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疆哪個地方有地窩子
軍墾第一連位於石河子境內的瑪納斯河西岸的紅山北麓。這里原是五十年代墾荒連隊的駐地,保存著當年墾荒時的地窩子群、干打壘伙房、蓄水澇壩等軍墾遺跡,還有木輪牛車、木犁、石磨等墾荒工具和生活用品。2002年~2003年,農八師152團投資300多萬元,在駐地原址上建造了由軍墾第一犁型彩門、軍墾地窩子、軍墾打麥場、打靶場、滑雪場等組成的參與性較強的旅遊景點「軍墾第一連」。
㈡ 關於克拉瑪依地窩子的作文
木犁軍墾第一連位於石河子境內的瑪納斯河西岸的紅山北麓、打靶場,還有木輪牛車、滑雪場等組成的參與性較強的旅遊景點「軍墾第一連」、軍墾地窩子、石磨等墾荒工具和生活用品。這里原是五十年代墾荒連隊的駐地,農八師152團投資300多萬元,保存著當年墾荒時的地窩子群、軍墾打麥場、干打壘伙房、蓄水澇壩等軍墾遺跡。2002年~2003年,在駐地原址上建造了由軍墾第一犁型彩門
㈢ 51區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亞洲最大軍用機場,中國的「51」區
工程總投資:—
工程期限:1958年——至今
越過茫茫戈壁沙漠,穿越祁連山脈,向北靠近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方,有一處很少被人知道的軍事重鎮:國家大型兵器試驗基地鼎新軍用機場就建在這里。沒人會想到亞洲面積最大的軍用機場竟然會建在這人煙稀少的西北戈壁灘上。
空軍清水14號(鼎新機場)即空軍第一試驗訓練基地,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初期,位於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鼎新鎮以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南75公里,是服務於東風航天城的軍用機場,也是中國空軍尖端武器系統、戰術戰法的測試驗證中心。機場可滿足衛星從機場到技術中心和發射場區的運輸要求。機場飛行區的海撥為1143米,環境條件極為惡劣。外界常將其與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混淆,酒泉基地即為空二基地即為內蒙古賽汗桃來東風航天城。
沙漠中的奇跡
鼎新基地幾個試驗區的組建,都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1958年1月18日,遵照彭德懷的指示,陳錫聯、王尚榮以及蘇聯專家蓋杜柯夫等人赴酒泉考察。同年3月3日,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署命令,我國唯一的一座綜合性導彈試驗靶場正式組建。其中空空導彈試驗部為第二試驗部,地空導彈試驗部為第三試驗部,這分別是基地二個試驗區的前身。1959年4月,受軍委副主席彭德懷指示,組建了空軍第三訓練基地(三區前身)。
組建僅僅是個開始,想在不毛之地建立起現代化的武器試驗基地,我們的先輩們憑借的除了實干,就是堅信祖國強大、民族復興的信念。1958年4月11日,陳士榘將軍率工程兵部隊進駐巴丹吉林沙漠,開始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荒蕪絕人煙,風吹石頭跑」的嚴苛環境下,開始了中國航空、防空武器實驗基地的建設征程。在基地的博物館中,有當年建設者的「地窩子」。這是一種半地下的房屋,牆體都是土坯,房頂為了應付大風做了特別的加固。走進「地窩子」,除了牆上掛著的一些生活用具,就是極端簡陋的土炕。這些原始、落後的「地窩子」完全和先進、精密的國防試驗基地不搭界。然而中國軍人就是憑著那股子「精氣神」在沙漠戈壁中開辟出了一片綠洲。
走進基地,就感覺到是一個華北某個小城,如果不是軍車牌照和來往士兵,很難感覺到軍事基地那種特殊的氛圍。不說那些高精尖的雷達、光學測試設備,不說那些遍布基地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光纖傳輸線路,就是宛如花園式的幼兒園和居民小區,就足以證明基地人如何把這片近乎無人區的不毛之地變成國防軍事重鎮。在這片灑滿陽光的靜謐之中,只有如水的時光無言地記錄下了基地的光榮與使命:
基地成立50年以來,先後完成了陸海空軍2200項空空、空地、地空導彈試驗任務;完成了470餘項新機新裝備試驗和作戰平台改進鑒定任務;組織了150餘次演習演練和戰術對抗訓練;取得科研成果1000餘項。現在的基地,已經成為中國軍隊難得的「信息化戰爭實驗場」和「戰斗精神礪練場」。
空一基地擁有亞洲第一大軍用機場,稱為鼎新場站。兩條跑道長度均在4000米以上,集體停機坪四座,地下機庫一座,戰時容機量按殲8飛機標准可達450架。基地現有兩個試靶飛行大隊,飛行員46名,團級編制,裝備殲7試靶機11架,另有殲8試靶機6架。
空一基地主要擔負空對空、空對地導彈及空軍新武器裝備的試驗打靶,試飛及新戰法的研練和考核等任務,是集空軍科研、訓練為一體的多功能試訓中心。2003年部隊整編後由原正軍級單位調整為副軍級單位,基地歷任司令員兼任空軍副司令員。基地由內外場區、靶區及眾多號點觀測站組成,其最遠號點距內場司令部185公里。
基地在行政隸屬上屬於空軍直屬,蘭州軍區空軍代管形式。上世紀的96.9,97.9空軍合同演習均是在一基地舉行,並由空司作戰部、科研部及鼎新司令部三家共同協調組織。
近年來,隨著我軍事斗爭准備步伐的不斷加速深入,空一基地先後完成了97.9戰法研練考核,9801反擊1號、反擊2號低空小目標新武器試驗及戰法鑒定,9908某改型機空軍系統戰法單元配套驗證工程,西部01空地轉信前期預警工程內部試驗,及配合21基地高新武器系統西部試靶的裝備調試和前運。另外還完成了以新機定型型號試飛的相關任務。為適應未來作戰及訓練需要,空一基地還擔負著空軍部隊的駐場輪訓及戰技考核等任務。
鼎新機場(40°23『56「N,99°46』52」E)附近有一座仿照台灣清泉崗空軍基地(24°15『40.91「N,120°37』48.47」E)修建的假機場,機場跑道設施、尺寸、構形與清泉崗機場完全相同,主要用於空軍測試精確制導攻擊以及子母彈、集束炸彈攻擊。此機場可進行模擬攻擊演練,以測試精確制導導彈命中機場滑行道與跑道,用於台海戰爭的模擬演練。
鼎新機場地下機庫為掘開式地下機庫。導洞掘進3215米,高6.3米,寬18.7米。疏散洞61座、設備洞9座、混凝土抗爆門4道。機庫整體為P型結構.掘開式地下機庫是我國將西方式地面機庫與前蘇聯飛機洞庫二者相結合的產物,既克服了地面機庫易被摧毀又解決了洞庫必須靠山的難題.
我國建國後第一座掘開式地下機庫位於內蒙的赤峰機場,容機量為殲7飛機80架。現如今,空軍大部分機場都建有掘開式地下機庫或指揮所、油庫和供電室。以蘭州軍區空軍為例.建有掘開式地下機庫的機場有.善膳,哈密,下河清,鼎新,張掖,武威,臨洮,天水,歧山,戶縣,榆林.另外,烏魯木齊,銀川,打拉池,馬蘭為山體飛機洞庫。
鼎新機場,旁邊有鐵路穿過,這條鐵路沿線基本都是軍事基地和國防研究單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在這條鐵路上。鐵路沿線的名字都很有意思,比如凱旋村、勝利站、井岡山、長征站、前線站等等,有一些乾脆就是代號,甚至從一號站一直排到了四十多好站。
信息化建設領先全軍
基地堪稱信息化戰爭實驗場,對於中國軍隊正在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的特殊時期,基地的信息化建設早已經領先全軍,而絕不是僅僅電腦聯網或一兩件信息化裝備。標志之一:擁有了光測、雷測、遙測等信息源豐富的立體化測控體系;標志之二:擁有全軍第一個電子戰綜合訓練場,使「復雜電磁環境」成為現實;標志之三:建成全軍第一個光纖通訊網,聯通基地上千台套設備;標志之四:擁有全國最先進的計算機處理系統,可以對復雜電磁環境下的多兵種高強度對抗實現實時、定量評估;標志之五:高度信息化的指揮系統。
可以說,在基地完全可以組織類似於美軍的「紅旗演習」。沒有高度信息化的指揮導調系統,提供這樣一個演兵場就是一句空話。美軍舉行「紅旗演習」的內利斯空軍基地也是依託於內華達空軍靶場,這絕不僅僅是巧合。
在基地的演習指控大廳,這里和神七發射的指揮大廳驚人的相似。但是這些相同後面又有極大的不同:火箭發射或者是地空導彈發射,地面的發射裝置都是固定的,對於這種發射的測控相對簡單。而空中戰斗則要復雜的多,雙方的戰斗機、空空導彈都在高速運動之中,要想判定輸贏高下,精確度需要達到十幾米甚至一兩米的水平,沒有高度信息化和強大運算能力的指控系統是不可能的。現在在基地舉行的大規模對抗演習中,可同步紀錄回放空戰過程,可以對空中的多目標進行實時監控,可以根據戰術態勢隨機導控演習進程,可以模擬主要對手的戰場目標。正是靶場高度信息化的軟硬體環境,才能夠為駐訓部隊設立逼真的訓練環境條件。這些隱含在背後的實力,可算是基地50年以來孜孜追求的結果。
國之利器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國力迅猛增長的背景來看,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冷戰結束,美國推行強權政治的世界背景來看,就更能理解基地的發展同樣是人民軍隊發展的必然。在基地的發展上,從創建之初到1984年近26年的時間里,基地重點測試武器型號僅有幾個型號;而從1984年至今,測試武器型號數量迅速上升。特別是1998年到現在的10年中,基地的測試武器的重點型號就不下十幾個。
這種變化的背後,需要我軍航空、防空武器型號數量的迅速增長,需要大量的高技術遙測和信息設備作為支撐,而這些離開雄厚國力的支撐是難以想像的。而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因,則是世界戰略格局變化對中國原有戰略的沖擊和挑戰。一方面是西方人權、民主的裹挾下的輿論霸權,一方面是武力至上信奉實力的軍事霸權。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幾次足以載入世界史冊的事件已經教會了善良的中華民族如何在這樣一個叢林法則世界中生存。
基地的發展在歷史陳列館中得到了直觀的體現:數十種研製成功或者在研的航空武器型號陳列在展廳中。盡管這裡面很多武器在很多年以後才會公開出現,某些「殺手鐧」甚至永遠也不會暴露在陽光之下。但是從這些閃耀著金屬光澤的大國利器中,人們能體會到的是一個民族的復興,是一個國家的崛起,是一個霸權政治頤指氣使時代的終結。
時勢造英雄,變化的世界給了基地一個機會。
英雄待時勢,基地為這歷史機遇等了50年。
㈣ 這個叫什麼是怎麼做的
1、反比例關系是指: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60、24、20、15,因為題中知道x、y的積是120,所以可以得出這些數。
㈤ 高原軍人地窩子里寫下三封遺書,高原軍人有多辛苦
對於高原軍人地窩子里寫下三封遺書,高原軍人的確是特別的辛苦。
我們要說,能今天完成的事情絕對不要拖到明天去干,而且你做事情的時侯認真,而不是拖拖拉拉的,這樣的話你最終就是一事無成的那一個人,向高原軍人學習,向他們致敬!
㈥ 地窩子下雨怎麼辦
屋漏偏逢連陰雨,本已避禍西北邊陲的艾青,原以為可以安然地在石河子創作、生活,沒想到一場更大的風暴到了。
由於王震將軍的安排,艾青一家剛抵達石河子時,住在師部大院,生活還是不錯的,人們對他亦是十分友好。
然而,1967年元月,石河子發生兩派械鬥,波及到農八師師部。5月,造反組織把艾青列入「牛鬼蛇神」名單,令其搬出師部。用一輛大卡車把他送到了人稱「小西伯利亞」的一四四團。先住平房,不久又被趕到「地窩子」里。
<圖片2>
苦居「地窩子」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像,「地窩子」到底到一種怎樣的「房子」?
在石河子政府人員陪同下,我們從石河子城區出發,專程驅車60多公里,趕到了農八師一四四團,那個艾青一家人生活了五年的地方。
一下車,只見眼前是漫漫的黃沙,灼熱的太陽曬得人睜不開眼,一陣風起,白色的鞋子成了黃色。
幾位當年和艾青一起生活勞作過的老人,知道艾青故鄉來人了,都非常激動,早早等在路邊迎接我們。邁著蹣跚的腳步,領著我們去看艾青當年住過的「地窩子」。
穿過一片長滿野草的沙地,一個大約3~4米長、1~2米寬的土坑出現在眼前,坑裡也長滿了荒草,這就是當年艾青和高瑛住的「房子」了。
<圖片3>
「這哪是什麼房子喲,就是地上挖個坑,胡楊樹當作梁,紅柳枝蓋個頂。晚上睡覺時,遇到刮風天氣,塵土直往下掉,只好在頭上蒙個麵粉袋子睡覺。」 78歲的暢興起邊感慨邊搖頭。
當年他和妻子張愛蘭剛到新疆支邊,都是20出頭小年輕,一看到「地窩子」就傻眼了,這是給野人住的吧?
<圖片4>
而艾青和高瑛就住在他們隔壁,還帶著三個孩子。
根據暢興起回憶,艾青一家住的「地窩子」,比他們還差,原來是接生羊羔用的地方,最小最矮也最暗,天窗只有連個臉盆大。沒有床、用土壘了個炕,一家五口人都擠在一個炕上。
住「地窩子」,最怕遇到下雨,水一流下來整個「地窩子」里就被泡得一塌糊塗。而到了夏天,地窩子里涼快,癩蛤蟆也會跑進來,各種蟲子到處都是。
條件那麼艱苦。可是,看到大詩人都住在這樣的地方,像暢興起這樣的年輕人,也不好意思抱怨了。
<圖片7>
困頓中仍豁達樂觀
「艾青看上去很文雅和氣,雖然話不多,但是大家都挺喜歡他。」 張愛蘭回憶說,當時老年人都叫他「老艾青」;年輕人稱他「艾伯伯」;小孩子尊他「艾爺爺」。
這么多年過去,張愛蘭仍記得一個細節。當時艾青被分配修剪林帶。「每次修樹
㈦ 地窩子怎麼挖詳細介紹下經驗心得,救命用嘿!
地窩子是一種在沙漠化地區較簡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較簡單:在地面以下挖約一米深的坑,形狀四方,面積約兩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磚瓦壘起約半米的矮牆,頂上放幾根椽子,再搭上樹枝編成的筏子,再用草葉、泥巴蓋頂。地窩子可以抵禦沙漠化地區常見的風沙,並且冬暖夏涼,但通風較差。
㈧ 地窩子逐漸消失的原因
地窩子是一種在沙漠化地區較簡陋的居住方式,相信很多人在一些影視劇中看到過早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職工住的地窩子,其實,地窩子根本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房屋。地窩子可以抵禦沙漠化地區常見的風沙,並且冬暖夏涼,但通風較差。自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經濟的逐年好轉,職工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悄然出現了一批磚混結構的住宅。20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危舊住房改造的優惠政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職工興起了一股建房熱。據了解,僅1999年~200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了兩期農牧團場危舊住房改造工程,共新建職工住宅21萬戶,使72萬人告別了昔日的土屋,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與此同時,在每個團場的團部,一幢幢職工住宅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㈨ 半地穴式房屋與干欄式房屋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半地穴式房屋與干欄式房屋的年代起源、地理位置環境和建築結構都不同。
1、年代起源不同。
半地穴式房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約7000~8000年間的前仰韶時代。
干欄式房屋的起源最早追溯到遠古(秦以前)。
2、地理位置環境不同。
半地穴式房屋主要多建在寒冷的北方。
干欄式房屋主要在西南地區、適合南方人居住。
3、建築結構不同。
半地穴式房屋因乾旱多風,兩層或多層中的第一層是建立在地下的,可保暖,禦寒,但通風差。
干欄式房屋因為南方潮濕,多水,即在地面上修築兩層,地下那層用於置物和養牲畜,上層住人。
(9)地窩子擴展閱讀
居住形式與各民族生活的自然與經濟條件有密切聯系。古代塞北游牧民族多住便於遷徙的帳篷;中原華夏部落多住窯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部落則住類似巢居式的「干欄式」房子,即竹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下層飼養家畜,上層住人,這可以防止南方氣候的潮濕和避開野獸蟲蛇。
在長江中游地區的彭頭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以及瀾滄江上游的卡若文化都曾使用半地穴式房屋,在燕山以北的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居民都是以半地穴式房屋為主要居住形式。半地穴式房屋還具有用材方便,構造簡易的特點,而為中國北方居民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