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珅從這里畢業,清朝重點大學如何變成紫禁城內唯一的西洋樓呢
故宮四周繞以高厚城垣,曰紫禁城。
紫禁城,這個表示紫微垣的“紫宮”和表示不允許平民入內的“禁地”的合稱已暗含了皇家的權威和其建築文化的肅穆莊重。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稱為紫禁城的三大殿(或者與後三宮對比稱為前三殿),它們根據其使用目的而有各自不同的意義。
咸福宮位置
寶蘊樓既有西洋式的大門,又有傳統的頂鋪花瓦,雖讓位於皇家禁地卻鋪著羅馬式的台階與歐式的立面。
在寶蘊樓之前,這個地方是咸福宮。《甄嬛傳》中沈眉庄居住的存菊堂、《如懿傳》中的慧貴妃都曾居住在咸福宮之中。
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昔日的咸福宮,在大火中燃盡的咸福宮如今只剩下了三個牌匾見證著後宮嬪妃的恩恩怨怨與權力斗爭的風風雨雨。
除了作為後宮嬪妃的住處,自雍正時期,咸福宮還設立的“國家重點大學”咸安官學中,從這里走出了一代大官和珅。
2. 紅牆金頂的故宮,為何有一座「洋樓」
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室居住建築群體,也被聯合國是以全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在故宮當中建築物共有9999間,因為古代皇帝他們把9是為吉利數字。
故宮也是明清兩個王朝,居住辦公的地點之一,在紅牆金頂的故宮當中卻獨有一處洋樓,非常的突兀,與其他所有的建築物無法融為一體,那就是寶蘊樓。
為了能夠更妥善的保存這些物質,所以在故宮當中重新修建了這一座寶蘊樓,寶蘊樓舊址最早是明代咸安宮,因為這座所謂的洋樓,在建築上以現代石料工藝為基準,它能夠有效的防震防火,所以用它來儲存名貴物品。
所以在故宮當中,才會有這樣一座洋樓的存在,而它的整體色調還是和故宮的色彩比較接近,以紅色外牆為基礎。
3. 特朗普訪華首站的寶蘊樓到底有多神秘
美國總統特朗普來華訪問的首站是參觀故宮博物院,兩國元首夫婦的茶敘之地則選在了故宮中唯一一處西洋建築——寶蘊樓內。
故宮這座600餘年的皇家宮殿步步皆是故事,那一扇扇千回百轉的宮門內,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宮殿中都充滿了隱秘。寶蘊樓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故宮內獨一無二的西式建築,也是故宮內最年輕的建築。
1913年初,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呈報袁世凱,決定將沈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而北京當時缺少妥善保管的地方,就臨時決定在紫禁城原來的咸安宮舊址上建造一處庫房。並從庚子賠款中撥出20萬元建寶蘊樓以存放文物。1914年,寶蘊樓正式動工,一年後全部竣工並交付使用。
4. 為什麼寶蘊樓在故宮里顯得十分獨特
5. 那個皇帝在位期間首開英武殿
武英殿始建於明朝初期的永樂年間,與紫禁城其他宮殿同時落成。明朝早期,皇帝齋居、召見大臣都在武英殿,後來則轉到文華殿。崇禎年間,皇後千秋、命婦朝賀儀也在武英殿舉行。明朝在武英殿設待詔,擇選善繪畫者居之。明朝末年,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順政權後,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於武英殿舉行即位典禮,但次日便撤離北京。
清軍攻入北京後,攝政王多爾袞曾將武英殿作為其理事之所。數月後,順治帝入關登基,起初也住在武英殿。清朝初年,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辦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等儀典。康熙八年(1669年),太和殿、乾清宮等大殿維修,康熙帝一度住在武英殿里。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設置「武英殿造辦處」,雍正七年更名為「武英殿修書處」,由監造處、校刊翰林處兩部分組成,掌管刊印、裝潢圖書之事。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武英殿左右廊房設為武英殿造辦處(即日後的武英殿修書處),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多人,由皇帝與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武英殿刊刻了大批圖書,採用銅版雕刻活字以及特製的開化紙印刷,字體工整秀美,繪圖精美,圖書品質很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將從《永樂大典》中摘錄出的138種珍本排字付印,御賜名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世稱「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後,武英殿刊書很少,徒有其名。武英殿存而不發之書,向來貯存在敬思殿。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敬思殿存書,將其中完好的存書移貯武英殿,殘缺的存書則作價出售,此後敬思殿實際上成為存儲版片之處。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遭遇火災,燒毀正殿、後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築共37間,書籍版片全部焚毀。同年,武英殿建築群獲得重建。[1]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武英殿又進行過大規模整修。
清朝後期,武英殿以西有咸安宮(現為寶蘊樓);武英殿北牆外為方略館,再折而北東向者為回子學、緬子學;回子學、緬子學以北為內務府公署大門。內務府廣儲司設在內務府公署以西,二者隔南北流向的內金水河,果房(果子房)設在廣儲司以南。內務府公署以北,慈寧宮花園以東,設有造辦處;冰窖設在造辦處以東。武英殿南有外瓷器庫。武英殿西南有南薰殿,收藏歷代帝後名臣畫像。南薰殿東面有燈庫,西面有御書處。
中華民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內務總長朱啟鈐呈請,將奉天及熱河行宮所藏各種寶器運至北京。民國二年(1913年),大總統袁世凱派護軍都統治格負責籌備,並會同清室委員將古物分批運到北京,民國三年(1914年)10月運完。此後又將北京紫禁城的清廷物品擇要並入,成立「古物陳列所」,將武英殿辟為古物陳列所的陳列室及辦公處,於民國三年(1914年)10月10日開始正式對外開放展覽,這是紫禁城首次對公眾開放。為了適合古物陳列所的需要,民國三年(1914年)對外開放前,在中華民國內務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下,重修了武英殿和敬思殿之間的過廊,並在兩殿鑿牆開窗,將原來的木窗全部換成玻璃窗。隨後,在1914年,武英殿內安裝了紫禁城內的首部電話;不久,又安裝了自來水系統以符合消防需要。民國四年(1915年)6月,武英殿以西的寶蘊樓完工,作為古物陳列所的文物庫房。
6. 故宮寶蘊樓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是真的嗎
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12月2日在安徽池州發布,故宮博物院寶蘊樓等100個建築遺產項目入選。有關專家表示,這標志著我國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利用進入新的階段。
寶蘊樓建成於1915年,為古物陳列所收藏珍貴文物的庫房,至今已有逾百年的歷史。在寶蘊樓建成之前,這里曾是咸安宮的舊址,其主體建築毀於清末的火災,僅存咸安門一座。寶蘊樓,顧名思義,即「蘊藏珍寶之所」,單單聽其華麗的名稱,就令人浮想聯翩。
7. 北京故宮的靈異事件是真的嗎
所謂「靈異事件」純屬子虛烏有
稀奇古怪的恐怖故事往往以夜深人靜的紫禁城為背景,以人跡罕至的故宮非開放區域特別是傳說「陰氣」很重的西部區域為空間進行演繹。月黑風高,古宅深院,孤魂冤鬼,或泣或歌,飄然來去,聽來森然恐怖。
昨天,故宮官方首次就此進行公開回應:所謂「靈異事件」純屬子虛烏有。之所以被歪曲、演繹,是因為人們對此區域並不熟悉。伴隨此前一直塵封的西部區域的開放,非開放區域變為公共參觀空間,這些傳聞也將不攻自破。
故宮專家介紹,歷代「故宮人」從來沒有在紫禁城中看到過、經歷過什麼靈異事件。廣為流傳的那些故事,都是人們在茶餘飯後道聽途說、添油加醋編造而成。隨著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開放區域的擴大,建院九十年來未曾整體開放過的諸多區域開始跟觀眾見面,由非開放區「變身」展覽陳設的公共空間,迎接每一位觀眾的到來。比如慈寧宮、壽康宮所在的外西路區域,作為「女性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是各大影視劇常常會提及的一個區域。開放後,這個區域向觀眾揭開神秘的「面紗」,以精美的展覽陳設、雅緻的庭院園林,呈現給大家一個真實的、獨具特色的西部區域。
「好東西都去了台灣」並不成立
寶蘊樓展覽中,一個貼滿封條的大紅木箱向人們展示著文物南遷的故事,上面寫著「古第一箱」。專家介紹,這個木箱就是當年文物南遷過程中北返的實物。
常常有人問起:故宮博物院好東西都去了台北嗎?故宮專家介紹,實際上,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避戰火,1933年2月至5月間故宮博物院將13491箱文物分五批南運,暫存於上海,後轉藏於南京。當時,故宮博物院各庫藏品數以百萬計,大部分保存於原處未動,甚至有的整座庫房的文物藏品均未南遷。此外,各個陳列室須維持正常開放與參觀,保留了一定數量的展品。根據民國時期北平故宮博物院的多次清點,留存北平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余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參與南遷文物的20餘倍。
故宮專家介紹,最初決定選擇文物精品,遷往上海儲藏。但是後來因時間緊迫,箱數又多,擇精品文物裝箱,事實上未能完全做到,而且裝箱人又是「二把刀」,文物知識有限,鬧了「留下真品,選走偽品」的笑話。
根據檔案記載,遷運至台灣保存的故宮文物共計2972箱,占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總箱數13491箱的22%。這些文物遷台後,台北故宮先後進行了3次清點,數字增長較大,主要是204箱清宮檔案,由於計件方式的變化,由1954年的28920件增長為386862件。「好東西都去了台灣的說法並不成立。」專家表示。
首次展出毛澤東在故宮照片
本次新開放的展覽中,首次展出了一張毛澤東在故宮的照片。這徹底推翻了「毛澤東因為迷信思想從沒進過故宮」的說法。
根據老「故宮人」,時任故宮博物院保衛科科長的韓炳文先生回憶,毛主席不僅進過故宮,而且不止一次,一共有三次。而且他也曾從東華門城樓上信步走過,經東南部分城牆走到午門展廳觀看展覽,也就是10月10日觀眾可以走過的這一段區域。
第一次是1954年5月17日下午,毛主席身穿灰色的中山服,腳蹬布鞋,手拿一根竹竿,從神武門進後,沿神武門內東馬道拾級而上,在城牆上走走停停、神情安閑,不時眺望遠處。
第二次是隔日下午即5月19日,毛主席第二次來到故宮。這一次,主席仍乘車進神武門,下車後即沿西馬道上城牆參觀。
毛主席第三次來到故宮是在5月20日下午四點多,這回是由羅瑞卿同志陪同,經午門東掖門進入故宮,徑直登上午門城樓,繼續觀看在樓內舉行的「全國出土文物展覽」。
事件揭秘
壽康宮最大黃花梨傢具有小金庫
影視劇里大熱的「甄嬛」,在歷史上為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居住於壽康宮。記者在她的寢宮看到故宮現存最大的黃花梨傢具——高2.9米,單櫃寬1.76米的兩組黃花梨雕龍立櫃。據介紹,此櫃子當年由官員進獻入宮,皇帝龍顏大悅,大大賞賜了進獻者。
櫃子平時用於放置皇太後的生活用品。其不為人知的「機關」在於,櫃子下部有一個暗格,其上單設鎖,內藏金銀珠寶,據說當時暗格箱子的鑰匙就隨身別在皇太後的腰間,可見其中都是皇太後的愛物。
慈寧宮文物著「隱身衣」首次裸展
雕塑展的一大特色是很多首次亮相的大體量文物,故宮博物院首次採用「裸展」的方式進行呈現,即沒有展櫃,沒有玻璃隔擋,觀眾和文物可以進行直接「面對面」。這對管理和文保都是一種考驗。
據介紹,為了確保文物的安全,故宮為其塗了一層保護材料,這種材料不傷害文物本體,觀眾從表面看不出來,而且通氣效果好,不會把濕氣憋在文物體內。
4噸重大石佛哭臉變笑臉
展覽中北齊的一佛二菩薩像體量巨大。雕像用白石雕成,體現了北齊時期河北地區佛教造像的特徵。雖然佛與菩薩像的形體十分高大,但是雕刻卻十分精細,比如佛像袈裟厚重的質感,菩薩手指柔軟豐腴,同樣的白石雕鑿,卻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
故宮專家介紹,僅中間的大石佛就重達4噸多。此前20多人用了20多天才將大佛立起來,之前大佛一直在庫房「躺著」。頗為神奇的是,大佛孤寂地「躺」在庫房的時候臉上展現出「哭相」,而如今得以直立展出,燈光下卻展現出迷人的微笑。專家解釋稱,這是因為觀察角度的不同導致的不同視覺效果。
東漢小夫妻石雕「秀恩愛」
展廳中有一尊緊緊擁抱的東漢石像頗為引人矚目。
據故宮專家介紹,這對相擁而坐的男女形象出自四川彭山一座墓的墓門第三層門楣上,應當是墓主人夫妻生活的表現。
1941年,川康古跡考察團發掘了這個墓葬,擁抱像的發現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圍觀者甚眾,以至於嚴重踩踏了周圍的麥苗,擾亂了生活次序,而維護倫理道德的人們也意欲毀壞這「有傷風化」的不雅之物。
無奈之下,考察組在向上級——時任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長的李濟先生請示後,將擁抱像切割下來,移運到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庫房保存,後移交故宮博物院。本次展出,曾經的「有傷風化」在如今看來更像是「秀恩愛」。
開放4區域可游「後宮」登午門城樓
明日起,登城樓俯瞰紫禁城全貌、走進西六宮看後宮女人生活都將成為游覽故宮的新方式。
昨日,故宮博物院介紹,今年的90周年院慶日依然不會有大型慶典紀念儀式,而是將如約開放4大區域和8個展覽,為觀眾呈現豐盛的文化大餐,新增區域和展覽均不另行收費,憑門票即可參觀。新開放的區域包括寶蘊樓、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八個展覽分別設置,包括原狀陳列、常設專館、專題展覽多個類型,開放面積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
此外,還新增了一條「空中」游覽路線,觀眾可以登午門城樓看東西雁翅樓的萬壽慶典展,同時沿東雁翅樓城牆漫步至角樓,再轉向東華門區域,俯瞰紫禁城的同時一探故宮建築之妙。
8. 故宮的文物是直接存放在宮殿里還是存放在故宮的地下室里
故宮的文物分別存放在地面文物庫和地下文物庫,每一座宮殿都是地面庫房。
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誕辰90周年,故宮博物院新開放了原地面文物倉庫壽康宮和寶蘊樓。
壽康宮曾經是清代皇太後居住的宮殿,是乾隆為其母親鈕祜祿氏量身打造的,從故宮博物院建立以來,壽康宮一直被當做文物庫房,此前從未對外開放。
更為悠久的地面文物倉庫當屬「寶蘊樓」了。1913年初,北洋政府決定將沈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而北京當時又缺少妥善保管的地方,就臨時決定在紫禁城原來的咸安宮舊址上建造一處庫房,以存放23萬多件文物。
建成後,寶蘊樓一直用作文物庫房,只是儲存的文物不斷變化。但是寶蘊樓磚石外表之下,裡面幾乎全是木質結構,在防火防盜等方面略遜一籌。2013年,為恢復寶蘊樓的歷史風貌、消除安全隱患,故宮博物院開啟修繕工程。
2015年5月完成。修繕後的寶蘊樓,從「文物庫房」變身展廳,設置「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1925-1949)」、故宮特色文創產品展示區等,一部分區域作為文化研究與學術交流場所。
因為北京冬春風沙、夏季高溫酷暑,地面上防火、防盜、防塵、防震等條件均達不到保護文物的要求,故宮博物院在八十年代就開始修建地下庫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庫房又出現了新問題:那就是所有房間只能設置一個溫度一個濕度,不能根據每個房間的需要自行設。
所以盡管保存不同材質的文物,也只能按照最脆弱的書畫保存要求來設置溫度、濕度,這就沒辦法滿足另一些文物的保存要求。但是改善空調系統,建一個現代化的地下庫房需要四個億。
考慮到這個地下庫房保存了九十萬件文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文物庫房,三層,22000平方米。國家相關部門認為,保存這么多文物花四個億是值得的。於是,故宮的地下庫房保存條件得以改善。
(8)寶蘊樓擴展閱讀:
故宮地下文庫:
地下文物庫採用三層全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消防系統和防盜系統都很完備,而且是恆溫恆濕,不但具備抗震能力,而且具有戰爭防護能力。「
構造
地庫為一個架空結構,六面都不接觸泥土,四周為「回」字形,下面被柱子撐起,這樣的設計可以防水、防潮。
溫度
地庫有中央空調系統,並有自動感應的氣體滅火裝置。空調系統由計算機全自動控制,保證寶庫內溫度常年控制在14.5℃至16.5℃之間,濕度則依據文物不同設定在45%至55%之間。
應急
消防系統採用了火災自動報警和氣體滅火裝置,按照防火區域配備了足夠的滅火劑。一位安全人員形象地描述:一旦發生火災,系統可在30秒內完成自動滅火噴灑,而且不損傷文物。
9. 故宮里的昭仁殿有什麼秘密為何到現在都不對外開放呢
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室宮殿,集古代建築精華於一身的故宮,又被稱為【紫禁城】,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也是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就是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群,我們國家從建國以來卻從未完全開放,從未向世界展示它的全部驚人之處。
自中華民國成立後直到2014年,故宮一共才開放了30%:分別是三大殿、後三宮、東西六宮、御花園。
崇禎帝有三個兒子,當明朝的滅亡到來的時候,崇禎帝囑托三個兒子:好好活著,倘若有能能力恢復大明江山,就為父母報仇;倘若沒有能力,那就活下去保住朱家的血脈。
然後崇禎帝便把三個兒子秘密送出宮,跑路了。
當初崇禎帝的皇後是周皇後,在安排完自己的兒子後崇禎又來到了後宮,讓周皇後自縊殉國了。因為國家有難,皇後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而且這里我們要介紹一下崇禎帝的作風。
崇禎帝算得上是好皇帝,他志向還算遠大,而且有責任心。凡事事必親躬,但是他雖然處處為國家著想,缺少了治國和用人的策略。明史曾經記載他: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
可見這個人的性格非常復雜,他苛刻、猜忌又多疑,動不動就砍頭問罪,導致人心散亂。
10. 故宮內有西洋建築嗎
故宮內唯一一棟西洋小樓——寶蘊樓日前啟動百年大修,2015年5月底,寶蘊樓迎來百歲生日時,將變成故宮館史展陳專用場所,向觀眾開放。近年來,
故宮不斷擴大開放區域,到2020年故宮600歲生日時,開放面積將從目前的52%增加到76%。參觀遊客將有機會了解更多的故宮文化。
唯一一棟西洋小樓
經初步勘探,百年之後的寶蘊樓主體結構完好,但屋頂瓦面、大木結構、內外裝修裝飾、油飾彩畫及院落地面等現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記者昨日在小樓二層看到,天花板上顯現斑駁的黴菌及小塊破洞。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寶蘊樓的建造歷史及建築風格在整個故宮古建築群中具有獨特而鮮明的特徵。因此,故宮博物院在堅持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
性原則和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保護修繕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藝,盡可能保留原有構件,以確保各單體建築及文物遺存在修繕前、後保持
風格的一致性。本次修繕以文物建築現狀修整為主,排除寶蘊樓現存安全隱患,重點解決屋頂漏雨、部分木料糟朽、外牆飾面脫落等問題。據悉,整個工程預計於
2015年5月底竣工。
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工程也於同日開工,預計2016年3月建成。項目完成後,可以讓占據故宮博物院內多處古建築的文保科技部搬出紅牆,從而更好地保護故宮古建築群、消除安全隱患。
目前開放面積52%
2002年故宮開始大修之時,開放面積僅達故宮的30%。目前,已開放面積達52%。單霽翔在此前的媒體通氣會上曾對記者透露,11年間,故宮
的文物整體保護修繕工程始終在進行,開放區域也在逐步擴大。今年5月,清宮中最大的皇家藏書樓文淵閣就已修繕完畢,以原狀陳列的方式對公眾開放。
記者了解到,再過7年,到紫禁城建成600年時,故宮開放面積將達76%,10餘處從未示人的區域將逐步修繕開放。其中,整體修繕後的東西燕翅
樓將和現已開放的午門形成一個佔地2800多平方米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展區,展出故宮和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天安門與午門之間的端門將打造成一座數字博物
館,即使故宮閉館後,觀眾也可在這里領略皇家園林的風姿;2010年交還故宮的大高玄殿所在區域將成為參與式數字博物館、故宮講壇和故宮圖書館的聚集區;
養心殿南面的御膳房將作為傢具館,長期存放展出庫房裡的紫檀、花梨等宮廷傢具。
此外,故宮最西部的區域2015年10月故宮博物院90年院慶前開放,這一部分主要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和慈寧宮花園等部分,是皇宮內太皇太後、
皇太後以及年長嬪妃生活的區域,開放後,慈寧宮將被改造為雕塑館,展示故宮所藏10200件雕塑,壽康宮和慈寧宮花園將進行原狀陳列和展示。駐京記者
陶禹舟(本報北京今日電)
相關鏈接
寶蘊樓位於故宮西華門內、武英殿西,是民國時期在原清朝咸安宮舊址之上建造,現存三座西洋式二層樓閣及一座咸安宮遺留的大門。寶蘊樓建成於
1915年,民國時用於存放沈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共計3150箱23萬多件,此後也長期作為文物庫房使用。寶蘊樓修繕完成後,將舉辦「故
宮博物院院史陳列」展覽,首度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