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藍色經濟

藍色經濟

發布時間: 2021-04-19 05:16:08

① 「藍色經濟」 是誰先提出的 日本 中國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藍色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范圍多方向擴展, 藍色經濟
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藍色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藍色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藍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1、海洋漁業
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42萬噸;2005年海洋漁獲量已達2838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l 385萬噸,海洋漁獲量提高了3倍,海水養殖產量提高了5.7倍;海水養殖產量佔全國海洋漁獲量的比重已從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漁業總產值達3258億元,是1992年海洋漁業總產值的7倍。
2、海洋交通運輸業
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港口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為6989萬標箱,是l994年的17.4倍,繼續保持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國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是l994年的l.4倍。
3、海洋船舶工業
我國造船量已連續l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訂單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綜合噸,是1996年的7.2倍;造船總產值1 l45億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達到l l71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l9%。
4、海鹽業
2005年我國海鹽產量為2829萬噸,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海鹽和海洋化工業總產值433億元,是1994年的9.5倍。
5、海洋油氣業
2005年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是l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氣產量62.7億,是l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氣業總產值866.9億元,是1994年的l2倍。
6、濱海旅遊業
2005年濱海旅遊收入3942億元,其中國際旅遊收入ll47億元,而l994年國際旅遊收入只有321億元。

世界藍色經濟發展前景看好
目前,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值23萬億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業。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儲量為2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投入開發的經費每年達850億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產量約13億噸,佔世界油氣總產量40%,產值約3000億美元。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產量將超過陸地油氣產量。二是濱海旅遊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濱海旅遊業收入佔全球旅遊業總收入的1/2,約為25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遊目的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或地區;沿海37個國家的旅遊總收入達3572.8億美元,佔全球旅遊總收入的81%。三是現代海洋漁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發展為捕—養—加並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近10年來,全世界海洋漁獲量每年達8500多萬噸,產值約2000億美元。四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全世界較大海港2000多個,國際貨運的90%以上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8年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約為1.5億標准箱,海運收入1500億美元。總之,世界范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世界海洋產業結構不久將可能出現三、二、一的排列順序。從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要略滯後於世界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首先可能過度到二、三、一結構。

我想如果要說誰提出來的 這個好說不準 我想應該算是聯合國吧

2001年,聯合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今後10年甚至50年內,國際海洋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發達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將加速,藍色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② 什麼是藍色經濟急

藍色經濟是經藍色理念為基礎的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理論。它以海洋經濟的發展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中國海洋經濟概況、海洋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海洋區域經濟、海洋漁業、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工業、海洋生態產業、沿海藍色經濟理論以及信息經濟的現狀與發展等問題。

③ 藍色經濟是什麼

藍色經濟,又稱海洋經濟。現代藍色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藍色經濟范疇。

④ 各地為發展「藍色經濟」採取了那些措施

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到2030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更加完善,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綱要提出,構建良性互動的陸海統籌開發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並指出著力培育一批新的海洋經濟增長極,推動形成我國北部、東部、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當前,山東、廣東、浙江等地相繼發布了加速推進建設海洋強省、發展海洋經濟的相關方案,涵蓋海洋信息化建設、海洋新興產業等方面。

「深圳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副總規劃師陳一新透露,深圳正在編制的最新的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劃,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陸海統籌。他介紹說,深圳陸地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未來將在推動海陸空間融合、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培育海洋文化等方面開展工作。來源:央廣

⑤ 中央二台的財經頻道專門報道:在祖國的環渤海灣藍色經濟帶有一大部分

特大好消息。
中央二台的財經頻道專門報道。
在祖國的環渤海灣藍色經濟帶,有一大部分農民,在國家政策的投放區,正在有部署,有安排在淘金,望更多有志之士,前去參觀考察,3-5天時間,好好看,好好悟,看懂,悟透,盡快參與,走在祖國經濟的最前沿,步入小康,進入中產,參與國家的經濟流通。
面向大海,心想未來,圓夢大連!!

⑥ 藍色經濟區的經濟帶

藍色經濟區是涉海空間概念,更是一種創新域,也是一種具有魄力的決策。
藍色經濟區,不僅是一個涉海經濟的空間概念,還是一個系統創新、可持續發展和陸海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它通過制定陸海一體產業發展規劃,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實現海洋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使沿海和腹地經濟優勢互補,互為依託,實現共同發展。
隋映輝說:「我個人認為,藍色經濟區實際上就是一個以系統創新為支撐,產業經濟發展為基礎,將更多的海洋資源,通過陸上科技資源、創新平台、工業製造、物流運輸、投資體系等鼎立支持和有效開發利用,努力實現陸海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空間規模的最大化的泛海經濟區。」
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空間和創新域,藍色經濟區具有集聚性、關聯性、獨立性和輻射性四大基本特徵。而傳統的陸海經濟區域規劃與發展戰略忽略了其內在的基本特徵,就使得其在發展規劃和產業空間設計方面被人為地分割了。
隋映輝告訴記者:「所以說,藍色經濟區是在特定的創新環境下,由特定區域、特定城市、要素組合、相互銜接的產業鏈、生態鏈等構成的戰略生態系統。」
就此,隋映輝建議:建設藍色經濟區,首先要將海洋資源的有效利用開發和陸地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結構布局和生態環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陸海一體的創新域。要著重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對陸海產業結構進行轉型和結構升級。
其次,建設藍色經濟區,要依託藍色經濟區將著力點放在研發、設計、服務等方面,為地區提供技術、智力、人才、資金等支撐服務,使得藍色經濟區成為藍色經濟區的服務中心、研發中心和配套中心。
再次,應積極推動海洋產業製造業、專業知識服務、零部件配置等向內陸地區轉移和發展,採用前店後廠模式,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產業集聚的大藍色經濟區。
海陸一體的集群帶
是藍色經濟區的內核
「在藍色經濟區建設中,集群發展、結構調整和產業重組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推動海洋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加快海洋資源在陸地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為先進製造業提供技術支撐與服務,就要改變長期以來部門經濟遺留下的體制分割、政策分離的思維方式,建設開放式、多功能的藍色經濟區戰略生態系統。」隋映輝強調。
「根據山東區域跨越式發展目標、產業集群帶和藍色經濟區系統的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必須著眼於跨區域縱橫交錯的戰略構想。」隋映輝表示,「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就是要以『兩黃(環黃海地區、黃河流域)對接、三國(中日韓)互動』形成藍色經濟創新空間以及產業集群轉移走廊。」
那麼,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呢?
隋映輝強調,要充分利用區域科技經濟多元機制和產業合作路徑,利用山東半島製造業的創新資源和比較優勢,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增長的極核作用,形成以產業競爭力為目標、以陸海一體創新域(圈)為「增長極」、以創新網路擴張系統為「戰略支點」的藍色經濟區戰略模式。
他進一步闡釋說:「這一模式通過『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園區開發、集群發展』,實現陸海空間和產業的聚集、擴張和拉長。在優化研發服務、設施建設基礎上,推動區域由規模擴張向創新擴張,形成一個服務於海洋『科技產業化、服務市場化、創新國際化』的整體,從而推動區域陸海科技經濟的協調發展。」

⑦ 熱門單詞:「藍色經濟」用英文怎麼說

藍色經濟
[網路] blue economy; Blue Economics;
[例句]我們鼓勵海洋和漁業工作組與亞太經合組織其他機制合作推進藍色經濟合作。
We encourage the Ocean and Fisheries Working Group to work with APEC fora to advance Blue Economy cooperation.

⑧ 「藍色經濟發展」是什麼

經濟上有紅海和藍海之稱,紅海:指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藍海:是指新的行業,競爭不激烈,發展潛力大。

⑨ 山東省提出的藍色經濟指的是

山東「藍色經濟區」的概念是指:「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故選:A.

⑩ 什麼是藍色經濟

藍色經濟,又稱海洋經濟。現代藍色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藍色經濟范疇。

相關介紹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藍色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范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藍色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藍色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藍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發展概況
1、海洋漁業
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42萬噸;2005年海洋漁獲量已達2838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385萬噸,海洋漁獲量提高了3倍,海水養殖產量提高了5.7倍;海水養殖產量佔全國海洋漁獲量的比重已從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漁業總產值達3258億元,是1992年海洋漁業總產值的7倍。
2、海洋交通運輸業
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港口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為6989萬標箱,是1994年的17.4倍,繼續保持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國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是1994年的1.4倍。
3、海洋船舶工業
我國造船量已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訂單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綜合噸,是1996年的7.2倍;造船總產值1145億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達到1171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9%。
4、海鹽業
2005年我國海鹽產量為2829萬噸,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海鹽和海洋化工業總產值433億元,是1994年的9.5倍。
5、海洋油氣業
2005年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是1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氣產量62.7億,是1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氣業總產值866.9億元,是1994年的12倍。
6、濱海旅遊業
2005年濱海旅遊收入3942億元,其中國際旅遊收入1147億元,而1994年國際旅遊收入只有321億元。
發展特點
新的可開發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
近10年來,海洋科技突飛猛進,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海洋已成為巨量財富源泉,為解決困擾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兩大問題展現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儲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葯物資源家族龐大。三是提取和開發利用深海基因資源前景廣闊。據估計,深海基因資源的市場潛力可達30億美元/年。四是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前景樂觀。隨著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場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總之,20世紀最後10年,多學科聯動的海洋科學發展,使新的海洋資源不斷被發現,由此,引發了世界范圍的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為基本特徵的「海洋世紀」的到來。
藍色經濟產出快速增長。
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藍色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藍色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藍色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藍色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海洋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
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經過有意識的計劃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呈不斷優化趨勢。從「八五」末期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48∶14∶38到「九五」末的50∶17∶33。最明顯的變化是,第二產業得到發展,第三產業升中有降,但整體經濟實力未減。海洋勞動就業隊伍擴大。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海洋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 「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全職勞動就業增加了近40萬人。在海洋三次產業中的分布也與產業結構相一致,海洋第一產業吸納了將近 70%的就業人口,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海洋第二產業,勞動就業率較低,但勞動生產率最高。盡管海洋直接勞動就業統計數字只有400多萬人,但海洋產業還提供了約1000萬人的季節性或非全職工作機會。而且,目前我國的統計口徑只統計直接的行業勞動就業,而國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評價海洋就業貢獻的統計范圍非常寬泛,美國把臨海、與海洋開發利用相關聯的生存人口都計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機會之中,這樣,海洋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海洋高新技術培育新興海洋產業。
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海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同步發展起來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帶動了海洋產業群的擴展壯大。1996年海洋高技術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計劃(863計劃)。到1998年,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實現500多億元。目前,我國的海洋高技術主要包括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及其產業、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水養殖業、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儀器製造業、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信息技術等。
海洋產業成為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藍色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6.88%。藍色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藍色經濟發展處於成長階段。
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藍色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0.96;海岸系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范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藍色經濟區
概念
藍色經濟區是一個基於經濟、科技、社會和開放的陸海一體區域及系統創新體系,它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新興產業形成有著廣泛的影響。 藍色經濟區集陸海於一體,並與國內外創新資源、信息網路對接,縮短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空間距離,造就了新型的經濟形態和集群帶發展空間。同時,通過產業帶、創新域和生態鏈的整合互動,將區域內各個城市或經濟實體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藍色經濟區及其產業布局,展現了一種區域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 藍色經濟區,不僅是一個涉海經濟的空間概念,還是一個系統創新、可持續發展和陸海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它通過制定陸海一體產業發展規劃,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實現海洋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使沿海和腹地經濟優勢互補,互為依託,實現共同發展。
特徵
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空間和創新域,藍色經濟區具有集聚性、關聯性、獨立性和輻射性四大基本特徵。而傳統的陸海經濟區域規劃與發展戰略忽略了其內在的基本特徵,就使得其在發展規劃和產業空間設計方面被人為地分割了。
意義
藍色經濟區實際上就是一個以系統創新為支撐,產業經濟發展為基礎,將更多的海洋資源,通過陸上科技資源、創新平台、工業製造、物流運輸、投資體系等鼎立支持和有效開發利用,努力實現陸海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空間規模的最大化的泛海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