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股票 » 金融摩擦機制與股票市場

金融摩擦機制與股票市場

發布時間: 2021-08-01 10:30:53

⑴ 王一鳴的主要作品

Xuehui He and Yiming Wang, Bank loan behavior and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An insight from measurement cost,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2007,Vol.12.(SSCI)
Yifu Wang and Yiming Wang, Global Dynamics of Reaction Diffusion Systems with Delays,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2005,18:1027-1033.(SCI)( 該文被國際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及其它國際機構檢索和評論。)
Wang Yiming, A Trade Model with an Optimal Exchange Rate Motivated by Current Discussion of a Chinese Renminbi Float, CESifo(德國)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471with Hui Huang,Yi Wang,John Whalley and Shunming Zhang).
Wang Yiming, Equilibrium in an OLG Model with Altruistic Preference when Markets are Fric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2002,Vol.10,No.2.( 該文被國際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檢索和評論。)
Wang Yiming and Wang Yifu, Existence of Cost-shared Equilibrium in Incomplete Markets with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Game Theory and Algebra, 2000,Vol.10,No.2.( 該文被國際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檢索和評論。)
Wang Yiming,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when Some Firms Follow Special Pricing Rules, Mathematical Economics 2000, Vol.10, No.2.( 該文被國際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檢索和評論。)
Wang Yiming and Shou Jilin,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for Economies with Infinitely Many Commodities and Infinitely Countable Consumers,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c Sinica, 1999, Vol.15, No.4.( 該文被國際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檢索和評論。)
Wang Yiming, Generic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in Non-convex Proction Economy with Incomplete Markets,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Wang Yiming, Approximate Quasi-equilibrium in Economies with a Continuum of Agents and Infinitely Many Commodities, Research paper 1997.
Deng Xiaotie and Wang Yiming, Coordination and Wage Determination in Presence of Multiple Application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Wang Yiming and Deng Xiaotie, Effect of Tax on Coordin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0.
Wang Yiming and Deng Xiaotie, On Approximate Decentralization of Core Allocation in Economies with a Continuum of Agents and Infinite Many Commodities, Paking University, 2000. 王一鳴, 基於馬爾可夫狀態轉換方法的套期保值研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已接受),(與趙華、王汨泉合作)。
王一鳴, 我國滬深300指數波動率結構突變的檢驗:2002-2008年,編入《股指期貨與金融創新》,(與趙華合作)。
王一鳴,中國期貨價格的時變跳躍性及對現貨價格影響的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與趙華合作)。
王一鳴, 信用悖論及其破解的理論分析與檢驗,《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7期(與任秋瀟合作)。
王一鳴,合同違約、執行難與合約期界無限化效應,《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EI,國際學術影響因子0.9),2011年第5期(與李敏波合作)。
王一鳴,股票收益與通貨膨脹:需求沖擊與供給沖擊的效應分解,《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EI,國際學術影響因子0.9),2010年第12期(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資金互助社的融資創新:「銀行-互助社員」直貸模式, 《農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7期(與武翔宇合作)。
王一鳴,資金互助社:農村金融的一條有效途徑,《農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11期。
王一鳴,農村公共倉儲市場:糧食流通與倉單融資(上),《農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1期。
王一鳴,農村公共倉儲市場:糧食流通與倉單融資(下),《農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
王一鳴, 使用權抵押貸款融資模式研究:定價與風險控制,《農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合同違約、執行難與合約期界無限化效應, 公共經濟與管理國際會議論文(廈門),2009年11月(與李敏波合作)。
王一鳴, 我國通貨膨脹與股票收益相關性:從長、短期視角的解釋,《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3期(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基於次序邏輯斯蒂模型的企業貸款信用風險評級研究,《第12屆中國數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08年第12卷(與印為、石勇合作)。
王一鳴, 股票收益與通貨膨脹:需求沖擊與供給沖擊的效應分解, 中國金融國際年會論文, 2008年(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雙軌制、價格市場化與總量投資動態, 《經濟學季刊》,2007年第7期(與李敏波合作)。
王一鳴, 匯率制度的分類、國別分布及歷史演進,《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與張衛平合作)。
王一鳴, 發展倉單系統: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的新思路,《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2期(與賀學會合作)。
王一鳴, 通脹預期與貨幣需求:實際調整與名義調整機制檢驗,《財貿經濟》,2006年第8期(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倉單系統與金融體系改造論綱,《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年第6期(與賀學會合作)。
王一鳴, 我國農村人身保險金融創新模式:理論與實證分析,《經濟學動態》2006年第1期(與趙留彥、王曄合作)。
王一鳴, 非正規金融市場借貸利率行為的一個分析新框架,《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與李敏波合作)。
王一鳴, 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及影響因素:一個分析新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與趙留彥合作)( 收錄於Higher Ecation Press 編輯的Springer系列,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6,Vol.1,No.2)。
王一鳴, 我國債券市場收益率曲線的宏觀因素影響實證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與李劍峰合作)。
王一鳴, 貨幣存量與價格水平:中國的實證經驗,《經濟科學》,2005年第2期(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中國通脹水平與通脹不確定性:馬爾柯夫域變分析,《經濟研究》,2005年第8期(與趙留彥、蔡婧合作)。
王一鳴, 中國證券市場收益非線性與波動的實證檢驗,《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EI,影響因子0.43),2005年第25卷(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中國股市收益率的時變方差與周內效應,《世界經濟》,2004年第1期(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深市停發新股對我國股市波動溢出效應的影響:向量GARCH模型方法,《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香港), 2004,Vol.6,No.1(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收益率與交易量的關系:滬市和深市實證研究,中國證券市場與金融體制改革理論研討會會議宣讀論文,2003年1月,北京(邀請30分鍾報告)(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A、B股市場間信息流動和波動溢出,《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與趙留彥合作)。
王一鳴, 滬深股市交易量與收益率及其波動的相關性: 來自實證分析的證據,《經濟科學》,2003年第2期(與趙留彥合作) 。
王一鳴, 電信行業內競爭的培育與市場的有效監管澳門電信業分析,《澳門經濟》,2003年(與徐雅民合作)。
王一鳴, 重構澳門餐飲行業,打造澳門核心競爭力,《澳門研究》,2003,Vol.17。
王一鳴, 旅遊壟斷競爭市場的縱向差異化-澳門旅遊開發探討,《澳門理工學報》,2003,Vol.16。
王一鳴, 漲跌停板制度對我國股市的影響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2002年第4期(與張劍、呂隨啟合作)。
王一鳴, VaR技術在金融市場風險管理中應用-兩個案例分析,國際金融風險管理與防範會議論文,2001 北京(邀請30分鍾報告)。及《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工作報告》,2001年。
王一鳴, q-零協方差資產組合前沿,《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版)2000年第36卷。( 該文被國際著名的《Mathematical Review》檢索和評論)
王一鳴, 多種風險資產市場中兩類風險投資策略的充要條件,《預測雜志》1999年,Vol.18,No.6。(該文被收錄入國家大型論文集《當代管理藝術文集》第三卷,並被論文評委員會評為論文一等獎) 王一鳴主編,《銀行風險管理》,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年。
王一鳴編著,《金融期貨》,北京大學金融家投資班教材, 2002年。
王一鳴編著,《數理金融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參著,《中國資產證券化研究》, 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年(由何小鋒主持,本人著寫一章)。
參譯,《博弈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由姚洋主持,本人翻譯兩章)。
參譯,《風險管理從業人員手冊》, 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由陳斌主持,本人翻譯兩章並全書校對)。
參譯,《新帕爾格雷夫貨幣與金融大詞典》,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由胡堅主持,本人翻譯25萬字)。 王一鳴, 澳應開發飲食一條街,《澳門日報》,2003年2月1日。
王一鳴, 積極開發澳門新旅遊資源,《澳門日報》,2003年3月9日。
王一鳴, 充分利用旅遊資源提高質量,《澳門日報》,2003年3月16日。
王一鳴, 強化澳城市規劃和交通建設,《澳門日報》,2003年3月23日。
王一鳴, 聯塊效應推動區域旅遊合作,《澳門日報》,2003年3月30日。
王一鳴, 加強旅遊軟環境建設和對外宣傳,《澳門日報》,2003年4月6日。
王一鳴, 注重開發購物市場促旅遊,《澳門日報》,2003年4月13日。 江西銅業公司經營管理與期貨運作調查報告(與黎新平,曹和平,彭弘,張秋雷合作)。
中國股市的最優波動模型:ARCH族類模型擬合與預測能力比較研究,(與趙留彥合作) 。
標准倉單化的倉儲體系與糧食流通體制改革,2008。
合同違約、執行難與合約期界無限化效應,2008(與李敏波合作) 。
股票收益與通貨膨脹:需求沖擊與供給沖擊的效應分解,2008(與趙留彥合作) 。
股票市場波動率結構突變:來自中國股市的經驗證據,2009。
我國滬市股票周內效應的分位回歸分析,2009。
基於二元開放經濟下的中國通貨膨脹驅動因素與動態行為研究(與鄢莉莉合作), 2011。
金融部門沖擊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基於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與鄢莉莉合作), 2011。
貨幣政策、技術沖擊、國外沖擊與城鄉差異:基於多區域DSGE模型的研究(與鄢莉莉合作), 2012。
中國經濟波動源泉及外匯儲備變動對其影響:基於開放經濟中等規模的DSGE模型的研究(與鄢莉莉合作), 2012。 (1)參與完成《金融數學、金融工程、金融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1997-2001年。
(2)參與完成,《中國金融改革與資本市場建設》,北京大學社科基金課題,1998年。
(3)參與完成,《非對稱信息下的金融中介理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001-2003年。
(4)主持,《深圳民間融投資研究》,深港研究基地課題,2004年。
(5)主持,《澳門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研究》,澳門特區政府與澳門理工學院課題,2003年。
(6)主持,《期貨倉單融資研究》,長城偉業期貨經紀公司課題,2004-2006年。
(7)參與,「Provision of Service for Compilation of Refrigerant Inventory and Reviewing the Strategies for Recing the Use of Hydrochlorofluorocarbon Refrigerants」 香港環保局課題(由ENSR Asia (香港) Ltd承接),2007年。
(8)參與完成,《國債利率期限曲線構造開發》,財政部課題(由財政部國庫司承接),2007年。
(9)主持,《關於建立執行威懾機制的調研》,最高人民法院重點調研課題,2006-2007年。
(10)主持,《中國消費者信用風險評價與控制模型》, 北京大學ACOM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2006年。
(11)主持,《國家開發銀行貸款的經濟周期影響:持續期模型》,普華永道會計咨詢公司課題,2005.3-2005.6。
(12)主持,《次序邏輯斯蒂回歸的信用評分模型》,國家開發銀行課題,2006年。
(13)負責,《商丘市經濟發展顧問報告》,河南省發改委課題,2007年(獲第二屆河南省發展研究獎)。
(14)負責,《信用風險轉移咨詢項目研究》,國家開發銀行課題,2007年。
(15)主持,《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理論與創新設計研究》,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重點項目),2010-2012年。編號:09AbJG290
(16)主持,《我國通貨膨脹驅動因素和動態行為理論與實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0-2012年。編號:70973002
(17)負責,《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建議:基於農村金融實地調查》,國務院參事室課題,2010年。
(18)主持,《銀行競爭力動態評價系統》,國家開發銀行,2010年。
(19)主持,《中國上市公司創新評價及其研究報告》,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2011年。
(20)主持,《對沖基金研究》,中融投資公司,2011年。

⑵ 論我國股票市場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關於股市運行機制問題
我國股市在某種程度上只注重「擴容發展」,沒有理順「監管」與「改革」、「發展」的關系。我國股市的「圈錢」體制,粗放式擴張,雖然使股市得到了跳躍式的擴容,但累進的結構性制度性矛盾越來越突出。
筆者認為我國股市發展歷史上最大的失誤在於解散了跨部門、跨利益集團的股市發展政策設計部門,如國務院證券委。正是失去了這一戰略思維的「心臟」,我國股市出現了「只談發展」「不談發展改革」,「只談監管」不談「改革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現狀是:由警察部門主導的全面規劃發展!如果不能正確處理股市「監管」與「發展」「改革」的關系,就難以處理「破」與「立」的關系,我們「破」了不規范的市場力量,但沒有「立」起相應規范化的市場力量。打擊不規范力量給「莊家」「私募基金」「跨市場、跨產品套利」等種種交易行為以重創!而這種重創基本瓦解了由他們組成的自下而上的自發形成的我國股市的流動力提高機制。
但是,由於我們沒有相應的針對「規范化」市場運作機制的主動的戰略性的建設方案,在瓦解的同時沒有建立流動力提高機制。這樣做的嚴重消極影響就是:隨著我國股市流動力提高機制的不斷被削弱被瓦解,我國股市的運行安全正收到嚴重威脅。
因此,只有處理好監管者和市場的關系,才能建立良性的股市運作機制,促進股市的健康發展,筆者認為作為市場監管者既不能「當婆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之前,經典的自由市場理論大行其道,認為政府是「守夜人」,反對政府對市場進行任何的干預。在發生了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之後,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強有力干預的凱恩斯主義逐漸取得了經濟學中主流地位。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特徵,要熨平經濟波動的「峰」和「谷」,政府應主動實施反經濟周期的宏觀經濟政策。
二、關於機構投資者
在美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中,機構投資者占絕大多數,占股票總值的80-85%。美國股票市場的重要投資者依次是:養老基金、人壽保險基金、財產保險基金、共同基金、信託基金、對沖基金、商業銀行信託部、投資銀行、慈善基金等。這些機構投資者都是以證券作為主要的投資業務,他們素質高,經營豐富,通過投標方式來參與新股發行的定價,制定出的價格通常能反映發行公司的價值。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規模太小,2000年全美共同基金資產總值達4萬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產總值則只有700億元人民幣。二是單個基金的塊頭太小,目前世界上基金規模動輒上千億美元,而我國最大規模的只要30億元人民幣,三是家數太少,美國達7000多隻,我國不到40隻。
這幾年,我國股市的發展重點之一是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並且把發展的形式定位在「公募型契約」證券投資基金。但出現了「唯證券基金獨尊「的發展戰略。由此,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隊伍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出現了以證券投資基金取代其他一切機構投資者的傾向。相對於證券投資基金的快速發展,我國股市的其他機構投資者明顯萎縮
這種只扶持證券基金的片面的股市發展政策,實踐證明已危及股市運行安全。證券投資基金的研究表明,證券投資基金的行為從整體上而言表現為「順勢操作」,因此從整體和長期而言並不能明顯為股市提供流動力支持。分析從2000年以來的四個1300點附近的各類投資者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看出,證券投資基金並未表現出逆勢進場的模式,從而無能力擔當起為市場提供流動力的重任。但是與此同時,隨著不斷的監管和加壓,在這四個1300點附近,其他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正趨於土崩瓦解之勢。比較2000年以前的我國股市,我們在市場上已經越來越難以看到「抄底「資金的身影。投資者的高度「同質化」,破壞了證券市場應有的機構投資者的「異質化」結構。這就破壞了證券市場上各類機構投資者的應有的相互競爭,相互補充的生態平衡局面,帶來了獨家壟斷性發展的失衡狀態。
筆者認為:大力發展多樣化的投資者隊伍,建立生態平衡系統,市場機構化是當今國際資本市場的特點之一,也是我國股市健康發展的重要步驟之一。資本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是指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和共同基金這三類投資者。有的國家還包括開辦個人投資信託和證券自營的銀行。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仍然以散戶為主,證券投資基金剛開始發展,保險基金從1999年開始以購買證券投資基金形式間接入市,但尚不能直接投資股票,養老基金由於體制問題,也未形成一個真正的法人。
由此,培養機構投資者的任務艱巨。培養機構投資者的主要內容包括:培養開放式基金,擴大基金市場和基金品種,基金設立和發行要逐漸由審批制過渡到注冊制,要通過組建中外基金管理公司,提高國內基金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素質和競爭力;為保險基金自由進入市場創造條件,包括保險基金可以作為基金管理公司發起人,通過自己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進入市場等;培養養老基金,幫助這部分基金進入市場。
目前我們欣喜的聽到證券監管高層表態:將給私募基金合法的地位!同時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保險公司將投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表示:今年八月底資產規模已達2300億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也將進軍資本市場。所有這些措施的貫徹無疑將提高股市的流動性,擴大股市容量,增強投資者的投資信用,對於股市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三、關於證券市場體系
美國股票市場具有多層次的市場格局,股票市場通過層次細分可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本的供需平衡。中國股票市場結構單一,主板A股市場規模較大,二板市場未能開設;三板市場規模小,同時滬、深兩地市場的同質性、重疊性限制了整個市場容量的擴展。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建立多層次的證券市場體系,其中包括:
一)創業板市場(二板市場):為高科技,高成長型企業服務。特點:企業規模小,經營年限短,採取保薦人制度,股份全部流通,規定主要股東最低持股量及出售股份的條件,嚴格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1、二板市場定位
無論在主板市場內部設立二板市場,還是單獨設立為主板服務而且為主板市場培養上市公司的依附型市場,都不符合我國經濟改革和產業轉型的客觀要求。由於主板市場存在問題較多,行政色彩過濃,因而在主板市場的基礎上建立二板市場,就會留下隱患。從外國的發展過程看,如果把二板市場當作主板市場的輔助市場存在,一般來說都不是成功的。因此應建立一個有獨立運行規則、獨立的發展目標、獨立的服務對象、獨立的上市基準、交易機制的二板市場。二板市場應該為高科技企業服務,那些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環保等主導的高科技產業應該是我國二板市場的首選服務對象。為此,可以考慮把上海、深圳交易所合而為一,然後將深圳交易所變為二板市場。
2、二板市場的制度設計
1)上市標准
上市的最低資本要求及社會公眾股比例應該較主板市場有大幅度的降低
可不設盈利要求
對業務要求應該嚴格
2)交易機制
在市場上推行做市商制度
確保管理層的穩定和公司成長的連續性
實行T+0的交易制度
3)監管機制
強調信息披露基礎上的投資者保護
強調監管機構對發行質量和對投資者保護的責任
4)二板市場的風險及防範
建立科學的公司內部控制制度
實行嚴格的保薦人制度
實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實行嚴格的市場監管制度
二)三板市場
其實早在1992年,中國曾經設立過場外交易市場(三板市場),那就是STAQ和NET兩個入股交易系統。1999年兩個市場暫停交易,後一直沒有開市。2001年新的場外交易市場啟動――中國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正式開張。中國所謂三板市場掛牌的公司是業績差,問題多的企業,而美國OTCBB市場上掛牌的公司並不是因為業績差而是公司實力較小,所以中國三板市場的定位就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股,像指垃圾桶,而美國的OTCBB市場的定位是小企業的孵化器,是NASDAQ的市場後備。
令人感動欣慰的是,據報到:新三板融資大門將開啟,中科軟定向增發方案已公布。新三板市場的推出,對於證券市場體系尤其是退市機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四、關於上市公司
一)質量問題
我國上市公司的業績低下,普遍存在「一年好,兩年差,三年ST,四年PT」的經營狀況,虧損戶數不斷增加,凈資產收益率呈逐年下降趨勢,每股收益不斷降低,審計報告中出具保留意見的公司不斷增多,上市公司丑聞屢見不鮮。我國的1300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發生過丑聞,出事比例高達16%,而同期美國市場的比例是1%,1994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凈資產增長速度低於GDP的增幅,凈資產收益率呈下降趨勢。
上市公司質量不高的原因:1)股票市場的功能定位不準確:管理部門過於關注市場的融資功能,特別是為國有企業籌資。很多國有企業效率低下,把股票市場完全當作「圈錢」「脫困」的場所,籌集資金是國企的最終目的,改制是手段。這樣的上市目的使得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籌集資金而進行形式上改頭換面,公司上市後經營機制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經營業績逐年下滑。2)股票發行制度不合理:股票發行從「審批制」轉為「核准制」。由最初的「額度控制」到「通道制」,再到「保薦人制度」。但現行的保薦制度不能杜絕「江蘇瓊華」事件。股票發行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大量的績差公司充斥市場。3)股票市場退出機制不健全:沒有嚴格的摘牌制度,一些嚴重資不低債、缺乏市場重組潛力和收購價值的劣質公司仍然沒有被淘汰。
對此,我們解決的對策是:1、股票市場的准確定位應該是融資和資源的優化配置;2、改革股票發行制度,推行機構詢價、網上發行和網下配售制度,建立「綠鞋」回撥機制;3、加快三板市場改革,建立暢通的退出機制。
二)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不充分、不及時、不規范。
瓊民源的造假,藍田股份的欺詐,銀廣廈的虛幻,草原興發巨額財務黑洞,人們對會計信息產生了懷疑。其深層原因包括:1、巨大的利益誘惑;2、低廉的違規成本;3、法規政出多門;4、相關制度不完善。
對此,我們的解決思路應該是:1、建立以會計准則為核心的會計信息披露規范體系;2、建立以注冊會計師公正審計為核心的會計信息披露監督體系;3、建立以證監會抽查復審為核心的會計信息披露再監督體系。
三)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由於股權分置,一股獨大的現實,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形同虛設,「內部人」控制非常嚴重,這種局面既不利於公司的發展,更不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其實,股市的根本在於上市公司,沒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上市公司就不可能穩步發展和長期盈利。對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建立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1、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前提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其價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除了「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外,還有「社會價值目標」,比如:稅收指標、就業指標、公益活動指標等待,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高度理想主義的表現。美國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曾經說過「高度理想主義,即使被採用,也只能削弱商業公司的主要優勢及其有效實現確定目標的能力,同時還會放大政府的基本缺陷,使其迷失方向,並陷於利益集團的無休止的競爭中」。我國傳統體制下國有企業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對企業不負責的惡果也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堅持公司治理結構的目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並不是說公司可以忽略公司利益相關者(包括雇員、債權人、顧客、社區)的利益。
2、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重點是要改變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畸形股權結構。
從實踐上看,英美的股份公司都經歷了家族資本主義、經理資本主義與機構資本主義三個階段,其股權結構也經歷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的變化。「一股獨大」並沒有錯,相反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如沃倫.巴菲特在希爾公司、比爾.蓋茨在微軟公司、李嘉誠在和記黃埔公司都曾占很高比例的股權。
我國只所以反對國有股「一股獨大」,關鍵是國有股股東行為非理想化,發生了嚴重的扭曲。一是國家所有權的代理行使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國家所有權的代表是「形至而實不至」「缺位」現象嚴重,缺乏能真正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負責的人格化代表;二是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國企改制而來,受傳統觀念束縛嚴重;三是國有股「一股獨大」導致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管理層基本由原企業的管理人員組,從而形成了國家行政干預的「內部人控制」局面;四是國有股不能流通,致使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市場對公司的治理「失靈」,加劇了國有股股東行為的扭曲;五是法制不健全,打擊不力。
3、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核心是要保證公司董事會的「獨立性」,建立充分履行其職能的運行機制。
4、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重點是要建立一個與公司治理結構相適應的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包括市場機制、行政機制與社會機制)
1)公司外部治理市場機制:主要指的是公司控制權市場和職業經理人市場
A、公司控制權市場主要表現為敵意兼並和收購,主要是對公司董事長及董事會成員總經理及高級管理人員的約束。英美國家公司控制權市場十分活躍,公司經營狀況糟糕,就可能更換董事長或總經理,甚至發生局外人通過收購該公司的股票繼而達到兼並公司的目的,這樣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就會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我國的公司控制權市場發展嚴重滯後,原因是國有股不能流通,從而妨礙了上市公司的敵意收購和兼並,這也是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失靈」的一個重要原因。
B、同樣,我國職業經理人市場也很落後。公司經理的選擇主要依靠行政部門,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對公司在職經理來說沒有構成任何威脅。
2)公司外部治理行政機制
政府對一級市場及二級市場的管理機制。
3)公司外部治理社會機制
主要是指中介機構的信用機制。
5、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條件是要創造一種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
1)樹立「股份公司是股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理念;
2)樹立「股東公司最高權利機關是股東大會,核心機構是董事會」;
3)樹立「人力資本價值」理念。
四)關於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問題
1、我國獨立董事佔比過低
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的比例在10%左右,有的根本沒有獨立董事。根據經合組織(OECD)1999年的調查,獨立董事占董事會的比例,美國為62%,英國為34%,法國為29%《財富》美國公司1000強中,董事會的平均人數為11人,獨立董事為9人。
2、我國上市公司實行獨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障礙分析
1)缺乏相關法律作支撐
現在的公司法沒有給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董事以存在的空間和條件。而在美國,獨立董事依靠法律這把「上方寶劍」,可以把獨立董事的個人意志變成董事會乃至公司的意志。而我國目前的法律沒有賦予獨立董事特殊表決權,人數也不佔優勢,很難從根本上與公司內部董事制衡。
2)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
美國公司目前最大的股東是機構投資者,一般在一個特定公司的持股比例為1%,按照美國《投資公司法》(1940),人壽公司和互助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必須分散化,這也導致了美國股權的高度流動性。
當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主要問題是控股股東通過關聯交易,如擔保、應收帳款,資產置換等各種手段來侵佔上市公司資產,侵害中、小股東利益。
3)獨立董事的引入與我國監事會制度不相容
獨立董事制度產生於普通法為主的美英法系國家,這些國家採用「一元制」的董事會制度結構,在公司機構設置上沒有獨立的監事會。我國公司立法上採用的是大陸法系的「二元制」結構組織體系,即在股東大會之下設董事會和監事會。如此,獨立董事的職責就會和監事會重疊甚至沖突。
4)具備擔當獨立董事素質的人才匱乏
5)市場選擇機制和評價體系尚未形成
3、我國上市公司有效運作獨立董事制度的相關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A、公司法應賦予獨立董事一定的權利,建立權利實現保障機制。這些權利包括信息知情權、監督權、獨立的審核權、否決權。
B、上市公司還應當賦予獨立董事特別職權:第一,重大關聯交易的認可權;第二,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第三,向董事會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第四,提議召開董事會;第五,獨立聘請外部審計和咨詢機構;第六,向股東徵集投票權。
2)改革「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
3)協調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功能。獨立董事的監督具有天然的事前監督,內部監督以及決策過程監督緊密結合的特點,而監事會具備了經常性監督、事後監督與外部監督的特點。
4、對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和能力,聘任和激勵約束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1)任職資格和能力
2)聘任
3)提供獨立董事的比例
4)提供充分信息和良好的工作條件
5)設立獨立董事發揮作用的機構
6)建立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7)強化獨立董事的誠信勤勉義務
5、建立獨立董事的自律組織
五)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過高,有的達90%以上,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公司治理和資本流動。英國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比例僅為10%,這種分散的股權結構使上市公司的決策更為透明,且能更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因而投資活躍,證券市場融資能力較強且流動性好。英國公司首次公開上市時間平均在公司創立後8年,而德國卻是40年。英國公司上市的平均規模是1600萬美元,而德國是6000萬美元。德國上市公司的結構十分復雜,相互持股使得公司的直接持有者不等於最終持有者,個人持股比例小,而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持股比重和非金融公司交叉持股比重很大。
為此,要改變我國上市公司的畸形股權結構,必須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鼓勵保險基金和養老基金入市,給私募基金應有的合法地位,這樣才能改變股權過於集中的局面。
五、關於分業經營問題
世界金融業的發展有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金融機構可以跨行業經營銀行、證券、保險與信託等各種金融業務,稱為混業經營模式。其中最關鍵、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混合,即「銀證合一」,另一種稱為分業經營模式,即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和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不允許交叉經營業務。
金融業的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在西方金融史上曾經幾分幾合。1929年世界性經濟大蕭條和金融危機之後,國家金融領域逐漸由混業經營一統天下的格局演變成分業和混業兩種經營模式並存的狀態。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實行分業經營的國家開始出現重新實行混業經營的新方向。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金融市場上逐漸出現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 Holding Company),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聯合會、國際保險監管協會將其定義為: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大規模的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公司。
1998年美國眾議院通過了《1998年金融服務業法案》,該法案在涉及銀行組織的條款中,創造了「金融控股公司」這一新的法律范疇。1986年撒切爾夫人在英國實行金融「大震」(big bang)改革,全面摧毀了金融分業經營的體制,促進了混業經營。在東亞,日本和韓國曾經以大財團的形式發展起了一些企業集團,其中有一些是金融控股公司。與此同時,中國的證券業與銀行業仍實行銀證分業的制度。這種制度的明顯缺點在於:
1、資金方面
在投資銀行業務中,券商需要通過咨詢、策劃、融資、估價、談判等一系列操縱來幫助企業資本運營,這要求券商有一定的資金融通職能,而經紀業務的開展,銀行網點的鋪設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同時券商要為客戶提供融資、融券功能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自營業務的開展更增大了券商對資金的需要,在混業經營模式下,這些資金需求可以通過銀行達到便利的滿足,但在分業經營中券商就無能為力了。
2、營銷網路方面
投資銀行開展證券配售業務、經紀業務以及資產管理業務都需要建立一個網路體系來直接面向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在混業經營下可以利用銀行的營銷網路,降低成本,提供利用效率。
3、信息和信譽度方面
商業銀行的經營歷史遠遠長於投資銀行,它們對經濟實體的了解更多、更豐富,況且建立了一定的信譽度,容易接近客戶,依賴商業銀行的信譽投資銀行可以順利開展業務。
4、面對入世後金融大鱷的挑戰,中國需要混業經營以打造自己的金融航母,否則難以抵禦外來的金融風險,喪失競爭力。
對此,筆者強烈建議我國資本市場盡快走混業經營的道路,利用我國原有商業銀行的優勢,拓寬券商融資渠道,營造全方位的銷售網路,增強自身抗禦風險能力,以便在國際金融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六、關於證券交易所
20世紀90年代之前,全球證券交易所幾乎全都是以會員制形式發展起來的。這種類型的交易所是由會員出資組成的交易所為會員所有和控制,只對會員服務,只有會員才能利用交易所的交易系統進行交易,由於服務者和出資者為同一人,因此大多數實行會員制的證券交易所都是非盈利的服務性組織。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會員制形式逐漸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
資本的國際化使各地的證券交易所突破了地域限制,在全球市場上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對象。一方面,競爭使定價過高的交易所得不到客戶,也就沒有收入來源,從而面臨淘汰的命運;另一方面,作為交易所,要在競爭的條件下生存,就必須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擴大市場份額,否則就有被蠶食的危險。但在會員制下,交易所籌資能力受限,融資成本過高,非盈利性的組織機構也限制了它持續發展的能力。在這種條件下,交易所只有採取以獲得競爭優勢為導向的商業治理結構才能獲得競爭力,因此,進入90年代,交易所的治理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出了公司化的發展趨勢,交易所開始由非盈利性的會員制向盈利性的公司制轉變。 公司制的特點在於:1、是以滿足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的的組織;2、交易所可以向社會公眾發行股份,不必局限於是會員還是交易者;3、通過公開發行股票,使市場交易權和所有權分開,不是股東也可以獲得在交易所交易的資格,而在會員制下,只有會員才有資格直接交易。顯然,公司制各方面都要優於會員制。而我國目前證券交易所組織模式為「行政會員制」,它是行政管理與會員參與相結合的組織模式。由於實施行政管理,它能從宏觀上保障證券交易所的活動首先符合國家利益,有利於實施監管;由於會員參與,它還要考慮會員的切身利益,「行政制」和「會員制」的結合必然導致低效率和缺乏市場競爭力。
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股票市場改革矛頭主要指向籌資者,投資者和券商,很少觸及證交所。目前的證交所內無動力,外無壓力,沒有競爭和市場意識,面對資本全球化的沖擊,整合和股份化改造是證交所改革之路。
筆者認為我國證券交易所的改革包括兩個方面:
1、證券交易所的整合,上海、深圳證交所合並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從全球看,證交所集中化的呼聲超過了分散化的呼聲。目前世界范圍內形成的三大勢力范圍:一是以紐約證交所為首的GEM陣營(global Equity Market)控制歐洲、美洲和亞太,股票市值超過了19萬億美元。二是以英德為首的IX陣營,市值為4萬億沒有,以歐元報價,壟斷歐洲股票交易額的53%和高科技股的80%,三是以納斯達克為首的創業板市場陣營即「全球數碼股市」。
2、公司制的證交所結構。世界上大多數證券交易所已經改製成股份公司,有不少公司正在上市。把屬於市場的還給市場,只有這樣,中國的資本市場才能面對全球競爭,才能在世界資本市場中站穩腳跟。

⑶ 中國股票還有機會牛巿嗎

股票市場是有可能出現牛市的,因為牛市的本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作用機制分復雜,不能完全確定是否會出現牛市。

牛市一般指多頭市場,多頭市場又稱買空市場,是指股價的基本趨勢持續上升時形成的投機者不斷買進證券,需求大於供給的市場現象。
多頭是指投資者對股市看好,預計股價將會看漲,於是趁低價時買進股票,待股票上漲至某一價位時再賣出,以獲取差額收益。一般來說,人們通常把股價長期保持上漲勢頭的股票市場稱為多頭市場。多頭市場股價變化的主要特徵是一連串的大漲小跌。

⑷ 我國為什麼要進行金融體制改革

促進國民經濟有又快發展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特別是過去十年來,金融在宏觀調控中發揮重大作用,在調節經濟運行、服務經濟社會方面的功能不斷增強。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目前我國的金融體制還不完善,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穩步推進。
一、金融在現代經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所決定的。現在,我國的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發達的貨幣信用經濟或金融經濟。金融運行得正常有效,則社會資本的籌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會資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對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金融是現代經濟中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由於市場經濟周期性繁榮與衰退的缺陷,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及時的宏觀調控。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業是聯結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紐帶,國家可以根據宏觀經濟政策的需求,通過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運用各種金融調控手段,適時地調控貨幣供應的數量、結構和利率,從而調節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在穩定物價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
最後,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資金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財富,成為溝通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命脈和媒介。現代一切經濟活動幾乎都離不開貨幣資金運動。從國內看,金融連接著各部門、各行業、各單位的生產經營,聯系每個社會成員和千家萬戶,成為國家管理、監督和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杠桿和手段;從國際看,金融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實現國際貿易、引進外資、加強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的紐帶。
二、十七大報告中有關金融體制改革的論述
作為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金融體制改革近年來一直被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可見十七大報告對金融的認識,從一種服務性質的工具,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要素。這種認識的轉變,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戰略走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轉折,也是社會建設走向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必然轉折,更是中國經濟真正實現現代化並融入世界主流經濟的必然轉折。
三、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的缺陷和不足
1.金融主體市場化尚不完善。政府籌資具有強制性;央行獨立性不強,行政味道濃厚,調控乏力;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轉型不徹底;居民金融風險意識差。
2.市場客體缺乏,金融創新不足。具有流動性的、面向社會發行的各種信用工具不足,使市場流動性不足,絕大部分金融資產集中於銀行存款,雖然近期國家已經推出股指期貨,但是投資渠道仍然不多,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發展,也不利於儲蓄向投資有效轉化。
3.市場結構失衡。我國貨幣市場相對資本市場而言,容量小、結構不完善,這也制約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加劇了股票市場的投機性和波動性。在貨幣市場內部,票據市場發展緩慢;在資本市場內部,國債市場、股票市場發展快,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滯後,基金市場發展緩慢且不規范,機構投資者起不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4.法律法規不完善。國有大型金融機構以其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欺壓中小機構,取得競爭優勢;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個人投資者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政策模糊,法律存在漏洞,違法違規的操作時有發生。
四、貫徹十七大精神,推進金融體制改革
1.「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
金融體制改革需要深入落實到各類金融市場。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經營的金融產品各不相同,但對於貫徹宏觀調控政策、調節市場資本流動方向、推動生產和生活內需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現代金融體系要求金融業在符合中國現有國情的基礎上,快速應對經濟的既好又快的發展模式,使金融產品品種多樣化、經營方式靈活化、管理結構企業化、部門功能高效化、內控制度精細化。
提高競爭力,不是一名空話,要實實在在地把握市場,把握自身。從提升自身的經營水平入手,創新更多符合市場運營的金融產品,提供更多市場認可的服務項目,從深層意義上做到「市場促進金融、金融推動市場」。
2.「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鼓勵民間融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形成了與正規金融的互補效應,並且可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減輕中小企業對銀行的信貸壓力。
直接融資不能僅限於個體居民的閑散資金,行政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各級政府的各項活動資金,同時要積極上市吸收並積聚資本,提高吸儲力度,擴大轉貸底盤,進一步將資本轉置到位,使市場上的資本充分循環流通,穩定並擴大經濟持續發展的勢頭。
3.「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完善民主監督機制,加強內控制度的學習和檢查力度。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對權力部門人員的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
強力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適宜的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金融業正處於重要轉折期和重要發展期,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必須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促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科學發展觀下的金融市場發展和建設的核心。建立以人為本的資本市場,就要求必須加強資本市場的制度性、基礎性建設,使資本市場真正發揮資源配置的中介作用。以人為本的資本市場,首要的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4.「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匯率改革在國內金融改革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意義, 更具彈性的匯率將使國內企業面臨不同的市場條件, 而資本市場改革的各項措施勢必要與此相協調,統籌兼顧,使經濟社會產生的摩擦降低到最小。

⑸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為什麼經濟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經常發生。以股票市場為例,1998-2000年美國新經濟泡沫時期,納斯達克指數從一千六百點最高漲到五千點,而實體經濟在此期間並沒有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股票市場的這種現象就像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的「非理性繁榮」,其結果是,十幾年後的今天,納斯達克指數還沒有回到歷史高點。

債券市場也是如此。2000年新經濟泡沫破滅後,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在長達六、七年的時間里實行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信貸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寬松的信貸條件和日益膨脹的住房泡沫導致次級房貸盛行,至2008年泡沫破裂,引發近百年來最為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感受到這場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巨大沖擊。

外匯市場這一特徵更加明顯。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目前每天全球外匯交易量約為五萬億美元,2013年全年預計達到一千四百萬億美元,但其中真正為了滿足貿易需求的交易還不到1%。這樣的市場顯然不夠合理,外匯市場已經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中國也出現了金融發展脫離實體經濟的情況。2008年以前,中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大致匹配。之後受次貸危機影響,出現了明顯背離,銀行資產的增量高於名義GDP增量達26%。同時由於金融深化不足,銀行又忽略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據統計,中國小微企業約占經濟總量的60%,就業人數的75%,上繳利潤的40%,但是獲得的貸款僅占銀行貸款總量的18%。

影子銀行的增速更為驚人,2007年至今,中國名義GDP增長了2倍,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了近14倍,很難說影子銀行的這種增速匹配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債務規模的快速膨脹為未來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埋下了一定隱患。據美國資產管理公司橋水統計,中國目前整體債務規模(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債務)佔GDP的比例約為225%。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看,隨著經濟體的逐步成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其債務會逐漸積累,因此成熟經濟體的債務水平較新興經濟體略高。而我們目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居新興經濟體前列,意味著提前透支了未來發展的潛力。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保險資產量在不斷增長的同時,賠付率卻不斷下降。這說明保險公司追求自身利潤的增長,而不是盡力提供真正的保障。過去十年,我國名義GDP增長了4倍,外匯儲備卻增長了9倍等。以上現象均說明,我們的金融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

造成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是委託代理關系問題。理論上,金融體系應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而實際經營管理中,由於激勵機制的導向作用,金融機構往往以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種目標差異,往往導致行為錯配,出現金融機構背離實體經濟利益的情況,甚至給實體經濟製造麻煩。這就是委託代理關系中的激勵不相容問題。

二是外部性問題。金融活動的效益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其外部性影響。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即使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得到金融體系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由於融資渠道狹窄,很多優質的小微企業無法發展壯大,滿足社會需求。這是因為,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由於規模大,信用狀況穩定,從貸款收益和風險的角度考慮,往往是金融機構的優質客戶,但它們造成的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成本並沒有納入金融體系的考核。小微企業因為缺少資金而損失的社會效益也不會全面、直接地反映在金融活動的成本和效益中。

三是信息不對稱。許多市場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信息不對稱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於信息披露較少,金融機構有時很難深入了解企業的准確情況和真實需求。比如,對歷史較短、規模有限的小微企業,金融機構很難充分掌握其經營變化和信用狀況等信息,因此不敢輕易發放貸款,導致小微企業出現貸款難的問題;二是由於金融創新的推進,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企業常常無法准確把握這些產品復雜的結構和風險。2008年,中信泰富跟銀行簽訂累計期權合約的初衷是對沖匯率風險,但由於對產品的結構和風險認識不足,最後導致巨虧。

四是不完全競爭。由於政府管制較嚴、技術壁壘較高、前期投入較大等原因,金融行業存在較高的進入門檻。固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形成後,市場競爭程度自然下降,容易形成壟斷。處於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往往以自身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必然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從而離實體經濟需求越來越遠。

五是金融市場參與者非完全理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市場有效,市場有效的基礎是參與者要理性,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金融市場與其他要素市場相比有一個不同的特徵。勞動力、商品、土地等市場交換的標的是實物要素,但在交易過程中受制於媒介,也就是貨幣的可獲取性,因而交易活動容易受到控制和調整。而金融交易的標的本身就是資本,即貨幣。由於交易活動的標的和媒介合為一體,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調節和控制,加上技術進步不斷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在人們不理性的行為驅使下,極容易造成金融體系自我膨脹,脫離實體經濟運行,最後對實體經濟形成沖擊。

如何解決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問題

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些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呢?

首先,要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金融行業對經濟體系的運轉至關重要,應該像監管水、電和煤氣等公用事業一樣,對金融行業進行有效的監管。要更好地設計激勵機制,使得金融機構在優化自身效益的同時,實現實體經濟的預期效用最大化。

其次,考核過程中要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不能僅以利潤率為考核目標。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金融只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資本要素交易平台。金融交易過程本身不能創造社會財富。為解決金融機構的外部性問題,要始終堅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和諧共生、互促共贏的理念,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避免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自我繁榮和發展。

第三,對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金融體系正常運轉的前提是正確識別市場參與者信用。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信息的收集、存儲和整理提供了一個更大、更快、更有效率的平台,並且讓這些信息更流暢地匹配起來。通過運用這些技術,金融機構就可以更好地辨識出個人和企業的行為特徵,從而對其信用狀況合理評估。互聯網還有助於借貸雙方利益捆綁。例如,由淘寶提供貸款的小微企業大多都是依賴淘寶的賣家,通過這種信用質押,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淘寶和商家的利益捆綁。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將會得到改善。

第四,打破壟斷,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廣大中小微企業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由於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和服務,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邊際效用有限,還會增加運營成本,大型金融機構從經濟上沒有動力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和服務。所以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我們要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鼓勵他們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最後,增加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金融交易成本過低將助推金融機構的非理性繁榮和膨脹,還會導致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金融市場中有很多聰明的頭腦,他們原來是物理、化學或數學專家,最後都加入到金融交易這樣一個「零和游戲」中來。如果把現在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由日均五萬億降到一萬億,估計不會對實體經濟的用匯需求產生很大負面影響,但能解放出不少寶貴的勞動力。這些原本參與外匯交易的聰明人,如果能轉而在物理、化學和數學上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創造,將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⑹ 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發展

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情況
1、金融市場還不夠成熟,深度和廣度不夠。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場的標準是:好企業可以隨時通過豐富的融資產品與渠道進行融資;長期投資者能夠得到合適穩定的回報;市場價格基本合理;市場參與者遵守規則。但目前中國金融市場遠遠沒有達到這些標准。決定人民幣國際化關鍵的人民幣「投資池」尚未形成;國內一級和二級市場、場內和場外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現象;同業拆借利率尚未成為引導整個利率體系的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等。總之,我國尚未形成一個高度開放、規模巨大、品種繁多、贏利性和安全性達到規范的適應貨幣國際化要求的金融市場。
2、利率和匯率缺少市場化。利率是資金的使用價格和時間價格,匯率則是貨幣的交換價格,兩者應分別由資金市場和外匯市場的供求來決定,否則就會被壓制或是被扭曲,從而導致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壓制和經濟行為的扭曲。如果利率不能反映真實的貨幣借貸市場的供求,並以真實的市場利率引導其他金融商品的價格;如果匯率不能真實反映本幣和外幣的供求,並以真實的市場利率參與國際經貿往來,該國貨幣就難成為國際貨幣,並承擔起國際貨幣的職能。由於我國正處於轉型經濟階段,利率、匯率市場化的進程受到諸如金融機構自我約束能力、央行宏觀調控能力、國際收支狀況以及資本項目開放的風險防範能力等因素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3、金融市場主體競爭力較弱。發達的現代金融體系是央行有效執行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基石。目前,我國金融系統的主體仍為四大國有銀行,雖然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體運行機制和風險管理能力上仍和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別是,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舊觀念和行為模式仍舊阻礙著國有銀行的國際化進程。
4、金融風險防範的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主要包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此外,中國人民銀行也有部門金融監管職能。但是,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通常只注重國內的金融監管與風險防範,而對國際金融風險的防範還需加強。特別是隨著貨幣國際化的加快,本幣的流出也將日益增多,而境外本幣的增加會使得市場投機因素增多,容易造成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時期削弱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效用,甚是造成宏觀經濟政策的失效和失誤。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是很好的例子。雖然它們對我國造成的直接沖擊不大,但不能說明我們已經具備了防範國際金融風險的有效機制,我國金融風險監管體系的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5、金融市場尚不完備。我國的金融市場目前是很不完備的,除了傳統的銀行信用間接融資外,僅僅局限於同業拆借業務和票據承兌業務,發展很慢。主要表現在: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投資慾望和價值觀念;銀行沒有企業化,信貸資金尚有供給制,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尚不發達,信用工具缺乏.現有證券的不流通;價格體系的不合理,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准確及時的投資信息,資金得不到合理流動;金融立法、章程殘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等。

⑺ 屬於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經常項目的是:( ) A、國外政府在本國的存款 B、本國在外國發行股票的收入 屬

屬於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經常項目的是本國在外國發行股票的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旅遊的支出。當一國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但這種調節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

政府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要實施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彌補市場對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其所實施的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在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7)金融摩擦機制與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一國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但這種調節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要實施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彌補市場對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力度的不足。

但是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其所實施的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在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⑻ 金融摩擦是什麼意思

Financial clash

⑼ 什麼是金融摩擦(Financial Friction),哪位大神解釋一下然後給幾個例子吧(用中文的)

金融摩擦,就是金融市場摩擦。是指金融資產在交易中存在的難度。它可由交易一定數量某金融資產的最佳佔用時間來測定,也可由即時交易所需要的價格讓步(Price concession)來測定.

比如說你買股票會給出一個價格,別人賣的也會給出價格,這兩個價格不一定一樣,這個價格差越大摩擦越大,總會有人在其中做出讓步交易才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