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息查詢 » 朱熹股票視頻

朱熹股票視頻

發布時間: 2021-08-15 06:06:08

1. 為什麼朱熹的理學到了現在依然有人追捧,明明已經被歷史所證明是糟粕,依然有人想要去傳播

朱熹是儒家學派的代表,歷史上評價他褒貶不一,他的一些儒家思想或許有一些其他的在裡面,但是畢竟是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吧。

2. 朱熹的代表作有哪些

朱熹的代表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通書解》《西銘解》、《參同契考異》等。

1、《四書章句集注》是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於一體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學的名著,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經典著作,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四書章句集注》以「理」為中心,展現了「理」與儒家經典中的范疇體系的聯系,並以此界定了這個范疇體系中的重要范疇,如天、人、性、道、心等。

2、《楚辭集注》作於朱熹任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時(1193年)。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賦體。

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並且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注本繁多,其中「楚辭集注」是研究楚辭的最佳善本。

3、《四書或問》為宋朱熹撰,共三十九卷。朱熹事見《四書章句集注》條。朱熹既作《四書章句集注》,復以諸家之說紛紜,因設為問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書。此書有《大學》二卷,《中庸》三卷,《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非成於一時。

4、《孟子集注》特色是既藉助經典詮釋創新哲學體系,又盡量重視古注,追求本義;前者是對時代的呼應,後者是對經典的尊重。

由此在詮釋實踐中弱化了「本體」與「方法」的緊張,強化了「原意」與「用心」的統一,發展了中國特異於西方的詮釋傳統。在中國的經學詮釋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義理闡發的創新性哲學詮釋而作為「宋學」的代表,受到追求經典本義的後代「漢學」詮釋家的批評與指責。

5、《資治通鑒》對三國史事,本據魏國紀年,朱熹改據蜀漢紀年,以宣揚正統觀念。其後,尹起莘等又為此書闡明義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進一步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

3. 朱熹對明朝科舉考試的影響,以及八股文對後世的影響

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康熙宣揚理學「皆明白精確,歸於大中至正」,使得「學者無敢疵議」。康熙五十一年以「朱熹升配大成殿東序為十一哲」,以茲表彰。乾隆五年(1740年)下詔說,程朱之學「得孔孟之心傳……循之則為君子,悖之則為小人;為國家者由之則治,失之則亂,實有裨於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

八股文又稱四書文、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制義。(註:「股」與「比」是對偶的意思),是中國明、清皇朝考試制度中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1。

隋唐開始,中國出現了開科取士的科舉制度,使中國社會低下層的知識分子有了成為上層官僚的途徑。在隋唐時,科舉考的是詩歌,直到明、清兩代才正式轉變為八股文。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2。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漸形成了以講究格律、步驟,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由「經義」變為開考八股文,規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嚴格,限定字數,不許違背經注,不能自由發揮。

清順治三年(1646年)宣布恢復科舉取士,沿用明朝的八股文,做出一些小改變。後來的康熙皇帝意識到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空疏無用,實於政事無涉」,於1663年廢止八股文。1665年,禮部侍郎黃機上疏:「先用經書,使闡發聖言微旨,以觀心術。不用經書為文,人將置聖賢之學於不講,請復。」1668年,康熙恢復八股文考試。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書乾隆皇帝:「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況積弊日深,僥幸日眾。應將考試條款改移更張,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乾隆組織討論之後,發現沒人能提出替代科舉之方,這次提議暫且結束。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政府宣布停止科舉考試使用八股。1904年,清政府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翌年起廢除。

明代八股文的規定:題目必須用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題目又分大題、小題兩類。

鄉試、會試多用大題,題意比較完整。又分連章題、全章題、數節題、一節題、數句題、單句題等等。
童試多用小題。其題意多不完整,這是為了避免重題,因童試場次多,且只考《四書》義,不考《五經》義。經歷幾百年後,四書中完整的句子不夠用。考官便想方設法出題,例如:割裂原意,將上下兩章、兩節互不相關的文句合為一題,或各取半句湊成一題,叫做截搭題或冒上題、承下題、上全下偏題、上偏下全題等。

內容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准。歷代解經之作很多,科舉考試只用程朱一派。《周易》依程傳朱學本義,《尚書》依朱熹學生蔡沈傳,《詩經》依朱熹《詩集傳》,《春秋》依胡安國傳,而以《左傳》為本事,《禮記》依陳澔集傳,《四書》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必須就題闡釋,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發,獨出新論,毫無獨立思考的餘地。八股文還要求代聖人立言。如題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門人的話,則必須模擬語意,即使是陽虎、荷莜丈人、齊人妻妾等各類人物,也要設身處地,肖其口吻。只有記事題和連章題不用模擬口氣。

4. 朱熹的生平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4)朱熹股票視頻擴展閱讀:

他把儒學精華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規家訓之中,對朱子後裔影響深遠。

《朱子家訓》是朱熹晚年留給後世子孫的一篇著名家訓。全文短短三百餘字,講述了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精闢闡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家訓以簡朴的語言,勾勒出富含哲學思辨的道德倫理思想,是朱熹關於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

通篇家訓文句工整對仗,言辭清晰流暢,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朱子家訓》是治家理論的總綱,後世多有所發揮與闡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後裔朱柏廬便在《朱子家訓》的基礎上,寫出了《朱柏廬治家格言》。

朱熹送長子朱熟去婺州金華(今浙江省金華市)求學時,還曾寫過一封家書《訓子從學帖》(又名《與長子受之》),在家書中語重心長教育朱熟勤學習、交益友,一片殷殷之情,愛子之意躍然紙上,成為家書名篇。

此外,朱熹為訓導子弟還曾編訂一本《童蒙須知》(又名《訓學齋規》),從穿衣飲食、說話走路、讀書寫字等方面教育子弟從小就要在生活和學習方面養成良好習慣。此書後來成為重要的蒙學課本之一。

5. 朱熹的六條讀書方法

朱熹的讀書方法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總結歸納「二十四字」閱讀法,該法是由「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已體察、著緊用力、須教有疑」24個字組成的方法。
1、循序漸進。即從基礎知識讀起,一本本讀通,讀時對文獻中字、詞、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礎的同時,有系統、有步驟地從低向高、從淺入深的進行閱讀。

2、虛心涵泳。即要仔細認真的閱讀,反復自我切磋、研磨、體會、切忌馬虎從事,或自以為是。(什麼是「涵泳」?「涵」,《辭海·詞語分冊》的解釋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於水中)

3、切己體察。即要結合思想、經驗、閱歷、需要,去體驗文獻中的意味,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4、熟讀精思。即要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領會其要旨,使書中之話好象出於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緊用力。即要聚精會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毫不鬆懈,刻苦用功。

6、須教有疑。即要善於提出和解決問題,學會「質疑」,閱讀要從「有疑」到「無疑」之後,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實質。

他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飢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總之,「24字法」,是一種精讀方法,對於當今社會興起的讀書活動,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具有較大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