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在影響股價變動的市場因素中,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動,或稱景氣的變動,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對企業營運及股價的影響極大,是股市的大行情。因此經濟周期與股價的關聯性是不能忽視的。經濟周期包括衰退、危機、復甦和繁榮四個階段,一般說來,在經濟衰退時期,股票價格會逐漸下跌;到危機時期,股價跌至最低點;而經濟復甦開始時,股價又會逐步上升;到繁榮時,股價則上漲至最高點。這種變動的具體原因是,當經濟開始衰退之後,企業的產品滯銷,利潤相應減少,促使企業減少產量,從而導致股息、紅利也隨之不斷減少,持股的股東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紛紛拋售,使股票價格下跌。當經濟衰退已經達到經濟危機時,整個經濟生活處於癱瘓狀況,大量的企業倒閉,股票持有者由於對形勢持悲觀態度而紛紛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使整個股市價格大跌,市場處於蕭條和混亂之中。經濟周期經過最低谷之後又出現緩慢復甦的勢頭,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商品開始有一定的銷售量,企業又能開始給股東分發一些股息紅利,股東慢慢覺得持股有利可圖,於是紛紛購買,使股價緩緩回升;當經濟由復甦達到繁榮階段時,企業的商品生產能力與產量大增,商品銷售狀況良好,企業開始大量盈利,股息、紅利相應增多,股票價格上漲至最高點。
經濟周期影響股價變動,但兩者的變動周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的情況是,不管在經濟周期的哪一階段,股價變動總是比實際的經濟周期變動要領先一步。即在衰退以前,股價已開始下跌,而在復甦之前,股價已經回升;經濟周期未步入高峰階段時,股價已經見頂;經濟仍處於衰退期間,股市已開始從谷底回升。根據經濟循環周期來進行股票投資的策略選擇是:衰退期的投資策略以保本為主,在此階段多採取持有現金(儲蓄存款)避免衰退期的投資損失,以待經濟復甦時再適時進入股市;而在經濟繁榮期,大部分產業及公司經營狀況改善和盈利增加時,即使是不懂股市分析而盲目跟進的,往往也能從股票投資中賺錢。當然還在有例外現象不時發生,例如,一般情況是企業收益有希望增加或由於企業擴大規模而希望增資的景氣的時期,資金會大量流入股市。但卻出現有蕭條時期資金不是從股市流走,而是流進股市,尤其在此期間,政府為了促進景氣而擴大財政支付,公司則因為設備過剩,不會進行新的投資,因而擁有大量的閑置貨幣資本,一旦這些資本流入股市,則股市的買賣和價格上升就與企業收益無關,而是帶有一定的投機性。此外,投資股票除了要洞悉整個大市場趨勢外,還要了解不同種類的股票在不同市況中的表現,有的股票在上漲趨勢初期有優異的表現,如能源、(機械、電子)設備等類的股票;有的卻能在下跌趨勢的末期發揮較強的抗跌能力,如公用事業股、消費彈性較小的日用消費品部門的股票。總之,還應該考慮各類股票本身的特性,以便在不同的市況下作出具體選擇。
⑵ 求金融結構調整與股票市場發展方面文獻
太長,見鏈接:
http://www.ttadd.com/lunwen/HTML/9379_3.html
金融結構調整與證券市場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特別是正式加入WTO的臨近,我國的銀行業開始邁出了結構調整的步伐,相繼出台了一些充實資本金、提高競爭力的政策,與此同時,證券市場結束了試驗期,開始走向規范化發展的道路。這標志著中國的金融業正在走向市場。但由此而引發的各種問題,又成為進一步政策調整的出發點。
一、面向市場的銀行結構調整
1、調整的背景。
1994年,我國銀行業接受了一個國際准則,即巴賽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所制定的資本充足率標准。這說明我國的銀行業開始走向市場、走向開放。巴賽爾條約要求銀行的核心資本與其加權風險資產的比例至少為4%,其總資產或凈值占其加權風險資產的比例至少為8%。這是一個保證國家金融系統安全的有效准則,不僅為35個契約國所接受,而且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承認,我國還將該標准正式載入商業銀行法第39條中。按巴賽爾標准,商業銀行必須要按照有風險的企業來進行經營,而不能以空殼銀行通過轉手經營儲蓄者資金來生存。這與空手套白狼的傳統銀行理論不同。按照傳統的銀行理論,銀行是將資金所有者「典當」的資金視為自己的資金貸給需求者,銀行本身並不在經營中投入資金。由此造成了銀行的道德風險(高風險經營)、破產威脅及信用下降,給銀行業的經營帶來了困難,所以,為控制風險,提出資本金標準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這就是巴賽爾條約的含義。
80年代,我國的銀行與財政分離,開始承擔獨立的職能,但是,由於傳統計劃經濟的遺產,再加上國家財力因放權讓利而削弱,政府為控制經濟,我國銀行業採用了近乎壟斷的國有銀行體制,國家通過該體系將收集的資金投於國有企業。為了使該流程不至於被中間截流,國家通過各種手段限制居民的資本選擇,如取締民間非正規金融,限制證券市場發展,控制直接投資等,但是,隨著經濟改革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單一的資金獲取渠道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社會資金需求,於是,90年代初我國銀行業經過了一輪自由化的改革,出現了一些非國有股份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由於國有銀行壟斷了社會資金的分配,不利於正在興起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於是在一些地方開始自發形成以信用社和基金形式出現的金融組織,擔負著地方性的資金融通工作,成為鄉鎮企業和城市非國有經濟資金供應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國的城市信用社達5000家以上,其貸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體企業,8%左右流向私營企業。據估計,提供給私營企業的貸款相當於國有銀行的5倍。但是,這些金融機構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是信用度低,資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來吸收社會資金或從國有銀行借款,然後以較高利率借出,這就增大了經營風險。在經濟高漲時期成立了大量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名義上從事委託存貸業務,實質上是利用關系以低利息從國有銀行弄來資金,然後以市場利率貸放出去,或乾脆自己從事房地產等高風險高盈利投資,這實際上是國有銀行逃避國家信貸管理進行風險投資的手段。據估計,到1995年底,國有銀行對信託機構的放款數額達5500億元,這也是國有銀行呆壞賬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整頓金融秩序,央行採取了壓縮信託投資公司規模使其與商業銀行脫鉤的辦法,其數量從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資金損失大多已無法挽回。
還有一個因素也要看到,國有商業銀行迅速在全國布網經營,但由於實行地方的分權式管理,這些機構成了地方政府的錢口袋,再加上銀行經營管理不善,許多基層機構成為國有銀行的包袱。90年代中後期,隨著銀行商業化的推進,巴賽爾標準的實施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國有銀行不僅追求效益的沖動開始佔了上風,而且金融風險意識逐漸增強。於是,在國家整頓金融秩序、防範金融風險形勢下,各個商業銀行開始收縮戰線,壓縮基層銀行機構,上收貸款權力,貨幣市場出現了逆細分化傾向,一方面存貸款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集中,其壟斷趨勢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其他商業銀行也從基層行集中資金,進行大額度放款,使得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資金的渠道進一步萎縮。這一格局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而變得更嚴重,銀行收得越來越緊。 由此可見,在壟斷和集中化的主導趨勢下,我國的銀行體系還面臨著以下問題,一是國有銀行包袱重、經營管理水平低,且資源壟斷嚴重;二是非國有銀行實力有限,信用度不高,規模過小,抗風險能力差;三是沒有形成合理的利率決定機制,致使銀行經營風險大。在這種格局下,因為國有銀行的資金主要投向國有企業,資金的流向不盡合理,所以給整體經濟發展造成了困難,這是銀行業調整面臨的基本矛盾。
2、調整什麼,怎樣調整
從一國的整個資金流動過程看,個人獲得的各種資金有三個流向,即消費、儲蓄和其它投資,社會資金流入銀行業暫時或長期地存放,銀行所能動用(貸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銀行能夠完全履行其作為資金集散中心的職能,則經濟運行中的資金供應是基本平衡的,因為資金供求者與商品市場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不考慮外部因素)。但是,在經濟劇烈波動或資金流動存在結構性失衡時,上述的對稱性被打破,就會形成資金供求失衡。在我國的資金流動過程中,這種失衡主要由結構性因素引起,銀行吸收分散資金集中供給國有企業的結果是,資金過多地流向並沒有那麼大需求和能力的國有企業(甚至有些充當了資本金),而其它需求者的資金無法滿足,於是形成資金的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人為地造成資本高價和配置扭曲,而且形成了一條長長的資金食利鏈,滋生腐敗。不僅如此,國家控制儲蓄利率也是對供給者的利益剝奪,因為儲蓄者被取消了資金使用的選擇權,只能以低價獲得利率。對於從事資金集散的銀行來說,更是獲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資金支配權成了獲利的最佳工具。通過低價收集資金剝奪儲蓄者的利益,並沒有通過商品的低成本和低價格返還消費者,而是成了各類中間取利者的收益和無效益的投資,結果是銀行反而背上了重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沒有正常的融資渠道,為高利貸的盛行大開了方便之門。這就決定了我們調整銀行結構的基本出發點,即疏通資金流通渠道,形成有效率、市場化的資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問題相當復雜,主要有:
一是要堅決消除資金無效分配機制,使資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國有銀行給國有企業服務的情況並未改變,國有企業提供了二、三產業整個產出的不足40%,但卻佔用著60%以上的資金投入,這是造成銀行業困境和社會資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資金能真正按市場規則進入資金的真正需求部門,是體制和政策調整的主要目標。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銀行結構體系,打破銀行業的國家壟斷。在我國,國有銀行的資金流入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國有銀行的服務對象。由此而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我國銀行體制還基本上是國有銀行的一統天下,資金的合理分配就不可能,銀行業的正常競爭也不會形成。所以,要求國有銀行擴大服務對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廂情願,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鼓勵和發展緊貼市場的非國有金融機構。一般來說,一個穩定而有效率的金融體制是從民間部門的利益沖突及其協調過程中生長起來的,而在計劃體制背景下進行的金融市場化改革,其實質更應是政府部門的退出與民間部門的進入和成長,變政府配置金融資源為由民間部門配置金融資源,進而在民間部門之間確立正常的金融交易關系。不僅如此,資金服務是一個多層次、多樣性的體系,因為資金需求是復雜的,單靠正規的銀行業並不能全部解決需求者的問題,如農民貸款,城市小型工商企業、個體勞動者、風險型企業、貧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資金需求等,只有通過各種特殊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才能提供服務;銀行體系完備了,資金的結構性流動失衡才能最終解決。所以,開放銀行業的投資,形成多元化的銀行格局,是提高銀行業經營管理水平、降低金融風險、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環。此外,現有100多家中小商業銀行也有一個調整問題,包括存款保險、重組合並、剝離不良資產等。 三是對國有銀行進行調整。在這方面,政府開始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銀行業的資本金,降低不合理債權;將逐步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改制,引進其他投資者;從建立現代銀行制度入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精簡機構人員、提高銀行競爭力等,使國有銀行逐步走向市場。同時,為了緩解宏觀資金分配的矛盾,合理劃分了銀行貸款許可權,將服務對象擴大到各類非國有經濟。這些政策調整有利於國有商業銀行擺脫困境,提高競爭力,但要真正取得突破,必然涉及到產權、人員、資本金、治理結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根本改革。如果說國有企業的改革困難,那麼,國有銀行的改革就更難。而能否在這方面取得突破,直接關繫到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前途。 四是實行利率市場化,使資金價格有一個合理的定價基礎。現在,國內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國銀行辦理外匯業務,其利率已經市場化了,且目前價格走低,利率水平不高,正是改變形成機制,使利率市場化的最好時機。這時放開貸款利率以形成資金的市場定價,能夠促使銀行改善經營,使資金流向更合理。目前,利率市場化的障礙有二:一是思想上的顧慮,擔心放開以後利率升高,失去控制。其實,放開以後,利率升降都是市場的正常反應。在價格普遍走低的情況下,利率也不會升得太高,況且央行控制著再貸款和再貼現手段,可以進行調節。二是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困難。一般來說,國債收益率構成長期收益曲線,是市場利率的基準線,但在我國目前情況下,由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事情正好反了過來,不是國債收益率影響和決定銀行利率,而是四大銀行的成本決定國債的招投標價格,國債利率的漲跌取決於四大國有銀行的行為,因而目前的國債收益率還難以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準。在削減四大國有銀行壟斷地位的同時,能否作出適當安排,限制四大銀行的行為,使國債收益率逐漸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參照。 以提高銀行競爭力和市場化為核心的銀行業結構調整,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改變過去集聚社會資金支持經濟發展的趕超型發展戰略,也是對改革以來出現的銀行業集中化和壟斷化趨勢的修正。做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我國過去和未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促進經濟發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單純通過資金的輸入來達到高增長的效果越來越差,而且後患無窮。這就迫使我們的金融結構要進行分散化、市場化的調整,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提出的要求和? 尤隬TO的需要。以銀行調整為重點的金融結構調整,將對我國今後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證券市場發展
在銀行業開始結構調整的同時,做為金融體系的另一個重要成員,證券市場正在穩步發展,以《證券法》的實施為標志,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多年試點後正式納入金融體系,並在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1、我國證券市場概況
為了使本文的敘述更有針對性,這里的證券市場主要指的是股票市場,而其它類型的證券,如政府和企業債券暫不做分析。
企業的股票是該企業資產所有權的代表物,是一種明晰的產權,股票的持有和交易是一種所有權的擁有和讓渡,前提是該代表物(股票)必須是真實的。所以,股票本質上是與國有企業的含義相沖突的,因為國有企業理論上歸人民所有(當然實際上是政府所有),其產權無法分割,如果分割則利益應歸於全民,這在理論上是無法實現的(實際分割與此無關)。好在我國90年代搞的企業發行股票的試點及自發交易市場的形成,並沒有考慮理論問題,也就有了可操作性。
不論是80年代中後期各地興起的證券交易場所,還是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建立的證券交易所,開始時都是地方行為,國家沒有設立專門的證券管理機構。這里的證券市場可以說是一個自由放任和不規范的市場。一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規則是由證券交易所制定的,而證券交易所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單位(上市掛牌交易的公司每一年繳納掛牌費,而證券經紀商上交手續費給交易所),所以,從監管的角度看,它只有權力保證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即股票的資產實際存在),但沒有權力去保證上市公司不搞弄虛作假欺騙投資者。所以,上市規則事實上對上市公司並無約束力。這就需要政府來提供保證上市公司質量的監管體系。二是上市公司到底是怎樣的情況,投資者是不清楚的。當一個企業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化為一種代號以後,事實上,投資者也並不需要再去了解該符號的實際內涵,因為符號的收益能脫離企業的資本變化,這就為大批投資者提供了自由炒作的空間,符號本身也就具有了價值。但是,對符號的炒作是有限度的,所以最終股票價格就會波動。對投資者和股票價格進行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由此延伸至投資者可以為所欲為,操縱市場,就是監管的問題。監管是一種公共產品,就象警察維持公共秩序一樣。所以,規范市場行為自然是政府要管的事情。1991-1993年初,由於證券市場的運行缺乏制度保障,資金大戶肆意做市,投資者盲目炒作,股價連續翻倍,造成市場無序,於是,國家正式建立證券管理機構,開始介入監管,在上市公司的選擇和控制投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政府介入證券市場監管並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如果管制過度,其效果相當於引進老虎來驅趕狼,使市場陷入另一種無序狀態。無奈,我國的證券市場就走入了這一極端。隨著管理許可權上收,政府的證券管理機構事無巨細地插手證券市場的運行,其一是上市公司的審批制和額度制;其二是直接監管制。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其增長由政府掌握,指標由政府分配,審批辦法由政府制訂,審批過程由政府執行,一句話,實行的是指令性計劃。這樣做的結果雖然解決了上市公司無序增長的問題,但卻造成供求不協調,市場劇烈波動,地方政府與上市公司合夥欺騙投資者等問題。不僅如此,政府監管不是從規則上著手,而是採用無規則的(救火式)一事一議的處理辦法,引導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去尋找監管的漏洞,市場的無序性有增無減。其間以瓊民源事件最為典型。這段時期的證券市場是被管制的無序,表面上國家監管,但該管的沒管,反而使用了計劃經濟的辦法來管市場,結果是加劇和放大了市場波動。深滬兩地的股票指數從1993年上半年達峰值後一瀉千里,至1994年6月份兩市股指跌幅近80%,大多價格只相當於一年前的10%左右。跌幅之大非常罕見,兩市資產損失達數百億之多,許多投資者血本無歸。在1996-1997年,政府曾經發動了一波行情,1998年又歸於沉寂。這一時期,兩市的市場覆蓋面在不斷擴大,上市公司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市場的不規范則是顯見的事實。
對於股票市場的發展規律,理論上有五階段之說,即停滯階段、操縱階段、投機階段、鞏固或崩潰階段、成熟階段,具體來說,這五階段情況如下。
①停滯階段。股票市場處於初創期,僅有少數人知道股票市場的存在,交易手段落後,手續煩雜,交易成本高,掛牌上市的公司少,股票價格基本上保持在票面平價水平,有可能隨時間推移使股票價格低估。在變動的經濟環境中更是如此。不過,當投資者開始發現股息收益超過了其他形式的收益時,就開始購買股票,起初很謹慎,然後逐漸踴躍。
②操縱階段。當一些市場參與者發現,股票供應量很少,流動性有限,購買少量股票就有可能使一種或多種股票價格上升時,操縱階段就開始了。只要價格扶搖直上,其他人就會開始購買,操縱者賺錢後就可以迅速離開市場。使股票投資者更有吸引力的政府措施和交易手段的變更,可以引起更活躍的交易。
③投機階段。當一些人開始獲得大量資本收益和利潤時,更多的投機者就會受到吸引而加入市場,當價格被哄抬到高過股票基本價值,交易額迅速上升後,投機階段也就開始了。新發行股票過多地被認購,以致使許多公司公開出售股票,股票供應量迅速擴大,這時,再加上政府開始介入市場採取行動控制投機,如保證金要求的提高,較高的經紀人傭金,機構投資者的銷售,增收交易和收益稅,過多出售政府所擁有的股票或刺激對大公司股票的新的包銷等。但是否能控制投機效果並不明顯。
④鞏固或崩潰階段。隨著政府的介入和市場的迅速擴大,到一定時候,股市可用於投資的資金枯竭,新發行的股票已無法認購,投資者開始意識到,股票價格已升得太高,股價與其基本價值已無任何聯系,股票價格開始下跌。相對於繁榮程度的大小,股價下跌的速度有緩有快,這里就開始了調整或崩潰階段。在發生這樣的價格下跌後,投資者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才能重新獲得信心。這主要取決於價格下跌的程度,也取決於一國當時的利率、經濟增長、公司利潤率、通貨膨脹、其他投資方式的收益、政府對鼓勵股市發展的刺激措施及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等。在這一調整階段,許多投機者會成為投資者,他們不願虧本賣出,把股票作為長期投資形式持有,希望將來價格回升。
⑤成熟階段。當最初的投資者重新獲得信心,而且在第一次價格跌落時未受到損失的新投資者也參加市場活動後,一個新的成熟階段也就開始了。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加入市場活動,會促進市場逐漸走向成熟,交易量會趨向穩定,投資者也會更有理性,股票供給范圍更大,流動性也得以增強。股份雖然會繼續波動,但已變得不那麼劇烈。如果出現大幅度的價格波動,這通常是由於重大政治、經濟問題,貨幣和匯率政策的大幅變動,其它重大經濟政策調整和政府過度干預等因素所致。
我國的證券市場經過了前四個階段,現正在進入第五階段。目前,我國深滬兩地上市掛牌交易的股份公司1000餘家,股票總市值近4萬億元,流通總市值1萬億余元,是一個影響力日大的和發展中的市場。
2、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政策調整
在正式確立了證券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後,我國的證券市場開始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評價,確立了其作為直接融資市場的身份,而且通過各種具體措施來提高證券市場的地位(如證券法的出台等);二是在市場的規范化方面下了大力氣,特別是在規范政府的監管行為上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使過去的投機市、政策市的狀況大有改觀;三是市場的投資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投資者的結構有了改進,使得市場呈現穩步上揚的格局,與經濟大環境的走勢基本相符。這些變化,得益於證券市場的政策改進。在證券法出台後,國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規,在規范投資者、上市公司、政策的行為上有了很大進步,使證券市場的規范化發展成為主流。這些政策變化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針對整個股票市場投資者分散,易於造成股指劇烈波動和投資者行為難以規范的缺陷,著力培育和發展長期機構投資者,如組織大型證券投資基金,改組證券公司以擴大其股本,允許和鼓勵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入市買其股票,允許保險公司資金入市買賣掛牌交易的證券投資基金等,允許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進入銀行業同業拆借市場從事拆借、買賣債券業務,允許證券公司所持股票抵押貸款等,鼓勵一批有資金實力的投資機構長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以起到穩定市場、規范市場的目的。這些政策的出台,為證券市場創造了一個逐漸改進的市場環境。不過,也要看到,目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行為還沒有一個規范化的約束機制,上市公司的質量沒有相應提高,再加上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與散戶投資者的資金之比為1∶10,存在嚴重的結構偏差,機構投資者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其行為也不規范,短期化傾向嚴重。須知,營造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者生存發展的市場環境,是證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發展中國證券市場之所以會經歷五個階段,而且還會出現反復,其重要原因就是市場投機嚴重,投資者的行為長期無法規范。所以,造就一批高質量、規范化運作的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准備在現有機構投資者的基礎上,再發展和造就一批大型證券投資基金,以增強機構投資者的實力。如果能夠在2-3年內使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的市場資金實力之比,由目前的1∶10變為3∶7或4∶6,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也就有了可行的基礎。
第二,政府行為不斷規范,按市場規則監管證券市場的政策環境正在形成。這是我們看到的最可喜的變化,前十年我國證券市場的不規范,除了市場本身的運行原因外,主要是由於,所謂政策造成的劇烈波動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上市公司資源的行政配置造成了利益的再分配格局和加大了市場風險。政府的不合理干預造成了投資者和上市公司行為的扭曲等。可以說,當時是以行政管理和計劃經濟的思維在經營和控制這一高風險的市場,結果該管的沒去管,不該管的管得太多,給市場的發展造成了障礙。目前,這些障礙正在逐步消除,其表現有:
一是正在逐步推行股票發行審核制,取消股票上市的指標分配。今後企業股票發行上市,不再需要政府控制和分配的發行指標以及地方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推薦,而是只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經省級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同意 ,股票主承銷商就可向中國證監會推薦並報送申請文件,證監會對擬發行的股份公司核准後,由外部專家組成的發行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批。這是按市場規則分配資源的重大改進,也是規范證券市場的重要步驟。過去實行的所謂發行額度分配辦法,是典型的政府經營市場的體現,由此造成了政府、上市公司、投資者行為的巨大扭曲。如1993-1994年的市場崩潰,深滬兩市股指在一年半左右時間內暴跌80%,大多數股票價格被壓縮在1-5元之間,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起因於國家公布在1994年度要新發行55億股票。上市指標的行政分配,造成上市資源利用效率低。如為了控制上市公司家數採取數量控制,地方新發行的股票是大盤而家數少,形成人為資產膨脹;而為了控制股票數量不控制家數,則大量上市一些流動股極小的公司,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監控和防範,留下的漏洞比堵住的漏洞更多。更為嚴重的,為使國有企業脫困,大量經過包裝的國有企業上市圈錢(如ST紅光事件),造成大量虧損或毫無發展前景的企業市場,給投資者信心造成打擊。直到目前,許多大盤股國有企業的股價還在發行價附近波動,受到了市場的長期冷落,企業本身也沒有變化。所以,改變股票供給方式,形成一個市場化的股票供求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是我國證券市場規范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是通過股票發行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逐步消除一、二級市場上的價格套利機會。過去,股票的一、二級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價(1-5倍),使得一級市場的申購資金多達數千億元,無風險套利盛行,而且那種發行方式給上市公司的內部人提供了一個暴富的機會,由此產生了各種腐敗行為(如已暴露的大慶聯誼等)。通過股票上市的上網發行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相結合,發行價格採取不事先確定而由市場申購者的需求確定等措施,為股票的合理定價奠定了科學的基礎。這樣,一、二級市場價格的人為差別消失,使投資者處於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也消除了利用股票上市暴富的基礎。
三是市場的扶優汰劣機制正在形成。這主要表現在,通過創設二板市場鼓勵國內高新技術企業上市,鼓勵重組的政策和退出證券市場的機制。目前,在我國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是真正的終身制,一隻股票上了市,只要自己不宣布破產,即使早已資不抵債或已形成巨額負資產(如PT農商社、ST百文等),股票照樣交易,而且市場價格不低。投資者之所以敢於冒險買賣這種股票,就因為他們認定,這類企業不會真正破產清算,而是會有各種政策使其復生或以殼資源轉讓。對於這類已經結束其經營期的企業,要形成合理的淘汰機制,才會激發證券市場的活力,使投資者真正投資於有價值的股票。正在推出的連續三年以上虧損的上市公司逐出證券市場的試點,將是改變這一困境的良策。需要就此搞出一套具體實施辦法。不僅如此,在實施汰劣的同時,也出台了一些扶優的辦法,如對於國家需要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創設二板市場來促其發展,對這些企業採取更寬松的政策,只要求上市公司上市前有一年盈利記錄、最低資本額為3000萬元,並對這些股票不設單日買賣漲跌停板限制。該市場有可能在年內推出。這樣,發展證券市場就與實施產業政策、提高企業競爭力緊密聯系起來。
⑶ 金融和財經是甚麼關系啊我以後做股票債券的話,學哪個呢我需要哪方面的優勢呢
股票的話,學投資專業,或者金融學的證券投資方向
優勢?要學的很多啊
較好的金融學校簡介
.人民大學
全國重點,在大學里,金融學的整體實力最強,從早年的黃達到現在的周升業都是金融學的有名人物;各個分科目實力平均,不論是貨幣銀行,證券投資還是國際金融都有一手.地區優勢明顯,學生素質高。
2.五道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
人民銀行的嫡系,這一點優勢無與倫比,學生水平高,基礎條件好(費用也高)注重實際,容易找到工作。
3.西南財經大學 (原中國人民銀行直屬第一高校)
優勢:全國重點,金融學中的貨幣銀行學在全國最強,從他的碩士招生規模就可以看出來,校園環境好,清凈。同學多,金融系統里校友多,以後有好處。
4上海財經大學(原財政部直屬第一高校)
優勢:全國重點,證券學好,貨幣銀行,國際金融一般,保險也可以,區位優勢明顯。
5.北京大學
優勢: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不用別的,只要是北大,出來就不愁。地方好,學校景色建設好。
6.廈門大學
985全國重點,貨幣銀行,金融工程好,學校環境優美,有好的老師(張亦春)學生素質比較高。
7.復旦大學
優勢:985全國重點,全國僅次與人大的金融綜合性大學,在各方面都比較強,尤其是國際金融,貨幣銀行。接受西方知識比較新,學校氛圍也好,有幾個好老師(姜波克)。
8.對外經貿大學(原對外經貿部直屬第一高校)
優勢:全國重點,國際金融強,十分注重抓英語,注重實用能力,區位優勢明顯
9..南開大學
優勢:985全國重點,從解放開始就樹立了自己在國際金融學的首席地位,保險精算也是全國最好,學校好,學生素質高
10.中央財經大學(原隸屬於財政部)
優勢:區位優勢,有好的學校條件,學生素質一流。
11.東北財經大學(原隸屬於財政部) 優勢:環境好,上學可以當療養院,學生素質好
12.西安交通大學(原人民銀行直屬學校)
優勢:名牌大學,貨幣銀行學比較好,原來人民銀行直屬學校(陝西財經學院),有幾個好老師
13.湖南大學(原人民銀行直屬學校)
優勢:985全國重點大學,全國最早引如保險精算的學校,保險不錯,原人民銀行直屬學校(湖南財經學院)貨幣銀行也不錯。
14.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隸屬財政部)
優勢:合並後,比較重視金融學 。
15.清華大學
優勢: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學校建設好,理工科強,金融工程微觀金融以走在中國最前列。
16.武漢大學
優勢:985全國重點大學,學校校園風景好,金融學最近記幾年比較重視,有好老師,黃憲好象是博導吧,金融工程也不錯。
17.遼寧大學
優勢:地方重點大學,地方重視,有好老師,金融學白欽先,孔祥毅博導比較有名。
18.中山大學
優勢:校園風景好,廣州地方也不錯,金融系在嶺南學院,學生素質比較高,畢業在南方比較吃香。畢業領兩個學位證,好象嶺南學院還發畢業證的。
實力強和就業是兩個概念。就業是具有地域性質的。
就業第一檔次【全國通行】:北大光華、五道口、清華、復旦、人大、
第二檔次【區域通行】:南開、對外經貿、廈大、上財、央財、西財、
第三檔次【部分區域通行】:中南財、東財、西交、武大、遼大、中山、湖南。
當然最主要的是取決你大學階段付出的努力。
⑷ 大家對股票這方面的金融市場有什麼看法
一入股市深似海。沒有點資本的話,還是不要進去浪了。
⑸ 金融市場狀況是構成經濟環境的最主要因素
影響金融市場的國際經濟環境因素是什麼?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
2020-05-29 16:11:23
影響金融市場的國際經濟環境因素是什麼?
金融市場是指經營貨幣資金借款、外匯買賣、有價證券交易、債券和股票的發行、黃金等貴金屬買賣場所的總稱,直接金融市場與間接金融市場的結合共同構成金融市場整體。
影響金融市場的國際經濟環境因素有以下幾種: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極大地促進了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金融交易量的增長。
一方面,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加快了金融信息傳遞的速率,擴大了金融信息傳遞的范圍,提高了金融市場效率;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場的關聯性增強,增強了國際資本的流動性,各國宏觀政策的外溢效應更加明顯,由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引發國內金融市場動盪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2)放鬆管制和加強管制兩種經濟哲學的交替
經濟環境的變化引起經濟理論的發展,經濟理論的發展引起放鬆管制和加強管制兩種經濟哲學思想的轉換。
一直以來,各國在「放鬆管制——加強管制——再放鬆——再加強」這種循環中尋求對金融市場的最佳適度管理,每一次管制的加強和放鬆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
(3)世界貨幣制度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後,各國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增加了匯率風險,金融業與從事國際經營的企業為了迴避匯率風險,必須藉助外匯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同時,匯率的波動也帶來了投機的機會,促進了投機交易與資本流動。
⑹ 財務管理環境中金融市場環境的概念是什麼
金融市場是實現貨幣借貸和資金融通,辦理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交易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市場是指一切金融性交易.包括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之間,客戶與客戶之間的金融活動.其交易對象為貨幣借貸,票據承兌與貼現,有價證券的買賣,黃金與外匯買賣,辦理國內外保險,生產資料的產權交換等.狹義的金融市場一般是指以票據和有價證券為交易對象的市場.
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四個:_________
1.參 加者
參加者是指參與參加金融交易活動的企業,個人,政府機構 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會等.按照他們進入市場的身份,可分為資金供應者,資金需求者,中介者和管理者.一般而言,金融交易活動的推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參與者對利潤的追求,參與者對利潤的追求推動著資金從富餘部門流向短缺部門.二是參與者之間的相互競爭.資金供應者與需求者之間的相互競爭引導著資金的流向和流量,從而使資金從效益低的部門流向效益高的部門,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
2.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它是企業融資的載體,具有流動性,償還性,收益性,風險性的特徵.資金供求者對借貸資金數量,期限和利率的多樣化的要求,決定了金融市場上金融工具的多樣化,而多樣化的金融工具不僅滿足了資金供求者的不同需要,而且也由此形成了金融市場的各類子市場.
目前金融工具分為兩大類:貨幣市場金融工具與資本市場金融工具.貨幣市場金融工具包括:商業票據,短期公債,銀行承兌匯票,可轉讓大額存單,回購協議等.資本市場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公司債券,中長期公債等.企業應注意對金融工具的選擇與組合,使金融資產收益最大化,負債成本最小化,並有效的降低融資風險,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益.
3.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
金融市場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交易所交易和櫃台交易兩種.交易方式主要有現貨交易,期貨交易,期權交易,信用交易.目前,我國還未開設金融交易對象的期貨與期權交易.金融市場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管理機構的日常管理,中央銀行的間接管理以及國家的法律管理.
4,內在機制,
金融市場的內在機制主要是指具有一個能夠依據市場資金供應情況靈活調節的利率體系.在金融市場上,利率是資金商品的"價格".利率的高低取決與社會平均利潤率和資金的供求關系.
但是,利率又會對資金供求和資金流向起著重要的作用.當資金供不應求時,利率上升既加大了資金的供應又減少了資金的需求.當資金供過於求時,利率下降既減少了資金供應又擴大了資金需求.因此,利率是金融市場上調節資金供求,引導資金合理流動的主杠桿.
利率=純粹利率+通貨膨脹附加率+變現力附加率+違約風險附加率+到期風險附加率
純粹利率是指無通貨膨脹,無風險情況下的平均利率.通貨膨脹附加率是指因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投資者的真實報酬下降需補償的利率部分.變現附加率是指一些小公司的債券鮮為人知,不易變現,投資者要求提高利率作為補償.違約風險附加率是指借款人未能按時支付利息或到期償還貸款本金的風險大,投資者要求相應提高利率作為補償.到期風險附加率是指因到期時間長短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率差別.企業應對利率變化進行前瞻預期分析,這將有利於降低籌資成本.還應合理搭配長短資金,建立合理的資金結構.
⑺ 影響公司金融環境的因素
企業作為市場重要主體之一,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必須要符合國家各種經濟政策,公司經營受到諸多包括市場准入、市場佔有、行業規范、產業政策、結構調整等方面的影響。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市場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經營不僅要受到以上傳統因素的影響,還將面對各種金融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左右一個公司的命運。
既然今天要談的是金融環境對企業的影響,那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一下本人的淺見。
一、金融環境對公司經營的影響
金融環境對公司經營的影響重大,各種風險給企業經營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金融危機更是讓大家對這種影響有了一個甚為透徹的認識,這里舉三個例子加以明之(加以說明的意思。文縐縐的,不好意思)。
保險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保險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日漸凸顯,其對於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各種風險有著非常有效的規避作用。比如建設項目中企業購買的工程險,可以規避規避各種風險對建設工程帶來的影響;公司產品運輸過程中購買保險可為公司規避大量損失;保險公司為企業提供的各種產品質量保險對企業也有著重要的避險作用。隨著公司管理者、經營者對風險認識的不斷提升,保險對現代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的影響也更加重要。
匯率變動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影響甚巨,國內很多出口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明顯下降,以致降低企業利潤。同時,匯率變動對公司各項對外結算業務也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依託各種創新金融工具可降低這種影響帶來的損失(企業此時參與期貨主要是套期保值交易,可鎖定成本、鎖定利潤)。
金融危機的影響。金融危機降低社會需求,給公司銷售帶來巨大影響,同時,金融危機往往滲透至產業環境,帶來經濟危機,影響行業乃至傷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在此不做贅述)。簡單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大量公司破產,其中就包括雷曼兄弟、貝爾斯登這些巨人公司。
二、融資環境
任何公司都離不開營運資金,也都有資金短缺之時,融資是每個公司的需求,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給企業經營帶來活力。
企業借款。企業借款的主要表現是銀行貸款,這也是企業最傳統的融資方式。大量的銀行貸款甚至支撐著企業的運行,為公司帶來生命力,房地產公司便是這其中最鮮明的例子。
發行債券。公司制的企業可發行企業債券來緩解資金緊張的局面。企業按照法定程序發行,到期還本付息。與投資者形成債權債務關系,不影響公司決策權。
發行股票。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讓我們知道了這種無期限、負擔低的融資方式不但可以讓公司快速得到大量資金,同時也讓公司得到高速成長。
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新金融工具為企業經營提供更多選擇。
三、投資環境
現代企業不僅注重傳統業務的經營,更是將其寬裕資金用於投資,以期達到收益最大化甚至並購其他公司的目的。金融市場可為企業提供多種投資標的,傳統的有如股票、債券、期貨及各種票據,更有很多創新產品如期權、互換等供企業選擇。並購市場暗流涌動、金融控股越來越多,交叉持股也不鮮見,這些都是日漸成熟的金融市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
最後要說明的是,金融市場給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極大的風險。東航、國航參與期貨交易帶來的(約138億)巨額虧損、平安收購富通帶來的(約230億)巨額浮虧、中資銀行購買兩房債券(約300億)所帶來的(違約)風險都時刻告訴我們,金融市場有風險,參與其中需謹慎。
回頭看看,回答好像偏題了,囧!!!針對題目,我簡單總結幾點吧,都是我自己的理解。
影響公司金融環境的因素:
企業自身實力(資金實力、管理能力等)及信用度;
市場誠信環境;
制度完善及法律保障;
國際金融環境的變化。
大半夜打了這么多字,好累,上面的就不刪了,留著看看對你有沒有其他的幫助,下面的你就自己逐條展開吧!
⑻ 金融與證券這個專業的前景如何
我的投資學老師(他是中國第一代的操盤手)上課時和我們這么說的,下面我教你們的,全是錯的,你們千萬別根據書本去炒股,否則一定就一個下場,虧到無法翻身,但是考試不得不從書本里考,所以我還是會上課。你們要學會自己學習、總結,切記要像對待水一樣,謹慎的去面對證券和投資。呵呵……你如果想入這行,就早點學習關注國內經濟政策和股票技術指標,首先弄明白了,才不容易虧……加油!專科就專科,英雄莫問出處!
⑼ 金融環境的解決措施
面對我國落後的融資模式,我國必須採取積極的態度來解決這一問題。 一.建立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
金融是市場經濟融資體系的基礎和主體,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發展生產力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金融的融資功能, 通過嚴格的信用 權責約束機制,高效率地優化資源配置和利用,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歷史經驗證明,要成為經濟強國,必須以健全、完善的金融體系為支撐。前蘇聯為什麼解體?金融落後是一個重要方面。盡管他們在鋼鐵、能源、交通等物質生產力方面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落後的金融體系不能有效地動員和配置全社會的資源,經濟效率低下,國民經濟難以協調發展。現代經濟的競爭,也是金融的競爭,是金融制度 的競爭。在現代化建設和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建設一個強大、高效、 穩 健的金融體系, 關繫到我國金融和經濟的安全、穩定,關繫到經濟發 展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當前我國辦好金融的關鍵, 是要認清信用缺損帶來的危害,提高對金融的認知,遵循三種融資發展規律,按照國際標准,明確辦好金 融的目標。 現階段,要在發揮財政融資作用和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同時, 完善信貸融資和證券融資,建立起新的融資基礎和框架,持續支 持經濟發展。經過幾十年的迅猛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一些基本的金融機構, 應該說我國的金融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金融業發展還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不良資產比例仍然較高, 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還遠未形成, 金融業無論是在競爭水平和服務效率上都趨於較低的水平。因而如何建立比較完善的股票,證券等金融市場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具體可以採取如下幾點措施:
1.是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綜合運用 多種貨幣政策工具, 適時調控基礎貨幣, 充分發揮公開市場操作在日常流動性管理和引導市場利率中的作用。
2.是深化金融企業改革, 促進金融企業健康發展。 推進國有商 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通過明確目標責任、建立考核機制、 上市等手 段, 促進其轉換經營機制,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 使政策性銀行轉變為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財務上可持續、有競爭力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3.是建立多層次市場體系, 鼓勵金融創新。 協調發展各個層次 的金融市場 , 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 完善市場功能, 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完善金融資產結構。
4.是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建立以資本充足率監管為核心的監管體系,防範金融機構風險資產的過度擴張。強 化對金融風險的及時校正機制。
5.是加強金融法制建設,改善金融生態。金融生態指金融業運 行的外部環境, 如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
6.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為了增強股權約束功能,在我國應大 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為改變持股主體分散的狀況,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培育現有的機構投資者, 使之真正體現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特點。而且在發展機構投資者的同時, 引導機構投資者的行為, 使之真正起 到提高市場效率,優化資源配置, 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
二是擴大機 構投資者的投資規模。
三是大力開發金融衍生產品, 增強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控制能力。
7.強化銀行的債權約束。首先,要建立強有力的償債保障機制。近些年, 隨著銀行不良債權的增加,銀行強化了抵押與擔保、債務期限和債務資金的用途等事前保障機制,這對增強債務的安全性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但事後保障機制也不能忽視,建立有效的事後保障機制,加強破產清算與重組的組織工作,重視清算的作用,對於企業控制者通過價格、擔保、虛假業務合同、虛假債務合同、關聯交易等方式欺詐性地轉移企業財產的行為,要對企業責任人和當事者進行財產追索。
二、建立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
從我們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如果不改變企業的融資模式, 僅就 法人治理結構的某些內容進行調整和變動,很難達到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目的。 因此, 要以改善企業融資結構作為提高公司治理結構的 突破點。
1.增加企業債券融資的比例,完善債券市場,增加企業債券的流動性。
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目前主要是「政府管制型」 的制度 ,要轉變 這種局面,推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由「 政府管制型」 向「 市場取向型」 的演進, 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指導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思想上, 理順股 票、國債與企業債券之間的關系, 明確企業債券的主體地位。另一方 面, 借鑒債券市場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 修訂並完善相應法律法規,減少政府對企業債券市場的過多管制,把本該由市場決定和完成的 事情交還給市場。
2.優化股權結構。
首先,降低國有股比例。目前作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國家或國有法人股處於控股地位達 5 4 %。 在國際資本市場上, 作為上市公司主要發起人的企業通常可以用 2 0 %~3 0 %的資本調動、支配 7 0 %~8 0 %的其他資本, 而我國資本市場中國家用6 2 %的國有資本僅調動 3 8 %的社會資本, 這是很大的資源浪費。其次,要對企業的經營者實施股權激勵。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報資料顯示,上市公司董事中有近 4 0 %零持股,總經理中有2 0 %左右零持股; 即使有的董事、 經理持股, 平均持股量也很低。不可否認,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者(為數不少是董事長兼總經理) 對公司負有重大的責任,但經營者與眾多股東利益不一致以及決策行為的短期化現象,就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重大問題。學術界認為股權激勵的辦法能使經營者處於類似股東的地位,可以促使他們著眼於股東利益最大化綜合上述我國企業必須既考慮負債帶來的利益,又考慮負債帶來的風險和各種費用。最佳資本結構的確定要在負債帶來的利益和成本之間進行權衡。而在融資方式的選擇上,公司首先選擇內部融資, 其次為債券, 最後才是普通股。對融資次序選擇的考慮是基於財務信號和信息不對稱, 在融資偏好次序理論下,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資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