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交易 » 大股東絕對控股股票下跌

大股東絕對控股股票下跌

發布時間: 2021-08-08 13:17:35

❶ 為什麼大股東拋售股票,會使價格下跌

因為賣的單多,買的單少,造成買盤斷檔,和普通商品的供求關系一樣,供大於求,價格就會下跌,供小於求,價格就會上漲。

❷ 股票下跌對公司有什麼影響大股東又不賣自己手中的股票!

股價下跌對上市公司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因為上市公司發行股票只是一次性的,發行完畢後,股價的漲跌就跟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相關了,上市公司不會因為股價上漲或下跌而賺錢或虧錢。
相反,上市公司對股價的漲跌卻有著最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公司的經營情況良好,業績增長持續穩定,公司的價值能持續增長,那必然會導致股價的最終上漲,反之則下跌。
股票是公司價值的表現,價格往往反應該公司是否被看好,因為公司業績是對股價有影響。通過第一條來看,公司的聲譽也是和估價相關的。
如果股票在股市上表現不佳,可能會面臨退市的危險,退市後公司就不能很好的融資影響發展。如果高管持股,價格的變化關繫到其個人資產的變化,自然高管層會想方設法搞好業績。股票價格反映的是市場價格,不是凈資產,所以股票在二級市場流通,價格變化和公司基本上聯系不大。

股票大股東減持股票會跌嗎

不一定。為了股票能賺到好價錢,莊家往往會拉升股價,邊拉高邊出貨。有時,在有人接盤的情況下,會在特定的價錢處進行拋售,這樣總體也會賺錢。
減持,股市與期貨市場專用術語。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就會拋出來套現,叫減持。
大股東 (Substantial Shareholder) 任何人士擁有股本的10﹪或以上的權益。 大股東是公司存在的基礎,是公司的核心要素;沒有股東,就不可能有公司。從一般意義上說,股東是指持有公司股份或向公司出資者。.

❹ 絕對控股(50%以上)指大股東絕對的控制權么,其他小股東對於決策毫無辦法么,大股東想怎樣就怎樣謝謝

2005年,中國證監會曾頒布一個試行方法,方法規定只要關繫到公司重大決策的事宜,控股股東必須放棄投票權,而由所有的流通股股東投票決定,所以,絕對控股的大股東也不是什麼事情就可以胡作非為的。目前這一試行方法仍在實行。

❺ 絕對控股的大股東亂投資把盈利的公司弄的虧損。無計可施嗎我佔20股。也不分紅

20股這個比例是不是太低了,有啥意義呢

❻ 大股東減持是利好還是利空啊

轉讓的對象不同,那麼所釋放的多空信號也是不同的,這個不能一概而論。 如是直接轉讓給二級市場的話,肯定是利空了,建議拋出。 如果是轉讓給另外一家機構或者投資人的話就是利好,可以繼續持用。說明股權結構有變更了,但是會提升業績,是大利好

❼ 為什麼大股東減持股價不跌反漲

一些重要股東減持是有上市公司的利好來護航的,或者是有其他機構接盤。這類減持股價有可能不跌反漲,但不排除有利益輸送嫌疑。而其他機構的接盤,則不排除有內幕交易之嫌。

基於對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過高會使國家失去企業控股權的擔心,精心設計了國家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

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為非流通股,這種股權結構曾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股市的形成和發展。

(7)大股東絕對控股股票下跌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的本身就是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交換關系,沒有獨立分散的產權主體,也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又是以民營經濟為主體,而不是政府經濟為主體。因此,有種觀點認為,產權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綱」。

造成國企困難的原因,除了政企不分,責權不明,關鍵不在國企過於龐大,包羅萬象,戰線過長。所以,只有通過減持來改變國字型大小,「降格以求生存」,才有可能解決國有企業投入大產出少的現象。

不難想像,通過國有股比重降低及社會公眾股上升,可逐步實現充分發揮和利用非國有股權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弱化國有產權代表的不利作用,使公司治理結構得到實質意義上完善。

❽ 為什麼大股東老賣股票導致股價下降

大股東賣股票有兩層含義,首先就是對自己公司長期持續增長缺乏信心,甚至暗示公司可能已經出現嚴重經營問題,需要乘機套現,其次公司缺少現金流,需要通過減持股票套現補充資金,這種情況也有,但也同樣是比較嚴重的利空。遇到這種情況,大方向上建議短期迴避,確實看好,可以繼續跟蹤,等水落石出,出現大股東增持或其他大股東介入時再行操作。

❾ 很多股票在大股東增持之後下跌

主力借消息影響出貨。

❿ 中國證券市場的大股東為什麼不怕股票跌

股票又大跌了,我在前幾天指出的「一個絕望行情正在產生」,不幸竟成了事實。現在面對股票市場極不正常的運行態勢,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們盡管高張著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旗幟,卻實際上採取隔岸觀火,甚至火中取栗的態度與做法,令那些呼天搶地的中小投資者大惑不解。 其實,不解者是從常理來看問題的,如果從「中國特色」來分析,也就不難理解了。這個「特色」,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試作分析:
一、非流通股資產入帳記錄的取值問題 從表面看,這是一個簡單的會計問題,可是它卻是直接關繫到大股東切身利益的大問題,今天證券市場上許多問題都是由它所引發出來的,這並非危言聳聽。
要解釋這個問題,先舉一個例子。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香港股市受到量子基金的阻擊而巨幅下跌,當時亞洲財經巨人李嘉誠先生因為其旗下的藍籌股「長實」也受到巨大沖擊而股價大跌,因此要通過增持長實股票護盤。由於李先生持股已經超過30%,再增倉,就會引起私有化的問題,所以他向特區政府特別提出豁免責任的增持要求。一個控股股東在自己公司的股票出現非正常下跌時,在二級市場進行必要的護盤,只要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但是這種大股東護盤的動力來自何處呢?根本的原動力就是香港是以市值來衡量「身家」(財富)的,股票下跌,財富就跟著縮水。如果用股票去銀行作了抵押融資,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還可能引發「爆倉」,使億萬財富瞬間分文沒有。
在國內股市,由於股權分割,資產的計帳取值也不同。流通股資產按市值計帳,如基金公司的資產估值等;非流通股資產則按凈資產估值。這樣帶來的問題是,二級市場上股票價格的升跌,由於對非流通股的凈資產值不產生絲毫的影響,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即大股東因為根本不擔心二級市場股票價格會使凈資產產生波動從而影響自身的利益,所以股市的下跌,也就無關其痛癢了。
二、大股東「金交椅」制度保護的問題
由於歷史所形成的股權二元結構,非流通股在大多數上市公司的股權份額中佔30%以上的絕對控股地位。在成熟市場上,過低的股價容易引起惡意收購,使原來的大股東失去控制權。這種情況在國內股市卻因為制度的原故,使大股東的地位如同坐上了金交椅牢靠。一是成本制約。二級市場收購本來價格就高,持倉超過限額,就必須舉牌,而一旦披露,市價就會暴漲,更是增加收購成本。二是收購要約制約。在這一點上,非流通股股東佔有先天的優勢,因為它從組建股份公司時起,就拿著30%以上的股份。而後來者要想成為控制人,超出30%的收購量,必須提出收購要約,要約收購如果出價高了,成本增加,收購者的財政壓力增大;出價低了,沒有人願意賣出股票,收購就可能失敗。要約收購的另一個問題是,當收購價格達到市場能夠接受的程度時,有可能在要約收購期間使收購的股票數額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的75%,從而導致該公司傷失上市公司資格,有違收購者「買殼」初衷。正是如此,哪怕公司流通股票跌破了面值,非流通股股東都能坐視不理,不怕有人搶了自己的老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