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回購股份,會導致凈資產的減少,而根據公式:凈資產除以總股本等於每股凈資產
首先要明確一點,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回購股份並不一定會導致每股帳面價值減少,這個要視乎實際情況來說。詳細說明如下:
的確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回購股份,總的來說是會導致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會減少,但並不一定會導致每股帳面價值即每股凈資產一定會減少,原因是雖然上市公司因用自有資金回購股份,會導致公式中的分子減少了,會直接讓人產生每股凈資產會減少的情況,而實際上你也忽略了回購股份後也會導致回購所得的上市公司自身的股票會變成會計上所說的庫藏股票,而這些庫藏股票是不能參與公司分紅和股東大會投票,而在計算每股凈資產時,這些庫藏股票,也是會被在總股本之中扣除後才會進行計算的。
若上市公司當前的股價高於每股凈資產時實施自有資金回購股份,的確這個是沒有必要質疑每股凈資產會減少的問題,而事實上就是會減少,主要是計算每股凈資產公式中分子減少的比例大於分母減少比例所導致,而實踐中股價反而上升,可以反映成以下兩個結論:第一種結論,對於少數優質股票來說,每年都有穩定的業績增長(這個是指公司的總的凈利潤或收益,不是指每股收益)的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進行股票回購,雖然回購會導致暫時性的每股股票凈資產減少,但另一方面由於上市公司業績穩定增長,這會導致每股收益會被回購增厚會相對明顯,這會提升股票的理論價值,這個股票會上升也就不難理解了;第二種結論,對於現金流充裕且長遠也沒有可以擴充業務的項目的業績相對穩定的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進行股票回購,這種情況相對於第一種結論用每股收益會被增厚相對明顯來說就不行了,由於業績相對穩定,就算回購對於每股收益會被增厚就會相對不明顯,而一般這種公司進行回購對於股東來說可以視作一種形式不同的現金分紅,由於整體市場上是存在一些風險厭惡型的保守投資資金存在的,而這些資金一般都是長期持有股票且很多時候是忽略其公司成長性,其投資要求也很簡單——上市公司股價不需要有很好的表現,但公司必須要有穩定盈利,每年要有穩定的分紅政策。這類公司明顯也是符合這類投資資金要求,雖然不是直接的現金分紅,但回購股票會導致市場上該公司的股票會減少,而這類資金對於這類股票存在一定的剛性需求,這種情況的股價上升也是不難理解的。至於業績不大好的上市公司,在股價高於每股凈資產的情況下很少會出現用自有資金回購股票的情況出現,實際上這類公司在股價高於每股資產產的情況下不出現以各種名義有前景的投資項目再向市場融資已經算是好的了。
若上市公司當前的股價低於每股凈資產時實施自有資金回購股份的情況下,由於計算每股凈資產公式中分子減少的比例小於分母減少比例,這會導致每股凈資產在回購實施後凈資產會增加的情況會發生,故此跌破每股凈資產的上市公司宣布實施回購,股價會上升也不難理解了。
⑵ 新股上市後的凈資產變化是如何換算的
把上市所募集的資金計算進該上市公司的凈資產中,這就會導致除去總股本後的每股凈資產增加。實際上很簡單,如果你看一下002415的新股發行價68元,發行0.5億股,發行費用6247.9萬原來其總股本是4.5億股,發行後總股本就成5億了,那其每股凈資產會由於發行新股立刻變成(3.78*4.5億+0.5億*68-0.62497億)/5億股=10.077元,注意由於這股票在6月5日公布每10股現金分紅5元(即每股0.5元) ,且在6月25日經股東大會同意通過,故此在6月30日前相關的會計會把這一部分的凈資產要扣除在外(原因是已經確認為要支付的股利了),故此在6月30日這股票的每股凈資產最少有9.577元。如果你再一下這股票的每一季度每股收益是0.46元,由於那時是4.5億股總股本,換算一下成5億股總股本,那第一季度的每股收益應為0.414元(0.46*4.5/5),由於第二季度每股收益0.82元(這時已經是5億總股本了),那麼第二季度單一季度就會每股收益0.406元,那麼這樣就會另每股凈資產增加0.406元,那麼總的每股凈資產就是9.983元,這個數基本與真實數差不多了(這中間只是粗略計算,中間會有數據出錯導致與真實數不吻合)。
至於002511,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計算,002511的新股發行價38元,發行0.4億股,發行費用6828萬元,原來其總股本是1.2億股,發行後總股本就成1.6億了,那其每股凈資產會由於發行新股立刻變成(5.22*1.2億+0.4億*38-0.6828億)/1.6億股=12.988元,由於這股票在第四季度還會有經營盈利,故此這股票的年報的每股凈資產必在12.988元之上。
⑶ 《公司法》第95條,有限公司變為股份有限公司時,摺合的實收股本總額不得高於公司凈資產額。這句話是什
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時,是以公司經審計的凈資產值整體折股改制。
比如:公司的經審計的凈資產值為1000萬元,那麼作為股份公司的注冊資本不得高於1000萬元,可以是900萬元,也可以是1000萬,但不得1001萬。
原因是:在股份公司成立時,一樣是需要驗資,並由會計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的,如果高於凈資產值,那麼就會出現出資不足的問題。比如:凈資產值1000萬,注冊資本1200萬,那麼就存在200萬元的出資不足。(如果你增加註冊資本200,那麼相應的凈資產值就變成了1200萬了,就可以了)。
另外,在折股改制過程中,還需要出具《評估報告》,是對公司凈資產值的評估,這個評估數值一定要高於或等於審計凈資產值,因為,如果評估凈資產低於審計凈資產,就是說可能公司資產並不值那麼多錢,在注冊時,工商局就要承擔公司出資不實的風險,所以在公司折股改制中需要出具的《評估報告》也是工商局的要求的一種體現,工商局不願意承擔此風險。
⑷ 關於企業整體改制以凈資產還是何者折股的問題請教
回復 4# 股改前企業用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的時候,應按各股東的實繳出資比例分配。 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那是不是說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的時候,也可以約定不按實繳出資比例分配呢?
⑸ 杠桿基除了市場價格的變化引起的虧損,還有什麼風險能當做股票一樣長線投資嗎。折算會不會引起總資產的變
杠桿基金看你是投資那一方面的,是投資固定收益份額即A類份額還是進取類分額即B類份額,如果是B類份額除了市場價格的變化引起的虧損外,還有要負擔基金日常的運作費用,原因是A類份額是不管整個基金是否虧損,每年都會收取其約定的固定收益,且不負擔相關基金日常的運作費用,如果基金整體份額規模夠多的,其分攤後的費用實際上不會太多,如果基金整體份額規模較少的,其分攤後的費用可能會較多,原因是基金運作很多時候會有一部分固定費用,另外折算並不會引起基金的總資產變化,定期折算實際上並不會對不同份額產生較大的收益變化的問題,對不同份額收益產生較大變化的是不定期折算,它會對不同的基金份額的風險收益產生變更,如基金的低點折算會對B類份額的杠桿產生永久性喪失,例如基金在低點折算前B類份額的基金凈值杠桿可能會是1:5左右,但經過低點折算後會強制變成1:2的水平,杠桿會被強制性的降低,你可以這樣理解,股市遭到暴跌後然後出現反彈,理論上你所投資的基金反彈的幅度會同步的,但是如果你是投資B類份額則會出現不同步現象,如果是B類份額未被低點折算,其反彈會相當劇烈而大幅反彈,但若在反彈前已被低點折算,其反彈會因杠桿水平的降低相對於未被低點折算的反彈幅度要少。
最後杠桿基金的B類份額其風險較大,若要做長線投資則需要相當慎重,需要注意其基金收益的風險變化。
⑹ 凈資產折股比例有什麼講究呢
折股比例跟融資額度是沒有關系的,確定什麼樣的折股比例和股本規模一般是基於下屬考慮:我以一個准備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為例:一、鑒於公司是一個處於快速成長期的優秀企業,上市之後必定會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股本規模小就為今後的增資擴股預留出空間。二、上市公司每年都面臨股本分紅的壓力,而分紅的方式不外乎現金分紅和送股兩種。作為創業板上一個處於快速成長期的企業,急需更多的資金用於擴大規模,將企業做大做強。但是現金分紅卻會減少企業的資金積累,而且現金分紅一般較少,投資者(股東)一般也不會過分關注現金分紅;採取送股的方式可以公司的利潤以股權的形式留在公司,公司將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擴大再生產。而且採取高比例送股的公司,往往會給投資者留下公司正處於快速發展的良好印象,其股價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往往更優秀。高送配方案在牛市裡往往能走出填權行情,高送配的股票攤低了股票的價格,加大了散戶的參與積極性,加大股票的流動性。而且國外成熟的證券市場最好的分紅方案就是送股。三、就貴公司此次發行來說,我們的定位是在創業板上市,如果股本規模過大,容易在證監會審核的時候造成上適合上中小板的錯覺,而在中小板上市貴公司是不佔優勢的。股本規模小可以為在創業板上市創造有利條件。四、按3:1的比例折股,多出的部分作為資本公積金進入資產負債表,公司可以在上市後根據市場變化和公司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更為合適的時機進行增股,享有更充分的主動權。
⑺ 通過購買股票投資的錢是怎麼參與到公司的運營的它屬於公司的資產嗎股價的漲跌對公司資產有什麼影響
1、公司的資產折算成錢以元計算,將資產分成若乾股份,如凈資產10000元,可以搞成10000股,也可以搞成5000股。2、上市後的股票價格理論上不影響公司的營運。2、上市後的股票一般分兩大部分,控股股東(如公司實際控制人或叫老闆)持股和非控股股東持股(如一般散戶)。3、流通不受限制或者說可以隨便買賣的股票,如散戶持有的股票,已經不屬於公司的資產了,其價格漲跌,只是散戶賺錢或虧損與公司營運沒有任何關系。4、老闆持股可以變通影響公司的營運,因為老闆在滿足規定的條件下變賣公司的股份,可以將賣股的錢變成公司的收益,影響公司的營運。5、持股多少按理說可以按股份多少行使表決權,從而影響公司營運的決策。
⑻ 第九十六條 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時,摺合的實收股本總額不得高於公司凈資產額。
在公司的報表中有一個叫做資產負債表的東西。它說明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而這里的所有者權益裡麵包括股本(有限公司成為實收資本),資本公積和利潤。
凈資產=資產-負債。
現在假設該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裡面只有股本(或資本),而公積金和利潤都為零的情況下。那麼,凈資產才剛剛等於股本。
但是,公司既然是轉變,那說明是在經營途中,公積金應該是大於等於0,因此,股本(或資本)必然小於等於凈資產舉個例子說,某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6000萬元,凈資產為人民幣8000萬元,該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時,根據公司法律制度的規定,摺合的實收股本總額不得高於8000萬股,每股價值不小於1元(面值)。
就是改制後的股本*每股價值=原先的凈資產的
如果摺合成股本總額之後的數目還大於企業的凈資產,那麼公司的價值就會被人為的誇大了,也就是股東的權益也人為的擴大了,這是不合理的。會侵犯原股東外 特別是上市後新加入的股東的合法權益 容易引起利用股票市場進行資產詐騙等一系列擾亂金融 市場秩序的問題。
呵呵 在法律上 只是個初學者 以上為 個人淺見 如有理解不夠准確的地方還請見諒 共同學習
樓上的 樓主跟你有仇嗎 張口就罵人 小心些 今天你無故辱罵他人 明天很可能就會有人 無緣無故揍你一頓 這就叫因果報應
⑼ 有限公司變更為股份公司的,摺合的實收股本總額為什麼不得高於公司凈資產額
凈資產=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者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資產總額-負債總額。
現在假設該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裡面只有股本(或資本),而公積金和利潤都為零的情況下。那麼,凈資產才剛剛等於股本。但是,公司既然是轉變,那說明是在經營途中,公積金應該是大於等於0,因此,股本(或資本)必然小於等於凈資產。
既然公司要轉為股份公司,那麼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肯定大於或等於負債總額,即公司凈資產額大於或等於實收股本。否則公司應限制擴大限制變更為隨意拉「人頭」投資的股份公司。
如果摺合的實收股本總額還大於凈資產,那麼實收股本總額肯定是誇大虛數或者說公司資不抵債了。那就當然不允許轉為股份公司了。
(9)出資的資產摺合成股票會導致擴展閱讀:
一、限定性凈資產的核算
1、期末結轉限定性收入
2、限定性凈資產的重分類
二、非限定性凈資產的核算
1、期末結轉非限定性收入
將捐贈收入、會費收入、提供服務收入、政府補助收入、商品銷售收入、投資收益、其他收入等轉入"非限定性凈資產"科目的貸方。
2、期末結轉成本費用項目
將業務活動成本、管理費用、籌資費用、其他費用等轉入"非限定性凈資產"科目的借方。
3、限定性凈資產重分類
當限定性凈資產的限制已經解除,應當對凈資產進行重分類。