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限制性股票解鎖對股票有什麼影響
會對股票的股價形成利空效應並導致在意短時間內股價的下跌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謝謝。
2. cpa經濟法的難度
別想了,做做模擬試題吧,今年難度應該會下降的
3. 給大家簡單說說股權激勵中的限制性股票是個什麼
配股是上市公司向原股東發行新股、籌集資金的行為。按照慣例,公司配股時新股的認購權按照原有股權比例在原股東之間分配,即原股東擁有優先認購權。
操作要點
1.深市股票配股認購方法與委託買入股票相同,在交易所電腦系統程序設置中其買賣方向為"買入"委託。
2.受上交所交易市場競價申報現行規定的限制,滬配股認購方法買賣方向上的限制定為"賣出",配股最終以"賣出"指令完成。因此配股認購可以委託零股。
3.投資者在確認所認購配股是否成交時,深市配股當日委託認購不等於已認購權證,股民通過電話、小鍵盤查到的成交只能說明交易所收到了這筆認購委託,委託是否有效,還要在第二天查詢資金和權證是否都扣除方能確定。對於未獲確認的申購,還須在次日及時予以補申購。滬市配股的成交查詢,則在委託之後第二天到櫃台列印交易結算卡,確定認購是否有效。
4.投資者應清楚自己股票的准配數額、配股比例及尾數處理辦法,投資者只能根據自己實際可配售的股數認購,只能申購等於或小於自己可配售額數的股份,否則有可能因委託認購數量過大而被交易所拒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5.認購配股時,注意社會公眾股配股與轉配股權證證券代碼特徵上的區別,深市社會公眾股配股權證代碼特徵為:8***,轉配股代碼特徵為:3***。滬市社會公眾配股權證證券代碼特徵為:70****;轉配股代碼為:71****。
6.深市配股期間其權證不能轉託管。
在比較成熟的股市上,配股是不受股東歡迎的,因為公司配股往往是企業經營不善或倒閉的前兆。當一個上市公司資金短缺時,它首先應向金融機構融通資金以解燃眉之急。一般來說,銀行等金融機構是不會拒決一個經營有方、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的貸款要求的。而經營不善的公司就不得不向老股東伸手要錢以渡難關。從最近兩年中國股市的配股情況來看,一些配股比例較高的公司往往都是業績平平、不盡人意的。當然中國上市公司的配股之風盛行也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在國民經濟宏觀調控期間較為緊張、貸款實行規模控制,上市公司也難以從金融機構取得貸款。另外從上市公司的擴展方式來說,由於通過配股來籌集資金比較容易,且因流通股股東所佔比例較小也無法抗拒,所以配股就成為上市公司擴展規模的最好途徑。
4. 我為什麼反對限制性股票增發方案
股票增發,對有權獲得增發股票的人士或機構都是一次饕餮大餐。方案沒見光,他們就預先低吸得盤滿缽滿,然後一路拉高逐步派發,等定增消息見光,他們基本出貨完畢了,再次打壓股價,讓他們低吸回來,直到定增執行,會再次拉高股價,把定增價拉高。這樣可以減少定增的股票數量。定增完成,股價再次回落,他們又一次低吸,直到高送配的消息見光,再拉高做高送轉行情,完成高送轉,讓他們購買定增股票的錢通過高送轉的股票提前鎖定利潤。然後股價又會大跌,讓他們再次低吸,隨著定增股票鎖定期即將結束,他們會再次拉高股價,讓定增的股票在高價位派發。一次定增,股價有三次~四次翻倍,定增參與者就有三次~四次大賺特賺的機會。
5. CPA會計中股份支付章節關於限制性股份支付的題目,求指教
題目中未涉及預計離職人員和預計下年資產凈利率、下年凈利潤,那麼我們默認預計0人離職,預計下年業績目標都可達成。將授予日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4元作為股權支付的結算的單位成本
授予日分錄
借:銀行存款 5400
貸:股本 9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4500
借:庫存股 5400
貸:其他應付款 5400
13年末
借:管理費用 2000(200*4+400*4*0.5+300*4*1/3)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000
14年末 應確認(200*4+400*4*1+300*4*2/3-2000)期末余額減期初余額
借:管理費用 12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200
15年末
借:管理費用 4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400
最後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3600
貸:資本公積-股本溢價3600
借:其他應付款 5400
貸:庫存股 5400
這道題目沒有涉及股利沒有涉及離職,還是比較簡單的,加入股利和離職以後,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應付股利的當期發生額都要用期末余額減期初余額來進行計量
6. 限制性股票值得買嗎
看您的能力的 問題有那麼簡單,還叫股票嗎
自個認為 風險大的 利潤高。
7. 注會里 限制性股票的公允價值怎麼算 因為要算到費用里
關於上市公司限售股權公允價值的確定。目前實務中的做法主要有3種:
1、直接採用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價格進行調整;
2、按照證監會2007年6月8日發布的《關於證券投資基金執行<企業會計准則>估值業務及份額凈值計價有關事項的通知》(證監會計字〔2007〕21號)所提供的公式進行估值;
3、採用其他估值技術進行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