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股票 » 全球金融風暴對中國股票影響

全球金融風暴對中國股票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7-25 15:06:52

⑴ 關於金融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摘 要:通過對2005年至2008年數據的實證分析,中國股市財富效應的不對稱性表現在股市上升期的貨幣幻覺導致的消費增長,股市下行時對消費的影響並不顯著。居民投資和消費行為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居民主要通過銀行儲蓄與證券投資之間轉換來配置財富,另一方面在心理預期和行為偏差的共同作用下根據證券市場運行趨勢調整消費。
關鍵詞:財富效應;消費;行為金融;心理預期

2006年以來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股票投資成為除房地產以外居民最熱衷的投資渠道,一時間全國颳起炒股熱。而隨著國內緊縮的宏觀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加上外部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盪,股指在一年時間暴跌超過60%!從最近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看出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入,實體經濟已經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其中就包括社會消費增長速度的下降。本文主要研究中國股票市場股票價格波動通過財富效應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主要對財富效應的不對稱性進行實證分析,結合行為金融相關理論對中國居民消費-儲蓄行為,投資行為進行分析並解釋這種不對稱性。

1 國內外股市財富效應研究綜述

財富效應又稱為貨幣余額效應或者庇古效應,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余額的變化將會引起總消費開支的變化。西方學者用股市的漲跌來解釋歷史不同時期消費水平的劇烈變動獲得了成功。國外學者用微觀的家庭調研法如Starr-McCluer; Maki and Palumbo(200和宏觀時間序列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法如Ludvigson and Stendel;Mehra,Y.P.對股票資產的邊際消費傾向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財富效應是存在的,盡管其效應的大小並不統一。當然,股市漲跌並不一定能解釋消費的波動,許多學者認為財富效應的發揮需要某些特定的條件。
我國內需疲弱的現象長期存在。國內學者試圖論證發展股市是否能夠幫助提升內需上也進行了財富效應的實證研究。雖然目前對財富效應是否存在尚無統一的結論,但一致認為我國由於股市規模較小,投資者參與不深,上市公司質量不高等因素導致中國股市弱財富效應對中國股市的弱財富效應的解釋有多種:如以股票市值佔GDP比重以及股票資產占居民總資產比重為指標衡量的股市規模有限,李學峰、徐輝提出上市公司的質量是股市財富效應正常發揮的根基性條件。

2 研究假設和模型闡述

通過對個人投資行為及消費行為進行分析,假設期初個體擁有資產為At-1,該資產組合中包含實物資產(如住房),金融資產,如儲蓄和股票(暫不考慮人力資本和債券等其他金融工具);當期獲得勞動收入⊿Yt 和其他收益,其中包括股票紅利派發⊿DIVt及資本增值⊿Pt*n,由於儲蓄的主要目的是保值且我國存款利率較低暫不考慮儲蓄的利息收入。根據永久收入假說及生命周期理論,個人對下一期的消費規劃取決於其一生的財富水平,除非財富水平永久性的增加,否則不會改變長期的邊際消費傾向。由於現實中存在流動性約束和消費者的短視行為的存在使得跨期消費安排受到限制。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們假定個人的消費行為受到當期的收入波動及資本收益的影響,對收入的安排主要用於消費(C)和儲蓄(S),儲蓄在這里指其廣義的儲蓄,只要不用於消費的資金和資產稱為儲蓄,包括對金融資產的投資。股票投資的資金直接來源於儲蓄。
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模型(LC-PIH)假說雖然在西方經濟中得到了較好的驗證,然而在資本市場不完善,消費信貸發展緩慢的中國經濟中,該模型不能完全解釋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本文在修正後的消費方程的基礎上建立財富效應的檢驗模型。
ΔCt=θ+β1ΔYdt+β2ΔIndext+∈t(1)
其中:ΔC居民消費變動;
ΔYd表示可支配收入變動;
Δ股票市場指數變動。

⑵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股市有什麼影響

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使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成為美國的金融危機,並且正在演變成國際金融體系的危機.危機的導因是美國的住房價格下降,住房抵押貸款壞賬增加.進一步分析是美國的貨幣政策使然,即美國的廉價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政策,導致信用等級極低者能獲得貸款,金融機構為了保證原有收益率願承擔更大的風險.其結果是一旦經濟金融形勢發生未預期的變化,危機就到來了.如果更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國際金融體系危機的深層原因必須從國際貨幣體系來找,不從國際貨幣體繫上解決問題,國際金融體系的危機會長期存在.在解決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金融危機升級後,美國.總.統.布.什馬上就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要通電話.美國總統所期待的是中國不要拋售已有的美國國債,並積極申購擬議發行中的7000億國債

⑶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23/content_10199430.htm
上面是一個專題,你好好看看吧,系統的了解下危機對中國影響到底在哪些方面,不能只聽一方之言辯影響的大小。

⑷ 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我國證券市場只有十年的歷史,但其發展速度卻是罕見的。至2000年底,在上海、深圳兩地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超過1000家,企業從股票市場籌集的資金累計已超過4000億元,上市企業市值佔GDP的比重已超過了50%。證券市場的作用愈來愈大,並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
斯人已去,遺害尤在?本次次債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背後的根源在於美聯邦的寬松貨幣政策,尤其是格林斯潘貨幣政策的後遺症所引起的。用「斯人已去,遺害尤在?」來評價前Fed主席格林斯潘,應該是最恰當不過了。在格林斯潘時代,為應對互聯網泡沫破裂對美國實體經濟沖擊,美聯儲連續降息至1%,大量剩餘資本產生。美國金融體系吸引了全世界的剩餘資本,並推出了許多金融創新工具作為其增長的主要因素,美國金融部門的發展非常迅速。然而,這也導致了目前所出現的「過度增長」和「過度膨脹」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巧妙地把各種各樣的房屋抵押分門歸類,然後打包成被稱為「債務抵押證券」(CDOs)的新投資產品。隨後,這些債務抵押證券可以按照不同的風險測評賣給謀求不同回報率的各類投資者。事實上,隨意發行債務抵押證券是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
全球金融市場正處於「金融恐慌」階段從性質上看,此次西方市場的金融危機屬於典型的金融泡沫破裂後的「金融恐慌」。按照經典的金德爾伯格理論,「金融危機」形成過程進行了具體概括,即「投資機會出現→資金過剩,金融投資持續擴張→過度發放貸款→資產交易過度→資產價格暴漲→資金需求增大,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利率上升→資金周轉困難,投機家開始拋售金融資產→資產價格暴跌,金融資產縮水→金融危機產生」(Kindleberger,1978)。
金融市場危機的波動沖擊本次次債危機所引發的金融風暴,完全可以用金德爾伯格的危機理論來解釋。在經歷經濟繁榮和全球資產價格膨脹之後,2008年9月終於迎來了金融市場的「恐慌性拋售」,全球資本市場趨近「市場崩潰」的邊緣。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的動盪日益加劇,美國五大國際投資銀行也在這一過程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貝爾斯登,這個有著85年歷史的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率先因這次凶險的危機而走上了被收購之路,被摩根大通以超低價收購。已經爆發近一年的次貸危機還遠沒有結束,9月15日,繼貝爾斯登之後,雷曼兄弟——這個華爾街市場上有著158年歷史的投資銀行也宣告破產,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與此同時,擁有94年歷史的美國另一家大投行被美國銀行以約500億美元的總價收購,從而倖免於破產。那麼,至此,華爾街著名的五大國際投行只剩下來高盛和摩根大通兩家,但從這兩家最新報告期的財務數據來看,也不是那麼樂觀。
金融風暴對中國證券市場的沖擊效應美國爆發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主要通過兩條路徑影響中國證券市場:
實體經濟沖擊美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28%,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美國次貸危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全球經濟,從而引發金融市場動盪,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增長。這將直接應到中國經濟的出口,加劇了中國經濟的下滑速度和深度。根據央行研究,我國對美出口與美消費數據變化高度相關,美經濟增長放慢1個百分點,我出口會下降6個百分點。很明顯,美國經濟下滑和美元貶值對中國出口需求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目前這種負面效應已經顯示。 除了出口的直接影響外,次貸危機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和潛在風險,例如對銀行信貸緊縮、消費能力下降、對其他資本市場的溢出影響以及人們對經濟增長信心的下滑。
(二)金融風險溢出沖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佔全球GDP的25%,其金融部門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國際化的部門。此外,美國金融市場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完善和最有秩序的金融市場。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危機發源地市場主要指數對全球其他主要市場指數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風險溢出,而且各主要市場之間也互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溢出。從全球各主要市場指數之間的影響程度上來看,次貸危機給全球金融市場所帶來的影響比前兩次危機都更嚴重。像標普指數對恆生指數和東京日經指數的風險溢出最為明顯;此外,受美國股市波動影響較大的還有印度孟買sensex指數和英國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等。與前幾次危機比較來看,本次危機背景下,中國股市受美國股市的風險溢出影響程度明顯超過了前兩次危機。

⑸ 金融風暴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間接影響主要表現在心理因素、熱錢流向、管理層的判斷、國內企業的效益和加息等方面。

1、打擊市場投資者信心

推薦閱讀
左圖:凱渥名模宅女私生活
子怡代言地產
雪兒性感寫真 十一樓市仍陷深度觀望
「肉搏」樓市 房價10年內將跌50% 二手萎縮比一手晚 降價比一手慢 高盛: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將顯現 14號線二手房分析 適時擇機購房廣州郊區房物美價廉 「送面積」 武漢跌破5000 消費者平靜得可怕比如,國際對沖基金大規模減持銀行股的報道就動搖了銀行股的持股信心。前期中行、工行本身沒有技術性下跌整理的要求,但受銀行股持股信心動搖的影響,明顯有資金主動性殺跌。雖然中國股市相對獨立,但經過今年幾次「事件」的關聯,已經在很多投資者心中建立起了比較強的聯系。

次貸危機會引發市場投資者信心低落,對風險類資產的偏好度降低。歐美股市大跌就是這種悲觀情緒的集中體現。同時,次貸危機會使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信心下滑、減息預期增加,導致美元匯率可能受到打擊。因為市場預期美聯儲很有可能再度降低利率,減輕次級債各方壓力,緩解危機升級。

我國境內證券市場尚未全面對外開放,人民幣也沒有實現自由兌換,這使中國境內股市擁有一道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屏障」。但是,如果全球性金融事件使周邊市場繼續深度下跌,中國的投資者心態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2、對海外「熱錢」的存量、增量、流向產生影響

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收緊,會對股市中的海外「熱錢」的存量、增量、流向產生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股市的走向。在國際范圍內出現持續信貸收縮的條件下,部分「熱錢」可能被迫退出中國市場,從而對資本市場構成資金面的壓力。

至於這方面的情況有多嚴重,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資產重估的主要支持力量來自於貿易項下的順差和國內銀行的信貸創造,「熱錢」退出的影響不會是方向性的。再加上資本項目並未完全開放,游資的流入流出受到嚴格的限制,國內金融市場相對比較封閉,內地主要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與外匯市場並未與國際同步,國內衍生品市場也未建立。

此次次貸危機的直接沖擊可能主要通過地下錢庄等非法金融渠道影響中國股市,但是考慮到地下金融畢竟不是市場的主流,其產生的沖擊也相當有限。

3、出口企業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

對於外貿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國經濟來說,在內需的替代作用還沒有完全展開的情況下,如果有美國經濟衰退導致的世界經濟危機發生,中國很難獨善其身。但是,就當前而言,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依然明顯,從出口產品結構與國際競爭力看,我國具有絕對比較優勢的低端產品其出口彈性受出口對象國經濟周期的影響不大。

中國所保持的巨額貿易順差,使人民幣仍然具有一定的升值潛力。特別是,中國實行相對嚴格的資本管制政策,也使國內經濟受到國際金融事件沖擊的影響大為減弱。當然,國際短期融資市場中仍然存在大量不確定性因素,市場貸款利率的高企可能導致違約率的進一步上升,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的跡象在加大,對此我們需密切關注。

在最壞的情況下,次貸危機可能引發主要金融市場的崩潰和全球經濟的嚴重衰退,從而導致中國出口增長的停滯和貿易順差的消失,這將大幅度降低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從而迫使中國的中央銀行轉向降息和放鬆信貸控制的政策。

在此背景下,由貿易順差擴大推動的中國的資產重估過程將逐步結束,並轉換到由銀行主動創造信貸所驅動的資產重估過程。從現在的情況看,發生這種前景的可能性仍然相當小。

以上!

⑹ 全球金融風暴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分析全球金融風暴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朝全球金融風暴的演變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為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經驗與教訓

The Roo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torm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全球金融風暴對中國的啟示是什麼?

- 戴盛

全球股市持續性暴跌、銀行業全面恐慌、外匯市場劇烈波動、新興國家出現償付困難,金融市場在10月份過去的兩周里像是一個被催化的化學反應鏈,將恐慌與危機傳染到全球各地。美國國會通過修改後的巨額救市方案還沒來得及讓人們喘口氣,歐洲各大銀行告急,俄羅斯股市單日暴跌19%被迫暫停交易,原油等商品期貨價格潰不成軍,冰島面臨國家破產不保護外國儲戶而引發英、德兩國凍結其相關資產,更是讓人目瞪口呆,擔憂與恐懼開始主導著全球各地投資者的情緒。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歐佩克、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等國際組織紛紛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尋求並展開聯合行動則更是前所未有。中國受益於金融市場的未完全開放和過去多年積累的貿易和資本雙順差似乎成了一塊危機中的高地,頻頻接到各國的幫助請求。然而近在咫尺的金融風暴的震撼力不得不讓我們深思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並從中吸取教訓。

金融風暴的導火索

如果說美國房貸市場中的次級債事件僅僅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序幕的話,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則是危機朝風暴轉變的導火索,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並揭開了一個巨大的火葯桶。包括歐洲、日本、新加坡、中國等各國銀行在內的債權人持有的近1500億美元雷曼債券變得幾乎沒有價值,所有的普通股與優先股股東價值則完全歸零。而與這些直接損失相對應的,是過去幾年裡各類公司為雷曼債券簽發的保護——至今仍有4000億美元未償付的信用違約互換(CDS)。這些CDS簽發機構不得不賣掉所有可賣的股票、商品期貨等金融資產來籌集資金。

許多金融機構都陷入到了這個根據債券是否違約而需做出賠付的保證漩渦之中。前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AIG因其簽發的4400多億美元各類信用違約互換產品遭遇次級債違約後,經受不住投資者瘋狂拋售,導致股票大跌而陷入了越來越難籌資的惡性循環,最終被美聯儲救助。而更可怕的是,由於CDS並非標准化產品且缺乏監管,很多協議都是私下訂立,因此,沒人知道某個具體的金融機構到底簽發了多大規模的互換產品。10年裡成長到總規模近60萬億的CDS就像一個巨大的火葯桶,正如巴菲特所言,成了「金融領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由於金融機構之間因為CDS的存在而彼此都感覺不信任,擔心對手隨時會倒閉,銀行家們囤積現金並異常謹慎,不願意互相借貸,歐美地區的銀行間市場拆借利率也因之直線上升。銀行不再信任銀行,彼此都擔心對方隱藏著什麼毒葯性的按揭貸款資產或者需要承擔巨額的CDS責任。銀行間市場可能對大多數人都不重要,但對於盈利模式直接建構於其上的西方銀行業來說就是致命的了。由於歐洲很多銀行通過大規模短期同業拆借來運作長期按揭貸款,其貸存比遠遠大於100%(我國銀行業貸存比8月末降到70%以下,美國接近95%),銀行間市場瞬間冰凍讓原本還比較平靜的看著美國房貸危機的歐洲各國頓時緊張起來,緊急呼籲全球聯合救援行動。至此,金融危機迅速在全球爆發,成為一場名符其實的風暴。

金融風暴的根源

在一個傳統的金融體系中,各類有形財富、大宗商品與資源與債券、證券、機構資本、儲蓄等成分像一個金字塔一樣由大到小分層次地組合在一起,而金融衍生產品,應該是這個金字塔中的所佔比例最小的成分。在這樣的結構中,衍生產品僅僅用於為傳統的商業運營提供應對劇烈變化的風險對沖功能。就像商品期貨交易中很多生產廠商用期貨合約來對沖現實生產的風險那樣,廠商購買合約只是為了確保未來的原材料價格穩定,其根本的利潤還是來源於生產,而不是來源於合約買賣。這就是一個穩定的金融體系,無論期貨市場價格如何波動,廠商仍然能夠依靠傳統的盈利模式繼續運營下去,只是利潤波動幅度會更大。

上個世紀80年代,衍生產品剛開始出現在金融市場的時候,還顯得非常的保守和嚴謹。在那時,金融衍生產品被監管當局批準的原因是金融機構做為金融產品的製造者就像一個商品廠商一樣,也需要類似商品期貨的某種保險來對抗未來的價格波動與不確定性風險。由於金融市場往往比商品市場波動幅度更大,因此,這類對抗金融波動的保險從邏輯上說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復雜的衍生產品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完善杠桿式金融商業模型。僅僅10年左右的發展,隨著巨大的財富效應,越來越多的各類金融和非金融機構加入到衍生品的交易中來。這個財富效應的產生是由於市場國際化的快速發展以及高杠桿的使用,原來分毫的交易利潤通過杠桿放大後已經遠遠超過傳統業務,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傳統業務之外從事更多的衍生產品交易,而生產、銷售的傳統盈利模式也逐漸簡化和讓位於杠桿、交易。自此開始,事情就變得有些不正常了。

1998年,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就迎來了第一個重大的挑戰,這就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破產。這家公司依賴於高杠桿的計算機化的自動交易模型,而這些模型的天才設計者們卻從沒有遇到也無從想到短期內多件惡性事件連續發生的可能性。隨著短時間內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連續爆發,特別是俄羅斯債券危機發生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崩潰了,給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西方政府不得不聯合起來穩定市場,這也就是如今眾所周知的「太大而不能倒」的第一個案例。有了這份被政府救援的心理保障,大型金融機構開始在衍生金融市場承擔越來越大的風險,與各類熱錢一道,製造出了今天驚人的衍生產品規模,把世界經濟拖到了懸崖邊。

根據世界銀行的GDP報告,全球2007年的GDP總量約60萬億美元,而僅僅信用違約互換這個單一的金融衍生品種規模,就已經超過了60萬億美元。從國際清算銀行的網站上,我們可以找到的全球櫃台交易與交易所交易的衍生產品統計數據,其總規模已經超過600萬億美元,這還僅僅是有記錄的部分,大量不公開的衍生產品交易還難於統計。我們不禁要問,衍生產品的存量規模超過全球GDP的10倍到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還是一個虛無的大泡沫?顯而易見的是,這個巨大的數字象徵著大量的傳統製造與金融企業的商業運營已經逐漸遠離其核心的產品與服務,越來越依賴於衍生產品的交易。產業逐漸變成以交易為核心,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倒金字塔,龐大的衍生品規模把傳統財富規模壓在下面,這樣的金融體系不可能是穩定的。更致命的是,美國國會在2000年通過了一項由前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前財長薩默斯支持的法案,在聯邦和大部分州禁止對CDS和其他金融衍生品進行管制。當時的主流論調是保護美國金融機構免受過度監管的影響,並確保美國在金融市場的全球主導地位。從那時起,這個不受監管的領域就逐漸變成了一個近似地下賭博的場所,隨著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而快速膨脹,成長為「金融領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⑺ 2008金融危機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

網路一下
擴張性政策應對惡化中的國際經濟環境。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之下已瀕臨衰退邊緣,引發通縮憂慮,中國外需將持
續疲軟。中國政府已採取降息(過去的一個半月減息3 次)和財政擴張等各項措施,中金宏觀組預測未來一年降息
的空間還可以達到216 個基點。這些政策能否有效推動內部需求是影響今後中國經濟和股市走勢的關鍵所在。
♦ 持續降息有望使得居民房屋購買力恢復至03-05 年的平均水平。房地產在內需中的地位不可忽視,中國已經推出的
房地產政策和降息趨勢有助緩解房地產市場趨緊態勢。假設在未來一年繼續降息216 個基點、收入增長5%,我們計
算顯示,房價只需下調5%,主要城市的月供收入比大多將回歸至03-05 年的平均水平;主要城市租金收益率也開始
逐步高於存款利息。與許多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住房剛性需求仍有較大潛力。
♦ 以當地居民收入水平衡量當地房價,二三線城市居民購房能力好於一線主要城市。年初以來,購房能力指標越低的
城市房地產成交量同比萎縮的程度越大。受關注較多的十二個主要城市(佔全國成交量29%)銷售面積同比平均萎
縮近30%,但除此之外的全國其它地區成交量只萎縮11%,明顯好於主要城市,表明需求釋放取決於購房能力。廣
州等城市今年以來在價格回調的情況下成交量沒有出現大幅萎縮也說明,購房能力提升有助於引導需求的恢復。
♦ 房地產能否提供緩沖?房地產在大幅減息的條件下有可能為經濟下滑提供緩沖。美國IT 泡沫破滅後以及日本「廣場
協議」後,政府大幅下調利率刺激了房地產市場而都使得整體經濟避免大幅衰退。另外,分析顯示除房地產外其它
居民部門支出對降息並不敏感,政府支出對提振內需則有較大擴展空間。
♦ 房地產股票可能先行見到企穩信號。如果大幅降息和房價的下調使得房地產市場企穩,房地產股票可能先行走出低
谷。對於大市,歷史經驗表明,隨經濟周期的股市調整一般持續5-8 個季度,美國、日本以及香港中資股走勢與利率
趨勢的關系表明,經濟下行初期,降息頻率較快,而股市下跌速度和幅度最大,至減息後期,減息幅度和頻率下降,
股市下跌幅度也減小甚至見底復甦。目前中國從九月份以來已經開始大幅減息,股市已經大幅下跌,估值水平,特
別是香港中資股的估值也逐步低於或者接近歷史低點。雖然估值水平和盈利依然存在下調的風險,但總體市場將隨
著降息周期的深入而逐步進入長期投資價值區域。

⑻ 金融風暴對股票有哪些危害

影響巨大.
G7宣布「G7將採取果斷行動並且使用一切手段穩定金融市場和恢復信貸流動從而支持全球經濟增長。(之後歐洲宣布通過2萬億的救市資金,請注意!!現在美國通過的那8500億資金成了空頭資票,難保不會這兩萬億也是這樣,美國國內拿不出錢准備已經考慮逼中國出錢救市,都這種情況了後面的救市資金數據再大也是口頭利好無法兌現,請謹慎相信,全球股市暴漲一天後的連續下跌已經表明了現實的風險巨大)」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次貸危機涉及的負債額超過3萬億美圓,後續陸續有企業破產累加負債值無法避免)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