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同一支股票當天賣出的股數和買入的股數不是一樣多
同一支股票會出現拋十萬股,吸三十萬股,是不是做空
Ⅱ 為什麼每天的個股成交量:買入的量和賣出的量不一樣呢!
那個買入賣出的量是主動買入和主動賣出,即內盤和外盤,這些是軟體自行判斷的,內盤和外盤也是可以根據時間差做出來,所以看內外盤不能絕對,實際買入量和賣出量肯定相等,每一筆買肯定對應每一筆賣。
Ⅲ 同一隻股票賣出後又馬上買進,為何賣出和買進的價格不一樣
許多玩股票的人,他們都會發現這樣的一種問題,就是有一隻股票再賣出之後馬上又買進,但是這個時候數量一樣,卻造成了成本價比市值低。對於這樣的情況來說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這樣的一個股市價格來說一直持續動盪,而且在我們賣出股票之後,很容易就在幾分鍾之內或者幾秒鍾之內就出現了穩步的增長。這個時候我們再買進的話,也會讓我們自己損失掉更多的錢財。
只是對於這樣的一個股票成交的時候,在登記公司清算之後才能夠產生實際的股票收割,而對於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在當天賣出股票或者是買入股票都會出現變化。所以在買股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對於我們自己心裏面的問題有所研究,讓我們知道自己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態勢當中,而且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心裏面對著很多的壓力的話,這段時間我們就不要去進行買賣股票了,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態。
Ⅳ 股市買入賣出為什麼不一樣
一般按賣價成交算(主動)買進;按買價成交算(主動)賣出,所以買進、賣出可能不一樣。
Ⅳ 股票當天賣出與買入 為何價格一樣
可以查看當日成交,如果第二天,可以查看歷史成交,每筆交易記錄都有。況且,你委託的8.2元買入,是不可能8.8成交的。如果沒有成交記錄,只有一種可能,你8.2買入的委託單沒有成交。
Ⅵ 為什麼股票的買量和賣量不一樣呢
因為雖然成交買了股票,必須等到當天晚上才能交割.第二天才能成為可賣數量了。
T+1是一種股票交易制度,即當日買進的股票,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T」指交易登記日,「T+1」指登記日的次日。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對股票和基金交易實行"T+1"的交易方式,中國股市實行「T+1」交易制度,當日買進的股票,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
一種在股票交易中,為保護莊家臃腫身軀而設立的一種制度,該制度另一特點是扼殺散戶的靈活性。
也就是說投資者當天買入的股票或基金不能在當天賣出,需待第二天進行交割過戶後方可賣出;投資者當天賣出的股票或基金,其資金需等到第二天才能提出。
T+1本質上是證券交易交收方式,使用的對象有A股、基金、債券、回購交易。指達成交易後,相應的證券交割與資金交收在成交日的下一個營業日(T+1日)完成。
拿A股來說,假定你T日買進A股1手,在T日的時候只是登記了這筆交易,那1手A股並沒有轉到帳戶上,所以不能在T日當天賣出。因此,在「T+1」日的時候這一手A股已經轉到了你的帳戶上了,所以你就可以選擇賣出了。
我國的T+1制度起始於1995年1月1日,主要是為了保證股票市場的穩定,防止過度投機,即當日買進的股票,必須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
T+1在全世界范圍內是比較少見的。
Ⅶ 一種股票為什麼當天交易買入和賣出的數量不一致
例:當前賣出價是10元/股,你買入報價10元或以上,那就立即成交,統計為買入盤(因為是你主動買入);
反之你報價9.99元或以下,那不能立即成交,只能等待有人願意按你的報價賣出時才能成交,就統計為賣出盤(因為是對方主動賣出)。
Ⅷ 為什麼單個股票每分鍾之內賣出和買進的數目不一樣呢
有多少賣的,就有多少買的,數目是一樣的,我們看到委買(外盤)與委賣(內盤)不是一回事。外盤是委託出賣出股票數量(還沒有成交的),內盤是委託買入股票數量(還沒有成交的),由於只是委託,數量一般不相同。
列如:
1、有人先賣出100手,而另外此時有人同樣價格的價格買50手,如果這個價位沒有其他的買家,只能成交50手,而不是100手全成交了;
2、如果100手全成交了,是因為此後有別的買家也出了這個價買了50手,當然如果這個後來的買家要100手的話(同等價格,時間優先),50手顯然不夠,如果在此價位沒有別的賣家了,那他就只能買到50手。
Ⅸ 股票當天的買入和賣出的數量為何不相等
理論上講,買入和賣出的數量當然要相等才正常呢。這點我不累敘了。
我解析一點的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某股「買入」大於、少於「賣出」多多少少,這樣的話,其實是省略的,用了簡稱。正規的講法是「主動性的買入」大於、少於「主動性的賣出」多多少少。
至於什麼叫主動性的買入賣出呢。舉例說,你掛單10元賣出,有人買入你掛的單,這就叫主動性的買入了;反之是主動性的賣出。
另外所謂的「流入」、「流出」也是這個大概的概念。舉例說,股價0.1秒後升了,那麼這0.1秒的成交量就叫「流入」。當然這也是簡稱,不是很嚴格認真的買入=賣出,流入=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