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學論文題目,求相關的金融學論文範文
金融學 方面的論文在 輕風論文網 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師幫忙指導的。相對於網上很多個人和小機構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 輕風論文 王老師咨詢的,非常專業的說
這里還有些 資料,你看看
中外商業銀行核心競 爭力的比較研究
核心競爭力存在於一切 以戰略優勢取勝的組織,商業銀行 亦不例外。以往研究商業銀行競爭的諸多文獻只是停留在競爭的表象,未能深入探究 商業銀行競爭的本質——核心競爭力的較量。把商業銀行的競爭上升到核心競爭力的高度 是本文的理論創新,基於銀行價值鏈的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成為本 文的理論縱深。 文章仔細剖析了中外 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與劣勢,在此基礎上比較了雙方的核心競爭力。文章認為 ,國外商業很行的核心競爭 力來源於價值鏈整合 層面的能力勢差,而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則來 源於價值鏈資源層面的能力勢差,即所 謂的本土優勢。然而,我國商業銀行的這種核心優 勢還具有某些局限性,因此,作者通過改進後 的銀行價值鏈重新構建了其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模式,以迎接外資商業銀行的挑戰,並就我國商業銀行培育核心競爭力提出了相應的 戰略措施。
不懂的你上 輕風論文網 自己看吧
Ⅱ 求金融學論文---用來參考一下
美國次級債危機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警示
2007年8月10日伴隨美國股市的再度下跌,年初已經顯露的美國次級債問題進一步急劇惡化。由於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下降,次級債市場爆發恐慌乃至危機徵兆,連帶金融市場價格也呈現出全面調整的局勢。美國股市帶動全球股市下跌,石油、黃金價格微幅隨從向下,美元匯率穩定上升。錯綜復雜的價格變化導致美國次級債恐慌心理擴大,全球經濟金融面臨調整。
美國房地產次級債問題被誇大,實際影響低於網路泡沫沖擊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引發的危機,導致全球股市市值蒸發數量擴大,但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所引發的危機或許還遠不止如此。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指出,即使全球股市近期反彈,但前方將有更多的跌幅在等著市場。羅傑斯表示,將一直且依舊做空美國投資銀行股,以及建築類股。華爾街特立獨行的投資銀行新秀貝爾斯登首席財務官莫利納羅也認為,目前美國貸款市場的混亂是他入行22年來最嚴重的。如果美國股市繼續下跌,這些推出來的資金將會流向哪裡?答案是流向其他能夠帶來更多回報的領域。如果以投資品類來說,這個地方可能是商品;而如果從地域上說,這個地方的首選無疑是中國。所以,可以預見,如果美國股市持續下挫,我國控制熱錢的壓力將會進一步加大,而資產的泡沫則將進一步被擴大。但是其實美國經濟並沒有發生本質改變,改變或衰退的可能也較小。此次房地產問題引起的次級債問題的惡化影響遠低於2000年的美國網路泡沫:一方面是兩者性質不同——傳統經濟產業與新經濟產業在泡沫作用與影響上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與沖擊,傳統經濟危害速度和傷害力度要小於新經濟、高科技,而目前的房地產風險在可控之中,並非無法可治;另一方面是兩者表現層面不同—— 目前美國的房地產問題是一個局部因素,而當年的美國網路泡沫是一個整體效應,而兩者之間對美國股市的影響力或份額主導也有明顯差別,單一股指作用(納斯達克指數)與成份股參與(房地產類別)有著本質區別。因此,可以說美國經濟的敏感在於政策的「炒作」,在於政策需求調節的「誘導」。美國經濟如此大塊頭的經濟體問題惡化,需要時間和條件,而非簡單惡化言論所為,這些炒作目前對於美國經濟是利多弊少。
當前金融市場估計美國次級債所引發的損失可能會高達3000億到6000億美元,間接影響則可能蔓延到整個房地產業,導致全美房價重估。如美國最大商業抵押貸款機構全國金融公司表示,截至今年6月3O日,該公司可獲得的流動性資金來源達到1 865億美元,在全部流動性資金來源中,包括商業票據等在內的「高可靠性」短期融資總額達462億美元。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問題逐向整個抵押貸款市場蔓延,全國金融公司股價2007年年初以來已下跌了37% ,但銀行類股票價值依然上升12.7%。摩根±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指出,高風險抵押貸款就像當年的互聯網資產泡沫已比當年大了許多,它將是刺破泡沫的針。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不贊則同這種觀點,7月中旬在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舉行的年中經濟評估聽證會上伯南克表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造成的損失估計在500億到1000億美元之間,目前美國次級按揭問題是局部現象,美國的失業率很低,低於5% ,通脹保持在2%,新的就業機會不少,只要收入不下降,個人收入是在上升的,對大多數按揭貸款的人來說還是可以償還債務的,不會引起太大的問題。
全球經濟失衡以及金融交錯最直接的結果已經不會再重復過去金融危機的模式,即以貨幣和資產價格起落形成的體系與機制的失控或失效。當今經濟全球化與新經濟的模式下,將會產生信用失控而摧垮市場信心,導致價格暴跌。如美國經濟在前提不變以及美國企業盈利不變的條件下,美國股市卻連續3次大幅度下挫。一方面是暴跌的時間段愈加頻繁;另一方面暴跌的周期縮短。雖然對美國經濟並沒有形成實質的沖擊,但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卻在下降,即悲觀論點占據主導,這其中有美國政府政策的人為因素,而實質是在信心心理上形成輿論與導向,並通過市場調節經濟問題與矛盾。作為美國成熟經濟與主導經濟模式,其這樣做的結果是利好自身,而干擾或破壞別國的政策與策略把握,擾亂思路與判斷,以信心心理失衡達到信用信譽的失控。
次級債蘊涵新型金融危機的風險
美國次級債爆發時機與本意是美國藉助市場調節的戰略籌劃與技術設定,主旨在於調節股市和經濟,解決自身問題需要意願突出。因此,全球次級債風波的擴大是美國的初衷所沒有預料到的。而市場技術與價格周期因素,使投資與投機也順勢隨從和順應美國需求,加大了自身技術性修正,包括股市、匯市、金市、油等價格在內全面性調整的擴大。因此,國際金融市場呈現除美元匯率之外的普遍下跌趨勢。
事與願違,全球流動性過剩中的恐慌以及對沖借勢清倉、補倉是美國始料不及的,因而國際金融市場與貨幣政策之間出現對應風險炒作與化解風險對策並存的局面,美國主導問題擴大,並有所失控。然而,由於美國金融規模及其經濟穩固性依然,這恰恰有利於美國,隨之美國繼續借勢調整。因為美國的操作經驗、機制優勢、經濟基礎和金融力量可以控制與駕馭這種局面。
美國次級債設計的時機是適宜美國金融戰略和經濟調整需求的,是在消化與化解市場資產泡沫和經濟壓力,對金融監管起到促進和規范的警示,更促使已經十分健全和規范的體制更加嚴謹和高效。這對美國經濟金融是機遇,而對外則是製造和擴大了風險。
連接我國股市上漲與銀行業績上升的當前狀況,美國以次級債風波引出銀行信貸信用風險惡化,試圖製造心理因素導致價格下跌的意圖不可排除。在我國周邊股市紛紛大跌的同時,我國股市卻逆勢創出新高,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對穩健的經濟增長和進口需求,使國際投資人依然看好我國股市,但這是美國人不願看到的,甚至對美國投資信心和投資流量也有所影響。包括我國人民幣焦點在內的許多金融談判或應對都超出我國實際基礎和規模,具有人為炒作與操縱性,需要引起關注與警惕。
對我國炒房現象的深刻警示
近日有關報道披露, 目前我國有1:3000億元人民幣熱錢棄股炒房,其中廣州、上海、深圳是這些熱錢的主要流向。而熱錢炒作房地產的操作模式就是以按揭方式購房,以個人名義用不同的身份證大批買進多套房屋。而從我國股票市場價格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中可以看出房地產價格高漲的連帶與刺激。
我國房地產價格不斷高漲蘊藏較大的價值泡沫可能。一方面與我國自身經濟周期和金融結構以及國民收入緊密關聯i另一方面較大的投機炒作隱患,尤其是國際投機對沖力量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面對美國房地產貸款與金融衍生產品連接的全球金融動盪,我國作為一個金融急於改革開放的新經濟體,更需要以此為鑒,理性、理智地面對我國當前房地產價格的高漲趨勢。尤其是從美國房地產貸款或次級債券引發的問題看,美國房地產貸款市場有明細的次級和優質貸款劃分,並且在規模和數量上妥當把握比重,貸款客戶信用級別分明。而我國至今並沒有如此劃分,更缺乏嚴格、系統的信用體系框架。如果我國面對房地產價格失控 跌宕局面,我國行業與金融市場聯動的動盪將會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經濟金融發生危機,乃至社會動盪。
通過美國次級債風波,我國相關行業需要謹慎思考問題,採取有效措施防範風險。筆者由此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需要強化和嚴格我國房地產按揭貸款業務的風險管理,商業銀行的操作規則與監管原則需要嚴格執行,尤其需要建立應對未來房價可能下跌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措施,完善體系、制度建設。
其次需要加緊我國社會誠信體制的建設,逐漸健全和完善個人信用風險檔案管理,加強個人信用約束管理體制,保障金融服務數據與透明化。
再者要加強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執行管理能力,強化金融機構的風險防範能力,加快金融改革和創新;針對國際經驗和教訓及時制定和修正風險防範的不足與漏洞,保護金融服務有效運行。
最後需要加強我國金融市場信息披露制度的規范,形成市場慣性需求的構架,有效利用監管信息和數據指導管理和防範可能的風險問題,防範金融危機,保障金融安全、有效、平穩運行。
Ⅲ 8000字以上的金融相關論文
相關範文:
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僭越的動力機制與表現
[摘要] 虛擬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滲透與發展,貫穿著金融虛擬化的自我膨脹和擴張。貨幣虛擬化和信用創造為金融的虛擬化趨勢提供了正向的內在動力,而以金融衍生品為特徵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性不斷突破信用框架提供了逆反的規避動力。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正在國際信用體系架構、信用貨幣發行和信用對象規制等過程中不斷踐履著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關鍵詞] 金融虛擬化 信用制度 動力機制 表現
一、引言
伴隨著貨幣虛擬化的發展,虛擬經濟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緯度。以貨幣虛擬化為基礎的金融虛擬化以及對金融虛擬化正負功能影響的探討層出不窮,盡管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各執一詞,但不可迴避的是,虛擬經濟作為脫離傳統「實體經濟」范疇的新範式,在整體經濟中的比例膨脹與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張息息相關。金融虛擬性作為當代金融的一個突出特徵,其演變歷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態勢,在經濟虛擬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由弱變強、以幾何級數膨脹的趨勢和規律。
從人類經濟發展史的脈絡看,任何經濟邏輯中都留有人類的烙印,人們不僅參與經濟活動,而且干預甚至掌控經濟的內生過程,這個過程也匹配著人類經濟制度的衍生過程。諾思認為:「制度變遷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因此是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諾思,2000,第110頁)經濟是一種復雜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會使經濟偏離正常的軌道。貨幣虛擬化發展趨勢和信用的不斷創設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內在動力本源,而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金融規避行為所引發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外在制度條件。下面我們將從金融虛擬性擴張與廣義信用制度關系角度探討當前金融虛擬化如何從不同層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動力: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
金融活動依託貨幣運動與信用創新實現對實體財富和虛擬財富的優化配置。貨幣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態和萌芽,也是金融產生的內在本原,信用則為二者的過渡創造權利與義務的外在制度保障。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的伴生與互動共同構建了金融虛擬化的正向動力激勵。
金融虛擬性的擴張過程內始於貨幣虛擬性的內在特性外化,貨幣虛擬化的趨勢是在商品的內在矛盾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矛盾,並使貨幣在表現商品價值的材質上不斷與實物背離的過程中實現的。「用一種象徵性的貨幣來代替另一種象徵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馬克思,1976,第95頁)貨幣起源於商品之間的聯系,使直接物物交換的自然過程轉向了以貨幣為媒介進行間接交換的社會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也孕育著信用。信用從一開始就具有替代貨幣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沖動。
貴金屬貨幣的出現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它出現之前,商品交易是單純的物物交換,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臨諸多交易「瓶頸」。貨幣虛擬性無論內在特質還是外在表現都受到貨幣形式原始狀態的制約。此時,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延續更多依賴於一種社會契約。「盡管這些條款也許從來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過,然而它們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樣的,在普天之下都是為人所默認或者公認的。」(盧梭,2002,第39頁)貴金屬貨幣的出現雖然緩解了商品內在矛盾,並使後者外在的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卻只是為貨幣虛擬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實物貨幣自身價值的存在限制了價值虛擬表現外,不成熟的信用關系也從外部環境上制約著貨幣虛擬化的發生。這種可以與之結合並內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貨幣條件下才使貨幣虛擬化外溢成為可能。
信用貨幣(銀行券、法幣等)對貴金屬貨幣的替代從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貨幣虛擬化受貨幣材質的限制。盡管金本位、銀本位或雙本位制度是信用貨幣得以流通的基礎,但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度和信譽性仍存疑問,這種疑問在國家權威性和銀行信用性的雙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時,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已經超脫了實物商品或服務范疇,轉而將前者提升到了國家和銀行的信用層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敘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行紙鈔(隨後被稱為通貨)的權利被轉移給政府,……或者可以這么說,通貨僅有名義價值,而且它的供給完全由政府決定。」(考夫曼,1998,第15頁)銀行信用可以創造貨幣,從而使貨幣數量實現多倍增長,存款准備金制度以及非現金結算制度的建立,為銀行的貨幣創造機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貨幣增長並不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而是通過銀行信用擴張來實現的,這使得原本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演化為純粹的價值符號,貨幣實現了虛擬化的外溢。
經濟信用化使經濟過程逐步擺脫了經濟主體自身積累的依賴,轉而依託外部資金來源的融資。由此,資本支付手段的職能被部分貨幣所有者創新為價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資本,進而虛擬資本開始登上經濟舞台。客觀地講,虛擬資本的產生是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雙重作用的結果,它亦成為金融虛擬化的開端。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帶來預期收入的資本。它是由債券(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它們所代表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是不以它們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的;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並不是代表資本,那麼,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馬克思,2004,第451頁)對資本增值無限制的追求與自有資本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限制了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從而抑制了虛擬經濟的發展。此時,為虛擬資本發展保駕護航的信用制度應運而生,「還有一種促進集中的力量,這就是信用制度。」(齊威格,1997,第280頁)通過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閑置的貨幣資本就可以由貨幣資本家貸給企業經營,使虛擬資本的積累大大超過了實體資本的積累,從而也就推動了金融虛擬化的蓬勃發展。
無論是貴金屬貨幣還是信用貨幣,他們均是在一國內部以貴金屬作為儲備而介入金融活動的。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核算也仍然以國際公認的世界貨幣——黃金作為交易的貨幣匯兌基礎,可以說,此時的貨幣虛擬化仍然提留在一國母體內部,還沒有具備佔領全球金融貿易活動的能力。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維持著黃金的國際貨幣地位,這成為虛擬資本跨越國界進行世界范圍資本配置的障礙。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以及美國黃金儲備的大量流失,布雷頓森林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國際虛擬化能力終於裝備在貨幣身上,金融虛擬性也隨之超越國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圍內來發揮其強大的虛擬化功能。
三、逆反動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規避動力
金融虛擬化過程隨著對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斷提出而發展,兩者存在著緊密的辯證聯系。虛擬資本產生之前,金融虛擬化相對獨立於信用制度之外,它的運行更多的是一種基於貨幣內生虛擬性突破各種束縛發展壯大的自然發展過程;虛擬資本產生之後,金融虛擬化一方面得到了實現虛擬性外溢的強大信用保證,另一方面自身的獨立性又始終成為突破制度設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圍實施虛擬性擴張的內在沖動。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約束。諾思(North)認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關聯影響的框架,它們確定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講,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盡管金融虛擬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著制度保障作用,但這種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著將金融創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內,客觀上又為金融虛擬性的擴張套上了一副無形的「鎖鏈」。畢竟金融虛擬化源於貨幣虛擬化所表現的商品經濟(或者說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作用與外化,是一個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客觀過程,制度的衍生則是人類尋求自身價值實現得以保證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人類主觀意志對客觀規律遵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辯證地講,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落後於金融虛擬擴張的,這就決定了早期金融虛擬化所推動的信用生成在虛擬性膨脹後又反過來成為制約其內在發展的桎梏。由此可見,金融的內在虛擬性僅僅表徵著金融具有虛擬化的傾向與能力,而其虛擬化程度是否顯著則受到不同歷史階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環境的影響與制約,這也為金融機構規避信用約束,實現虛擬創新提供了動力來源。
美國經濟學家凱恩(E.J.kane)於1984年提出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規避創新就是指迴避各種金融規章制度的管制以期達到理論最大化的目標模式。規制型金融創新意味著內在市場自發力量與外在市場機制相結合共同迴避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所尋求的金融創新行為。凱恩的理論實際也為我們詮釋當前金融虛擬化的全球性擴張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金融市場的微觀行為主體——金融企業或機構與宏觀規制主體——政府和銀行之間,存在著自由與管制的博弈。金融企業或機構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體,其尋求的是以市場力量的自發運動來維系其價值創作、增值過程,實質上是金融虛擬化得以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企業或組織制度層面的體現。而以金融穩定為宏觀目標的政府和銀行則必須兼顧雙面責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動力,為金融企業或機構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對這種動力實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調節的范圍內,即設定並實施的規章制度框架。金融企業或機構通過創新來規避管制,一旦危機金融穩定,政府又會加以管制,這種管制將導致新一輪的規避行為。管制和規避引起的創新總是不斷交替,形成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
從當前全球虛擬經濟發展的態勢看,金融虛擬性的規避創新主要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創設與泛化表現出來。廣義的金融衍生品不僅僅涉及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合約,而且應當涵蓋基於實體標的產權證券化或債權證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組合型衍生產品。這種寬口徑金融衍生品的市場交易是對既定製度規范圈設框架的突破,它使國家決策和信用規制的對象「進化」得虛無化,從而為金融虛擬化的膨脹與擴張提供了一種逆反動力。
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從理論上講,當前金融虛擬化的擴張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結果。當貴金屬非貨幣化之後,所有的貨幣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場中流通的數量機制,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面對貨幣的不斷虛擬化顯得力不從心。此時,各國的貨幣發行主體必須依靠國家制定的信用制度來控制各國信用貨幣的供給量,約束金融虛擬化的擴張。然而,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強勢發展使得任何一個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的國家和地區都失去了獨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給的能力。金融虛擬性擴張使國別信用制度一方面無法再為金融虛擬性提供強有力的信用保證,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金融虛擬化在全球的擴張。因此,實現對信用制度多方位、全形度的僭越越來越成為金融虛擬化在全球擴張的必然要求。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一國虛擬化貨幣主導國際信用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所設定的是以美國為中心國家,歐洲和日本為邊緣國家的世界經濟格局。在這個框架內,經濟貨幣格局表面上是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但實質卻是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貨幣體系。因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發達國家都在試圖維持兩個固定比率,即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固定比率。盡管1973年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使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固定比率「脫鉤」,但各國與美元之間的匯率關系卻固定下來,並且成為當今全球國際匯兌的主體,「美元金本位」成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現行國際金融秩序。例如,從美元在國際貿易中貨幣計價的比例來看,美國的國際貿易只佔全球國際貿易的13.5%,而以美元計價的國家貿易卻佔全球國際貿易的近半數,政府部門的國際資本流動基本上是以美元計價的,有的國家甚至國內也採用美元計價。在國際匯兌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個國家的貨幣採用釘住美元或釘住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
美元在全球貨幣市場的獨霸地位使這種一國的虛擬化貨幣支配著國際金融體系。各國儲備的不再是黃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外債)。這就使美國政府或企業可以憑空創造出各種金融虛擬工具來實現以前「金本位」下無法平衡的國際收支逆差。從下表所表現的美國從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到2005年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看,2005年的7915.08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與1973年的71.4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順差相比,32年的經常項目逆差增長了大約112倍。在這些經常項目中,除了美元外還存在著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另外,與1973年44.86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國7854.49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順差較之1973年增長了近176倍,從而實現了美元的巨額「出口」。盡管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債務人」,但他卻成功的使美元觸角伸入到世界各個角落。這表明一國在擁有國際「鑄幣權」的條件下,可以使一國虛擬化貨幣不再受到任何國別信用制度的約束,彰顯了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國際信用制度的嚴重缺失。
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ccounts Data
2.「美元金本位」引發各國信用貨幣的膨脹
美元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支配地位決定了各國在外匯儲備中主要以美元儲備為主。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32年裡,經常項目逆差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元大量無節制的外流,貿易順差國獲得美元貨款,除留在各國商業銀行境外金融機構的美元頭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國按照美元與本國貨幣的匯兌比率兌換成本國貨幣。大量美元的湧入必然促使本國貨幣管理當局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從而使本國信用貨幣出現膨脹。這一點對於國際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顯得尤為明顯。以中國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新華網)。按照1美元兌換6.8元人民幣的比率計算,中國累計發行了近10.4萬億人民幣,即使中央銀行用短期債券對增發的人民幣進行對沖,也會導致銀行間市場的擴張。作為僅次於現金的流動性非常強的資產,短期債券使銀行市場只有通過不斷地對沖才能使這部分現金始終停留在銀行間而不擴散到民間市場上。另外,各國滯留下的大量美元則作為國家的外匯儲備通常以購買美國等貨幣開放國家的政府或大企業債券保存下來。(劉駿民,2007,2)這些債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虛擬資產,這無形中又加大了外匯儲備國的金融風險。比如我國經濟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國次貸款危機的影響就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國的信用制度在外來國際貨幣的沖擊下不僅顯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為國外虛擬化貨幣在本國的擴張提供了信用服務。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規制對象虛無化
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主要是各種信用行為和關系,其藉助的工具就是對信用貨幣供求機制的有效管理來保證信用的維系。然而,隨著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展,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逐漸虛擬化、縹緲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則使信用規制的箭頭更加無所適從。在以往貨幣金融工具和普通證券階段,由於金融交易是以實體經濟的存量作為交易基礎的,盡管具有一定虛擬性,但它仍然受到實體經濟的制約。期貨與期權、指數期貨與期權等從出現就是十足的虛擬資產或產品,不僅其質是虛擬的,而且從量上也是交易者想像的結果,具有絕對的虛擬的特點。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帶著眾多投機者對未來虛無縹緲的預期沖擊著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穩定。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已有較長的歷史。1849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遠期和期貨交易。當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長,據美國《福布斯》雜志1995年載文稱,國際金融市場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種,並且還將不斷增加。2004年有組織金融衍生合約交易總額為1143.9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0.7%。貨幣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7.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62.7%。利率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1043.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1.3%。股票指數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93.5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3.4%。場外衍生市場交易未清償合約名義金額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長11.6%,達220萬億美元(2004年世界統計年鑒)。以上數據說明,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壯大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幾乎可以無限設計,只要符合人們短期牟利的投機心理,人們就可以不斷地實現金融創新的泛化。
五、結語
虛擬經濟的最本質特徵在於其虛擬性,它可以憑空創造、無中生有,基於它脫離實體經濟的特性給予國家經濟表面的繁榮或泡沫,使國家信用在調控國別信用行為和規避風險方面變得軟弱無力。金融虛擬化擴張表現出巨大的投機性,而這種投機性背後卻隱含著無法估量的危機。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金融虛擬化已經在宏觀領域支配著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也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其中,中國股市的暴漲暴跌、中國外匯儲備的巨幅增加都說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都可能成為金融虛擬化支配或犧牲的對象,誰也不能逃脫。既然不能逃避,那就勇敢面對。所以我們應當通過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加速國家金融、信用體系的成熟,完善對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信用規制等措施,保障我國金融環境的安全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2
[4](英)喬治·考夫曼:現代金融體系:貨幣、市場和金融機構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美)保羅·齊威格:資本主義發展論[M].商務印書館,1997
[6](美)D·C·諾思: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發展經濟學的革命(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劉駿民李曙軍:全球流動性膨脹與經濟虛擬化[J].開放導報,2007年(2)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Ⅳ 關於金融方面的論文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Ⅳ 金融市場學都可以寫關於什麼樣的論文呀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補充:
97.QFII規則及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分析
98.論混業經營下金融監管業的發展趨勢
99.試析資產管理公司的發展方向
100.票據業務風險防範問題
101.貸款五級分類的難點及對策
102.新增貸款質量與風險管理
103.完善貸款方式,規避貸款風險
104.構造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監控體系
105.對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機制建立的設想
106.存款保險制度的經驗與教訓
107.存款保險制度中道德風險與防範
108.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
109.關於商業銀行的資本管制
110.社會信用環境與政府作為的關聯性問題
111.商業銀行風險與內部控制
112.信用卡的風險控制與管理
113.國外金融監管經驗及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114.關於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
115.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定位戰略選擇
116.發展信用卡消費信貸業務的理性思維
117.當前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18.我國網上銀行的發展與管理
四、資本市場與投融資行為
119.我國證券市場功能的定位
120.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缺陷
121.我國股票市場的效率分析
122.我國公司資本運作的發展戰略
123.我國券商的並購戰略
124.公司反並購的策略選擇
125.我國投資銀行的業務創新
126.資產證券化的運作研究
127.我國機構投資者的發展
128.證券投資基金的業務創新
129.證券公司的治理機構
130.證券公司的風險控制
131.期貨市場的發展戰略
132.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研究
133.期貨公司的內控機制
134.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戰略
補充:
135.我國股票市場流動性的研究
136.我國股票市場的政策性風險研究
137.我國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研究
138.我國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對接
139.我國公司的資本結構分析
140.我國股票融資的效益分析
141.我國增發新股的效益分析
142.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穩定市場的效果分析
143.我國證券市場做空機制的研究
144.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機構的完善
145.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治理結構的強化
146.我國股票指數期貨可行性研究
147.解決我國股權分置的研究
148.我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研究
149.我國風險投資的研究
150.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保護研究
151.證券市場信用交易的研究
152.風險投資基金運行機制研究
153.證券市場投資者心理研究
154.行為金融學在我國證券市場的應用
155.我國股票市場投資理念的研究
156.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研究
157.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
158.我國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協調發展研究
159.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績效評估研究
160.期貨市場的功能研究
161.我國公司股票期權的研究
162.我國國有銀行的改制上市研究
163.證券市場的監管研究
164.股票發行制度研究
165.股票退市制度研究
166.我國創業板市場的研究
167.我國公司重組的效益分析
168.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
169.國際投資問題研究
五、合作金融與信託租賃
170.農信社改革冷思考
171.農信社的職能定位
172.農信社的主力軍作用
173.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
174.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基點思考
175.降低農信社不良貸款之我見
176.農信社不良貸款的成因及解決對策
177.農信社擔保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78.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的探討
179.農信社應加強中間業務的發展
180.我國信託業存在問題調查分析
181.論信託財產獨立性在信託實務中的體現
182.我國集合資金信託產品風險分析
183.制約我國信託業發展因素分析
184.淺議信託在資產證券化中的運用
補充:
185.個人信託在我國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186.融資租賃證券化融資分析
187.企業對租賃功能運用狀況調查
188.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分析
189.制約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因素分析
190.信用社的現狀與發展之路
191.信用證結算有關問題探討
192.托收結算有關問題探討
六、其他及綜合
193.商業銀行分配與激勵制度建設問題
194.論我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195.論我國投融資體制的配套改革
196.我國金融人才的供求現狀與發展問題
197.商業銀行委託理財業務發展問題
198.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制發展問題
199.我國投資理財業務現狀與發展研究
200.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問題研究
201、信用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風險防範的相關作用問題
202、金融中介體系發展問題研究
補充:
慢慢挑吧,希望蛋卷的回答可以幫上你。
Ⅵ 求金融本科關於證券或者金融熱點類論文題目及提綱.急急急.
美國金融危機
[編輯本段]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與啟示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委身」美銀、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世界各國都為美國金融危機而震驚。華爾街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濫用」和對次貸危機的估計不足終釀苦果。
事實上,早在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就暴露了次級抵押債券的風險;從2007年8月開始,美聯儲作出反應,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以增加市場信心,美國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維持,形勢看來似乎不是很壞。然而,2008年8月,美國房貸兩大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暴跌,持有「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大面積虧損。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接管「兩房」,以表明政府應對危機的決心。但接踵而來的是:總資產高達1.5萬億美元的世界兩大頂級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繼爆出問題,前者被迫申請破產保護,後者被美國銀行收購;總資產高達1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也難以為繼;美國政府在選擇接管AIG以穩定市場的同時卻對其他金融機構「愛莫能助」。
如果說上述種種現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發,那麼問題的根源則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美國政府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為危機埋下了伏筆。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國夢的一部分。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美國內需萎靡不振,羅斯福新政的決策之一就是設立房利美,為國民提供住房融資,幫助民眾購買房屋,刺激內需。1970年,美國又設立了房地美,規模與房利美相當。「兩房」雖是私人持股的企業,但卻享有政府隱性擔保的特權,因而其發行的債券與美國國債有同樣的評級。從上世紀末期開始,在貨幣政策寬松、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兩房」的隱性擔保規模迅速膨脹,其直接持有和擔保的按揭貸款和以按揭貸款作抵押的證券由1990年的7400億美元爆炸式地增長到2007年底的4.9萬億美元。在迅速發展業務的過程中,「兩房」忽視了資產質量,這就成為次貸危機爆發的「溫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濫用」,拉長了金融交易鏈條,助長了投機。「兩房」通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購買,而投資銀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再將其進行分割、打包、組合並出售。在這個過程中,最初一元錢的貸款可以被放大為幾元、甚至十幾元的金融衍生產品,從而加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最終以至於沒有人再去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真正的基礎價值,這就進一步助長了短期投機行為的發生。但投機只是表象,貪婪才是本質。以雷曼兄弟為例,它的研究能力與金融創新能力堪稱世界一流,沒有人比他們更懂風險的含義,然而自身卻最終難逃轟然崩塌的厄運,其原因就在於雷曼兄弟管理層和員工持有公司大約1/3的股票,並且只知道瘋狂地去投機賺錢,而較少地考慮其他股東的利益。
第三、美國貨幣政策推波助瀾。為了應對2000年前後的網路泡沫破滅,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國民眾將儲蓄拿去投資資產、銀行過多發放貸款,這直接促成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持續膨脹。而且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還「誘使」市場形成一種預期:只要市場低迷,政府一定會救市,因而整個華爾街彌漫著投機氣息。然而,當貨幣政策連續收緊時,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首先上升,由此引發的違約狂潮開始席捲一切賺錢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機構。
所幸的是,由於我國參與全球化的步伐較為謹慎,因此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但不幸的是,我國也同樣也存在若干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病因」,這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
首先,雖然我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鑒於我國特殊國情,我們也許無法解決政府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隱性擔保問題,但一定要繼續加強國有金融機構運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實防止金融機構的過激行為,如過度放寬信貸標准和涉水國際投機活動等。
第二,金融衍生產品是把雙刃劍,它能夠發揮活躍交易、轉移風險的功能,也能憑借杠桿效應掀起金融波瀾。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監管能力的范圍之內適時推出,切莫使其淪為投機客興風作浪的工具。
第三,貨幣政策要兼顧資產價格波動。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央行往往為了穩定預期而表示堅決執行某項政策,如反通脹等,但是貨幣政策的「偏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股市和房市價格的劇烈波動。上世紀末的日本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當下的美國金融危機,都是資產價格泡沫急劇破裂惹的禍。因此,貨幣政策應兼顧資產價格波動,政府更要多管齊下消除不穩定產生的制度根源。
[編輯本段]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眾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華爾街到全世界,從金融界到實體經濟,各國政府都在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那麼從這一次危機中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我國經濟和中國的企業受到了什麼影響?對我們而言,中國企業到底是機遇大還是挑戰大?
10月14日,一大把網站特別策劃《觀天下》活動第一期——「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以上問題與業內專家進行了探討。
首先,對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國本次金融動盪最終轉化成危機,是由價格泡沫所引起,價格泡沫主要體現在房地產市場。美國將問題轉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問題就是房地產泡沫過渡膨脹,最終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國的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導致經濟發展較快,但其經濟發展在一定階段是以價格不斷上漲來支撐它整體總的經濟發展局面。正是因為這一點細微差別,導致一旦某個領域出現問題,就會使整個價格體系崩盤。
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施慧洪博士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源還在於美國的金融機制,即信用衍生產品,普通的債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預期的,衍生化後,本金變化了,利率也變化了。如利率可以與匯率掛鉤,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掛鉤,這樣就使風險更加擴大化。尤其是期貨,利率一高,虧損的數字就成了天文數字,這使整個經濟分為兩極,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虧損,經濟體系就無法平衡。
面對這種局面,目前各國政府都在盡力挽回金融危機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現在歐洲、美國所有的注資,包括成立各類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讓市場穩定,整體在根上並沒有做實質性的動作,目的就是各國央行聯合起來,給市場信心,先讓金融系統穩定,讓實體經濟正常運營。
談到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目前的影響,侯玉成認為,其主要負面影響在我國的外貿出口及金融領域,但從另一個角度,無論是宏觀經濟面還是中小企業發展,此次危機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機遇——逼迫我國出口結構進行升級,這就需要宏觀決策層給我國中小企業還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緩沖的時機。
中國銀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管理總部投資經理連傑表示,在中國目前自主動力並不充分的環境下,生存環境愈加惡劣,在產業升級和行業結合的過程中才能誕生出更強有力的企業。另一個層面,剛性的內需支持的行業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我們現在內需增長並不快,但是這種增長基本是剛性的,不會突然變成負增長,比如農業、快速消費品,這些都有很好的投資機會。
侯玉成認為,在目前經濟局面下,可以在穩定或者盡可能減少出口影響基礎上加強對內需的關注,從近期召開的黨代會可以發現,內需的啟動,或者內需的製造,可能會成為下一階段我國大的經濟政策方向。而對於農業甚至與農相關的整體領域,可能是我國未來加強內需發展的一個點。下一步我國很可能在科學、技術行業給予適當扶持和推動,一方面發展科學技術基礎,另一方面試圖從這個領域製造出新的消費熱點。
對於什麼樣的行業在這次危機中能夠很好的發展,企業如何在這次危機中全身而退?各位專家對中小企業提出建議:
侯玉成:中小企業對未來發展的思路要有大的改變和提高。今年乃至未來,靠過去單純的密集性、低成本生產模式會逐步遇到發展瓶頸,這需要未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兩個方面必須要准備,第一方面,首先中小企業技術需要進行提高和准備。第二方面,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型為主的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需要對一些經濟和金融領域熟悉的人才,做一個必要的配備。
連傑:談到中小企業發展有一點要提出,就是中國金融環境。在中國金融環境整體落後於實體經濟發展情況下,金融行業是有機會的,金融行業將來也會產生很多種小企業,有可能也會生活的很好。投資公司選企業,在實務中考慮幾個因素,第一是行業空間,即使排名第一,但行業中只有一百萬的生長空間,是不考慮的;第二是行業壁壘,這是限制競爭的因素,設計壁壘讓後者無法追趕,甚至不能輕易進入這個領域競爭,這就很有價值了。
對於中小企業轉型的問題,施慧洪認為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應該承擔起責任,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中小企業發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應政策,否則中小企業跟大企業競爭起來非常被動。而侯玉成認為,中小企業一定要從自身發展著手,不能把發展希望完全寄託在國家身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國際,企業優勝劣汰是正常現象。
最後,三位專家談到我國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何時突圍時,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業要積極拓展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包括非洲市場、歐洲市場,甚至亞洲市場,通過危機的鍛煉,來提高與國際企業的競爭能力,及國際市場的開拓能力等,不斷提升自我實力,前進的步伐不能停止,機會終究會到來。
[編輯本段]全球應對金融危機
近日,歐盟出台一項總額達2000億歐元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內含擴大公共開支、減稅和降息等提振實體經濟的三大舉措。
這只是近期世界主要經濟體為應對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出台諸多刺激經濟政策中的一項。11月份,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顯現,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應對目標也從之前主要針對金融市場轉向拯救實體經濟,展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救援。
「緊鑼密鼓」各國力保實體經濟
11月份公布的數據表明,繼日本承認其經濟經過連續兩個季度下滑陷入衰退後,歐元區已進入其誕生以來的首個衰退期,而美國多項經濟指標的惡化程度創30年之最,也正在衰退的邊緣,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慢已成事實。
從北美到歐洲、再到亞太地區,最近一個月里,為應對金融危機,全球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相繼出台。這些救市措施是繼拯救虛擬經濟後,各國針對實體經濟採取的又一輪的救助措施。
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攬子總額26.9萬億日元(約合273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以防全球金融危機對日本經濟造成進一步負面沖擊;11月25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投入8000億美元,用於解凍消費信貸市場、住房抵押信貸以及小企業信貸市場……
「從11月份全球的救助措施看,當前各國對危機的救治已從注入流動性、改善金融機構償付能力等階段,進入到刺激經濟的第三個階段。」中金公司金融專家黃海洲認為,第三階段的救治措施,都是從鼓勵投資消費、拉動就業等刺激經濟的層面出發,以防止實體經濟崩盤。
「在危機爆發之初各國針對金融市場採取的救助措施只能『救急』和『治標』,但不能『治本』。」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孫傑說,「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難以估計,各國經濟增長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各國政府出台更具體的推動實體經濟增長的措施可以說是應時之舉。」
應對危機中國調控雷厲風行
國際金融危機在向全球實體經濟不斷蔓延的過程中,外貿依存度超過60%的中國所受影響也日益加深。統計顯示,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五個季度減緩,今年GDP增速也從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近日坦承,11月份國內一些經濟指標更出現了加速下滑的態勢。
「為抑制經濟增長過速下滑的態勢,我們必須採取力度比較大、效果比較顯著的措施。」張平說。
針對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11月份以來中國政府雷厲風行、密集出台了大手筆的調控「重拳」,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與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賽跑的旋風行動,向外界發出了應對挑戰、戰勝困難、力保增長的強烈信號。
11月9日,中國政府宣布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出台了投資規模達4萬億元的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大措施;11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出台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四項實施措施;1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6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幫助輕紡企業克服困難,渡過難關;一周之後,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調整幅度創11年之最;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各界人士表示,如此大手筆、高效率的舉措,既是對中國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經濟挑戰所作出的回應,也是加強國際合作、確保世界經濟增長的具體行動。
國際社會也給予了積極評價。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中國約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促進計劃「非同凡響」,不僅對中國經濟,對東亞經濟和世界經濟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加強合作全球共度時艱
各國領導者意識到,全球性的危機需要全球共同應對。在各大經濟體相繼出台措施刺激經濟、穩定市場的同時,全球加強了合作,共同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已逐漸成為各國共識,一系列為應對危機,尋求對話和合作的會議相繼召開:
11月8日,20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2008年年會在巴西聖保羅開幕;11月15日,20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華盛頓召開;11月22日至23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
20國集團金融峰會在宣言中再次強調了「與會國家決心加強合作,努力恢復全球增長」的重要性。會議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與會各方就下一步應對金融危機行動達成了協議,20國集團領導人承諾將共同行動,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應對全球宏觀經濟挑戰。
APEC會議針對金融危機專門發表一份聯合聲明,承諾密切合作,進一步採取全面、協調的行動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表示將採取一切必要的經濟及金融行動,力求在18個月內戰勝金融危機。
「這些會議均強調,全球要加強合作、共同抵禦金融危機。」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專家張明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機對經濟的打擊是全球性的,而救治危機也需要全球的手段。
參考資料:網路
Ⅶ 關於金融經濟學的 論文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新穎的金融經濟學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經典金融經濟學理論體系若干矛盾與重構思考
2、經濟金融化與金融經濟學的發展
3、匯率調整對我國貿易收支影響的金融經濟學分析
4、「國進民退」的五大後果——專訪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陳志武
5、對金融經濟學的發展金融深化論
6、金融經濟學十講
7、貨幣金融經濟學
8、金融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及其演進——行為金融與標准金融研究範式之比較
9、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一個基於金融經濟學的考察視角
10、理查德·羅爾對金融經濟學的貢獻
1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數學描述及其在金融經濟學中的一個應用
12、金融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13、基於金融經濟學的股票市場穩定研究
14、金融經濟學教程
15、金融經濟學研究的國際動態——基於1990—2011年間《金融學期刊》刊發論文的統計分析
Ⅷ 關於金融方面可以寫哪些方面的論文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Ⅸ 求金融機構股票分析論文3000
文章收集2006年11月至2016年11月的月度數據,在VAR模型的基礎上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了我國金融機構信貸規模和股票市場價格之間的響應程度。結果表明,在滯後階數取2時,金融機構信貸規模與股票市場價格有雙向格蘭傑因果關系。短期內金融機構信貸規模對股票市場價格的沖擊影響較大,中長期以後這種影響迅速降低至0附近。相反,股票市場價格對金融機構信貸規模的中長期沖擊要大於短期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