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的股以PE估值,有的卻要用PB估值體系
准確的講,這些估值方法都是近似的。真正准確的方法是DDM。
也就是未來派發的現金的折現。
未來派發多少現金都只能是估計。最重要的是你的眼力。
股票的盈利變化非常大。比如,豐田汽車08年就虧損了,難道說應該是負的市值?當然不可能,這是一時的而已。有的股票07年盈利很多,比如中石油,08年就負增長,按07年的市盈率計算就大錯了。市盈率只是一個相對的估值方法,要考慮進入該年的盈利是否正常,還是高峰或低估,未來的成長性如何。
市凈率的原理是:投了凈資產回報少,終究有一天這個行業就不會再投資,那時候盈利就會大漲,或者某行業現在凈資產很少而盈利很多,會導致過量投資在未來湧入該行業,競爭加劇,於是未來盈利變少。市凈率同樣存在這問題,每年的凈資產變化很大,而且凈資產的盈利能力也不同。
鋼鐵股是因為08年的盈利非常差,如果按這業績使用PE,會導致價格低估。那時候按PB計算,也只是近似的。我認為,從整個行業來看,鋼鐵股絕不是高估,但說到是否低估,那要看將來的盈利何時變好,拿這種股票,需要一點,就是耐心,等待業績轉化。06年初,我曾經拿過一個鋼鐵股達一年多,直到07年初才翻番。
當然,這都是近似的方法。還是靠自己的眼力。
最後,券商的報告你千萬不要隨便相信,通常為他們自己吸貨或出貨用的。
⑵ 普通投資者如何對股票估值,應該用什麼方法
我認為根本沒有公式可循.
在07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一位來自慕尼黑的投資者在第二提問區問股神巴菲特:」你能不能點醒一下我們投資時是怎麼決定內在價值的?你是用什幺樣的數量方法?」巴菲特幽默地回答:」我明白你的問題,但裝不明白,由查理來回答.」芒格回答:」在嘗試決定內在價值,安全邊際等,沒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你需要一個多重的方法,我覺得你成為一個出色的投資者不會比你成為一個鳥類專家來得快.」
在我理解此類問題根本沒有答案,從一年到一代甚至更久遠的歲月,思考的哲學體系完完全全不一樣...每個人的答案完全取決於自身的天賦和思想的極限...
以上這段話採摘自但斌的<時間的玫瑰>第91頁,朋友有興趣可仔細一看.
⑶ 股票估值的方法有幾種
對股票估值的方法有多種,依據投資者預期回報、企業盈利能力或企業資產價值等不同角度出發,比較常用的有這么三種方法。
步驟/方法:
1、股息基準模式
就是以股息率為標准評估股票價值,對希望從投資中獲得現金流量收益的投資者特別有用。
可使用簡化後的計算公式:股票價格 = 預期來年股息/ 投資者要求的回報率。
例如:匯控今 年預期股息0.32美元(約2.50港元),投資者希望資本回報為年5.5%,其它因素不變情況下,匯控目標價應為45.50元。
2、最為投資者廣泛應用的盈利標准比率是市盈率(PE)
其公式:市盈率=股價/每股收益。
使用市盈率有以下好處,計算簡單,數據採集很容易,每天經濟類報紙上均有相關資料,被稱為歷史市盈率或靜態市盈率。但要注意,為更准確反映股票價格未來的趨勢,應使用預期市盈率,即在公式中代入預期收益。
投資者要留意,市盈率是一個反映市場對公司收益預期的相對指標,使用市盈率指標要從兩個相對角度出發。
一是該公司的預期市盈率和歷史市盈率的相對變化,二是該公司市盈率和行業平均市盈率相比。如果某公司市盈率高於之前年度市盈率或行業平均市盈率。
說明市場預計該公司未來收益會上升;反之,如果市盈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則表示與同業相比,市場預計該公司未來盈利會下降。
所以,市盈率高低要相對地看待,並非高市盈率不好,低市盈率就好。如果預計某公司未來盈利會上升,而其股票市盈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則未來股票價格有機會上升。
3、市價賬面值比率(PB),即市賬率
其公式:市賬率=股價/每股資產凈值。
此比率是從公司資產價值的角度去估計公司股票價格的基礎,對於銀行和保險公司這類資產負債多由貨幣資產所構成的企業股票的估值,以市賬率去分析較適宜。
(3)股票估值體系擴展閱讀: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
第四十條 發行人應當按照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規定編制和披露招股說明書。
第四十一條 招股說明書內容與格式准則是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論准則是否有明確規定,凡是對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均應當予以披露。
第四十二條 發行人應當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已達到發行監管對公司獨立性的基本要求。
第四十三條 發行人及其全體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在招股說明書上簽字、蓋章,保證招股說明書的內容真實、准確、完整。保薦人及其保薦代表人應當對招股說明書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並在核查意見上簽字、蓋章。
第四十四條 招股說明書中引用的財務報表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後6個月內有效。特別情況下發行人可申請適當延長,但至多不超過1個月。財務報表應當以年度末、半年度末或者季度末為截止日。
第四十五條 招股說明書的有效期為6個月,自中國證監會核准發行申請前招股說明書最後一次簽署之日起計算。
第四十六條 申請文件受理後、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前,發行人應當將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在中國證監會網站(www.csrc.gov.cn)預先披露。發行人可以將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刊登於其企業網站,但披露內容應當完全一致,且不得早於在中國證監會網站的披露時間。
第四十七條 發行人及其全體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當保證預先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的內容真實、准確、完整。
第四十八條 預先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不是發行人發行股票的正式文件,不能含有價格信息,發行人不得據此發行股票。
發行人應當在預先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的顯要位置聲明:「本公司的發行申請尚未得到中國證監會核准。本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不具有據以發行股票的法律效力,僅供預先披露之用。投資者應當以正式公告的招股說明書全文作為作出投資決定的依據。」
⑷ 股票如何估值水平61分
該書具有很強的股票投資指導意義,為股民進行股票投資時規避風險和提高收益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該書積作者十幾年的股票評估教學和實踐經驗,既適應於作為大中專教材,也是從事金融、證券、資產評估工作人員的必讀書籍。[1]
書名
股票評估
ISBN
7218050751
頁數
284 頁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年11月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股票與股票價值
第一節 股票的定義、性質和特徵
第二節 股票價值
第二章 股票評估的內涵、原則與方法
第一節 股票評估的內涵
股票估價
股票估價是通過一個特定技術指標與數學模型,估算出股票在未來一段時期的相對價格,也叫股票預期價格。
中文名
股票估價
股票估價
股票估價是通過一個特定技術指
方法
第一種是根據市盈率估值.比
第二種
根據市凈率估值
快速
導航
股票估價的模型
股票估價的方法
第一種是根據市盈率估值.比如鋼鐵業世界上發達國家股市裡一般是8-13倍的市盈率.所以通過這種估值方法可以得出一般鋼鐵企業的估值=業績*此行業的一般市盈率.
第二種是根據市凈率估值.比如一個資源類企業的每股凈資產是4塊,那麼我們就可以看這類企業在資本市場中一般市凈率是多少,其估價=凈資產*此行業一般市凈率.這種估價方法適合於製造業這類主要靠生產資料生產的企業.象IT業這類企業就明顯不合適用此方法估值了.
股票估價的模型
股票估價的基本模型
計算公式為:
股票價值
⑸ 股票估值是怎麼算的
1. 市價---股票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撮合而成...你所說的按市價買賣,是把價格一報入就能成交的,而不需要配對,只是系統在報價時把買賣的第一價都變成了第二個價位的數字,所以成交才快,不過有時這樣的報價,由於按價格優先的原則,所你能先於別人成交,有時甚至還可能按第一價格成交的,當別人比你還心急時。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易習慣!賣出的價格是按你委託的那個價錢來成交,但是買入的時候會比你委託那個價錢高1-2分錢,是因為要收取手續費等等的費用 2. 現價--首先建立估值體系,根據估值體系確定目標價,
然後決定相應操作。
一般而言,估值的基本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⑹ 怎麼看股票的估值
...你所說的按市價買賣,是把價格一報入就能成交的,而不需要配對,只是系統在報價時把買賣的第一價都變成了第二個價位的數字,所以成交才快,不過有時這樣的報價,由於按價格優先的原則,所你能先於別人成交,有時甚至還可能按第一價格成交的,當別人比你還心急時。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易習慣!賣出的價格是按你委託的那個價錢來成交,但是買入的時候會比你委託那個價錢高1-2分錢,是因為要收取手續費等等的費用 2. 現價--首先建立估值體系,根據估值體系確定目標價,
然後決定相應操作。
一般而言,估值的基本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 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相對價值法;
• 期權估值法。
在介紹基本的估值方法之前,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企業價值?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根據資本市場信息或企業內部信息,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用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進行折現所做的綜合判斷,就稱為企業的價值。企業價值不是用一個復雜的數學模型算出來的,算出來的只能是一種判斷,隨著在資本市場上,大家都提供一種判斷,綜合起來就大致確定出企業證券的價值,它是個波動的概念。因此,企業價值的構成要素有兩個: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以及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決定市場價值的要素,第一,要看投資者,即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的機構和個人;第二,必須要有一個現代企業,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必須是投資者實現投資回報的社會組織和載體;第三,就是看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第四,是基於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和資本市場信息而做出的綜合判斷。
基於不同的模型,現金流量有不同的定義。但無論用何種模型對企業進行估值,一方面要看生產經營:研發、采購、製造、營銷等等。另一方面要看資本經營,怎樣把債務和權益結合起來,提高企業的獲利能力?這就要用生產經營得到的利潤,除以整個投資資本,得到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然後減去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因此,在估值時,既要考慮到生產經營成本,又要考慮到資本經營成本。綜合起來,對於企業的價值,最後就形成一個判斷。
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國內企業存在一個誤區。國內企業常常用很多陳舊的會計方法來進行資產評估,其實這並不妥當。因為,對企業價值的評估,要用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來判斷。假如現在向投資者介紹一個投資機會:某企業有一套全新的生產線設備,生產20英寸黑白晶體管電視,准備發行1萬股普通股股票,請各位投資者來投資,錢一到,立即到人才交流中心招人,一個星期以後投產,這些資產值不值錢?投資者願不願投資?投資者肯定不願投資。但資產評估卻根據設備、廠房、折舊等一系列指標,然後根據財務規定,得出值多少錢來(見圖表1-1)。
現在換一種情況,某企業想做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家電交易商,全國有2500萬網民,只要上網點擊,一周內就能把貨送到,該企業有20個計算機軟體專家,現在准備發行普通股股票融資,恐怕有人願意投資有人不願意投資,關鍵要看企業價值,即企業今後的發展能否帶來利潤。因此,對資產評估,有時可以參考,而有時概念就不是很清楚。
圖表1-1 價值評估不同於資產評估
價值評估 資產評估
• 用折現現金流量方法
• 使用來自資產負債表
和損益表的信息 •對資產的現價進行估算
• 較長期的時間范疇
• 預測今後發展
• 使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一、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基本原理
任何資產的價值等於其預期未來產生的全部現金流量的現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V=∑tCFt/(1+rt)n
其中:V = 資產的價值;
n = 資產的壽命;
CFt= 資產在時期t產生的現金流量
rt = 反映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 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估價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果被估價資產當前的現金流量為正,並且可以比較准確地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發生時間,同時,根據現金流量的風險特性又能夠確定出適當的折現率,那麼就適合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方法。但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實際情況與模型假設條件相差越大,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運用就會變得越困難。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將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 陷入財務困境狀態的公司
公司處於財務困境狀態下,當前的收益和現金流量通常為負,並且無法預期公司未來何時會出現好轉。對於此類公司,由於破產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就十分困難。對於預期將要破產的企業,使用該方法的效果並不理想。即使對於那些預期會絕處逢生的企業而言,應用現金流量折現法時也必須要預測未來現金流量何時為正,數額多少,因為僅計算負現金流量的現值將會導致公司整體價值或股權的價值為負。
• 周期性公司
周期性公司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往往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經濟繁榮時,公司收益上升,經濟蕭條時則下降。很多周期性公司在宏觀經濟極度蕭條時,會與處於困境中的公司一樣,具有負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如果對這些公司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通常要對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平滑處理。對於此類公司,在估值前對宏觀經濟環境進行預測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預測必然會導致分析人員的主觀偏見,並且成為影響估值結果的一個因素。
• 擁有未被利用資產的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反映了公司當前所有產生現金流量的經營性資產的價值。如果公司有尚未利用的經營性資產(當前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這些資產的價值就不會體現在公司總價值中。同樣,當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資產也會產生類似問題。通常可以從公司外部得到此類資產的價值,然後將其加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有專利或產品選擇權的公司
公司常常擁有尚未利用的專利或產品選擇權,它們在當前並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預計在近期內也不能產生現金流量,但它們是有價值的。對於這類公司,現金流量折現法會低估它們的真實價值。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加以克服。首先在公開市場上、或者運用期權定價模型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價,然後將其加入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通常會出售它們的一些已有的資產,購買新的資產,並且改變它們的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一些公司進行重組時還會改變其所有權結構和管理層的激勵方案。每種變化都將使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變得更為困難,並且會影響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特徵,並進而影響折現率。歷史數據會對這類公司的估值產生誤導作用。但是,即使是對於投資和融資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如果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量已經反映了這些變化的影響,並且折現率已經根據公司新的業務和財務風險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那麼仍然可以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
• 涉及並購事項的公司
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對目標公司進行估值時,至少需要考慮與購並有關的兩個棘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購並是否會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的價值是否可以評估?在假設購並會產生協同效應,並且協同效應會影響公司現金流量的情況下,可以單獨估計協同效應的價值。第二個問題是公司管理層的變動對公司現金流量及其風險的影響,這一點在敵意收購中尤為明顯和重要。這些變化的影響可以而且應當體現在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及所選用的折現率中。
• 非上市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要求根據被估值資產的歷史價格來估算風險參數,因此,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對非上市公司進行估值時,最大的問題是公司風險的度量。由於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所以這一要求無法滿足。解決方法這一是考察可比上市公司的風險,另一個備選方法是根據非上市公司的基本財務指標來估計其風險參數。
企業的價值等於以適當的折現率對該企業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所得到的現值,這里所產生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現金流量?什麼是適當的折現率?雖然解決這些問題的許多備選框架都能得出同樣准確的結果,但本文只推薦其中的兩種,分別稱為「自由現金流量(FCF)折現模型」和「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並建議對非金融公司估值時採用這兩種模型。其他一些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各有特點,使用起來受到限制,本文不再詳細提及。
1、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運用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對企業權益估值,是將企業的經營價值(可向所有投資者提供的實體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經營價值和債務價值等於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而選擇的折現率一定要反映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
經營價值
經營價值等於預期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現值。自由現金流量(FCF)等於企業的稅後凈經營利潤加上非現金支出,再減去營運資本需求的變化、資本支出以及其它資產方面的投資。它未納入任何與籌資有關的現金流量(如利息費用和股息等)。對於這一估值模型來說,自由現金流量是正確的現金流量,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經營業務所產生的能夠向公司所有資本(包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供應者提供的現金流量。
為了與定義相一致,用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的折現率應反映所有資本供應者按照各自對企業總資本的相對貢獻而加權的機會成本,這稱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某類投資者的機會成本等於投資者從同等風險的其它投資中得到的期望回報率。
企業估值的一個新問題是企業壽命的無限期性,解決的方法是將企業壽命分為兩個時期,即明確的預測期及其後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價值可作如下表示:
企業價值(FV)= 明確的預測期期間的現金流量現值+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現金流量現值
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價值系指持續經營價值(CV),可以用簡單的公式估算持續經營價值,而無須詳細預測在無限期內的現金流量。
債務價值
企業的債務價值等於對債權人的現金流量按能反映其風險的折現率折現的現值。折現率應等於具有可比條件的類似風險的債務的現行市場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估值當日尚未償還的企業債務須估算價值。對於未來借款可假定其凈現值為零,因為由這些借款得來的現金流入與未來償付現金流量的現值完全相等,是以債務的機會成本折現的。
權益價值
企業的權益價值等於其經營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並對任何非經營性資產或負債進行調整。
2、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
經濟增加值模型說明,企業的價值等於投資資本額加上預期未來每年經濟增加值的現值。即:
企業價值(FV)= 投資資本 + 預期未來每年產生的經濟增加值的現值
經濟增加值(EVA)又稱經濟利潤(EP),它不同於傳統的會計利潤。傳統的會計利潤扣除了債務利息,但是完全沒有考慮權益資本的成本。經濟增加值(EVA)不僅扣除了債務利息,而且也扣除了權益資本的成本,因而是一種真正的利潤度量指標。從公式的角度講,經濟增加值(EVA)等於稅後凈經營利潤(NOPAT)減去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成本。
經濟增加值模型優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因為,經濟增加值可以衡量公司在任何單一時期內所創造的價值,而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卻做不到。經濟增加值(EVA)定義如下:
經濟增加值(EVA)= 稅後凈經營利潤 - 資本費用
= 稅後凈經營利潤 -(投資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投資資本=營運資本需求 + 固定資產凈值 + 其它經營性資產凈額
二、相對價值法
▲ 基本原理
在相對價值法中,公司的價值通過參考「可比」公司的價值與某一變數,如收益、現金流量或銷售收入等的比率而得到。相對價值法基於經濟理論和常識都認同的一個基本原則,即類似的資產應該有類似的交易價格。按照這一原則,評估一項資產價值的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由消息靈通的買者和賣者剛剛進行完交易的、相同的或者至少是相近的可比資產。這一原則也意味著被評估資產的價值等於可比資產的交易價格。
然而,由於結構、規模、風險等方面的差異,實踐中找到一項直接可比的資產相當困難。處理的方法是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涉及到兩個數值,一個是價值指標,另一個是與價值有關的可觀測變數。運用相對價值法評估公司價值,需要得到可比公司的價值指標數據和可觀測變數數據以及目標公司的可觀測變數數據。
用數學語言表示相對價值法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和熟悉這種方法。以V表示價值指標數據,以X表示可觀測變數數據。相對價值法所依賴的關鍵假設前提是目標公司的V/X比率與可比公司的V/X比率相同,如下式所示:
V(目標公司)/X(目標公司)=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變形可得:
V(目標公司)= X(目標公司)× [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只要V/X比率在各個公司之間保持常數,上式對於所有的可觀測變數X都成立。為此,在應用相對價值法時,一個關鍵的步驟是挑選可觀測變數X,要使得這樣一個變數與價值指標有著確定的關系。
▲ 相對價值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相對價值法的優點在於簡單且易於使用。使用該方法可以迅速獲得被估值公司的價值,尤其是當金融市場上有大量「可比」資產進行交易、並且市場在平均水平上對這些資產的定價是正確的時候。但相對價值法也容易被誤用和操縱。因為,現實中絕對沒有在風險和成長性方面完全相同的兩個公司或兩種資產,「可比」公司或資產的定義是一個主觀概念。因此,在選擇「可比」公司或資產時容易出現偏見。盡管這種潛在的偏見也存在於現金流量折現法之中,但在現金流量折現法中,必須說明決定最終價值的前提假設,而在相對價值法中,這種前提假設往往不必提及。
相對價值法的另一個問題是它會將市場對「可比」公司或資產定價的錯誤(高估或低估)引入估值之中。而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特定公司自身的增長率和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它不會被市場的錯誤所影響。
盡管在實際操作中還使用其它一些比率,但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四種比率:
• 市盈率(P/E);
• 公司價值/自由現金流量(EV/FCF);
• 公司價值/銷售收入(EV/S);
• 公司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EV/EBITDA)。
自己打的,蠻辛苦,望LZ採納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能有幫助,^_^ 也希望你能採納為最佳答案!
網路搜索:【麥拍拍
⑺ 怎樣對股票合理估值
1. 市價---股票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撮合而成...你所說的按市價買賣,是把價格一報入就能成交的,而不需要配對,只是系統在報價時把買賣的第一價都變成了第二個價位的數字,所以成交才快,不過有時這樣的報價,由於按價格優先的原則,所你能先於別人成交,有時甚至還可能按第一價格成交的,當別人比你還心急時。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易習慣!賣出的價格是按你委託的那個價錢來成交,但是買入的時候會比你委託那個價錢高1-2分錢,是因為要收取手續費等等的費用 2. 現價--首先建立估值體系,根據估值體系確定目標價,
然後決定相應操作。
一般而言,估值的基本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 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相對價值法;
• 期權估值法。
在介紹基本的估值方法之前,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企業價值?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根據資本市場信息或企業內部信息,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用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進行折現所做的綜合判斷,就稱為企業的價值。企業價值不是用一個復雜的數學模型算出來的,算出來的只能是一種判斷,隨著在資本市場上,大家都提供一種判斷,綜合起來就大致確定出企業證券的價值,它是個波動的概念。因此,企業價值的構成要素有兩個: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以及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決定市場價值的要素,第一,要看投資者,即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的機構和個人;第二,必須要有一個現代企業,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必須是投資者實現投資回報的社會組織和載體;第三,就是看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第四,是基於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和資本市場信息而做出的綜合判斷。
基於不同的模型,現金流量有不同的定義。但無論用何種模型對企業進行估值,一方面要看生產經營:研發、采購、製造、營銷等等。另一方面要看資本經營,怎樣把債務和權益結合起來,提高企業的獲利能力?這就要用生產經營得到的利潤,除以整個投資資本,得到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然後減去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因此,在估值時,既要考慮到生產經營成本,又要考慮到資本經營成本。綜合起來,對於企業的價值,最後就形成一個判斷。
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國內企業存在一個誤區。國內企業常常用很多陳舊的會計方法來進行資產評估,其實這並不妥當。因為,對企業價值的評估,要用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來判斷。假如現在向投資者介紹一個投資機會:某企業有一套全新的生產線設備,生產20英寸黑白晶體管電視,准備發行1萬股普通股股票,請各位投資者來投資,錢一到,立即到人才交流中心招人,一個星期以後投產,這些資產值不值錢?投資者願不願投資?投資者肯定不願投資。但資產評估卻根據設備、廠房、折舊等一系列指標,然後根據財務規定,得出值多少錢來(見圖表1-1)。
現在換一種情況,某企業想做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家電交易商,全國有2500萬網民,只要上網點擊,一周內就能把貨送到,該企業有20個計算機軟體專家,現在准備發行普通股股票融資,恐怕有人願意投資有人不願意投資,關鍵要看企業價值,即企業今後的發展能否帶來利潤。因此,對資產評估,有時可以參考,而有時概念就不是很清楚。
圖表1-1 價值評估不同於資產評估
價值評估 資產評估
• 用折現現金流量方法
• 使用來自資產負債表
和損益表的信息 •對資產的現價進行估算
• 較長期的時間范疇
• 預測今後發展
• 使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一、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基本原理
任何資產的價值等於其預期未來產生的全部現金流量的現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V=∑tCFt/(1+rt)n
其中:V = 資產的價值;
n = 資產的壽命;
CFt= 資產在時期t產生的現金流量
rt = 反映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 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估價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果被估價資產當前的現金流量為正,並且可以比較准確地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發生時間,同時,根據現金流量的風險特性又能夠確定出適當的折現率,那麼就適合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方法。但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實際情況與模型假設條件相差越大,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運用就會變得越困難。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將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 陷入財務困境狀態的公司
公司處於財務困境狀態下,當前的收益和現金流量通常為負,並且無法預期公司未來何時會出現好轉。對於此類公司,由於破產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就十分困難。對於預期將要破產的企業,使用該方法的效果並不理想。即使對於那些預期會絕處逢生的企業而言,應用現金流量折現法時也必須要預測未來現金流量何時為正,數額多少,因為僅計算負現金流量的現值將會導致公司整體價值或股權的價值為負。
• 周期性公司
周期性公司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往往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經濟繁榮時,公司收益上升,經濟蕭條時則下降。很多周期性公司在宏觀經濟極度蕭條時,會與處於困境中的公司一樣,具有負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如果對這些公司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通常要對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平滑處理。對於此類公司,在估值前對宏觀經濟環境進行預測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預測必然會導致分析人員的主觀偏見,並且成為影響估值結果的一個因素。
• 擁有未被利用資產的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反映了公司當前所有產生現金流量的經營性資產的價值。如果公司有尚未利用的經營性資產(當前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這些資產的價值就不會體現在公司總價值中。同樣,當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資產也會產生類似問題。通常可以從公司外部得到此類資產的價值,然後將其加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有專利或產品選擇權的公司
公司常常擁有尚未利用的專利或產品選擇權,它們在當前並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預計在近期內也不能產生現金流量,但它們是有價值的。對於這類公司,現金流量折現法會低估它們的真實價值。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加以克服。首先在公開市場上、或者運用期權定價模型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價,然後將其加入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通常會出售它們的一些已有的資產,購買新的資產,並且改變它們的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一些公司進行重組時還會改變其所有權結構和管理層的激勵方案。每種變化都將使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變得更為困難,並且會影響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特徵,並進而影響折現率。歷史數據會對這類公司的估值產生誤導作用。但是,即使是對於投資和融資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如果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量已經反映了這些變化的影響,並且折現率已經根據公司新的業務和財務風險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那麼仍然可以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
• 涉及並購事項的公司
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對目標公司進行估值時,至少需要考慮與購並有關的兩個棘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購並是否會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的價值是否可以評估?在假設購並會產生協同效應,並且協同效應會影響公司現金流量的情況下,可以單獨估計協同效應的價值。第二個問題是公司管理層的變動對公司現金流量及其風險的影響,這一點在敵意收購中尤為明顯和重要。這些變化的影響可以而且應當體現在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及所選用的折現率中。
• 非上市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要求根據被估值資產的歷史價格來估算風險參數,因此,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對非上市公司進行估值時,最大的問題是公司風險的度量。由於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所以這一要求無法滿足。解決方法這一是考察可比上市公司的風險,另一個備選方法是根據非上市公司的基本財務指標來估計其風險參數。
企業的價值等於以適當的折現率對該企業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所得到的現值,這里所產生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現金流量?什麼是適當的折現率?雖然解決這些問題的許多備選框架都能得出同樣准確的結果,但本文只推薦其中的兩種,分別稱為「自由現金流量(FCF)折現模型」和「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並建議對非金融公司估值時採用這兩種模型。其他一些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各有特點,使用起來受到限制,本文不再詳細提及。
1、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運用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對企業權益估值,是將企業的經營價值(可向所有投資者提供的實體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經營價值和債務價值等於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而選擇的折現率一定要反映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
經營價值
經營價值等於預期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現值。自由現金流量(FCF)等於企業的稅後凈經營利潤加上非現金支出,再減去營運資本需求的變化、資本支出以及其它資產方面的投資。它未納入任何與籌資有關的現金流量(如利息費用和股息等)。對於這一估值模型來說,自由現金流量是正確的現金流量,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經營業務所產生的能夠向公司所有資本(包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供應者提供的現金流量。
為了與定義相一致,用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的折現率應反映所有資本供應者按照各自對企業總資本的相對貢獻而加權的機會成本,這稱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某類投資者的機會成本等於投資者從同等風險的其它投資中得到的期望回報率。
企業估值的一個新問題是企業壽命的無限期性,解決的方法是將企業壽命分為兩個時期,即明確的預測期及其後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價值可作如下表示:
企業價值(FV)= 明確的預測期期間的現金流量現值+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現金流量現值
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價值系指持續經營價值(CV),可以用簡單的公式估算持續經營價值,而無須詳細預測在無限期內的現金流量。
債務價值
企業的債務價值等於對債權人的現金流量按能反映其風險的折現率折現的現值。折現率應等於具有可比條件的類似風險的債務的現行市場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估值當日尚未償還的企業債務須估算價值。對於未來借款可假定其凈現值為零,因為由這些借款得來的現金流入與未來償付現金流量的現值完全相等,是以債務的機會成本折現的。
權益價值
企業的權益價值等於其經營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並對任何非經營性資產或負債進行調整。
2、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
經濟增加值模型說明,企業的價值等於投資資本額加上預期未來每年經濟增加值的現值。即:
企業價值(FV)= 投資資本 + 預期未來每年產生的經濟增加值的現值
經濟增加值(EVA)又稱經濟利潤(EP),它不同於傳統的會計利潤。傳統的會計利潤扣除了債務利息,但是完全沒有考慮權益資本的成本。經濟增加值(EVA)不僅扣除了債務利息,而且也扣除了權益資本的成本,因而是一種真正的利潤度量指標。從公式的角度講,經濟增加值(EVA)等於稅後凈經營利潤(NOPAT)減去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成本。
經濟增加值模型優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因為,經濟增加值可以衡量公司在任何單一時期內所創造的價值,而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卻做不到。經濟增加值(EVA)定義如下:
經濟增加值(EVA)= 稅後凈經營利潤 - 資本費用
= 稅後凈經營利潤 -(投資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投資資本=營運資本需求 + 固定資產凈值 + 其它經營性資產凈額
二、相對價值法
▲ 基本原理
在相對價值法中,公司的價值通過參考「可比」公司的價值與某一變數,如收益、現金流量或銷售收入等的比率而得到。相對價值法基於經濟理論和常識都認同的一個基本原則,即類似的資產應該有類似的交易價格。按照這一原則,評估一項資產價值的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由消息靈通的買者和賣者剛剛進行完交易的、相同的或者至少是相近的可比資產。這一原則也意味著被評估資產的價值等於可比資產的交易價格。
然而,由於結構、規模、風險等方面的差異,實踐中找到一項直接可比的資產相當困難。處理的方法是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涉及到兩個數值,一個是價值指標,另一個是與價值有關的可觀測變數。運用相對價值法評估公司價值,需要得到可比公司的價值指標數據和可觀測變數數據以及目標公司的可觀測變數數據。
用數學語言表示相對價值法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和熟悉這種方法。以V表示價值指標數據,以X表示可觀測變數數據。相對價值法所依賴的關鍵假設前提是目標公司的V/X比率與可比公司的V/X比率相同,如下式所示:
V(目標公司)/X(目標公司)=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變形可得:
V(目標公司)= X(目標公司)× [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只要V/X比率在各個公司之間保持常數,上式對於所有的可觀測變數X都成立。為此,在應用相對價值法時,一個關鍵的步驟是挑選可觀測變數X,要使得這樣一個變數與價值指標有著確定的關系。
▲ 相對價值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相對價值法的優點在於簡單且易於使用。使用該方法可以迅速獲得被估值公司的價值,尤其是當金融市場上有大量「可比」資產進行交易、並且市場在平均水平上對這些資產的定價是正確的時候。但相對價值法也容易被誤用和操縱。因為,現實中絕對沒有在風險和成長性方面完全相同的兩個公司或兩種資產,「可比」公司或資產的定義是一個主觀概念。因此,在選擇「可比」公司或資產時容易出現偏見。盡管這種潛在的偏見也存在於現金流量折現法之中,但在現金流量折現法中,必須說明決定最終價值的前提假設,而在相對價值法中,這種前提假設往往不必提及。
相對價值法的另一個問題是它會將市場對「可比」公司或資產定價的錯誤(高估或低估)引入估值之中。而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特定公司自身的增長率和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它不會被市場的錯誤所影響。
盡管在實際操作中還使用其它一些比率,但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四種比率:
• 市盈率(P/E);
• 公司價值/自由現金流量(EV/FCF);
• 公司價值/銷售收入(EV/S);
• 公司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EV/EBITDA)。
{Now}
⑻ 股票價值評估方法有哪些
一、市盈率估值法
市盈率=股價÷每股收益,根據每股收益選擇的數據不同,市盈率可分為三種:靜態市盈率;動態市盈率;滾動市盈率。預測股價、對股價估值時一般採用動態市盈率,其計算公式為:
股價=動態市盈率×每股收益(預測值)
其中,市盈率一般採用企業所在細分行業的平均市盈率。如果是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市盈率可以提高10%或以上;每股收益選用的是預測的未來這家公司能夠保持穩定的每股收益(可選用券商研報中給出的EPS預測值)。
盈率適合對處於成長期的公司進行估值,下圖有發展前景和想像空間的行業,它們的估值就比較高。由於市盈率與公司的增長率相關,不同行業的增長率不同,所以不同行業的公司之間的市盈率比較意義不大。
所以,市盈率的對比,要多和自己比(趨勢對比),多跟同行企業比(橫向對比)。
二、PEG估值法
用市盈率估值有其局限性。我們都知道市盈率代表這只股票收回投資成本所需要的時間,市盈率=10表示這只股票的投資回收期是10年。但有的股票的市盈率可達百倍以上,再用市盈率估值就不合適了。
這就需要PEG估值法上場了。也就是將市盈率和公司業績成長性相對比,即市盈率相對於利潤增長的比例。其計算公式為:
PEG=P/E÷G
=市盈率÷未來三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每股收益)
一般來講,選擇股票時PEG越小越好,越安全。但PEG>1不代表股票一定被高估了,如果某公司股票的PEG為12,但同行業公司股票的PEG都在15以上,則該公司的PEG雖然已經高於1,但價值仍可能被低估。
三、市凈率估值法
市凈率指的是每股股價與每股凈資產的比率。
一般來說市凈率較低的股票,投資價值較高,相反,則投資價值較低。
計算公式為:
市凈率=股價÷最近一期的每股凈資產;
股價=市凈率×最近一期的每股凈資產。
這種估值方法適用於凈資產規模大且比較穩定的企業,如鋼鐵、煤炭、建築等傳統企業可以使用。但IT、咨詢等資產規模較小、人力成本佔主導的企業就不適用。分析的時候依舊延續「同行比、歷史比」的原則,通常市凈率越低,表明投資越安全。
根據證監會行業分類,
食品製造業的市凈率>信息技術行業>製造業>采礦業。
下面是今年10月份申萬各行業的市凈率排行榜。銀行股的市凈率最低;食品飲料行業的市凈率最高;65%的企業的市凈率在1—2之間。這是否意味著銀行股被低估了呢?
未必。因為銀行有很多不良資產。這也是市凈率估值法的局限性。企業的機械設備、辦公用品都是會減值的,但通過歷史成本計價的市凈率並不能反映這一情況。所以不要以為買了市凈率低的股票就是撿到了便宜貨,可能它們的實際價值早已低於賬面價值。
四、市現率
市現率=每股股價/每股自由現金流。市現率越小,表明上市公司的每股現金增加額越多,經營壓力越小。換言之:
一隻股票的市價除以每股現金流量得到的數字,就代表著你從這只股票上用現金收回投資成本需要多少年。市現率越低,說明你收回成本的時間越短,就越值得投資。
五、DCF估值法
DCF,現金流量折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指的是將未來的現金流、通過折現率、折算到現在的價值。說白了就是把明年的100塊錢換算到今天,它會值多少錢?
假定未來3年內,企業每年年末都能收到100元,那麼這300元錢摺合到現在是多少錢呢?
根據現值計算公式,我們已知得是t=3,CFt=100,假定折現率為10%。套入公式中,結果如下:
第一年的100元折現後=100/(1+10%);①
第二年的100元折現後=100/(1+10%)2,②
第三年的100元折現後=100/(1+10%)3,③
最後把三年的折現值加在一起,即①+②+③,就是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還是那句話,這方法理論上很完美,但不如市現率好用。
⑼ 股票估值有哪些經典的模型,要具體過程 謝謝
股票估值分類
絕對估值
絕對估值是通過對上市公司歷史及當前的基本面的分析和對未來反應公司經營狀況的財務數據的預測獲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絕對估值的方法:一是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二是B-S期權定價模型(主要應用於期權定價、權證定價等)。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DDM和DCF,而DCF估值模型中,最廣泛應用的就是FCFE股權自由現金流模型。
絕對估值的作用:股票的價格總是圍繞著股票的內在價值上下波動,發現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在股票的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買入股票,而在股票的價格回歸到內在價值甚至高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賣出以獲利。
相對估值
相對估值是使用市盈率、市凈率、市售率、市現率等價格指標與其它多隻股票(對比系)進行對比,如果低於對比系的相應的指標值的平均值,股票價格被低估,股價將很有希望上漲,使得指標回歸對比系的平均值。
相對估值包括PE、PB、PEG、EV/EBITDA等估值法。通常的做法是對比,一個是和該公司歷史數據進行對比,二是和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數據進行對比,確定它的位置,三是和國際上的(特別是香港和美國)同行業重點企業數據進行對比。
聯合估值
聯合估值是結合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尋找同時股價和相對指標都被低估的股票,這種股票的價格最有希望上漲。
首先建立估值體系,根據估值體系確定目標價,
然後決定相應操作。
一般而言,估值的基本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 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相對價值法;
• 期權估值法。
在介紹基本的估值方法之前,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企業價值?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根據資本市場信息或企業內部信息,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用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進行折現所做的綜合判斷,就稱為企業的價值。企業價值不是用一個復雜的數學模型算出來的,算出來的只能是一種判斷,隨著在資本市場上,大家都提供一種判斷,綜合起來就大致確定出企業證券的價值,它是個波動的概念。因此,企業價值的構成要素有兩個: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以及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決定市場價值的要素,第一,要看投資者,即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的機構和個人;第二,必須要有一個現代企業,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必須是投資者實現投資回報的社會組織和載體;第三,就是看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第四,是基於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和資本市場信息而做出的綜合判斷。
基於不同的模型,現金流量有不同的定義。但無論用何種模型對企業進行估值,一方面要看生產經營:研發、采購、製造、營銷等等。另一方面要看資本經營,怎樣把債務和權益結合起來,提高企業的獲利能力?這就要用生產經營得到的利潤,除以整個投資資本,得到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然後減去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因此,在估值時,既要考慮到生產經營成本,又要考慮到資本經營成本。綜合起來,對於企業的價值,最後就形成一個判斷。
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國內企業存在一個誤區。國內企業常常用很多陳舊的會計方法來進行資產評估,其實這並不妥當。因為,對企業價值的評估,要用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來判斷。假如現在向投資者介紹一個投資機會:某企業有一套全新的生產線設備,生產20英寸黑白晶體管電視,准備發行1萬股普通股股票,請各位投資者來投資,錢一到,立即到人才交流中心招人,一個星期以後投產,這些資產值不值錢?投資者願不願投資?投資者肯定不願投資。但資產評估卻根據設備、廠房、折舊等一系列指標,然後根據財務規定,得出值多少錢來(見圖表1-1)。
現在換一種情況,某企業想做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家電交易商,全國有2500萬網民,只要上網點擊,一周內就能把貨送到,該企業有20個計算機軟體專家,現在准備發行普通股股票融資,恐怕有人願意投資有人不願意投資,關鍵要看企業價值,即企業今後的發展能否帶來利潤。因此,對資產評估,有時可以參考,而有時概念就不是很清楚。
圖表1-1 價值評估不同於資產評估
價值評估 資產評估
• 用折現現金流量方法
• 使用來自資產負債表
和損益表的信息 •對資產的現價進行估算
• 較長期的時間范疇
• 預測今後發展
• 使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一、現金流量折現法(DCF)
▲ 基本原理
任何資產的價值等於其預期未來產生的全部現金流量的現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V=∑tCFt/(1 rt)n
其中:V = 資產的價值;
n = 資產的壽命;
CFt= 資產在時期t產生的現金流量
rt = 反映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風險的折現率
▲ 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估價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果被估價資產當前的現金流量為正,並且可以比較准確地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發生時間,同時,根據現金流量的風險特性又能夠確定出適當的折現率,那麼就適合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方法。但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實際情況與模型假設條件相差越大,現金流量折現法的運用就會變得越困難。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將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 陷入財務困境狀態的公司
公司處於財務困境狀態下,當前的收益和現金流量通常為負,並且無法預期公司未來何時會出現好轉。對於此類公司,由於破產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就十分困難。對於預期將要破產的企業,使用該方法的效果並不理想。即使對於那些預期會絕處逢生的企業而言,應用現金流量折現法時也必須要預測未來現金流量何時為正,數額多少,因為僅計算負現金流量的現值將會導致公司整體價值或股權的價值為負。
• 周期性公司
周期性公司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往往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經濟繁榮時,公司收益上升,經濟蕭條時則下降。很多周期性公司在宏觀經濟極度蕭條時,會與處於困境中的公司一樣,具有負的收益和現金流量。如果對這些公司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進行估值,通常要對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平滑處理。對於此類公司,在估值前對宏觀經濟環境進行預測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預測必然會導致分析人員的主觀偏見,並且成為影響估值結果的一個因素。
• 擁有未被利用資產的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反映了公司當前所有產生現金流量的經營性資產的價值。如果公司有尚未利用的經營性資產(當前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這些資產的價值就不會體現在公司總價值中。同樣,當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資產也會產生類似問題。通常可以從公司外部得到此類資產的價值,然後將其加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有專利或產品選擇權的公司
公司常常擁有尚未利用的專利或產品選擇權,它們在當前並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量,預計在近期內也不能產生現金流量,但它們是有價值的。對於這類公司,現金流量折現法會低估它們的真實價值。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加以克服。首先在公開市場上、或者運用期權定價模型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價,然後將其加入到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的價值之中。
•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
正在進行重組的公司通常會出售它們的一些已有的資產,購買新的資產,並且改變它們的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一些公司進行重組時還會改變其所有權結構和管理層的激勵方案。每種變化都將使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變得更為困難,並且會影響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特徵,並進而影響折現率。歷史數據會對這類公司的估值產生誤導作用。但是,即使是對於投資和融資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如果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量已經反映了這些變化的影響,並且折現率已經根據公司新的業務和財務風險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那麼仍然可以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
• 涉及並購事項的公司
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對目標公司進行估值時,至少需要考慮與購並有關的兩個棘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購並是否會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的價值是否可以評估?在假設購並會產生協同效應,並且協同效應會影響公司現金流量的情況下,可以單獨估計協同效應的價值。第二個問題是公司管理層的變動對公司現金流量及其風險的影響,這一點在敵意收購中尤為明顯和重要。這些變化的影響可以而且應當體現在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及所選用的折現率中。
• 非上市公司
現金流量折現法要求根據被估值資產的歷史價格來估算風險參數,因此,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對非上市公司進行估值時,最大的問題是公司風險的度量。由於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所以這一要求無法滿足。解決方法這一是考察可比上市公司的風險,另一個備選方法是根據非上市公司的基本財務指標來估計其風險參數。
企業的價值等於以適當的折現率對該企業預期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所得到的現值,這里所產生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現金流量?什麼是適當的折現率?雖然解決這些問題的許多備選框架都能得出同樣准確的結果,但本文只推薦其中的兩種,分別稱為「自由現金流量(FCF)折現模型」和「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並建議對非金融公司估值時採用這兩種模型。其他一些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各有特點,使用起來受到限制,本文不再詳細提及。
1、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運用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對企業權益估值,是將企業的經營價值(可向所有投資者提供的實體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經營價值和債務價值等於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而選擇的折現率一定要反映各自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
經營價值
經營價值等於預期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現值。自由現金流量(FCF)等於企業的稅後凈經營利潤加上非現金支出,再減去營運資本需求的變化、資本支出以及其它資產方面的投資。它未納入任何與籌資有關的現金流量(如利息費用和股息等)。對於這一估值模型來說,自由現金流量是正確的現金流量,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經營業務所產生的能夠向公司所有資本(包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供應者提供的現金流量。
為了與定義相一致,用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的折現率應反映所有資本供應者按照各自對企業總資本的相對貢獻而加權的機會成本,這稱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某類投資者的機會成本等於投資者從同等風險的其它投資中得到的期望回報率。
企業估值的一個新問題是企業壽命的無限期性,解決的方法是將企業壽命分為兩個時期,即明確的預測期及其後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價值可作如下表示:
企業價值(FV)= 明確的預測期期間的現金流量現值 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現金流量現值
明確的預測期之後的價值系指持續經營價值(CV),可以用簡單的公式估算持續經營價值,而無須詳細預測在無限期內的現金流量。
債務價值
企業的債務價值等於對債權人的現金流量按能反映其風險的折現率折現的現值。折現率應等於具有可比條件的類似風險的債務的現行市場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估值當日尚未償還的企業債務須估算價值。對於未來借款可假定其凈現值為零,因為由這些借款得來的現金流入與未來償付現金流量的現值完全相等,是以債務的機會成本折現的。
權益價值
企業的權益價值等於其經營價值減去債務價值以及其它優於普通股的投資者要求(如優先股),並對任何非經營性資產或負債進行調整。
2、經濟增加值(EVA)模型(又稱經濟利潤模型)
經濟增加值模型說明,企業的價值等於投資資本額加上預期未來每年經濟增加值的現值。即:
企業價值(FV)= 投資資本 預期未來每年產生的經濟增加值的現值
經濟增加值(EVA)又稱經濟利潤(EP),它不同於傳統的會計利潤。傳統的會計利潤扣除了債務利息,但是完全沒有考慮權益資本的成本。經濟增加值(EVA)不僅扣除了債務利息,而且也扣除了權益資本的成本,因而是一種真正的利潤度量指標。從公式的角度講,經濟增加值(EVA)等於稅後凈經營利潤(NOPAT)減去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成本。
經濟增加值模型優於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因為,經濟增加值可以衡量公司在任何單一時期內所創造的價值,而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卻做不到。經濟增加值(EVA)定義如下:
經濟增加值(EVA)= 稅後凈經營利潤 - 資本費用
= 稅後凈經營利潤 -(投資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投資資本=營運資本需求 固定資產凈值 其它經營性資產凈額
二、相對價值法
▲ 基本原理
在相對價值法中,公司的價值通過參考「可比」公司的價值與某一變數,如收益、現金流量或銷售收入等的比率而得到。相對價值法基於經濟理論和常識都認同的一個基本原則,即類似的資產應該有類似的交易價格。按照這一原則,評估一項資產價值的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由消息靈通的買者和賣者剛剛進行完交易的、相同的或者至少是相近的可比資產。這一原則也意味著被評估資產的價值等於可比資產的交易價格。
然而,由於結構、規模、風險等方面的差異,實踐中找到一項直接可比的資產相當困難。處理的方法是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涉及到兩個數值,一個是價值指標,另一個是與價值有關的可觀測變數。運用相對價值法評估公司價值,需要得到可比公司的價值指標數據和可觀測變數數據以及目標公司的可觀測變數數據。
用數學語言表示相對價值法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和熟悉這種方法。以V表示價值指標數據,以X表示可觀測變數數據。相對價值法所依賴的關鍵假設前提是目標公司的V/X比率與可比公司的V/X比率相同,如下式所示:
V(目標公司)/X(目標公司)=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變形可得:
V(目標公司)= X(目標公司)× [ V(可比公司)/X(可比公司)]
只要V/X比率在各個公司之間保持常數,上式對於所有的可觀測變數X都成立。為此,在應用相對價值法時,一個關鍵的步驟是挑選可觀測變數X,要使得這樣一個變數與價值指標有著確定的關系。
▲ 相對價值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相對價值法的優點在於簡單且易於使用。使用該方法可以迅速獲得被估值公司的價值,尤其是當金融市場上有大量「可比」資產進行交易、並且市場在平均水平上對這些資產的定價是正確的時候。但相對價值法也容易被誤用和操縱。因為,現實中絕對沒有在風險和成長性方面完全相同的兩個公司或兩種資產,「可比」公司或資產的定義是一個主觀概念。因此,在選擇「可比」公司或資產時容易出現偏見。盡管這種潛在的偏見也存在於現金流量折現法之中,但在現金流量折現法中,必須說明決定最終價值的前提假設,而在相對價值法中,這種前提假設往往不必提及。
相對價值法的另一個問題是它會將市場對「可比」公司或資產定價的錯誤(高估或低估)引入估值之中。而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基於特定公司自身的增長率和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它不會被市場的錯誤所影響。
盡管在實際操作中還使用其它一些比率,但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四種比率:
• 市盈率(P/E);
• 公司價值/自由現金流量(EV/FCF);
• 公司價值/銷售收入(EV/S);
• 公司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收益(EV/EBIT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