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投資者購買上市公司股票,這部分資金是到了企業的賬戶里嗎,企業想取這些融資的錢,需要怎樣操作謝謝。
如果是新股上市,或者公開或定向增發股票,投資者購買的錢構成上市公司的募集資金,是進入公司募集資金專戶的,根據之前披露的募集資金使用計劃使用。
如果不是股票發行的情況,而只是二級市場上的股票流通,那買賣股票的資金與上市公司沒有關系,只是在投資者賬戶之間流動。
② 上市公司是怎樣通過發行股票來獲得融資的
股票市場分為初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初級市場發行股票,二級市場流通股票
你所說的是二級市場,也就是股票的流通
公司真正融資是是在初級市場,也就是剛發行的時候
你想,從沒有股票,到發行股票,股民要去買,錢不就從股民手裡通過股票市場進入公司了嗎?
而且,這個錢公司是不用還的,當第一次購買的股民不想要的時候,就賣給其他人,也就是你說的
所以說,股票是虛擬資本的創造,股票市場上買賣的,都是虛擬的資本,公司得到的是實際的資本
③ 上市公司如何用股票里的錢款
上市公司通過IPO發行新股融到錢。
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
公司確定融資額度額度,申請上市,之後證監會發審委進行審批,而後投資者申請認購該股票,申購成功之後,投資者持有股票,而這些資金統統到了公司的融資賬戶上。
投資者認購的股票和公司所需的資金額度是相等的。 通過這一過程,公司就獲得了股票當中的錢款。
比如中石油的發行價為16.7元,發行了40億股,那麼中石油就拿到了40億*16.7元的錢(還要扣除發行費用),至於二級市場把股價炒高或者壓低都與IPO融資融到的錢無關(IPO的意思就是第一次在這個交易所發行股票)。
(3)上市公司股票融資的錢如何進入擴展閱讀:
在詢價機制下,新股發行價格並不事先確定,而在固定價格方式下,主承銷商根據估值結果及對投資者需求的預計,直接確定一個發行價格。固定價格方式相對較為簡單,但效率較低。
過去中國一直採用固定價格發行方式,2004年12月7日證監會推出了新股詢價機制,邁出了市場化的關鍵一步。
發行方式確定以後,進入了正式發行階段,此時如果有效認購數量超過了擬發行數量,即為超額認購,超額認購倍數越高,說明投資者的需求越為強烈。
在超額認購的情況下,主承銷商可能會擁有分配股份的權利,即配售權,也可能沒有,依照交易所規則而定。通過行使配售權,發行人可以達到理想的股東結構。在中國,主承銷商不具備配售股份的權利,必須按照認購比例配售。
當出現超額認購時,主承銷商還可以使用「超額配售選擇權」(又稱「綠鞋」)增加發行數量。
「超額配售選擇權」是指發行人賦予主承銷商的一項選擇權,獲此授權的主承銷商可以在股票上市後的一定期限內按同一發行價格超額發售一定比例的股份。
在此期間內,如果市價低於發行價,主承銷商直接從市場購入這部分股票分配給提出申購的投資者,如果市價高於發行價,則直接由發行人增發。
這樣可以在股票上市後一定期間內保持股價的相對穩定,同時有利於承銷商抵禦發行風險,每有分析行情線。
④ 股票融資的資金到哪裡去了 是給上市公司了還是在哪裡去了
大約有百分之一是給承銷商的傭金。剩下的給上市公司了。一級市場也是給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可能把這些資金投到它的項目上,買廠房、設備、原料,發工資,如果賺了錢可以給股東分紅,也可能做一些假交易把錢弄到私人口袋裡。
⑤ 上市公司在股市融資後,資金是怎麼再返還到股市的
這是不用還的,和借錢不一樣。因為這是股權融資,相當於公司出賣一部分股權來換取發展資金。你出錢買它上市或再融資時的股票,是交易(它賣股你出錢),不是借給公司錢。
市值下降對公司有幾個影響:一是如果公司想再融資(也就是再發新股圈錢),因為股價低迷,可能融不到想籌集的資金量。 二是影響公司形象,因為上市地位是公司的活廣告。三是,管理層等往往都會持有公司的股票,股價過低會使他們的股權激勵無法獲得 四是,大股東的身價縮水
對你主要問題的回答:最初那句話已經解釋了,不是借錢而是交易,所以不用還。 但是人家買了你的股票,就是你的股東,是你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如果你做的太爛會被起訴或者被大股東fire掉
大概就是這樣
股權融資的確比債券融資風險小的多,這也是現在為什麼很多公司熱衷於上市的原因。
但是發股票也有風險,就是股權稀釋了,可能被別人取得控股權,然後直接把你公司控制了。
-------
最後,我不確定你是不是有個概念混淆:只有在公司IPO(首次上市)或者它發新股融資(再融資 比如配股 增發等) 你買才算把錢送給公司用來發展。。。而平時股民說的買股票其實是在二級市場,也就是從別的股東那買來賣去,公司得不到這部分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