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股票 » 金融市場開放為什麼我國股票大漲

金融市場開放為什麼我國股票大漲

發布時間: 2021-08-15 18:01:29

1. 中國股市為啥漲難跌易,你有啥辦法解決呢

在股市交易中並不是所有影響我們收益的問題都是應該能夠解決或者說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認識到 在股票市場的投資過程中必然存在的就是這種漲難跌易的現象,只有客觀地認識並且接受股票市場的客觀情況才能夠在股票市場當中很好的生存下來。

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去做生意,等國王回來時,再來見他。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例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所以,我們認識到對於這種漲難跌易的現象,是一個A股市場的客觀存在,並沒有什麼刻意躲避的必要,而是我們要接納的一種現象。

2. 在當前國際金融環境下,談談你對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的理想和態度.

全球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 提要: 經濟全球化已經構成當代世界經濟發展最主要的趨勢性特徵,作為推動這一趨勢的兩股主要力量,跨國公司的全球投資以及全球資本的跨國流動也引起了普遍關注。人們常常把前者稱之為生產一體化(或全球化),把後者稱之為金融一體化,其中又以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概括地說,.當前的金融一體化趨勢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一是金融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加深。各個地區之間的以及全球不同類型的金融市場相互貫通,聯系密切,金融風險的「傳染」效應增大。二是私人資本流動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力,大約佔全球資本流動的3/4,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流向了新興經濟地區。三是跨國銀行呈現出「全能化」發展趨勢,業務趨於綜合化。四是大規模的銀行兼並風起雲涌,僅1999年就發生了七起大規模的金融機構兼並案(王雪冰,2000)。我國當前正在通過不斷的改革與發展謀求融入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體系。全球金融的一體化在給我國的金融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將帶來挑戰,因而有必要結合我國金融開放的進程,認真分析,提早應對。 一、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中的中國金融業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使其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並且最具增長潛力的經濟體。1978年~1999年我國的實際GDP增長速度創下了世界之最,20年間經濟規模增長了6倍,而同期世界經濟僅增長了2.2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998年我國GDP相當於發展中國家的30.1%,全世界的12%。按匯率折算,佔世界的3.2%。商品與服務出口總額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17.5%,全世界的3.1%(見表1)。由於改革與開放並行不悖,成功的對外開放政策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的外向化程度,使其越來越深地融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之中。1979年~1998年問,全世界出口額增長了3.3倍,而我國的出口增長了13.5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9;《1999/2000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98年中國出口總額為1838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3.4%,成為世界第9大出口國。1999年我國出口總額進一步增加到194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6.1%。得益於勞動力成本優勢及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成為對外國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國家。1997年中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452.6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1998年增加到了454.6億美元,1999年為404億美元。1999年中國的進口、出口和FDl分別占當年GDP的16.73%、19.67%和4.08%(見表2)。與此同時,我國的境外直接投資也在穩步增長。我國經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國際化趨勢。 在貿易和投資的帶動下,我國的金融業也開始逐步融人世界金融體系。1980年4月中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員資格,同年5月恢復了在世界銀行的地位,隨後又成為國際清算銀行的成員。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是現存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參與者。但由於市場開放程度不高,在1996年我國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可兌換以前,全球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的影響尚不明顯。1996年以後,國際金融體系對中國國內金融和經濟的影響開始加深。通過不斷引進外資金融機構、開放B股股票市場以及越來越多的海外借款和債券發行,國內金融市場間接地將自己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起來。從目前與WTO各締約方談判的進展情況看,我國有望於年內加人WTO,金融市場的開放也會隨之加快。預計到2020年,中國有可能全方位地融入全球貿易和金融體系。屆時,中國與國際金融體系的聯系將會更加直接和密切。 (一)銀行業 近二十年來,遵循穩妥、有序的原則,我國逐步擴大了銀行業的對外開放。從1981年引進第一家外資銀行以來,外資銀行在華業務一直處於健康發展狀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金融的對外開放並沒有因此而放慢。199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又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允許其在中國境內所有中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7月,又進一步擴大了上海、深圳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范圍。 我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統計表明,截至1999年4月末,我國境內共設立外國銀行分行154家,當地注冊銀行13家(含合資銀行7家,獨資銀行6家),外資財務公司7家,外國銀行代表處257家,幾乎匯集了世界上所有最有實力的大銀行。這些在華外資銀行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其中上海、深圳分別佔47%和14%。截至1999年10月底,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13.36億美元,其中貸款總額為222.49億美元;負債總額為286.11億美元,其中聯行及附屬機構來賬206.69億美元,佔72.24%,存款為49.97億美元,佔17.74%,資本(或營運資金)為26.93億美元。外資銀行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促進中國經濟、金融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保險業 與快速開放的銀行業相比,中國保險業的開放相對謹慎一些。從外資保險機構的設立情況看,自1992年美國國際集團成為首家獲取在華營業資格的外資保險公司以來,外資保險公司一般以每年1?2家的速度進入中國市場。截至1998年底,7年來總共批准了12家外資保險公司的營業性機構,但開放區域僅限於上海、廣州兩個城市。1999年4月5日,中國一次批准了美國丘博保險集團、美國恆康相互人壽保險公司、英國保誠保險公司和加拿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等4家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在華外資保險機構達到了16家。從保險業務來看,1998年,國內保費收入1247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份額為1%。 (三)證券市場 由於過分強調籌資功能,我國證券市場的一個主要特點即發行市場發展迅速,而交易市場發育緩慢。相應地,這一特徵也反映在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上。統計表明,截至1999年12月底,我國共有43家H股公司在香港聯交所發行股票和上市,有1家公司在紐約股票交易所發行股票和上市,有1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發行股票和上市。上述發行累計籌資119.76億美元,其中H股市值佔到了香港股市總值的1.26%(1998年底)(王雪冰,2000)。除此以外,我國還有49家紅籌股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課題組,1999)。在國內股票市場,另有108家公司發行外資股B股股票(其中有27家只發行B股股票),累計籌資47.45億美元(王雪冰,2000)。但與此同時,股票的流通市場卻發育緩慢。受證券市場自身發展階段、監管水平以及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的影響,外國證券投資者及證券中介機構在進入我國證券市場時要受到嚴格的限制,外國證券投資者只能將外匯資金投資於B股市場。證券市場的不平衡開放態勢仍將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 二、全球金融一體化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金融開放已經使我國在吸引外資及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獲得了巨大收益。從長期看,逐步擴大金融開放,並最終融人全球金融體系不僅可以使我國繼續獲得這些收益,也有助於加快國內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不過同時也應看到,由於一體化是以全方位的高度開放為前提的,這一過程必然會使我國的銀行、保險及證券等相關行業在國內金融市場面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從業務、人才、管理等方面給我國金融產業的各個領域帶來直接沖擊,並將進一步對我國的宏觀金融調控和金融監管提出新的挑戰。因此,對我國的金融業而言,全球金融一體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一)對銀行業的影響 從長期看,我國銀行業將從逐漸融入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中獲得多種收益,諸如有助於減少我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准人方面受到的限制,有利於國內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實現跨國經營等。除此以外,最大的收益還體現在制度改革與制度創新方面。融人全球一體化一方面意味著我國的銀行業將要面對資金實力充足、管理先進、服務高效的國際大銀行的有力競爭,有助於從外部增強我國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壓力和動力,加快我國銀行業的改革和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國的銀行業,包括中央銀行的監管方式,必須與國際標准接軌,有利於推進我國銀行業改革的規范化。但是從短期看,甚至從中短期看,這種融入並不是沒有成本的。我國銀行業的現狀是,雖然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銀行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最終目標還遠未實現,許多深層次的制度性問題,如商業化程度較低,激勵機制扭曲,創新能力不強,不良資產比例高等,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許多方面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懸殊下的市場競爭必然會給國有銀行帶來負面影響。 可以預見,一旦現有的各類保護性措施取消後,國內銀行業將出於非常不利的競爭地位: 首先,向外資銀行開放中資企業的人民幣業務不可避免。由於外資銀行的資金成本低、貸款開發能力強、貸款質量高,有可能導致大量效益好、講信用的優質客戶向外資銀行轉移,而效益和信用評級較差的客戶,以及一些政策性業務繼續留在國內銀行,出現「逆向選擇」的現象。這可視為對中資銀行的最大威脅。 其次,外匯業務方面的限制也將逐步取消。依託通過國際市場籌集低成本資金的優勢,外資銀行就能以較低利率對國內客戶提供外匯貸款,從而凸現其外匯業務的優勢,對國內銀行的外匯業務產生較大沖擊。 第三,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也將最終解除。目前,在華外資銀行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僅上海、深圳、北京三地就集中了在華外資銀行總數的70%。隨著人民幣地域限制的放鬆,外資銀行將會向更多的沿海城市擴展,加強對優質客戶的爭奪。 第四,在開放其他金融服務方面,外資銀行將居於壟斷地位。外資銀行在金融數據處理和咨詢服務以及混業經營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它們熟悉國際金融領域,長期分析國際金融形勢,注重市場開發,有豐富的市場競爭經驗,具備很強的技術和金融產品開發能力,尤其是在個人資信系統方面,能夠提供優良的服務。因此,在提供其他金融服務方面,外資銀行將處於壟斷地位。 最後,外資銀行出於開拓國內市場方面的考慮,將吸引走大批國內銀行界優秀的管理和專業人才,給國內銀行的經營管理形成一定的沖擊。 以上競爭格局必將對國內銀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一是市場份額出現流失。我們可以比照加人世貿組織作一個簡單的估計。根據預測,中國加入WTO五年之後,外資銀行的外幣存款市場份額將上升到15%。人民幣存款的市場份額將上升到5%至10%(宮占奎,2000;王雪冰,2000);其外幣貸款市場份額可超過1/3,人民幣貸款市場份額將達到15%左右;中間業務的市場份額很有可能超過50%;外資銀行將獲得絕大部分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以及投資銀行業務的市場份額。十年之後,外資銀行將佔有整個銀行業市場1/3的份額(王雪冰,2000)。 二是盈利能力下降。伴隨著中資銀行市場份額的縮小和優質客戶的減少,其盈利能力必然隨之降低,最終將影響到中資銀行的收益。如果考慮到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同時還肩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這種狀況將使中資銀行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三是影響中資銀行的流動性。資金來源逐漸從中資銀行分流到外資銀行,必將對中資銀行的流動性產生不利影響。鑒於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已經很高,流動性損失不僅會惡化國內銀行的風險狀況。甚至有可能對中資銀行的生存構成威脅。 (二)對保險業的影響 盡管我國保險業在改革開放後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但與具有幾百年發展歷史的外國 保險業相比仍顯得十分稚嫩。1998年底,我國的保險深度(即人均保費)為12美元,列世界第60位;保險密度(保費佔GDP的比重)為1.57%,居世界第55位(胡穎,2000)。 此外,我國的保險業缺乏一個完整的包括代理人、經紀人、公估行在內的中介體系以及以「鬆散監管」為特徵的現代保險監管體系。國內各保險公司在經營機制、風險處理技術、科技運用水平、資金運用能力、產品創新以及售後服務等方面也遠遠落後於國際知名的保險公司。這種差距固然意味著國內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融人國際保險市場,通過與國際大型保險公司展開競爭與合作而不斷增強競爭力,但同時也意味著非常不利的競爭地位。 與銀行業的狀況類似,從短期看,這種競爭劣勢也將導致國內保險公司業務流失,市場份額下降。由於我國保險業尚處於初級階段,市場份額的縮減將給民族保險業的長期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同時,外資公司還將憑借其靈活的管理機制和優厚薪酬待遇吸引國內保險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造成國內保險公司人才流失。除此以外,保險業的開放必將進一步促進市場主體以及保險業務的多元化,對中國現行的保險管理體制和監管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對中國證券業的影響 與國際上比較成熟的證券市場相比,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差距是相當明顯的。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規模較小,資本市場的深度不夠。截至1998年底,中國股市市場價值佔GDP的比重還不足25%。而1996年美國的這一數字為115.6%,英國為151.9%,日本為67.2%。一些發展中國家,如韓國、泰國、墨西哥和印度也分別達到了28.6%、53.9%、31.8%及34.4%(周道許等,2000)。資本化比率低不僅說明了我國的證券市場仍處於初級階段,也反映了其較低的抗風險能力。 二是市場結構不合理。在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這兩大構成中,我國的證券市場過度偏重於股票市場,而債券市場又主要集中於國債市場。截至1999年11月,國內上市的企業債券僅有11支。這與發達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1970年~1985年間,在美國,債券融資額約為股票融資額的10倍(深交所,1999)。 三是市場分割嚴重。比如A股、B股的割裂;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的割裂;產權交易市場與證券市場的割裂等。市場割裂嚴重破壞了證券市場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四是市場流通性不夠。目前,國家股、公有法人股的流通問題仍然沒有解決,A股中60%一70%的股票是不能流通的。 五是各市場主體行為的高投機性。國有企業傾向於上市「圈錢」;券商負盈不負虧,違規操作,過度承擔風險。個人投資者追漲殺跌,盲目跟風。整個證券市場呈現出高風險的特徵。 六是中外證券中介機構在競爭實力上差距懸殊。國內證券中介機構在經營管理機制、服務水平、創新能力、資金實力等方面遠遠落後於國際知名的證券中介機構。單從資產規模來看,目前我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國泰君安的總資產大約300億元。而1998年末,美林證券公司總資產達2998.04億美元,摩根斯坦利的總資產更高達3175.90億美元。它們任何一家券商的資產規模,比我國全部的90家券商的資產總和還大出許多(周道許等,2000)。競爭力之懸殊顯而易見。 上述問題決定了我國證券市場還遠遠不能適應對外開放的要求。在條件不成熟時過快開放資本市場,將會導致一系列消極後果。發展中國家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金融危機,特別是1994年發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這種後果的集中體現。但差距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限期地推遲證券市場的開放進程。這不僅不符合金融一體化的總體趨勢,也不利於我國證券市場自身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金融全球化實際上意味著對我國證券業發展與規范的更高要求。 (四)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全球金融一體化將促使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多地依賴於市場手段,加快實現宏觀調控方式從直接向間接的轉變。但從近期看,鑒於我國的經濟轉軌仍要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金融一體化將對我國既有體制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貨幣政策控制力減弱。相對於國內銀行,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能力要弱些。外資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國外金融市場,它們受利率管制、窗口指導信貸政策等貨幣政策的約束很小。當國內貨幣政策的意圖發生變動時,它們會通過轉向國外市場加以規避。這必然會縮小貨幣政策的直接覆蓋面,使貨幣政策的作用發生「泄漏」,弱化其政策效果。 二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減弱。目前,我國貨幣政策是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是我國現在的貨幣供應量統計遺漏了兩項內容:一是國內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存款。這兩項內容所涉及的金融業務量(以資產度量)占國內全部金融業務量的14%,對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的實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並且隨著外資銀行業務量的擴大,這種偏差也會隨之放大。另外,隨著金融機構多元化及其業務多元化的發展,微觀的貨幣需求模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而金融創新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壓力的增大也都會削弱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有效性。 三是部分貨幣政策工具的效率有所減弱。我國現行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管理、准備金制度、再貸款、再貼現等。金融開放除了有助於增強第一項工具的效果外,對其他政策工具都有抵消作用: 首先是利率管理的有效性減弱。外資銀行外匯貸款利率基本不受中央銀行管制,外資銀行業務量佔比的增加實際上意味著不受利率管制的金融業務量越來越大。結果必然會減弱央行利率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是存款准備金調整的效率弱化。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貸款通常不受其存款來源的制約,它們可以從國際金融市場獲得資金,因此,就總體來言,外資銀行的發展傾向於削弱准備金制度的有效性。 最後是再貸款、再貼現機製作用下降。這些政策工具對國內銀行業的資金支持具有積極作用,但對外資銀行的調控作用不大。 四是貨幣政策的外在約束增強。國際金融機構的介入,將使貨幣政策的對外依賴程度有所增加。這樣,中央銀行在決定貨幣政策時,需要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情況,尤其是主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貨幣政策的取向,採取相應對策,以便將外資銀行對貨幣政策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五)對金融監管的影響 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的發展會更加迅速,金融創新也更加活躍,對我國的金融監管是一個嚴峻挑戰:(1)多元化的金融機構不斷對其金融產品進行分拆組合,創造出新的金融工具。歷史的經驗表明,金融創新常常是作為金融監管的對立面而出現的,並且是推動金融監管發展變化的主導力量。(2)混業經營的程度越來越深,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相互交叉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彼此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如何對金融機構的整體風險進行全面監管至今仍然是個世界性的課題。(3)巨型金融集團應運而生,它們的業務范圍更廣,金融品種更多,機構設置遍及全球。如何對這些金融集團進行有效監管需要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4)一些傳統的注重隔離風險的「防火牆」措施已逐漸失去作用,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不僅可以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轉移和傳播,同時還具有倍數放大作用,破壞力更大。作為這些挑戰的一個集中展示,對沖基金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所表現出的高舉債、極度投機和不受監管就是一個生動事例。考慮到我國的市場化進程還不夠深入,金融監管仍然出於從計劃到市場、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過程之中,高效的監管體制尚未形成,監管當局的監管能力還相當有限,挑戰不言而喻。 三、面對全球金融一體化的對策 針對全球金融一體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未雨綢繆,積極准備,以趨利避害,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和金融現代化進程。這要求我們除了要積極審慎地擴大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開放外,更重要地是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快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改善貨幣政策的調控機制,提高金融監管水平。 (一)加快實現國有銀行的商業化進程,增強國際競爭力 首要任務是理清產權關系,建立有效的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革。與此同時加快進行不良資產重組。實現銀行的資產重組可以通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方法,剝離和處置不良資產。需要強調的是,存量不良資產的處理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更關鍵的問題是防止邊清理邊產生,甚至新增速度超過化解速度。這意味著銀行自身的改革無論如何都是最根本的。 其次是加快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工、農、中、建4大國有商業銀行無論從資產數量、人員數量、營業網點還是從業務份額上都在我國銀行業佔有絕對比例。這樣的壟斷機制既不利於通過競爭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也不利於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因此,可以考慮通過適當放鬆市場准人的方法,引進外資銀行,發展區域性銀行以及面向中小企業的中小銀行,以培育新的競爭主體,加強市場競爭。 第三是對國有銀行現有的組織機構進行調整,撤並無效機構,清理包袱,提高競爭力。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展緩慢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機構臃腫,冗員太多。截至1998年底,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累計擁有機構14.4萬個,金融從業人員近167萬人(見表3)。以機構和人員論,堪稱世界之最。其中中國工商銀行更是以其員 工數量之巨堪稱世界銀行之最。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冗員,非業務部門人員的比例超過1/3,而在華外資銀行的這一比例只有1/10,差距顯而易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嚴重影響經營效率。根據1999年第7期英國《銀行家》雜志的統計,盡管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一級資本與世界上幾家最大的商業銀行差距並不很大,但是資產回報率卻相差懸殊。 第四是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金融全球一體化的到來,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因而有必要改革國有商業銀行舊有的激勵機制。目前人才競爭的格局已經出現。外資銀行錢多人少,為網羅人才,不惜工本。初步估計,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外資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中大約有1/3來自中資銀行,他們都是各個部門的業務骨幹。另有1/3來自外方,1/3來自海外歸國人員。這種格局已經為國有銀行的激勵機制敲響了警鍾。 如何才能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不外乎以下五個方面: 產權機制 市場經濟中拿什麼來承擔責任,拿什麼來承擔風險?靠的就是產權。用自己的財產來承擔投資風險的人,最有積極性關心投資收益。玩自己的錢和玩別人(公家)的錢不僅風險偏好不一樣,投資效果也截然不同。 經理市場在市場經濟中做老闆的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是打工族。為什麼這些沒有物質資本或物質資本不多的人也在玩兒命工作?靠的就是經理市場。經理市場說穿了就是人材市場,是給人材定價的一種機制。通過經理市場,優秀的專業人材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聲譽,衡量、顯示並且變現自己的人力資本。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經理、醫生、律師、會計師、大學教授等職業的繁榮都是建立在經理市場的基礎上的。正因為有了經理市場,才會不斷涌現出類似李?亞科卡(曾任福特公司及克萊斯勒公司總裁)、傑克?威爾治(任通用電氣總裁)這樣的經營巨擘。 獎勵機制小到獎金、補貼,大到股票期權都可以視作獎勵機制。獎勵機制更加富於技術性,應用范圍最廣,方式更為靈活。 烏紗帽機制也就是官僚科層體制,這可以視為與經理市場平行的一種激勵機制。現階段國有銀行對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的激勵和約束就主要靠這種機制。這種機制的好處是有助於避免在轉軌時期出現治理真空,缺點是對人材的定價信息不公開,不利於人力資本積累。 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條可以視為當代中國對現代管理的一條貢獻。它不僅被歷史證明是我黨行之有效的重要法寶,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體上說,建立國有銀行人才激勵機制可以從這五個方面著手,最終逐漸過渡到主要依靠前三種機制。

3.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是否有利於股市

市場方面,中國提速金融市場開放,對股市有利好作用,尤其是金融板塊,買盤相對積極。相對偏低的估值成為短期市場投資的主流,我們認為短期市場繼續反彈概率較大,但整體高度有限,今日沖高回落的走勢,同樣也說明市場追買資金不強。

4. 多災多難的2020年,為什麼股市還能大漲呢

2020年全球各大國家都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但中國依舊強大起來了,靠自身能力順利渡過多災多難的日子,中國股市必然會大漲起來。

為什麼今年盡管多災多難,但中國股市還會大漲呢?這其中必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第一,全球各大國家中國經濟恢復最快

我國面臨的困境時間很短,在2~4月份,也就是只有3個月的時間,但完全渡過這3個月時間之後,中國滿血復活,經濟恢復正增長率。


既然A股已經在走牛,不是在走熊,牛市行情出現大漲是不是非常正常呢?更何況從時間和空間推算,本身A股就已經具備大漲的潛力了。

分析匯總

2020年多災多難不假,正因為中國強大起來了,國家經濟復甦快,政策實行貨幣寬松,股市本身具有大漲潛力等,這些各種力量刺激A股大漲。

其實今年的A股雖然行情不錯,但股市真正的大漲行情還沒到來,今年股市大漲只是熱身,後面的大漲才是驚人的漲幅,一起期待後面股市的大漲走勢吧。

5. 中國股市為什麼會大漲大跌

股市上漲分析二:迅速浮出市面的數百萬億財富

本輪股市上漲的第二個因素,就是泉涌般突然浮出市面的數百萬億財富,市場化改革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把一切東西都賦予了價格,都變成了可用貨幣計算的財富,使財富就像馬克思《共產黨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樣,如同魔咒般一下子從地底下呼喚出來,但是大家要注意,這突然冒出來的財富並不是現在創造的物質財富增加了,而是原有的一切東西都獲得了市場價格,比如過去創造的房屋、土地、工廠、礦山、公路、鐵路、大學、研究機關等,改革之前沒有市場價格,也就沒有算做財富,現在市場化改革的大網鋪天蓋地般蓋在了中國大地上,價格如同水銀泄地般無孔不入,塞滿了中國各個角落,把一切都打上了價格烙印,所有東西瞬間全都變成了財富,甚至包括人格尊嚴,比如每年婦女賣淫創造的超過萬億的財富,就是人格尊嚴生命健康的貨幣化,還有股市創造的那18萬億財富,是人們心理預期的貨幣化。總之,市場化把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存在的創造的潛在的等所有因素都打披上了價格外衣,財富如同噴泉般地湧出市面,反映在股市上,就表現為資產價格大幅上升,必然推動股市暴漲。

目前中國冒出來的財富有多少,屈指一算就能超過上百萬億,按照一季度統計,我國金融資產已達60萬億,加上國有企業經營資產超過20萬億,再加上至少同樣數量的20萬億非經營資產,這就是100萬億;全國164億平米的住房,摺合市價約50萬億,先後進入市場的1.5億畝土地,市價摺合又是50萬億,再加上股市那18萬億,簡單粗略一算就超過了200萬億。這200多萬億財富,是中國人民建國以來幾十年艱苦奮斗創造出來的,並不只是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就算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那部分,同樣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應該由勞動人民共同享有,目前我們不過13億人口,人均達到了15萬元,已經具備了全民共享改革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今天老百姓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困難,完全是精英改革把社會人為撕裂為貧富兩個極端的結果。

股市上漲分析三:世界傳統產業向中國轉移

本世紀初,在中外力量的作用下,世界傳統產業迅速向中國轉移,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工廠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GDP的迅速增長和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必然會推動股市的上漲,雖然推動了股市上漲,但卻是一個悲劇性因素。目前中國的世界工廠和當初英國和日本的世界工廠完全不同,當初英國和日本的世界工廠是兩頭在外,用世界資源生產世界商品,我們卻是用自己的資源,透支子孫後代的資源和犧牲生存發展環境,去滿足世界其實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需求,為他們提供廉價商品。21世紀人類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的限制,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生存和發展環境,為了保住自己國家的青山綠水,便紛紛向中國轉移傳統產業,把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再加上中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對外資的各種優惠條件,大批大批的傳統產業湧入中國,外資潮水般湧入中國不僅是要利用中國的廉價資源和把污染留在中國,更是看中了中國超低價勞動力。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勞動力便宜,可是以宣揚人權著名的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精英集團,卻絕口不談中國勞動力便宜的原因。中國精英集團為了降低資本的運行成本,專門修改憲法,把罷工自由等工人的自由權利從憲法中刪除掉,並且禁止工人自己建立工會,而罷工和工會是和平時期工人反抗資本的兩個主要手段,這兩個權利的被剝奪,使工人失去了抗衡資本的能力,只能接受超低的勞動力價格,形成了世所罕見的超低價勞動力市場,據新華社《參考消息》報道,同樣汽車生產線上的工人,美國工人小時工資是73美元,中國工人小時工資是0.83美元,只相當於美國工人工資的百分之一點多,汽車工人的工資還屬於比較高的,外貿企業的打工妹工資更低,據美國蘋果公司和英國《金融時報》對外資公司富士康的調查,該公司打工妹每天工作15個小時,月工資只有50美元,摺合小時工資0.11美元,相當於美國工人小時工資73美元的千分之一點多。任何一個還有天良的人在計算這些數字時都會忍不住落淚,可是主導中國改革的那些主流經濟學家,那些改革精英,卻在燈紅酒綠中肆意歡呼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無比輝煌!

其實要恢復勞動力的正常價格很簡單,就是賦予工人罷工自由和自由建立工會的權利,有了罷工和工會兩個武器,工人才有能力和資本家談判工資,才能在勞動力市場上形成真正的等價交換,工人才有希望拿到正常的工資。罷工自由是幾百年前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獲得的政治權利,而在今天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中被剝奪,除了不共戴天的階級報復之外,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其它任何理由,直到今天精英集團給出的唯一解釋,就是憲法中取消罷工自由是為了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這等於在說強暴婦女是為了讓婦女快樂,如果這件事情不是發生在眼前,你很難相信世界上還有如此不要臉的人和如此不要臉的理論。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應該是社會主義改革,需要監督和約束的應該是外資老闆而不是自己的工人,可是現在卻是資本家企業家無論建立什麼樣的組織都可以,唯獨工人不能建立自己的組織。為什麼全世界的資本都願意到中國來?就是因為中國已成為資本家最自由的理想天堂。

股市上漲分析四:股權分置改革

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與本輪股市上漲有著重要關系。所謂股權分置改革,就是把所有股票都拿到交易所掛牌交易。我們國家同一個公司股票分為幾種類型,一是國家不用實際出資用資產摺合的國家股,二是公司一元錢購買的法人股,三是後來按照凈資產2元左右賣給外資的國家股法人股,四是中國一般老百姓15元錢買的公眾股。其中規定前三種股票不能在交易所掛牌交易,稱為非流通股,只有公眾股才能在交易所掛牌交易,稱為流通股,公眾股價格之所以高出十幾倍,就是老百姓花高價買的股票流通權。2005年國家突然決定所有股票都可以在交易所掛牌交易,把價格只有1到2元的股票和15元的股按照一個價格交易,高價買入股票的老百姓自然就虧大了,這完全是一種制度性搶劫。之所以要這么干,是因為這些年通過企業的私有化改革,越來越多的國家股法人股不斷落入權貴資本和外資手中,估計數量有數千億股,這落入權貴資本個人手中的股票只有流通才能高價套現,05年股權分置改革到現在,非流通股套現越2千億股,套現資金超過2萬億元,今年按計劃還將套現1千億股,按照目前平均16元股價,套現資金將達到1.6萬億,也就是說,僅少數人每年從股市套現的資金,就吃掉了GDP增長的一多半,套用老百姓一句話形容這少數人就是"想不發財都難!"。

股權分置改革在三個方面推動了股價上漲。第一,股價分置改革後全部股票都進入流通,為通過二級市場購並企業創造了一個進入機制和退出機制,必然會推動股價上漲。第二,通過私有化改革落入權貴資本手中的那數千億國家股和法人股也就是非流通股,進入流通後要高價套現,往往會利用手中權力,用銀行資金、企業資金以及各種國家資金拉抬股價,股價拉高後套現離場,盡可能獲取最大利益。第三,股權分置改革全部股票流通後為外資坐莊中國股市創造了條件,與中國莊家通過"包裝"公司虛假財務報表操縱股價手法不同,外資坐莊股市往往是通過"包裝"企業推動股票價格上漲,或者從二級市場控股上市公司,重新整合後再高價賣掉,或者收購非上市公司,整合後再上市賣掉,無論哪種手法都需要有全流通的股票市場,目前世界著名的金融巨無霸和超級金融航母都在有條不紊地潛入中國股市,必將掀起巨大市場波瀾,推動中國股市暴漲。

6. 中國2020年金融全面開放對長期股市有什麼影響

中國2020年金融全面開放對長期股市有什麼影響?這個是一個向好的必然會提升國內經濟啊。

7. 我國股市暴漲的原因

公司的好壞與股市暴漲的原因有關吧,但這是國外的,好象中國不是.
股票流通股是一定的,如果主力在底部大量收集籌碼,市場上可參與買賣的籌碼減少,那麼物以稀為貴,散戶看好,買不到股票,只能抬高股價買。主力建倉完畢就會洗盤,擠出一些意志不堅定者。到合適機會邊拉升邊出貨,如果主力出貨完畢往往還能縮量上漲一段空間。這時候風險極大,獲利機會也極大。主力出貨完畢,散戶的熱情也告一段落,那麼股價就會自然降下來或者被主力砸下來。再走一波下跌建倉。

可以依據莊家控籌多少來看股票走勢。

本質是人們對這個股票的價值的認同,和他的本身價值無關,但是股價最終還是會回歸到自己的價值上來,就好比是一個人用繩子牽著一條前後亂穿的小狗,人本身價值,小狗是股票價格.股票無非是願買願賣,一個看好股票一個不看好,就可以在某一個價格上交易,就形成了股票的價格
當大家都覺得好的時候,股價就上升了,大家都覺得不好,股價就下跌了,本質就是人氣。

具體來說,大致分為
以下幾個原因1.股改,全流通問題解決。
2.人民幣升值,熱錢流入中國。
3.經濟持續發展,經濟景氣度的不斷上升,使宏觀經濟不斷向好;上市公司業績增長。
4.政府面對明年的金融全面對外開放,先解決金融行業上市問題,市場必須上漲才能進行股票發行。政府做多股市的決心和信心推動股市長期走好。
5.08年奧運會,必然導致全球對中國有較好預期及投資熱情。
6.外匯儲備太多,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泛濫。
7、全球股市的牛市氛圍不得不讓中國股市結束其五年的熊市狀態而向牛市挺進。

最後再歸納一下:房地產受到調控,資金大量迴流;流動性過剩嚴重;大股東占款被嚴令退還

8. 我國為什麼要發展間接融資市場,也就是股市

第一點:
股權融資的要求。從融資來說,有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兩種。債券融資的最大缺點是償還性,股權融資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償還性。
所以股權融資成為融資的一種重要方式。 有了股權融資,就必須要考慮如何保證它的流動性,所以會出現股權的交易場所——股市。

第二點:
股市有風險,銀行貸款也有風險。
關鍵兩者的特點還是不同。銀行信貸對個人造成的風險還是間接的,商業銀行貸款出現問題之後,首先是銀行體系出現擠兌現象,然後銀行體系崩潰,個人才會受到影響;股市是個人直接投資,風險是直接的,可見的!!!
所以大家對股市的風險看得更明顯,也覺得更大。

第三點:
企業的需求。企業要保證生產經營的連續性,就有必要保證一定的資本金。這部分需求要靠股權融資來解決,僅靠債券融資是不行的。這也是企業財務管理中提到的財務杠桿的問題:企業的債務必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第四點: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股市的風險是最大的。首先股市中,個人投資者是直接面對風險,銀行信貸是將個人的資金貸給企業,個人與企業之間有銀行作為過渡。
其次,股市需要技術分析,對個人能力要求高,銀行信貸個人基本不需要相關的知識。
最後,高風險高收益,股市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它的收益也是要遠遠高於銀行利率的

9. 資本市場開放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首先你要知道資本是逐利的,資本是為賺錢作為目的的,如果中國的股市管理的好,資本就會擁向中國的股市,自然中國的股市就會上漲,如果中國的股市管理的不好,或者賺錢的預期不好,就會下行,股市就會下跌,總之來說,如果好就會更好,如果差的話,就會更差

10. 中國股票為什麼總是漲不動,真正的病根在哪裡

中國股市漲不動的原因非常多,並非只有某個原因就會導致中國股市漲不起來;當然眾多原因當中最主要一點就是“增量資金供不上擴容資金”,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中國股市想不漲都難。

首先撇開其他原因之外,重點分析一下A股為什麼會有由於“增量資金趕不上擴容資金”導致中國股市漲不起來呢?下面分步進行解答:

1、什麼是增量資金?

股市增量資金就是指往股票市場進入的資金,比如有1億資金從房地產進入股市炒股,這1億就是增量資金。

第一,股市制度不完善,退市制度、交易制度、披露制度等等;

第二,投機性太強,中國股市喜歡追求短期利益,不會追求長期利益,怎麼漲上去又怎麼跌回來的,甚至倒跌;

第三,牛短熊長,中國股市大部分時間都是熊市,牛市時間非常短;一年牛市要換來5年熊市。

總之中國股市漲不起來的原因太多太多了,真正想要中國股市強勢起來,必須要把這些各種原因一一排查,都處理好之後,中國股市必然會雄起來,必然會引領全球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