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型 » 群馬電子股票

群馬電子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8-07 01:08:44

❶ 日本東京都山手線的路線路

是日本首都吧
東京(Tokyo,とうきょう,도쿄)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第一大城市。東京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公里,東京都人口約1264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東京23區人口為852萬(截至2006年8月),東京圈(東京都市圈)人口約3400萬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

東京是世界級的大城市,一般說得東京市是指東京23區,即它的大城市部分。但實際上東京作為一個行政區,在日本叫東京都,包括三大部分:東京23區、多摩地區、太平洋諸島。這些島包括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及最東端的南鳥島和最南端的沖鳥島。這些島最遠的離東京達數千公里。在此主要介紹東京的主要部分——東京23區。東京的人口居日本各行政區之首,達1100多萬。東京與附近的千葉、崎玉、神奈川共同構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鐵路和公路以東京為中心呈放射狀射向各地,東京是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要逛東京先得有張交通圖,拿來地圖先看東京交通的主幹線——山手線和東京地鐵和都營地鐵。山手線是東日本鐵道公司(JReast)的環東京干線。山手線上的主要始發終到站有日暮里、上野、秋葉原、東京、新橋、品川、涉谷、新宿、池袋、赤羽。地鐵線如蛛網一般通往東京的各個區和鄰近的縣市,並與通往市外的各條私鐵線路相銜接。各私鐵線路中主要的有東急線(主要通往神奈川)、京王線(主要連接23區與多摩地區)、小田急(主要通往神奈川縣各旅遊地)、西武線(主要連接東京西部與23區、崎玉西南與東京)、東武線(主要連接關東北部與東京)、京成線(千葉與東京)。

東京的主要購物區分布在山手線的各主要站周圍,百貨店比較集中的地區有池袋、新宿和原宿、涉谷、新橋、東京站附近的銀座和日本橋,這些地區構成主要的購物區。還有就是以電器界著名的秋葉原、以舊書市著名的神保町、以水產批發著名的築地中央批發市場、以便宜貨著稱的上野糖橫町。有特色的地名還有用永田町、霞關、兜町、大手町等。永田町是日本議會和政黨中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用永田町來指代日本政界,霞關是日本政府各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拿他比喻官僚或大藏省,兜町是東京證券市場的所在地,有人以它比喻日本的證券王國。至於大手町是留學生們經常造訪的地方,東京入國管理局坐落於此。

日本首都東京(Tokyo)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城市,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公里,人口1254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500多年前,東京還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小漁鎮,當時叫作江戶。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將在這里構築了江戶城。此後,這里便成了日本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來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這里,江戶城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據記載,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超過百萬。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天皇由京都遷居至此,改江戶為東京,這里成為日本國的首都。1943年,日本政府頒布法令,將東京市改為東京都,擴大了它的管轄范圍。

東京的著名觀光景點有東京鐵塔、皇居、國會議事堂、淺草寺、浜離宮、上野公園與動物園、葛西臨海公園、台場、東京迪斯尼樂園等。比較有特色的比賽有棒球和相撲,看棒球可以到後樂園站的東京球場,那裡是東京巨人隊的主場。看相撲可以到秋葉原附近的兩國去,那裡既有兩國國技館,還有許多相撲選手所屬的部屋(俱樂部),每個部屋都有自己的名號與標志。江戶東京博物館也值得一看。

山手線上的幾個大站的附近地區,也是遊玩和觀光的好地方,比如池袋附近的陽光大廈里集中了許多水族館、美術館、博物館,新宿附近的都廳大廈、歌舞伎町、購物區,涉谷與原宿則是日本年輕人時裝、音樂、化妝、隨身物品、發式、甚至生活方式的信息源。上野附近集中了如日本的傳統劇場、東京國立美術館、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都美術館等。在銀座和新宿的主街道,到了星期天,禁止車輛通行,那裡就成了步行者的天堂,賣藝或公演的街頭藝術家、出售各種手工製品的各國小販、在街上玩耍的年輕人,各色人等、五花八門。

500多年前,東京還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小漁鎮,當時叫作江戶。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將在這里構築了江戶城。此後,這里便成了日本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來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這里,江戶城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據記載,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超過百萬。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天皇由京都遷居至此,改江戶為東京,這里成為日本國的首都。1943年,日本政府頒布法令,將東京市改為東京都,擴大了它的管轄范圍。

東京是日本全國的政治中心。行政、立法、司法等國家機關都集中在這里。被人們稱為「官廳街」的「霞關」一帶聚集著國會議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務省、通產省、文部省等內閣所屬政府機關。過去的江戶城,現在已成為天皇居住的宮城。

東京也是日本的經濟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這里。它們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等地。東京同它南面的橫濱和東面的千葉地區共同構成了聞名日本的京濱葉工業區。主要工業有鋼鐵、造船、機器製造、化工、電子、皮革、電機、纖維、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儀器等。東京金融業和商業發達,對內對外商務活動頻繁。素有「東京心臟」之稱的銀座,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區。

東京還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各種文化機構密集,其中有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和規模大、設備先進的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國立圖書館等。坐落在東京的大學占日本全國大學總數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大學就讀的學生則佔全國大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東京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還經常舉辦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如東京音樂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等。

東京的交通很便利,時速達200公里的新干線,從東京延伸到九州,並向東北方面延伸。地下鐵道幾乎能到達所有的重要地區。鐵路、公路、航空和海運組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通向全國及世界各地。

1979年3月14日,東京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3.東京是指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區。越南人稱之為北圻,意為「北部邊境」。

「東京」在越南語中寫作 Đông Kinh,是越南首都河內的舊名。法國人控制越南北方以後,便用這個名字稱呼整個越南北方地區。
行政區
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域劃分採用都道府縣制,其中唯一的「都」就是指東京都。1943年,原本的兩個一級行政區—東京府與東京市統合成為東京都,但戰後(1947年)又因為地方自治法的頒布,而將東京都制廢除。現在的東京都僅為單純整合特別區與其餘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體,只是仍沿用原本東京都的稱呼而已。

整個東京都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地理分區,分別是習慣上稱為「東京23區」的23個特別區,與23區西邊被稱為「三多摩地區」的近郊地區,以及一些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東京都管轄的島嶼。

東京23區
23區東邊涵蓋了由隅田川、荒川與江戶川等河流所形成的廣大河口平原低地,習慣上常稱為「下町」。
河口平原西邊,武藏野台地東端的部份地帶被侵蝕後形成舌狀台地,俗稱「山之手」(やまのて),今日東京市區著名的JR山手線鐵道當初就是為了連接這些小型台地而設。
南邊為多摩川河口沿岸的帶狀低地區。
東京灣沿岸至今仍持續進行填海造陸工程,填成的新生地也劃入23區的范圍內,例如隅田川口的台場(お台場;おだいば)地區,就是建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新興遊憩地區。
三多摩地區
以多摩川沿岸的低地為中心,包含了北側的武藏野台地,與南側的多摩丘陵所組成的狹長狀郊區地帶。此區域7世紀時為武藏國多摩郡所管轄,明治時代劃分為四個郡,後來東多摩郡並入東京市成為中野區與杉並區的一部份後,形成目前的北多摩郡、南多摩郡與西多摩郡。三多摩區境內有許多東京的大型衛星城市,例如武藏野市、立川市、八王子市與著名的多摩新市鎮(多摩ニュータウン,位於多摩市境內的新市鎮計畫)。
三多摩地區西邊(西多摩郡)境內已經包含部分關東山地的范圍在內。
島嶼區
包含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在內的東京都島嶼區各島。此區域在行政區劃分上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們跟道、府、縣等行政區下轄的獨立村、町不同,此區域與東京都之間,並沒有一個郡等級的行政單位介入其中,各島都是以直屬於都政府的自治村、自治町型態存在。
日本國土最南端的沖之鳥島(沖ノ鳥島;おきのとりしま)與最東端的南鳥島(みなみとりしま)皆歸屬於東京都小笠原村管轄。關於沖之鳥島附近的海域歸屬權,目前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仍有爭議。

東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當時稱為「江戶」,1603年德川家康在這里建立德川幕府後城市開始繁榮起來。作為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江戶在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成為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這一時期,天皇一直居住在京都,京都是國家正式的首都。江戶時代持續了將近260年,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德川幕府統治瓦解,皇權復興。天皇遷移到江戶,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從此東京成為日本的首都。

在明治時期(1868-1912),日本開始熱中於吸取西歐文明。封建領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由石頭磚瓦結構的建築物,主要城市的馬路都由圓石所鋪成。1869年,日本在東京和橫濱之間開通了第一條電信線路,1872年第一輛蒸汽機車開始在新橋到橫濱之間運行。西歐的發型取代了男人們傳統的發髻,硬圓頂禮帽、高領和帶有裙撐的裙子成為時尚高峰。1882年,日本第一個動物園在上野開放。1885年,政府採用了內閣制,伊藤博文成為日本第一任首相。隨著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的公布,日本建立起了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體系。

在大正時期(1912-1926),城市工作人口的數量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比重提高。並且,教育水平也得到改進,進入高等女子學校學習的女孩的數量增加了。表演性的藝術諸如戲劇和歌劇繁榮起來。

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使東京變成了廢墟。由地震引起的大火把市中心夷為平地。據報道,死亡及行蹤不明者超過14萬人,30萬棟房屋毀壞。地震之後規劃了城市修復計劃,但是由於工程花費超過了國家預算,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實現。

關東大地震結束後不久,昭和時代在昏暗中拉開帷幕。即便如此,日本的第一條地鐵於1927年在淺草和上野之間開通了。1928年首次舉行全民眾議院議員選舉。1931年羽田的東京機場竣工,1941年東京港開港。到了1935年,東京居住的人數增長到636萬,與紐約和倫敦的人口相匹敵。

然而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對東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適應戰爭需要,東京原來所存在的雙重的行政機構東京府和東京市被取消。1943年,府和市合並形成東京都。因此,建立了都行政系統,並任命行政長官。在二戰末期,東京被轟炸102次,最嚴重的空襲是在1945年3月10日,在這次空襲中,造成了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戰爭結束。經轟炸後東京的大部分成為廢墟,到1945年10月,人口下降到349萬,是1940年的一半。

1947年5月,日本的新憲法和地方自治法生效,通過公眾投票安井誠一郎被選舉為新體制下東京第一屆都知事。同年8月開始了現在的23區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國家逐步恢復的一個時期。1953年開始放送電視,1956年日本加入聯合國。尤其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特需景氣使經濟得以迅速繁榮起來。從而導致日本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由於進行技術革新和引入新工業新技術,這一時期,人工合成纖維和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開始進入大量生產時期,致使東京居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1962年東京人口突破1000萬。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舉行,新干線(高速列車)開始運行,首都高速公路開通,為東京今天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高速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開始日益明顯,國家開始被空氣、水污染、高度的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所困擾。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多年快速的經濟成長開始出現停滯。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國際經濟活動的增加以及信息社會的出現,東京在經濟發展上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東京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都市之一,並且還有很多引人自豪的魅力,如最尖端的技術、信息、文化和時裝以及高度的公共安全。但是,這些快速的發展導致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如環境水平下降、交通擁擠和救災物資准備不足。1986年以後,土地和股票價格開始呈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泡沫經濟」現象。

日本在泡沫經濟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泡沫的破裂,長期的經濟萎靡產生稅收衰減,導致了都政府的財政危機。步入二十一世紀,現在東京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通過落實多方面的開拓政策,東京正在努力戰勝自身所面臨的危機,力爭把東京建設成理想的極具吸引力的都市。

東京都位於關東地區南部,大致位於日本列島中心。東部以江戶川為界與千葉縣連接,西部以山地為界與山梨縣連接,南部以多摩川為界與神奈川縣連接,北部與崎玉縣連接。

東京圈由東京和三個鄰縣崎玉、神奈川、千葉組成。這個地區的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26%。首都圈由東京都和周圍的七個縣崎玉、神奈川、千葉、群馬、櫪木、茨城、山梨組成。

東京都是都行政機構,它由更小的行政單位組成,包括區和市町村,「中心」區域被分成23個區,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個市、3個町(cho)、一個村(son)組成。23個特別區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地帶,東西寬90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諸島和小笠原諸島,盡管地理上與東京都分離。也屬於東京都行政區劃的一部分。兩個島上有2個町和7個村。

東京的總人口1254萬(2005年9月1日),面積大約2187平方公里。氣候溫和。

23特別區

總覆蓋面積大約621平方公里。人口呈上升趨勢,居民845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3063人——2005年9月1日。

商業辦公設施在這二十三個區內相當集中。東京這部分地區擁有充實的交通網路,使得這個地區的交通和購物相當便利。但也存在著一些必須加以說明的課題:隨著辦公和其他商業設施的增加,導致該地區作為居住地的基本功能在減退。逐漸減少的水區和綠化帶致使舒適的生活空間逐漸消失。由於該地區木質房屋非常集中,地震災害在該地區倍受關注。可以看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都市基礎性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例如,二十三個區周邊地帶的道路。
多摩地域

多摩地域面積大約1160平方公里。它的人口同特別區類似,呈現出微增的趨勢。將近406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3501人——2005年9月1日。 由於毗鄰特別區,這個地區已經都市化了。但它還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如水邊區和綠化帶。更重要的是由於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和研究機構的集中,帶來了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豐富的人材資源,使這個地區成為擁有各種發展潛力的地區。多摩地域不僅是在東京都內,同樣在整個東京地區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與此同時,它也面臨著包括公路和鐵路在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以及發展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島嶼地區

島嶼總面積約406平方公里,島上人口在持續下降,目前約有2.6萬人(截止至2005年9月1日),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65人。 這一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並且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然而,島嶼很小,地理上被隔絕於外,經濟薄弱,面臨著通過發展采礦業、空運、醫療保障等來改善居住條件的艱巨任務。隨著年輕人離島和人口老齡化加速,小島上從事農業和漁業的勞動力短缺,而農業和漁業又是小島的經濟支柱。由於一直存在著交通、旅遊需求的不斷變化等問題,小島的旅遊業發展也比較緩慢。

人口概況

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估計東京的人口有1254.4萬,約占日本總人口的10%,在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最多。

面積2187平方公里,東京地區佔全國總面積的0.6%。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排45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36人,東京是日本所有轄區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二十三個區共有845.7萬人,多摩地域有406.1萬,諸島有2.6萬人。東京有588.6萬戶家庭,平均每戶家庭有2.14人。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登記在冊的外國居民達36萬人,大約是十年前總數的1.4倍多。
人口動態

2004年在東京和其他道府縣流動的人口總數約79.5萬,其中有43.3萬人遷入東京,同時,36.2萬人遷出,社會凈增長7.2萬人。除1985年外,自1967年以來,人口普遍呈下降趨勢,直到12年後的1997年,人口才有所增長。2004年,再次顯示出人口增長。

再來看一下東京和三個毗鄰縣(崎玉、千葉、神奈川)之間的人口流動:20.2萬人遷入東京,18.8萬人遷出。構成流動人口總數39.0萬人,是流動人口總數的49.1%,導致社會凈增長1.4萬人。

2004年出生人數10.0萬人,死亡人數為8.9萬人,自然增長1.1萬人,然而,這個增長數自從1968年高峰的18.2萬人以後在一直遞減。
人口年齡構成統計

根據2005年1月1日居民基本登記,登記東京居民1216.1萬人。這個數字分成三個年齡范疇:青少年(0-14歲)有144.6萬人;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有853.9萬人;老齡化人口(65以上)有217.6萬人。這些人數構成比例為11.9%、70.2%、17.9%。

❷ 萬寶至的公司歷史

1946(昭和21)年~
1953(昭和28)年 1946年,本集團的名譽會長馬淵健一創立了關西理科研究所。1947年,開發出世界最初的高性能馬蹄形磁性馬達,並且開始生產。隨後在不斷開發完善產品的同時,成功地實現了量產化。
創立
1954(昭和29)年1月 以製造小型直流馬達,電子設備、模型教材以及玩具為目的,創立了東京科學工業株式會社,並且開始正式生產和銷售。
1955(昭和30)年8月 以製造銷售馬達應用產品為目的,創立了日本科工株式會社。
1955(昭和30)年8月 為了提高生產力與降低成本,開發了自動卷線設備。
1957(昭和32)年9月 為了提高銷售能力,成立了以出口貿易為主的馬淵商事株式會社。
1958(昭和33)年4月 開發出使用鐵氧體磁芯的輕量,高性能小型直流馬達。
1958(昭和33)年8月 為了建立一個可以滿足供給應求的管理體制,創立了馬淵工業株式會社,解散上述東京科學工業株式會社和日本科工株式會社,並接手兩公司的業務。
1959(昭和34)年3月 馬淵工業株式會社更名為東京科學株式會社。
1960(昭和35)年4月 開發出實用型小型精密馬達(RM,FM類型),開始進軍音響和鍾表市場。
1962(昭和37)年3月 為了擴大生產能力而建設了館林工廠。
1963(昭和38)年4月 開發出模型賽車專用的高壓,高速小型直流馬達(FT類型),並開始發售。
1963(昭和38)年10月 為更改股票面額,作為保留公司,形式上被高松木材株式會社(1926年3月建立)兼並,並更名為東京科學株式會社。同時,總公司遷至東京葛飾區。
1963(昭和38)年10月 開發出高出力小型直流馬達(RS類型),並進軍家電設備市場。
1964(昭和39)年 制定了『持續不斷地擴大對國際社會做貢獻』之經營理念。
1964(昭和39)年2月 在香港九龍新浦崗設立了由萬寶至總公司100%出資的,為香港市場提供馬達(製造,銷售)和面向國際市場的據點--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
1965(昭和40)年3月 在千葉縣松戶市建設小型直流馬達一體化生產工廠的同時,為了促進銷售在美國紐約開設了營業所。
1966(昭和41)年4月 高性能微型馬達(RE型)開始發售。
1967(昭和42)年3月 作為模型及玩具新動力的水中馬達開始發售。
1968(昭和43)年7月 高性能低成本馬達(FA類型)開始發售。
1968(昭和43)年10月 在西德的法蘭克福開設了歐洲營業所。
1969(昭和44)年1月 為解決人手不足及強化零件加工能力,設立了總公司100%出資的東北萬寶至株式會社 (1977年7月更名為萬寶至電工株式會社,總公司遷至千葉縣松戶市。1989年6月更名為萬寶至財務株式會社。經條例更改可持有證券並開始運作。1998年1月公司清算。)
1969(昭和44)年12月 出資台灣台北市的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公司出資比率50%),與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一同確立了面向國際市場的馬達供應體制。
1971(昭和46)年3月 商號更名為萬寶至馬達株式會社。
1971(昭和46)年7月 為了實現生產,經營管理的一元化,在千葉縣松戶市建設了總公司大樓。
1972(昭和47)年12月 兼並了出口貿易商社萬寶至國際通商株式會社 (舊馬淵商事株式會社)。將其與國內營業部合並,在萬寶至國際通商株式會社所在地 (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設置了營業本部。
1973(昭和48)年10月 為了加強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能力,建設了新工廠,進行生產設備的現代化更新。
1974(昭和49)年3月 作為企業經營合理化的一環,為了提高精密機械製造技術的高度化,總公司工廠的機械製造部門引進增設了新型設備,並在群馬縣館林市設立了由總公司100%出資的萬寶至精工株式會社,開始實施馬達軸承的生產內部化。
1974(昭和49)年7月 作為飛機模型的新型動力,空中馬達開始發售。
1975(昭和50)年3月 隨著電子調節器內置型馬達的發售,開始進軍磁帶式錄音機及家庭影院設備等新的市場。
1975(昭和50)年5月 確立了採用鎳鎘電池的省能源快速充電方式。家用快速充電器開始發售。
1975(昭和50)年7月 營業總部遷至松戶市的總公司內,確立了生產、銷售、技術及財務的全面管理體制。
1975(昭和50)年9月 減速馬達開始發售,正式進軍自動售貨機等新型市場。
1975(昭和50)年9月 汽車反光鏡用馬達開始發售,正式進軍汽車電動設備市場。
1976(昭和51)年7月 為了加強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充實生產體制,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在荃灣增設了新工廠(現在生產已完全移至廣東工廠)。
1976(昭和51)年8月 開始發售由高動力馬達與快速充電鎳鎘電池的組合而形成的電動RC模型新型動力系統。
1977(昭和52)年1月 為了對應市場需求,在當地開展直接營業活動和開拓市場活動的機動化與高度化,在美國紐約市設立了由總公司100%出資的MABUCHI MOTOR AMERICA CORP.駐紐約辦事處隨之解散(1997年本部遷至底特律)。
1978(昭和53)年3月 為提高在激變的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力以及加強生產體制,建設了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口新工廠。
1979(昭和54)年8月 為了應對急劇增長的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展事業,在台灣高雄市建立了由總公司100%出資(包含子公司股份)的第三個海外生產據點萬寶至馬達股份有限公司。
1980(昭和55)年12月 為提高萬寶至馬達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能力,擴建了工廠。
1980(昭和55)年 VTR用馬達開始發售,正式進軍影視設備市場。
1981(昭和56)年 電鑽用馬達開始發售,正式進軍工具設備市場。
1982(昭和57)年8月 在東京都葛飾區設立了萬寶至電工株式會社立石工廠。
1984(昭和59)年3月 萬寶至馬達股份有限公司增設了第二家工廠。
1984(昭和59)年4月 總社從東京都葛飾區遷至千葉縣松戶市。
1984(昭和59)年7月 擴建了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口工廠。
1984(昭和59)年7月 在證券交易市場注冊後,股票開始公開發售。
1984(昭和59)年10月 萬寶至技術研究中心建成。研究開發部門聚集於此,促進技術情報的共同利用,引進了最新研究設備。
1985(昭和60)年 列印機用馬達開始發售,正式進軍辦公用品市場。
1986(昭和61)年3月 位於中國廣東省的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廣東工廠開始委託加工生產。
1986(昭和61)年12月 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二部正式上市。
1987(昭和62)年3月 為了迅速准確地把握新加坡及東南亞國家市場的動向,在新加坡開設了辦事處。
1987(昭和62)年10月 在中國大陸設立了第一家由日該企業100%出資的子公司--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以加強對國際市場的供應體制。
1988(昭和63)年4月 以為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廣東工廠的機器設備的維修保養和生產製造冶金工具為目的,在中國深圳市設立了由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100%出資的萬寶至馬達深圳有限公司(1997年與東莞萬寶至電機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合並)。
1988(昭和63)年6月 萬寶至股票從東京證券交易所二部上升至一部。
1989(平成元)年4月 為了在美國汽車市場更好地開展營業服務及市場開拓活動,萬寶至設立了 MABUCHI MOTOR AMERICA CORP. 底特律營業所。
1989(平成元)年8月 為了提高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能力,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出資100%,設立了MABUCHI MOTOR (MALAYSIA) SDN.BHD.(總公司的間接投資比率為50% )。
1989(平成元)年9月 隨著東南亞市場重要性的增長,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動態及應對顧客需求,在新加坡設立了由總公司100%出資的MABUCHI MOTOR (SINGAPORE) PTE.LTD.新加坡辦事處隨之關閉。
1991(平成3)年5月 總公司將對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比率增加至76% ,使之成為特定子公司(1997年12月,投資比率提高至78%)。
1991(平成3)年7月 總公司對MABUCHI MOTOR (MALAYSIA) SDN.BHD.增加投資,直接間接總投資比率上升至86%。
1992(平成4)年4月 為了擴大小型馬達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充實生產技術的研究,在千葉縣印旛郡本埜村建設了萬寶至馬達株式會社技術中心。
1992(平成4)年5月 股票單位從1,000股變更為100股。
1992(平成4)年10月 為了加強中國市場的營銷力量,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在廣州設立了廣州事務所。
1993(平成5)年11月 為了應對市場增長的需求,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萬寶至馬達股份有限公司以對半投資的方式在中國江蘇省設立了華淵電機(江蘇)有限公司(總公司的間接投資比率為88%)。
1993(平成5)年11月 為了應對歐洲市場不斷擴大的業務,不斷充實客戶服務內容,在德國法蘭克福設立了由總公司100%出資的MABUCHI MOTOR (EUROPE) GmbH。歐洲辦事處隨之關閉。
1994(平成6)年4月 為發展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的機械工程技術,培養以及派遣技術工人和技術指導者,在中國廣東省設立了由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100%出資的東莞萬寶至電機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總公司的間接投資比率為100%)。
1994(平成6)年9月 為對應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在大連近郊的瓦房店市設立了由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100%出資的萬寶至馬達瓦房店有限公司(總公司的間接投資比率為100%)。
1994(平成6)年9月 通過對華淵電機 (江蘇)有限公司的增資,直接間接的合計投資比率上升至92%。
1995(平成7)年7月 通過對華淵電機 (江蘇)有限公司的增資,直接間接的合計投資比率上升至93%。
1995(平成7)年9月 為了在中國廣東省開展馬達軸承的生產業務,在香港設立了由萬寶至精工株式會社100%出資的萬寶至精工香港有限公司(總公司的間接投資比率為100%)。
1996(平成8)年2月 為了滿足不斷發展的市場需求和開拓新的勞動市場,該公司在越南胡志明市近郊的邊和市以獨資(投資100%)設立了萬寶至馬達越南有限責任會社。
1997(平成9)年3月 開發了傳呼機專用馬達,開始進軍信息通訊器材等新市場。
1997(平成9)年3月 為了加強中國市場的客戶服務及營銷活動,開設了駐上海辦事處。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廣州辦事處隨之關閉。
1999(平成11)年7月 所有計劃取得品質管理和品質保證之國際標准「ISO9000系列」「QS9000 系列」認證的萬寶至集團各據點,都取得了認證。(最初取得認證的是1995年1月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取得的「ISO9000系列 」標准認證。)
2001(平成13)年3月 所有計劃取得環境管理系列之國際標准「ISO 14001」 認證的萬寶至集團各據點,都取得了認證。(1999年12月總社首先取得認證。)
2001(平成13)年9月 發表了展示萬寶至集團發展目標的『經營藍圖』。
2001(平成13)年9月 開發出手機著信顯示用馬達,開始進軍手機市場。
2001(平成13)年12月 榮獲第一屆以表彰實施優良策略,而獲得優異成果的企業為目的的『Porter Prize』獎。
2002(平成14)年 被提名為經濟財政咨詢會議的『構築出世界通用商業模式的日本十大傑出企業』之一。
2002(平成14)年 開始贊助培養年輕技術者,為科技發展做貢獻的ABU亞洲太平洋放送聯合機器人大賽與高中專門學校機器人大賽。
2002(平成14)年4月 為了積蓄馬達執行器的技術力量,加強汽車電子設備市場和開發新市場,設立了PowerUnitMotor事業部。
2002(平成14)年11月 為了強化需求急劇增長的中國市場的銷售體系,設立了萬寶至馬達(上海)有限公司。駐上海辦事處隨之關閉。
2003(平成15)年2月 開發出隨身聽CD專用無刷馬達,正式進軍光碟用無刷馬達市場。
2003(平成15)年8月 為了加強美國西海岸的銷售體系,在加利福尼亞設立了聖塔克來拉辦事處。
2003(平成15)年10月 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含油軸承工廠竣工並開始量產。
2004(平成16)年4月 收購華淵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其他少數股東所持有的股份,使之成為總公司100%出資的子公司。
2004(平成16)年9月 為了加強在中國華南地區的營業基礎,在東莞開設了萬寶至實業有限公司東莞辦事處。
2004(平成16)年10月 為充實中國總社機能,集中生產設備及精密零件的製造,東莞萬寶至電機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增建了新工廠。
2004(平成16)年10月 以「融和於人與自然,具有開放型創造價值的空間」為主題的新公司大廈竣工。
2005(平成17)年 該公司3月份在越南峴港市以獨資(投資100%)設立了萬寶至峴港有限責任會社。同時在11月決定解散馬來西亞有限責任會社。
2005(平成17)年4月 制定了萬寶至倫理規則(遵法手冊),將在開展公司業務上是應該遵守的各項倫理規則予以明文化。
2005(平成17)年11月 為了向公司職員正確傳播公司的歷史並使職員繼承公司的傳統和DNA,以達到促使公司的經營理念能正確實行,公司新設了萬寶至史料館。
2005(平成17)年11月 為了強化公司在韓國市場的營業基盤,設立了萬寶至馬達韓國株式會社。

❸ 世界最大的城市是哪裡

東京,西新宿高樓群自1868年日本皇室從京都遷到江戶並改其名為東京以來,東京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同時也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中心。東京都的總面積為2162平方公里,包括23個特別區,26個巿,5個町和8個村,並與周邊的千葉、神奈川、崎玉三縣構成「首都圈」。東京都目前約有1255萬人口(相當於全日本的1/10),整個東京都會區(包括橫濱等周邊都市)總人口高達3375萬,是全球最大的都會區。

每天約有數百萬人自首都圈外圍地區通勤至東京上班,使東京的市中心白天人聲鼎沸,新宿、丸之內、日本橋等辦公大樓林立的區域聚集了不少上班族;到了夜晚,人潮則轉移至銀座、澀谷、六本木、台場等休閑娛樂場所林立的區域,開啟夜生活的序幕。

眾所周知,東京這座國際大都市,是亞洲地區金融、貿易等交流活動的中心。近來成為亞洲流行文化的發源地。在很多亞洲年輕人的眼裡,東京是一座充滿活力和時代感的城市,它總是走在流行的最前線。流行音樂、偶像電視劇、Walkman、MD、手機、化妝品、電子游戲、厚底鞋以及前衛的化妝等都從這里開始。

東京灣與太平洋相連。東京的西部是多摩地區,這一帶有著森林茂密的山峰和溪谷,可謂自然的寶庫。從東京乘上新干線列車,向西南方向穿過日本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很快就能達到富士山。來到日本,在感受大都市購物、娛樂魅力的同時,欣賞山峰、峽谷、森林、瀑布、沙灘,也是一個不難實現的夢想。 一般習慣稱呼的「東京」是一個地名而非行政區,在范圍上並不一定是只包含東京市或是東京都,下面有幾種定義狹廣不同的說法,來界定東京這名稱意指的范圍。
東京圈—習慣上泛指東京都外加相鄰的崎玉縣、神奈川縣、千葉縣等地區。
首都圈—上述的行政區再加上茨城縣、群馬縣、栃木縣、山梨縣(但在日本「八大區域」劃分方式中的「關東地區」則排除山梨縣)。
東京都—這是最接近東京都實際行政范圍的定義,相當於省略掉島嶼區之後的東京都,也就是過去「東京府」與「東京市」所包含的范圍。
東京都特別區—俗稱東京23區,相當於過去東京市(存續於1889年~1943年間)轄下的35區,也是比較狹義的「東京市區」所指之范圍。
舊東京15區—包含上述東京23區當中的千代田區、中央區、港區、文京區、台東區全區與新宿區、墨田區、江東區局部區域,是1889年東京市最初成立時的管轄范圍。 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域劃分採用都道府縣制,而其中的一都就是指東京都。1943年,原本的兩個一級行政區—東京府與東京市統合成為東京都,但戰後(1947年)又因為地方自治法的頒布,而將東京都制廢除。因此,現在的東京都其實是個單純整合特別區與其餘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體,只是仍沿用原本東京都的稱呼而已。

整個東京都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地理分區,分別是習慣上稱為東京23區的23個特別區,與23區西邊被稱為三多摩地區的近郊地區,以及一些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東京都管轄的島嶼。

東京23區
23區東部涵蓋了由隅田川,荒川與江戶川等河流所形成的廣大河口平原低地,習慣上常稱為「下町」。
河口平原西邊,武藏野台地東端的部份地帶被侵蝕後形成舌狀台地,俗稱「山之手」(やまのて),今日東京市區著名的JR山手線鐵道當初就是為了連接這些小型台地而設。

南邊多摩川河口沿岸的帶狀低地區。
東京灣沿岸至今仍持續進行填海造陸工程,填成的新生地也劃入23區的范圍內,例如隅田川口的台場(お台場;おだいば)地區,就是建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新興遊憩地區。

三多摩地區
以多摩川沿岸的低地為中心,包含了北側的武藏野台地,南側的多摩丘陵所組成的狹長狀郊區地帶。這地區七世紀時屬於武藏國多摩郡所管轄,明治時代劃為四個郡,後來東多摩郡並入東京市成為中野區與杉並區的一部份後,形成目前的北多摩郡、南多摩郡與西多摩郡。三多摩區境內有許多東京的大型衛星城市,例如武藏野市、立川市、八王子市與著名的多摩新市鎮(多摩ニュータウン,位於多摩市境內的新市鎮計畫)。

三多摩地區西邊(西多摩郡)境內已經包含部分關東山地的范圍在內。
島嶼區
包含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在內的東京都島嶼區各島。此區域在行政區劃分上有個比較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們跟道、府、縣等行政區下轄的獨立村、町不同,此區域與東京都之間,並沒有一個郡等級的行政單位介入其中,東京都島嶼區的諸島都是以直屬於都政府的自治村、自治町型態存在。

❹ 三洋的發展歷程

1947年,松下電器行政管理主任井植歲男已經承擔松下為二戰出力的責任而辭職,同年他創辦了三洋電氣廠。創業之初就將公司命名為三洋電機,並決定使用SANYO商標。由於井植成為松下的代罪羔羊,松下幸之助得以重回松下電器;為了報答這分恩情,松下電器讓出了自行車車燈給三洋生產。
1947年:
井植歲男創立三洋電機製作所;
開始生產供聯合國駐軍使用的電燈及民用室內燈;
開始生產自行車用發電燈1號機47型。
1949年:
接受聯合國軍總司令部的直接指令,向日本政府貿易公團交納了5000個摩電燈用於出口,這是三洋電機首次出口商品。
1950年:
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成立。
1951年:
在大阪守口市京阪通現社址處建立新社屋,並將總部機能轉移至此。
1952年:
第一批塑料殼收音機(SS-52)開始銷售。
1953年:
日本第一台噴流式電動洗衣機SW-53開始銷售,日本著名評論家大宅壯一先生將此年命名為電氣元年;
第一批電視17C-C231開始銷售。
1954年:
三洋電機在大阪證券交易所及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1955年:
在名古屋,京都,福岡,廣島證券交易所上市。
1956年:
開始生產第一批晶體管收音機(6C-1)。
1957年:
開始銷售第一批生產電冰箱。
1958年:
淀川工廠開始生產窗式空調(SAC-2600);
第一批吸塵器(SC-100)開始銷售;
與美國頻道老闆公司簽訂關於晶體管收音機的協議,開始了三洋OEM的歷史;
第一批音響(STG-100)開始銷售。
1959年:
東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群馬縣邑樂郡大泉町)成立。
1960年:
住道收音機廠開始生產S-21MR型錄音機;
率先生產雙缸脫水乾燥式洗衣機(SW-400);
開始銷售第一批21-CT型彩色電視機;
東京三洋電機開始生產壓縮機及冰激凌儲藏櫃;
率先開發1/10馬力2極密閉型壓縮機。
1984年:
在中國設立廣東三洋冷氣機、華強三洋電子合資公司。 成立廣東三洋冷氣機有限公司,這是首家製造空調的中日合資企業。 成立長春三洋電機(蛇口)有限公司、華強三洋電子有限公司、三洋半導體(蛇口)有限公司和北京三洋電子(蛇口)有限公司。大亞灣西區三洋(光品部)
1999年:
改革董事會,引入執行官員制,聘請原菲律賓大總統阿基諾夫人;
收費老人療養院竣工;
開始銷售不會向後排氣的吸塵器SC-JT80;
與柯達公司聯合開發2.4英寸活動矩陣型全色有機玻璃;
2002年:
三洋與韓國三星技術合作;
三洋與海爾實現在廣泛范圍內的合作;
在中國建立青島三洋電機有限公司; 成立三洋電機(蛇口)有限公司中國材料采購中心、青島三洋電機有限公司
三洋能源(北京)新工廠開業
與美國柯達公司建立合資公司,開始生產活動矩陣型有機玻璃;
21世紀綠色環保社會的贈禮---三洋陽光弧和太陽能電池科學館對外開放。
2003年:
建立蘇州三洋半導體有限公司;
和株式會社NTT數碼合作設立株式會社NTT數碼三洋系統;
和韓國三星電子集團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家用空調系列的全球戰略。
2004 年:
在二色濱工廠正式開始生產太陽能電池;
設立國際企業集團。
2008年12月18日:
松下就收購三洋電機與三洋大股東美國金融巨頭高盛等三家金融企業達成協議,公開購買三洋股票(TOB)的價格為每股131日元(約合人民幣10.27元人民幣)。預計整體收購金額將超過56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36.8億元、64億美元)。據報道,按照普通股份換算,這三家金融機構擁有約70%的三洋股份。此次雙方達成協議,松下可在2009年春季實現將三洋納入子公司,從此成為日本最大的電器廠商。
2011年7月29日:
海爾集團與日本松下電器旗下三洋電機達成初步協議,斥資約1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37億元)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及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家用電器業務。此樁交易最終完成後,海爾集團將獲得三洋電機在上述5國的4個生產基地、2個研發中心,以及6個本土化營銷渠道。海爾收購的資產中還包括三洋電機的洗衣機品牌「AQUA」。同時,在上述東南亞4國市場,在雙方約定的時間段內,海爾可以給其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等產品打上「SANYO」品牌標識。

❺ 朝鮮核試驗 具體內容帶來後果你的看法

朝鮮核試致半島局勢綳緊 民眾視核試驗為獻禮(轉帖)
2013年02月26日17:32 《環球》雜志 微博
目前,對朝鮮核試驗效果的國際評估還在進行中。試驗究竟成功與否,朝鮮核武器到底是小型化還是非小型化,尚待進一步檢驗。分析指出,若朝鮮通過核試驗成功開發了可安裝在洲際彈道導彈上的小型核彈頭,韓國和美國應對朝鮮核威懾的戰略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朝鮮核試沖擊波
《環球》雜志記者/杜白羽(發自平壤)
2月12日,當許多東亞國家民眾還沉浸在農歷新年的喜慶氣氛中時,在朝鮮東北部的山地中,一場「人工地震」的沖擊波牽動了全球。許多國家的相關機構先後確認,這次非自然方式形成的「地震」正是朝鮮第三次地下核試驗所引致。
以此為標志,朝鮮在擁核之路上又向前跨進一步,朝鮮半島局勢愈加綳緊。
輪番強硬表態埋下伏筆
自2012年年末朝鮮宣稱將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開始,朝鮮半島已經又一次陷入極度緊張之中。
12月12日,朝鮮宣布成功發射第二顆「光明星3號」衛星。朝鮮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盛贊射星成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朝鮮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聯合國安理會則於1月22日一致通過第2087號決議,要求朝鮮遵守安理會有關決議規定,不得再使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發射,並呼籲朝鮮重返六方會談。
朝鮮國防委員會1月24日發表聲明,對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作出強硬回應,並表示朝鮮將「不掩飾繼續發射各種衛星和運載火箭、進行更高水平的核試驗的意圖」。聲明不僅譴責聯合國安理會的涉朝決議,更宣稱六方會談與「9·19」共同聲明將不再存在,以後也不會再有討論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對話。許多觀察人士從中嗅出了朝鮮准備進行核試驗的意圖。
三天後,朝中社報道說,金正恩強調朝鮮將以「強大的物理性對應措施」捍衛民族尊嚴和國家自主權,並決心「採取實際的、高強度的國家重大措施」應對當前形勢。金正恩的講話與朝鮮國防委員會的聲明一脈相承,核試驗的可能性不斷增大。
1月30日,在朝鮮「光明星3號」衛星升空40多天後,韓國「羅老」號火箭成功發射,對此,美國聲稱韓國與朝鮮的火箭發射不能「相提並論」,這引得朝鮮方面譴責美國偏袒韓國的言論是「雙重標准和強盜邏輯」。朝方強調,美國否認朝鮮自主合法的衛星發射權利是「殘暴的敵對行為」。此時,便有一些媒體揣測,朝鮮很有可能在2月初或2月中旬進行第三次核試驗。而此前,朝鮮曾於2006年和2009年進行過兩次核試驗。
2月12日,朝鮮正式宣布成功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後,美國、日本、韓 國、俄羅斯、中國等國以及聯合國、歐盟、北約等國際組織紛紛作出反應。朝鮮則公開指出,核試驗是面對美國的敵對行為、不違背任何國際法的「正當自衛措施」。
同前兩次核試驗一樣,朝鮮此次核試驗也發生在因試射導彈和發射衛星而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譴責和制裁之後。
分析認為,與前兩次不同的是,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已經不再是要解決有沒有核武器、能否跨過核門檻的問題,而是要改進、增強其核能力,並迫使國際社會接受其核國家的地位。
進步神速,效果尚待評估
朝中社2月12日的新聞公報說,此次核試驗使用小型化和輕型化的原子彈,試驗「水平高、安全、完美」,對周圍生態環境沒有造成任何負面影響,此次核試驗的作用特性和爆炸威力等所有測定指標都完全符合設計值。
同前兩次一樣,新聞公報並未提及核試驗的具體地點和技術,僅稱系在北部的地下核試驗場進行。
根據韓國氣象廳12日的說法,當地時間11時57分50秒(北京時間10時57分50秒),朝鮮咸鏡北道吉州郡發生5.0級「人工地震」。韓國國防部隨後確認此次核試驗,其爆炸估計為6000噸至7000噸TNT當量(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威力為1.5萬噸TNT當量)。
據韓聯社報道,由於此次核試驗的爆炸威力比想像的小,韓軍方和情報當局認為朝鮮成功開發小型核彈頭的可能性較低。但即使如此,這次核試驗的爆炸威力也比上一次高出約兩倍,這表明朝鮮的核技術進步相當神速。
也有一些韓國官方研究機構分析認為,朝鮮本次核試驗更強調實用性,使用的是小型化原子彈,試驗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實現將核彈搭載在火箭上升空以達到戰爭實用的效果,並最終形成威懾力。
外界還猜測,朝鮮已將原料由鈈改為鈾,從而獲得了更好的操作性。
目前,對朝鮮核試驗效果的國際評估還在進行中,試驗究竟成功與否,朝鮮核武器到底是小型化還是非小型化,尚待進一步檢驗。分析指出,若朝鮮通過核試驗成功開發了可安裝在洲際彈道導彈上的小型核彈頭,韓國和美國應對朝鮮核威懾的戰略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對內凝聚人心,對外「以壓促變」
不少媒體認為,朝鮮選擇這樣一個時機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當有諸多政治考量。
首先,金正恩執政已逾一年,核試驗的成功有對內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此次核試成功後,聲勢浩大的平壤市軍民聯歡大會於2月14日在金日成廣場舉行。此後朝鮮全國各地陸續展開了各種群眾集會,歡呼核試驗的成功。
朝鮮媒體連日來對核試驗成功後民眾的反應進行密集報道,說無論到哪個單位和公共場所,人們都在暢談核試驗,各處都傳來歡呼聲,朝鮮百姓都對此感到自豪。
第二,2月16日是金正日誕辰71周年,朝鮮於2012年將其定為「光明星節」。分析指出,朝鮮將核試驗的時間正好選在「光明星節」之前,有表明金正恩將延續其父輩「先軍」政策的意圖。
金正日去世後,朝鮮在宣傳其豐功偉績時把他在世時進行的兩次核試驗稱為其「寶貴遺產」。在2月15日朝鮮舉行紀念金正日誕辰71周年的報告大會上,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在講話中說,朝鮮是核擁有國、研發並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軍事強國,這些都是金正日委員長創造的「歷史奇跡」。
作為年輕的領導人,金正恩繼承父輩的「寶貴遺產」並將之發揚光大,無疑旨在增加其個人的政治威望。
此外,有韓國媒體認為,這次朝鮮進行核試驗是通過將矛頭對准美國來壓制韓國的對朝遏制,從而迫使韓國選擇主動對朝改善關系。而朝鮮核試驗發生在候任總統上任兩周前,主要是避免朴槿惠上台之後進行核試,以不致造成與韓國新政府的溝通障礙,使朝鮮和韓國關系更加緊張。
朝鮮歷次核試驗
2006年10月9日朝中社報道稱,朝鮮成功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朝方沒有公布核試驗的地點和相關數據,韓國情報部門稱核試驗的地點在朝鮮東北部的咸鏡北道地區。10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18號決議,對朝鮮核試驗表示譴責。
2009年5月25日朝中社發表新聞公報說,朝鮮再次「成功地進行了地下核試驗」。公報稱,這次核試驗在爆炸力和操縱技術方面有了新的提高,進一步加強了核武器的威力,解決了不斷發展核技術的科技問題。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874號決議,對朝鮮的核試驗表示「最強烈的譴責」,並要求朝鮮今後不再進行核試驗或使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任何發射。
2013年2月12日朝中社報道說,朝鮮國防科學部門當天在朝鮮北部地下核試驗場成功進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試驗。
聯合國安理會第2087號決議出台後,朝鮮年輕領導人金正恩表示,「在實現世界無核化之前,朝鮮半島無核化絕不能實現」,並決心採取「高水平的核試驗」應對宿敵美國的敵朝政策。媒體指出,這是在捍衛了父親金正日「遺產」的同時,給祖父金日成的「遺訓」加了一個巨大的前提。
朝鮮官民沉浸在節日般的喜悅中
《環球》雜志記者/杜白羽 (發自平壤)
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曾是朝鮮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的遺訓。金日成時期,朝鮮對外宣稱其核計劃並非以發展核武器為目的,而是為了建成核電站,以解決朝鮮的能源問題。
而在2月12日朝中社發布地下核試驗成功的消息後,朝鮮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對「擁核國家」地位的驕傲,對核試驗成功的喜悅,已成為無處不在的情緒。
從美朝協議到「高水平核試驗」
1994年,在美國前總統卡特的斡旋下,美朝間達成協議,朝鮮以美、日、韓為其建造兩座輕水反應堆為條件,凍結一切核項目。但多年來,輕水反應堆遲遲無法建成,朝鮮則一步步走上了核試驗之路。
自2006年第一次核試驗後,朝鮮便宣布自己是一個「擁核國家」。2009年第二次核試驗後,朝鮮的這一立場更加堅定。2012年4月,朝鮮把「擁核」寫進了憲法。盡管美韓等國至今堅決不承認朝鮮的核身份,但朝鮮外務省發言人於2012年9月5日表示,朝鮮為回應美國的敵視政策而成為堂堂正正的擁核國家,有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組織所無法左右的自己的標准。
前兩次核試驗都是在金正日時期進行的,金正日逝世後,朝鮮宣傳要堅決捍衛這一「遺產」。
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政府消息人士已經掌握金正日44項遺訓的全部內容,其中包括,「應該成為堂堂正正的合法的核擁有國,以此來減小美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應該解除國際制裁,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對外條件。」
聯合國安理會第2087號決議出台後,朝鮮年輕領導人金正恩表示,「在實現世界無核化之前,朝鮮半島無核化絕不能實現」,並決心採取「高水平的核試驗」應對宿敵美國的敵朝政策。媒體指出,這是在捍衛了父親金正日「遺產」的同時,給祖父金日成的「遺訓」加了一個巨大的前提。
視核試驗為獻禮
朝鮮決策層對於核問題的態度無疑刺激了民眾的核情緒。
2月12日是朝鮮春節三天公休假的最後一天,四天後是金正日誕辰71周年紀念日,朝鮮於2012年將其定為「光明星節」。連日來,朝鮮民眾組織起各種活動歡慶這一「民族最大節日」。在平壤街頭,朝鮮國旗和金正日花彩旗,以及「提高人民生活」「建設經濟強國」「崇高尊嚴的擁核國家」等標語,烘托著節日氣氛。
12日當天,一邊是人們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另一邊,成功核試的「喜訊」迅速傳遍街頭巷尾,在朝鮮民眾看來,核試成功是給金正日誕辰紀念日的隆重獻禮。
為慶祝第三次地下核試驗成功,平壤市軍民聯歡大會14日在金日成廣場舉行。朝鮮軍民10萬多人參加大會。大會現場,到處是「黨和人民的最高領導者金正恩萬歲」「偉大的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的革命思想萬歲」「誓死擁衛以金正恩為首的黨中央」等標語。
平壤之外,朝鮮各地也陸續展開了各種群眾集會歡呼核試驗的成功,並在全國掀起了堅定「先軍政治」道路的浪潮。
連日來,朝鮮媒體對核試驗成功進行了密集報道,稱到處都傳來「民族的大喜事」「讓人痛快的喜訊」「值得驕傲的大勝」等歡呼聲。
朝中社還報道稱,在得知第三次核試驗成功的消息後,千里馬煉鋼聯合企業的工人們以巨大的激情,表達將更加猛烈地燃起增產斗爭的決心。平壤麵粉加工廠的工人們掀起了沸騰的生產熱忱,核試驗成功的消息發布後的兩天,該廠超額50%完成了生產計劃。工人們說,要像國防科學部門的科學家那樣,以優秀的工作成績為改善人民生活作貢獻,在加工食品生產中發揚忘我精神。
「只要擁有核武器,我們就沒有什麼可怕的」
「為什麼美國自己有核武器,叫囂先發制人打擊,而我們不可以擁有保衛國家主權的核遏制力?」
「我喜歡吃米,美國人憑什麼非要讓我只吃麵包?朝鮮人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主權。」
「美國是朝鮮半島產生核問題的主謀,如果沒有美國長期以來的軍事威脅和敵視政策,我們根本就無需研發核武器。」
朝鮮為什麼要在國家仍舊困難的情況下發展核武器?《環球》雜志記者就此求解於朝鮮民眾,他們常常會如此作答。
在朝鮮人看來,美國對於朝核問題持「雙重標准和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因此,對於本國的核成就,他們倍感振奮。
朝中社報道就此描述道,第三次核試驗成功後,平壤麵粉加工廠的作業班長呂成姬激動地說:「第三次核試驗成功的喜訊,等於痛打了拿朝鮮和平衛星發射惹是生非、叫嚷制裁和施壓的美帝的臉面,太痛快了!」
平壤一位名叫尹成學的市民則說:「繼成功發射第二顆『光明星3號』衛星之後不久,我國又成功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我高興得不得了。不管任何大敵橫行霸道,只要擁有核武器,我們就沒有什麼可怕的。」
自2月12日起,日本航空自衛隊便開始在T-4教練機上安裝收集粉塵裝置,每天多次從青森、茨城和福岡等地的基地起飛,採集核輻射粉塵並進行分析。但目前尚未監測到因朝鮮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
日韓的「震感」
《環球》雜志記者/張誠 (發自東京)
《環球》雜志記者/張青 (發自首爾)
朝鮮第三次核試驗立即引起日韓政府的反彈,也引發兩國民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不同反應。核輻射、沖突、東北亞和平……這些詞彙頻繁出現在兩國媒體上,核試驗產生的沖擊波快速抵達日韓,其「震感」一時間難以平息。
廣島重置「地球和平監視鍾」
2月12日,日本廣島市核爆資料館的「地球和平監視鍾」由「69」重置為「0」。該時鍾建於2001年8月6日,每當有國家進行核試驗,該資料館都會將時鍾重置歸零。時鍾上一次重置是美國於2012年12月5日實施臨界核試驗時。僅僅69天後,朝鮮實施了第三次核試驗。
13日中午,約140名廣島核爆受害者團體成員在廣島市的和平紀念公園內高舉「強烈抗議核試驗」的橫幅靜坐,向園內的慰靈碑默哀。此次靜坐長達30分鍾。
廣島和長崎是迄今世界上僅有的遭到過原子彈轟炸的兩座城市。2月12日,兩市市長發表了譴責朝鮮核試驗的聲明。廣島市市長松井一實和長崎市市長田上富久在聲明中譴責「朝鮮核試驗是對遭到原子彈爆炸地區廣大民眾追求無核世界願望的無情蹂躪,是在給國際社會廢除核武器的努力潑冷水」。松井和田上兩位市長還分別給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寄去了抗議信。
除廣島和長崎外,日本宮城縣仙台市和三重縣議會還分別通過了抗議朝鮮核試驗的決議。
在朝鮮核試驗後,日本部分地方政府取消了對朝鮮人學校發放補助金。神奈川縣於2月13日宣布取消2013年度對縣內5所朝鮮學校發放的約6300萬日元的補助金。此後,崎玉縣和宮城縣的仙台市也宣布取消對朝鮮中學發放2013年度補助金。
朝鮮實施核試驗後,日朝間綁架問題的對話也陷入了僵局。而這種局面讓日本的綁架問題受害者家屬陷入絕望,這意味著解決綁架問題將再次變得遙遙無期。
綁架受害人橫田惠(被綁架時13歲)的父親橫田滋和母親橫田早紀江2月16日在栃木縣佐野市進行演講,呼籲早日解決綁架問題。橫田夫婦說,2002年「日朝平壤宣言」讓5名綁架受害人回國,然而此後十餘年,綁架問題一直沒有進展。約有600名聽眾出席了演講會。
日媒關注朝鮮核武小型化
朝鮮實施核試驗後,《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等日本六大主流報紙均發表社論,對朝鮮核試驗進行譴責。日本媒體連續多天對朝鮮核試驗跟蹤報道,它們關注最多的是朝鮮核試驗對日本的安全威脅。
日本媒體的一個關注點是朝鮮核武器的小型化技術。它們分析認為,朝鮮核技術的提升加上能覆蓋整個日本的導彈,對日本安全是重大威脅,因此呼籲日本政府採取對策,聯合其他國家進行應對。
日本民眾還擔心核放射性物質的威脅。自2月12日起,日本航空自衛隊便開始在T-4教練機上安裝收集粉塵裝置,每天多次從青森、茨城和福岡等地的基地起飛,採集核輻射粉塵並進行分析。但目前尚未監測到因朝鮮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
日本文部科學省也在日本各地加強了對核輻射物質的監測,每天提取和分析空氣中的降落物,並發布監測結果。不僅如此,福岡、鳥取、新澙、群馬等地方政府也每天對核放射性物質進行採集和監測分析。目前也尚未監測到異常的核放射性物質。
韓國民眾生活如常
2月12日當天有很多韓國民眾聚集在廣場、車站等公共場所的電子屏前觀看朝鮮核試驗的相關報道,韓國街頭則一如平日,餐館,商店,娛樂場所正常營業。
「我是從電視上得知朝鮮核試驗消息的,但是這對我的生活沒有任何的影響。」在首爾景福宮附近上班的小金(29歲)告訴《環球》雜志記者。他認為這應該是韓國政府、國際社會以及相關當事國考慮的問題,並表示自己周圍的同事和朋友也不太關心此事。
韓國民眾更關心的可能還是本國的經濟。朝鮮進行第一、第二次核試驗時,有許多外資企業因為擔心半島局勢惡化,紛紛從韓國撤資,對當時的韓國經濟造成沖擊,很多人因此失業,股票也受此影響大跌。
但這種情況在本次核試驗時並沒有發生。「自己沒什麼可擔心的,身為80後的年輕人在首爾生活十分不容易,自己更關心的是工作、月薪和戀愛問題。」小金說。
在韓的大部分「脫北者」,聞知朝鮮第三次核試驗後,難以掩飾其內心的復雜情感。這次核試驗意味著朝韓間的對峙並未減弱。脫北者們擔心朝鮮核試驗會使韓國民眾變得對朝冷淡,從而影響他們對「脫北者」的態度。
「脫北」大學生崔某2月17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自己是朝鮮人,所以朝鮮無論做什麼事,自己總會被推到風口浪尖,這讓他很費神。在核試驗當天,甚至有同學問他:朝鮮人是不是都有攻擊性?
另一「脫北者」楊某則希望快點跟遠在朝鮮的家人團聚,但在目前的狀況下,朝韓關系恐怕還將繼續陷入僵局。
矛頭指向美韓政府
在韓國的一些門戶網站上,有帖子聲稱,最終將朝鮮引到核武場上的正是美國,美國才是核擴散的真正主謀。
也有韓國輿論認為韓國政府的對朝政策不當是引起朝鮮進行核試驗的原因之一,並表示政府若能效仿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盧武鉉時期的對朝政策,朝核問題或許就可以解決了。
韓國自1980年末開始為制止朝鮮進行核試驗而展開了外交努力,但朝鮮於2006年、2009年、2013年分別進行了三次核試驗。因此,也有許多韓國民眾認為韓國三十年來的對朝政策總體上是失敗的,歷屆總統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最近,曾在金大中、盧武鉉政府內負責朝韓關系和應對朝核問題的部分人士指責朝鮮核進行試驗是李明博政府的錯誤。他們認為,朝核問題應該通過韓朝對話協商和對朝援助來解決,然而李明博政府並未實施相關政策。
曾參加過金大中、盧武鉉政府時期的朝韓首腦會議的文正寅(音)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金大中和盧武鉉政府執政時期的對朝政策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他說,格局的變化是由美國前總統布希於2002年宣布《日內瓦協議》無效並中斷了對朝重油供給所引起的,如果韓國現任政府能效仿金大中、盧武鉉時期的對朝政策,韓鮮半島局勢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惡化,朝核問題也許能解決。
也有韓國專家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金大中、盧武鉉政府依舊屬於保守派,他們在朝核問題上無所作為,使國民錯誤地認為僅通過協商和援助的方式就可以解決朝核問題,縱容朝鮮養成了通過挑釁得到援助的「不良習慣。

❻ 日本的京都與東京是同一個城市嗎謝謝

不是
日本的京都府,是日本一級行政區,是日本關西地區的都道府縣之一。位於日本主要島嶼--本洲島的中西部,東鄰三重縣和滋賀縣,西鄰兵庫縣,南鄰大阪府和奈良縣,東北鄰福井縣,北瀕日本海。
東京,全名東京都,位於關東地區南部,大致位於日本列島中心。東部以江戶川為界與千葉縣連接,西部以山地為界與山梨縣連接,南部以多摩川為界與神奈川縣連接,北部與崎玉縣連接。 東京圈由東京和三個鄰縣崎玉、神奈川、千葉組成。

❼ 日本東京簡介

東京
1.581年,楊堅篡周,建立大隋,以長安為首都,稱西京。以洛陽為東都,稱東京。582年,罷東京。

2.中國北宋時首都汴梁又稱東京。

3.東京是指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區。越南人稱之為北圻,意為「北部邊境」。「東京」在越南語中寫作 Đông Kinh,是越南首都河內的舊名。法國人控制越南北方以後,便用這個名字稱呼整個越南北方地區。

4.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明治二年(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自此,東京成為日本國首都。東京(Tokyo,とうきょう,도쿄)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第一大城市。東京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公里,東京都人口約1264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東京23區人口為852萬(截至2006年8月),東京圈(東京都市圈)人口約3400萬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東京是世界級的大城市,一般說得東京市是指東京23區,即它的大城市部分。但實際上東京作為一個行政區,在日本叫東京都,包括三大部分:東京23區、多摩地區、太平洋諸島。這些島包括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及最東端的南鳥島和最南端的沖鳥島。這些島最遠的離東京達數千公里。在此主要介紹東京的主要部分——東京23區。東京的人口居日本各行政區之首,達1100多萬。東京與附近的千葉、崎玉、神奈川共同構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鐵路和公路以東京為中心呈放射狀射向各地,東京是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要逛東京先得有張交通圖,拿來地圖先看東京交通的主幹線——山手線和東京地鐵和都營地鐵。山手線是東日本鐵道公司(JReast)的環東京干線。山手線上的主要始發終到站有日暮里、上野、秋葉原、東京、新橋、品川、涉谷、新宿、池袋、赤羽。地鐵線如蛛網一般通往東京的各個區和鄰近的縣市,並與通往市外的各條私鐵線路相銜接。各私鐵線路中主要的有東急線(主要通往神奈川)、京王線(主要連接23區與多摩地區)、小田急(主要通往神奈川縣各旅遊地)、西武線(主要連接東京西部與23區、崎玉西南與東京)、東武線(主要連接關東北部與東京)、京成線(千葉與東京)。

東京的主要購物區分布在山手線的各主要站周圍,百貨店比較集中的地區有池袋、新宿和原宿、涉谷、新橋、東京站附近的銀座和日本橋,這些地區構成主要的購物區。還有就是以電器界著名的秋葉原、以舊書市著名的神保町、以水產批發著名的築地中央批發市場、以便宜貨著稱的上野糖橫町。有特色的地名還有用永田町、霞關、兜町、大手町等。永田町是日本議會和政黨中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用永田町來指代日本政界,霞關是日本政府各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拿他比喻官僚或大藏省,兜町是東京證券市場的所在地,有人以它比喻日本的證券王國。至於大手町是留學生們經常造訪的地方,東京入國管理局坐落於此。
東京的著名觀光景點有東京鐵塔、皇居、國會議事堂、淺草寺、浜離宮、上野公園與動物園、葛西臨海公園、台場、東京迪斯尼樂園等。比較有特色的比賽有棒球和相撲,看棒球可以到後樂園站的東京球場,那裡是東京巨人隊的主場。看相撲可以到秋葉原附近的兩國去,那裡既有兩國國技館,還有許多相撲選手所屬的部屋(俱樂部),每個部屋都有自己的名號與標志。江戶東京博物館也值得一看。 山手線上的幾個大站的附近地區,也是遊玩和觀光的好地方,比如池袋附近的陽光大廈里集中了許多水族館、美術館、博物館,新宿附近的都廳大廈、歌舞伎町、購物區,涉谷與原宿則是日本年輕人時裝、音樂、化妝、隨身物品、發式、甚至生活方式的信息源。上野附近集中了如日本的傳統劇場、東京國立美術館、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都美術館等。在銀座和新宿的主街道,到了星期天,禁止車輛通行,那裡就成了步行者的天堂,賣藝或公演的街頭藝術家、出售各種手工製品的各國小販、在街上玩耍的年輕人,各色人等、五花八門。

500多年前,東京還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小漁鎮,當時叫作江戶。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將在這里構築了江戶城。此後,這里便成了日本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來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這里,江戶城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據記載,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超過百萬。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天皇由京都遷居至此,改江戶為東京,這里成為日本國的首都。1943年,日本政府頒布法令,將東京市改為東京都,擴大了它的管轄范圍。 東京是日本全國的政治中心。行政、立法、司法等國家機關都集中在這里。被人們稱為「官廳街」的「霞關」一帶聚集著國會議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務省、通產省、文部省等內閣所屬政府機關。過去的江戶城,現在已成為天皇居住的宮城。東京也是日本的經濟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這里。它們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等地。東京同它南面的橫濱和東面的千葉地區共同構成了聞名日本的京濱葉工業區。主要工業有鋼鐵、造船、機器製造、化工、電子、皮革、電機、纖維、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儀器等。東京金融業和商業發達,對內對外商務活動頻繁。素有「東京心臟」之稱的銀座,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區。 東京還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各種文化機構密集,其中有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和規模大、設備先進的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國立圖書館等。坐落在東京的大學占日本全國大學總數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大學就讀的學生則佔全國大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東京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還經常舉辦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如東京音樂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等。
東京的交通很便利,時速達200公里的新干線,從東京延伸到九州,並向東北方面延伸。地下鐵道幾乎能到達所有的重要地區。鐵路、公路、航空和海運組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通向全國及世界各地。 1979年3月14日,東京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行政區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域劃分採用都道府縣制,其中唯一的「都」就是指東京都。1943年,原本的兩個一級行政區—東京府與東京市統合成為東京都,但戰後(1947年)又因為地方自治法的頒布,而將東京都制廢除。現在的東京都僅為單純整合特別區與其餘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體,只是仍沿用原本東京都的稱呼而已。整個東京都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地理分區,分別是習慣上稱為「東京23區」的23個特別區,與23區西邊被稱為「三多摩地區」的近郊地區,以及一些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東京都管轄的島嶼。東京23區23區東邊涵蓋了由隅田川、荒川與江戶川等河流所形成的廣大河口平原低地,習慣上常稱為「下町」。河口平原西邊,武藏野台地東端的部份地帶被侵蝕後形成舌狀台地,俗稱「山之手」(やまのて),今日東京市區著名的JR山手線鐵道當初就是為了連接這些小型台地而設。南邊為多摩川河口沿岸的帶狀低地區。東京灣沿岸至今仍持續進行填海造陸工程,填成的新生地也劃入23區的范圍內,例如隅田川口的台場(お台場;おだいば)地區,就是建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新興遊憩地區。三多摩地區以多摩川沿岸的低地為中心,包含了北側的武藏野台地,與南側的多摩丘陵所組成的狹長狀郊區地帶。此區域7世紀時為武藏國多摩郡所管轄,明治時代劃分為四個郡,後來東多摩郡並入東京市成為中野區與杉並區的一部份後,形成目前的北多摩郡、南多摩郡與西多摩郡。三多摩區境內有許多東京的大型衛星城市,例如武藏野市、立川市、八王子市與著名的多摩新市鎮(多摩ニュータウン,位於多摩市境內的新市鎮計畫)。三多摩地區西邊(西多摩郡)境內已經包含部分關東山地的范圍在內。島嶼區 包含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在內的東京都島嶼區各島。此區域在行政區劃分上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們跟道、府、縣等行政區下轄的獨立村、町不同,此區域與東京都之間,並沒有一個郡等級的行政單位介入其中,各島都是以直屬於都政府的自治村、自治町型態存在。日本國土最南端的沖之鳥島(沖ノ鳥島;おきのとりしま)與最東端的南鳥島(みなみとりしま)皆歸屬於東京都小笠原村管轄。關於沖之鳥島附近的海域歸屬權,目前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仍有爭議。東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當時稱為「江戶」,1603年德川家康在這里建立德川幕府後城市開始繁榮起來。作為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江戶在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成為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這一時期,天皇一直居住在京都,京都是國家正式的首都。江戶時代持續了將近260年,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德川幕府統治瓦解,皇權復興。天皇遷移到江戶,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從此東京成為日本的首都。在明治時期(1868-1912),日本開始熱中於吸取西歐文明。封建領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由石頭磚瓦結構的建築物,主要城市的馬路都由圓石所鋪成。1869年,日本在東京和橫濱之間開通了第一條電信線路,1872年第一輛蒸汽機車開始在新橋到橫濱之間運行。西歐的發型取代了男人們傳統的發髻,硬圓頂禮帽、高領和帶有裙撐的裙子成為時尚高峰。1882年,日本第一個動物園在上野開放。1885年,政府採用了內閣制,伊藤博文成為日本第一任首相。隨著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的公布,日本建立起了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體系。 在大正時期(1912-1926),城市工作人口的數量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比重提高。並且,教育水平也得到改進,進入高等女子學校學習的女孩的數量增加了。表演性的藝術諸如戲劇和歌劇繁榮起來。 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使東京變成了廢墟。由地震引起的大火把市中心夷為平地。據報道,死亡及行蹤不明者超過14萬人,30萬棟房屋毀壞。地震之後規劃了城市修復計劃,但是由於工程花費超過了國家預算,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實現。 關東大地震結束後不久,昭和時代在昏暗中拉開帷幕。即便如此,日本的第一條地鐵於1927年在淺草和上野之間開通了。1928年首次舉行全民眾議院議員選舉。1931年羽田的東京機場竣工,1941年東京港開港。到了1935年,東京居住的人數增長到636萬,與紐約和倫敦的人口相匹敵。 然而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對東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適應戰爭需要,東京原來所存在的雙重的行政機構東京府和東京市被取消。1943年,府和市合並形成東京都。因此,建立了都行政系統,並任命行政長官。在二戰末期,東京被轟炸102次,最嚴重的空襲是在1945年3月10日,在這次空襲中,造成了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戰爭結束。經轟炸後東京的大部分成為廢墟,到1945年10月,人口下降到349萬,是1940年的一半。 1947年5月,日本的新憲法和地方自治法生效,通過公眾投票安井誠一郎被選舉為新體制下東京第一屆都知事。同年8月開始了現在的23區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國家逐步恢復的一個時期。1953年開始放送電視,1956年日本加入聯合國。尤其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特需景氣使經濟得以迅速繁榮起來。從而導致日本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由於進行技術革新和引入新工業新技術,這一時期,人工合成纖維和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開始進入大量生產時期,致使東京居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1962年東京人口突破1000萬。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舉行,新干線(高速列車)開始運行,首都高速公路開通,為東京今天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高速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開始日益明顯,國家開始被空氣、水污染、高度的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所困擾。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多年快速的經濟成長開始出現停滯。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國際經濟活動的增加以及信息社會的出現,東京在經濟發展上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東京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都市之一,並且還有很多引人自豪的魅力,如最尖端的技術、信息、文化和時裝以及高度的公共安全。但是,這些快速的發展導致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如環境水平下降、交通擁擠和救災物資准備不足。1986年以後,土地和股票價格開始呈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泡沫經濟」現象。 日本在泡沫經濟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泡沫的破裂,長期的經濟萎靡產生稅收衰減,導致了都政府的財政危機。步入二十一世紀,現在東京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通過落實多方面的開拓政策,東京正在努力戰勝自身所面臨的危機,力爭把東京建設成理想的極具吸引力的都市。東京都位於關東地區南部,大致位於日本列島中心。東部以江戶川為界與千葉縣連接,西部以山地為界與山梨縣連接,南部以多摩川為界與神奈川縣連接,北部與崎玉縣連接。 東京圈由東京和三個鄰縣崎玉、神奈川、千葉組成。這個地區的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26%。首都圈由東京都和周圍的七個縣崎玉、神奈川、千葉、群馬、櫪木、茨城、山梨組成。 東京都是都行政機構,它由更小的行政單位組成,包括區和市町村,「中心」區域被分成23個區,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個市、3個町(cho)、一個村(son)組成。23個特別區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地帶,東西寬90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諸島和小笠原諸島,盡管地理上與東京都分離。也屬於東京都行政區劃的一部分。兩個島上有2個町和7個村。 東京的總人口1254萬(2005年9月1日),面積大約2187平方公里。氣候溫和。 23特別區總覆蓋面積大約621平方公里。人口呈上升趨勢,居民845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3063人——2005年9月1日。 商業辦公設施在這二十三個區內相當集中。東京這部分地區擁有充實的交通網路,使得這個地區的交通和購物相當便利。但也存在著一些必須加以說明的課題:隨著辦公和其他商業設施的增加,導致該地區作為居住地的基本功能在減退。逐漸減少的水區和綠化帶致使舒適的生活空間逐漸消失。由於該地區木質房屋非常集中,地震災害在該地區倍受關注。可以看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都市基礎性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例如,二十三個區周邊地帶的道路。 多摩地域多摩地域面積大約1160平方公里。它的人口同特別區類似,呈現出微增的趨勢。將近406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3501人——2005年9月1日。 由於毗鄰特別區,這個地區已經都市化了。但它還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如水邊區和綠化帶。更重要的是由於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和研究機構的集中,帶來了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豐富的人材資源,使這個地區成為擁有各種發展潛力的地區。多摩地域不僅是在東京都內,同樣在整個東京地區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與此同時,它也面臨著包括公路和鐵路在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以及發展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島嶼地區島嶼總面積約406平方公里,島上人口在持續下降,目前約有2.6萬人(截止至2005年9月1日),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65人。 這一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並且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然而,島嶼很小,地理上被隔絕於外,經濟薄弱,面臨著通過發展采礦業、空運、醫療保障等來改善居住條件的艱巨任務。隨著年輕人離島和人口老齡化加速,小島上從事農業和漁業的勞動力短缺,而農業和漁業又是小島的經濟支柱。由於一直存在著交通、旅遊需求的不斷變化等問題,小島的旅遊業發展也比較緩慢。人口概況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估計東京的人口有1254.4萬,約占日本總人口的10%,在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最多。面積2187平方公里,東京地區佔全國總面積的0.6%。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排45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36人,東京是日本所有轄區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二十三個區共有845.7萬人,多摩地域有406.1萬,諸島有2.6萬人。東京有588.6萬戶家庭,平均每戶家庭有2.14人。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登記在冊的外國居民達36萬人,大約是十年前總數的1.4倍多。人口動態2004年在東京和其他道府縣流動的人口總數約79.5萬,其中有43.3萬人遷入東京,同時,36.2萬人遷出,社會凈增長7.2萬人。除1985年外,自1967年以來,人口普遍呈下降趨勢,直到12年後的1997年,人口才有所增長。2004年,再次顯示出人口增長。再來看一下東京和三個毗鄰縣(崎玉、千葉、神奈川)之間的人口流動:20.2萬人遷入東京,18.8萬人遷出。構成流動人口總數39.0萬人,是流動人口總數的49.1%,導致社會凈增長1.4萬人。2004年出生人數10.0萬人,死亡人數為8.9萬人,自然增長1.1萬人,然而,這個增長數自從1968年高峰的18.2萬人以後在一直遞減。人口年齡構成統計根據2005年1月1日居民基本登記,登記東京居民1216.1萬人。這個數字分成三個年齡范疇:青少年(0-14歲)有144.6萬人;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有853.9萬人;老齡化人口(65以上)有217.6萬人。這些人數構成比例為11.9%、70.2%、17.9%。老齡化人口的比例在1978年已經超過了聯合國規定的「老齡化國家」標准(7%),從那時起增加的速度不斷加快,1998年,超過「高齡化社會」標准(14%)。勞動力人口截止至2000年10月1日,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有1059.6萬人,總勞動力人數為647萬,其中就業人數有615.8萬人,待業人數為31.2萬人。產業結構人口統計據2000年國情普查結果,就業人員分為三個產業部門,其中從事第一產業農、林、漁的2.7萬人(0.4%);采礦業、建築業以及製造業等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為138.3萬人(22.5%);商業、運輸、通信、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為457.3萬人(74.2%)。職業人口統計根據2000年國情普查,就業人員分為四個職業部門:2.8萬人(0.5%)從事農林漁業;148.1萬人(24%)從事製造以及運輸相關的職業;179.8萬人(29.2%)從事零售服務相關的職業;285.1萬人(46.3%)從事文職、技術和管理工作。白天和夜晚的人口根據2000年國情普查的數據:東京白天的人口為1466.7萬,比夜間人口的1201.7萬多出265萬人,白天人口是夜間人口的1.2倍多。以夜間人口指數為100,白天人口指數就是122,這個差別是由通勤的學生和工薪族所引起的,來自三個鄰縣(崎玉、千葉和神奈川)的人口構成了白天的流動量。 白天人口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特別區有1112.5萬人,多摩地區有315.4萬人,島嶼地區有2.8萬人。這三個地區白天人口的指數分別為:137,90,101,特別區人口指數明顯偏高,更明顯的是,東京的三個核心地帶——千代田、中央區和港區的夜間人數是26.8萬,白天人數為234.1萬,其白天人數是夜間人數的8倍還多。 從1965年以來東京都的變化來看,到2000年為止,夜間人口增加了115萬(10.6%),白天人口增加了292萬人(24.8%),產生了極大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