建立在對犬種的愛好和改良犬種的基礎上的。 西敏寺犬展每年都要舉行一次。

西敏寺俱樂部的名字就來源於他們經常聚會的旅館的名字。1877年的5月8日至5月10日在紐約市的邁迪遜大街26號 Gilmore花園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西敏寺犬展,犬展舉行的相當成功,媒體爭相報導,從此犬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D. 西敏寺是

濃縮英國千年歷史的西敏寺

到了倫敦,不能不去西敏寺;要想浮掠英國的歷史,更不能不去西敏寺。

西敏寺坐落在泰晤士河畔喧囂的鬧市區,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1045年英王愛德華領教皇旨意頒詔建西敏寺,歷時20年,1065年12月28日西敏寺正式「就聖職」,1245年至1517年間西敏寺再次重建,成為英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不需入寺,僅是它那直逼蒼穹的哥特式風格,寺院外的參天大樹,斑駁的高牆,泛白而雕琢精緻的門窗,已足使人感到蒼古了。

等待入寺的人們在側門前排成了長龍。和我一樣,很多人來此,興趣在宗教朝聖之外。與別的大教堂相比,西敏寺和教會的關系並不那麼單純。16世紀,在英國歷史上以我行我素、多次把包括紅衣大主教在內的高級神職人員推上斷頭台的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西敏寺也在1534年被國王控制,並在1540年和1559年兩度被國王關閉。1579年伊麗莎白一世重開西敏寺,但規定由王室直接管理,並將其改建為一所學校,從此管理西敏寺的人不再是主教,而是校長,而且由國王任命。直到19世紀,西敏寺是英國繼牛津和劍橋之後的第三所大學。在我看來,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來英國王室的象徵,因為自愛德華王及其來自歐洲大陸的異族征服者威廉以降,包括現在女王伊利莎白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西敏寺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跨進西敏寺的小側門,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人世,須臾間遁跡得無影無蹤,包圍我的只有幽暗肅穆得有些詭異的拱門迴廊、連綿不斷的石槨銅棺和無處不在的先人靈碑石像,無一不通向死亡,無一不通向茫暗的過去。幾步之間,我彷彿穿越數百年時空,邁跨「陰」「陽」兩界。幾百年來,英國的帝王後宮百年後無不安葬於此,胄室宗親、豪門權貴、高僧大侶、文臣武將、聖哲賢達、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別世之後能歸宿此地為榮。不能葬此的,能立碑銘傳,以志不忘,也是幸事。就是當時未能入寺者,多年之後或移骸寺內,或以衣冠碑像佔一穴之地,也算是對其成就地位的追認。他們按照門第生平,各就各域。如今寺內的墓陵棺碑已多到了摩肩接踵、見縫插針的地步,後來者有的不得不屈就,豎棺而葬。遊人往往前腳還未邁出地上的一塊靈碑,後腳又已踏上了另一塊。幾番不經意後,對逝者不敬的歉疚感也就淡然了,同時也難免感慨西敏寺的近乎「鬼」滿為患。

依次走過一個再一個的棺槨,凝視一座又一座的石像,細讀一塊接一塊的靈碑,每一個人的生平事跡、掌故傳說都是對歷史有血有肉的生動註解,穿織起來,漸漸也勾勒出近千年來英國歷史畫卷的粗線條。從諾曼底王朝到斯圖亞特王朝,從光榮革命到殖民擴張,多少往事被濃縮進這些頑石和精靈之中,在我注目他們時,又從沉睡中蘇醒活躍過來,對我或寥寥數語,或娓娓道來,歷史就在這當中復活了。

西敏寺的前部是供禱告佈道的大殿,四周鑲嵌王室人物和聖靈的彩色玻璃圖案;中央陳列著君王加冕登基時的御座,當今女王加冕御座底下曾有蘇格蘭寶石,傳說此寶石在加冕大典舉行前被蘇格蘭人盜走,倫敦竭盡全力,使寶石在大典舉行之際完璧歸趙,重新置於御座之下,其寓意不言自明。後部是王陵所在,世胄的旌旗和徽牌懸列兩壁。不過,西敏寺最讓我心動、更使四方來者神往的,不是這些帝王將相,而是其聞名於世的「詩人之隅」。那是英國文學的殿堂,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國文學史。

詩人之隅,雖以詩人冠名,其實這里不僅僅有詩人,還有作家甚至作曲家。自喬叟開始,乃至巔峰人物莎士比亞,英國600年文學史上的巨匠名家,大都在這里可尋。他們於此或長眠,或塑有雕像,或有石碑,以示後人。據說首先稱此地為「詩人之隅」的,是後來自己也立碑其間的哥德斯密司。長眠者如喬叟、斯賓塞、德萊敦等。立雕像的有莎士比亞、華茲華斯、米爾頓等,其像或俯首沉吟,或平坐凝空,或儒雅倜儻。碑分兩種,一種是鑲於牆上的壁碑,另一種是嵌在地上的地碑。壁碑以莎士比亞的雕像為中心,上有雪萊和濟慈,左右是作家奧斯丁和夏洛特三姐妹。地碑一一排列,銘刻的名字有拜倫、湯默斯、艾略特、奧登、詹姆斯、霍普金斯、梅斯菲爾、但尼生、白朗寧等詩人,還有狄更斯、哈代等大作家。

最早歸宿在此的,是英國詩歌的鼻祖喬叟。詩人晚年清貧,1400年病死在寺側一小屋中,原本葬於寺外。150多年後,英國人對這位詩人的認識漸深,才把喬叟遷葬於今日遊客瞻仰的新墓。其後又過百年,喬叟「英詩之父」的名聲方才鵲起。新亡入寺者是奧登,他1973年客死奧地利,第二年他的地碑就進了西敏寺。比照喬叟,他是幸運的。

不幸運的又何止喬叟。如果說西敏寺是英國文學的聖殿的話,那麼不只是中國讀者如雷貫耳的一些大家在辭世蓋棺之時,並不是立刻就被西敏寺接納。莎士比亞,這位英國最偉大的詩人,死於1616年,直到百年之後的1740年,才在寺中有一席之地供後人膜拜,他至今安息在故鄉斯特拉福的泥土中。彌爾頓也未能逃脫這一結局。浪漫派的先驅大師布雷克生前被世人側目為狂人,老死荒郊,連墓碑都沒有。在他誕生兩百年後的1957年,他的半身銅像才來到詩人之隅。最讓人感慨的是大名鼎鼎的拜倫,這位英國浪漫派詩歌的三旗手之一,生時放浪不羈,鄙薄英國的貴族與教會,死於希臘的民族獨立運動中,埋骨異鄉,其後百多年間,一直被拒於西敏寺外,淪為英國文苑的野鬼遊魂,直到1969年,英國詩社才得在寺內以一方白石為他鋪碑。與這些名至實歸的文豪相比,詩人之隅中也有一些詩人作家的陵墓塑像不僅占據的空間大,且精雕細琢,然前來瞻仰者往往一臉茫然,對其名姓、作品不知一二。蓋棺不等於定論,又豈止於這詩人之隅,翻遍各國歷史,莫不如此。

詩人和帝王將相共列一室,是我徘徊在西敏寺中感悟到的另一番詩意。承載歷史不朽的,是功業,也是詩句的語言和思想,卻不一定是寺內的頑石。走過寺內幽冷的棺碑和千年的亡魂,我和其他遊人一樣,除了感慨,「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E. 西敏寺在哪裡~

建造年代: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45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地理位置: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

建築規模:教堂總長156米,寬22米;大穹窿頂高31米,鍾樓高68.5米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歷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托尼島。該島現在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佔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後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他那繼位的兒子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但恰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里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

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皇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彼得。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系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現在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築師、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觀及建築結構

作為英國中世紀建築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築風格和特點,雖然在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斷地推移變化,從諾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藝復興的式樣,不過它的基本特色仍屬於哥特式,所以歷經700 多年的修葺而猶能保持原貌,實在多虧了斯科特這樣的建築師。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 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台。本堂寬僅11.6 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 米,是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故而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耳堂總長62 米,與本堂交會處的4 個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頂。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教堂西部的雙塔(l735~1740 年)高達68.6 米。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復雜的支撐體系。教堂東端,即教堂中軸線的末端,原是聖母禮拜堂,後來毀壞。16 世紀初,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了一個規模更大的禮拜堂(1503~1519 年,另說1502~1512 年),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是英國中世紀建築最傑出的代表作品,由羅伯特·渥都設計。禮拜堂本身就是一個小教堂,有獨立的本堂和兩邊側廊,陵寢設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飾和宛如倒掛著的晶瑩華美的鍾乳石拱頂,設計大膽,構思巧妙,拱肋圖案別具一格,是整個建築中最精彩之處。室內牆上滿布壁龕,龕內共立有95 個雕像。這座禮拜堂裝飾華麗精美,被認為是「所有基督教國家中的至美之所。」在教堂內還有許多象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樣的獻給死去君主的建築,使人不由得不驚嘆西敏寺教堂內別有洞天。如祭壇東端的聖·愛德華禮拜堂,其中央的愛德華祠墓建於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聖之處。主祠周圍還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國王祠墓,形成了各個時代的雕刻博物館,尤其是東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飾華美著稱。建築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將它作為英國國王的墓地,事實上,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 多位國王的確都葬在了這里。在聖·愛德華禮拜堂西側有著名的愛德華一世加冕寶座,它高踞於祭壇前面的高台之上,寶座下有一塊稱之為「斯庫恩」的聖石,它原是蘇格蘭國王傳統的加冕座位,是其權力的象徵,1297 年,愛德華一世將它帶到了倫敦。順便說一句,西敏寺還是英國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所在。可以說,西敏寺是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在教堂的祭壇前面的尖背靠椅,是歷代帝王在加冕時坐的,據說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塊大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Scone),它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掠奪來的。原來,這是蘇格蘭王登基用的,據說現今蘇格蘭人中,還有人發起要把這塊石頭取回去的運動。與1996年,這塊蘇格蘭人的至寶又回到了它的家鄉。

教堂內,還有一座特殊的小禮拜堂。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座小禮拜堂不是獻給君主,而是獻給勇赴國難者——犧牲於「不列顛之戰」(1940 年秋季發生的英德空軍之戰)的皇家空軍戰士的。小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繪有當年參戰的68 個空軍中隊的隊徽。這為滿目的皇家奢華中注入了一股剛健悲壯之氣。

在教堂或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中,大都會專為傑出的人物劃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國的名人葬在先賢祠,英國的名人身後則有幸進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們或被埋葬在教堂內,或者在此樹立紀念碑。這里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爾、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布朗寧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詩人角」就是詩人和作家墓祠的薈萃地。這里還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戰時的無名戰士之墓(1920 年)。所以,這里墓室累累,紀念碑林立,堪稱英國著名的歷史文物陳列館。而且,這些祠墓和紀念碑在建築上還有一個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軸線上氣勢非凡的縱深可能產生的枯燥感。教堂南側是修道院,創建於13 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此外修道院庭院東南一側,還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後者為一長方形廳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國王、王後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吊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根據死後面容模製下來的,造型真實生動。其中以愛德華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為古老,以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的雕像最為精緻,這位被譽為「海洋權威的化身」的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海軍指揮官曾在一次海戰中大敗拿破崙,從而最終導致後者滑鐵盧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緻,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也是英國的王室陵墓所在地。最後一個在這里舉行葬禮的王室成員是已故的王妃黛安娜。除了王室陵墓外,這里也安葬著許多偉大的人物,包括牛頓、達爾文、丘吉爾等。

F. 維斯敏斯特大教堂為什麼叫西敏寺

west敏寺

G. 什麼是西敏寺政制國家

根據英國的西敏寺政制模式,有由民選國會佔大多數議席的政黨組成內閣執政。

到了倫敦,不能不去西敏寺;要想浮掠英國的歷史,更不能不去西敏寺。

西敏寺坐落在泰晤士河畔喧囂的鬧市區,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1045年英王愛德華領教皇旨意頒詔建西敏寺,歷時20年,1065年12月28日西敏寺正式「就聖職」,1245年至1517年間西敏寺再次重建,成為英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不需入寺,僅是它那直逼蒼穹的哥特式風格,寺院外的參天大樹,斑駁的高牆,泛白而雕琢精緻的門窗,已足使人感到蒼古了。

H.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簡介

後來,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為威斯敏斯特市,現在是組成倫敦市中心的兩個市級區之一。教堂在英國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英國王室專屬禮拜堂、1066年以來幾乎所有國王加冕、王室婚禮,及一切重大儀式都在這里舉行。在16-18世紀,威斯敏斯特是與牛津、劍橋齊名的學...更多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譯為「西敏寺」),本義是西部修道院的意思,因為這座教堂所在的位置在當時倫敦的西部。後來,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為威斯敏斯特市,現在是組成倫敦市中心的兩個市級區之一。教堂在英國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英國王室專屬禮拜堂、1066年以來幾乎所有國王加冕、王室婚禮,及一切重大儀式都在這里舉行。在16-18世紀,威斯敏斯特是與牛津、劍橋齊名的學術中心,英文版的《聖經》就是在這里翻譯完成。教堂墓地中埋葬著英國歷代國王和歷史上各個領域中最傑出的偉人,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稱為「榮譽的塔尖」。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建築風格:總體來看,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廊柱高大凝重,雕刻精緻優美,彩色玻璃華美絢麗,高聳的尖頂、鍾樓顯得巍峨挺拔,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但經過13-16世紀歷代國王的不斷改建、擴建,實際上已經成了各種建築風格的大雜燴。在19世紀的最後一次修整中,設計師大膽拆除了一些非哥特式的構件和藝術作品,使得教堂部分恢復了哥特風格的原貌。主要看點:愛德華一世加冕寶座:寶座高踞在教堂祭壇前的高台上,從1301年開始,除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外歷代的英國國王都是坐在這把椅子上加冕的。寶座下原有一塊被稱為「命運之石」 (Scone)的聖石,它原是蘇格蘭國王傳統的加冕座位,是其權力的象徵。1297 年,愛德華一世將它帶到了倫敦。現在這塊石頭已送返蘇格蘭。亨利七世禮拜堂:位於教堂的後端,建於16世紀,是英國中世紀建築的代表作品,裝飾華麗,其巨大的扇形垂飾和拱頂設計異常大膽和巧妙。周圍還有其它很多獻給故去國王的禮拜堂,如英國著名的朝聖地聖愛德華禮拜堂、雕飾繁復的亨利五世禮拜堂等。教堂墓地:有20多位英國國王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後來貴族和教堂執事人員也允許被埋葬在這里。由於英國歷史上有很多偉人都被封為貴族,所以這座教堂墓地後來實際埋葬了眾多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如牛頓、納爾遜、丘吉爾、達爾文等,成為名副其實的偉人之墓。在暢銷小說《達芬奇密碼》中,主人公就是在牛頓墓前獲得了重要啟示。詩人角:是教堂墓地的一部分。首先被埋葬在這里的文學家是喬叟。喬叟實際上是以王室官員而非作家的身份獲得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的殊榮,並且他生前也是住在教堂中的。1599年斯賓塞被埋葬在喬叟身邊,開創了著名文學家埋葬在喬叟周圍的傳統,並為那些沒有埋葬在這里的詩人設立紀念碑,最終形成了這處最受遊客青睞的憑吊之地。埋葬在這里的文學家有狄更斯、勃朗寧、吉卜林等,莎士比亞則擁有自己的紀念碑。在這里幾乎可以找到英國文學史上所有巨匠的名字。無名英雄墓:在教堂西大門內甬道的正中,埋葬著一位一戰中犧牲的無名戰士,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鐫刻著著名的墓誌銘:無名者最有名。皇家空軍禮拜堂:是為紀念二戰中犧牲於不列顛空戰中的空軍英雄而設立的禮拜堂,禮拜堂的彩色玻璃鑲嵌出參戰的68個空軍中隊的徽章。教堂博物館:位於修道院的地下禮拜堂中,主要展出歷代國王和貴族去世後供憑吊用的雕像。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1377年的愛德華三世雕像。聖徒雕塑:在教堂西門廊上有十幅浮雕人像,是20世紀的10位基督教聖徒,其中包括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中代人赴難的聖科爾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等。教堂歷史:早在8世紀這里就有一座修道院。1045年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答應教皇去聖地朝聖卻沒有去,為了「贖罪」,他應教皇要求在此興建新的教堂獻給聖彼得,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真正名稱應該是「聖彼得教堂」。1066年教堂建成,和修道院一起供天主教本篤會使用。教堂建成後不久,愛德華就去世了,沒有留下王位繼承人。他的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而來,擊敗貴族推選的國王奪取了英國王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為了顯示自己繼承王位的合法性,威廉決定在愛德華興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從那以後,幾乎所有的英國國王都在此加冕。1220年至1517年間,歷代的英國國王不斷對教堂進行擴建和重修,竭盡所能地使它看起來更輝煌壯觀。但在1540年,英國與羅馬教廷決裂,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關閉。1579年伊麗莎白一世重開教堂,但徹底清除了天主教勢力,把管轄權收歸王室,由國王直接任命的教長進行管理,並在這里將《聖經》翻譯成英語。威斯敏斯特教堂成為英國新教的傳播和研究中心。鏈接:世界著名教堂巴黎聖母院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伊斯坦布爾聖索非亞大教堂莫斯科瓦西里大教堂巴塞羅那聖家大教堂佛羅倫薩花之聖母教堂隱藏

I. 一位安葬在西敏寺的英國主教的墓誌銘全文

葬於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誌銘:
-----------------------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